高中历史老师说现在文科里已经不说中国有过封建社会了,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符合其定义的阶段么?

曹修兵


有没有“封建社会”这么一个名词,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些名词的运用在于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单纯的去讨论这个名词没有太大意义。

中国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足,需要大量的人力一起来共同进行农作,所以这个时期,农业的经济形式是以井田制来进行的。而要控制和开拓边疆地区则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进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兼并越来越剧烈,周天子权威丧失。这个时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家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开始发展,各国为了发展实力纷纷进行经济制度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升国力,主要对农田私有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匹配,大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而到了秦朝后,继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向着生产关系的纵深前进,比如先是农奴制,隶农制,然后是佃农制和自耕农制度,而范围也从关中进而中原,再是南方。

所以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才是有意义,至于叫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的范围都可以有不同的叫法。


时光之意


我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吧。

我就是中学历史教师,据我了解,目前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确很少再提什么封建社会了,教师们也逐渐在扭转观念,把自秦朝建立以来的时代统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不过仍有个别教师为方便给中国历史进行分期,把这个历史时段习惯性地称为封建社会。

但实话说,这在教学上给中学历史教师们带来了很大困难。学生们往往很难理解以君相矛盾为核心的君主专制的推进和以中央地方矛盾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推进之间的区别。因为,以往的历史教材强调事件本身,而如今则试图让学生去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诸如从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朱元璋废丞相、明内阁的建立、清朝设立军机处为线索去理解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唐中期藩镇割据、元朝行省制等制度为线索去理解中央集权的发展与顿挫。无论对于教还是学,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目前中学教材中也不会把西周称为封建制,有可能是为了避免混淆,因为即便是中学教师,对于中国封建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封建社会的理解都很吃力,更别提给学生们讲解了。但教材既然回避了封建社会,也自然回避了奴隶社会的提法,除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夏商周三代在教材中成了可有可无的片段。

好了,说完目前历史教材的现状,咱开始简单谈谈“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我看了下这个问题之下的回答,大家主要都是在厘清概念,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问题:

“封建社会”的概念有一个二次传播,即它最初盛行于中国,后来传播到了日本,而近代又从日本传播回了中国,但其内涵却经历了重大的流变。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封建”的提法,区别于秦以后的“郡县”,指的是西周以降出现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分封制。作为一种政治观点,封建制倡导一种中国语境下的地方分权主义的倾向。



而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文明亦步亦趋,“封建”一词传入日本再正常不过。不过日本接触西方思想也比较早,兰学的传播就是明证。而经过明治维新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明显加快,马克思主义也顺势而入。

马克思基于欧洲经验,将中世纪时期的以大小领主为权力中心,通过分封采邑领主来维系等级秩序和效忠关系的制度概括为一种社会发展阶段,即英文中的“feudal society”,直译过来就是领地社会,而它则构成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线性演进理论中的重要一环。



近代日本思想界在面对这一概念时,选择了拿来主义,他们发现中国人的“封建”与马克思描述的“feudal society”在形式上很类似,所以就将其直译为“封建社会”。

到了1900年代,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并通过借鉴日本所译介的二手资料去了解西方思想文化,于是“封建社会”一词就这样又再次回流到中国,但在所表达的内涵上却截然不同。

再后来,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渴望学习西方,而在1900年前后,他们之中的佼佼者纷纷东渡日本,企图通过借鉴日本所译介的二手资料来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就这样,“封建社会”一词又重新回流到了中国,并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上世纪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大行其道,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播。

不过,中国在面对这套人类历史的发展分期时也出现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这套理论框架到底能不能有效应用于中国历史?



为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展开过论战,提出过各种针对中国历史的分期设想,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后来新中国建立,为了统一思想以便编写历史课本,便采用了苏联教材的观点,民国时期的其他观点慢慢地都被摒除出了思想界。

结合苏联教材的理论框架,夏商周三代因大量使用奴隶,故被划入奴隶社会阶段,而在战国后期至1840年这一时期,则把农民对地主阶层的反抗类比成农奴或附庸对领主的反抗,并有意将“地主——农民”矛盾放大化,然后很违和地将这一阶段塞进了“封建社会”的套子中。

自此,“封建”一词也成为愚昧、落后和停滞不前的代名词。


达摩说


你们只看到封建是封王建帝,怎么不想一想随能封王建帝。这是一帮有血缘宗亲的人才可为。为什么不想说封建了,说了就意味着现在的社会还是封建的,封建大山不是推倒了几十年了吗,怎么还在呢。一群傻逼。


仙兄1


封建社会这个词确实是药丸,而且学术界在淡化这个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除外)。教科书尽量能少提就少提。笔者印象里汪晖、秦晖、冯天瑜、李治安等学者都是反对“封建社会”的。

原因很简单,马克思提到的封建不过是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后来怎么出来我们熟悉的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呢?经过恩格斯和斯大林的努力,我们接受了苏联式的理论。文科也好,理科也罢,这种照搬照抄苏联理论的事情并不是个案,甚至是普遍行为。

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封建主已经不能屠杀农奴,但是可以买卖农奴。(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平心而论,关于社会形态的分期不止是有马克思史学一种分法,内藤湖南和他们京都学派的“唐宋变革论”也是一种分期。马克思也好,斯大林也罢,他们理论的提出必然不是针对中国自身的历史,而内藤湖南则是针对中国历史提出的“唐宋变革论”。所以,个人觉得“五种社会意识形态”还不如“唐宋变革论”有借鉴意义。

我想最有力的批评就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家对于建构主义史学的批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西方年鉴学派都是建构主义史学)他们认为建构主义史学跟虚构的文学写作很像,文学是先有文学观念,然后按照观念写作。历史学则先现有一堆理论,然后按照理论去找符合的史料。然而,理论如果不是从第一手史料里提炼出来,就没有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我觉得这个理论可以借鉴的东西就比较少。



半卷


国家主导思想理论意识的缺失(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化),必定导致教育、文化领域站指导地位的唯物主义理论、价值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改变!现在主导中国思想文化理论领域的(实际)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理论,各种改头换面的“剥削有功”论、腐朽“进步”、英雄“无用”论、“统治阶级创造历史”论迷漫,毛泽东时代被铲除的各种沉渣思想意识泛起,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意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被(渐进式、缓慢的)取消、边缘化,被各种(五花八门的)“思想”、“理论”、“梦”论取代!尽管所取得“建设成就”的“一白”,但却无法遮住社会体制导向的质变、社会主导思想理论意识价值观变异、缺失、混乱,社会两极分化加剧隐患的“十丑”!

历史是无情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离开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民的中国,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指引中国人民胜利前进、任何其他“思想”、“理论”无法超越、替代的唯一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法宝!也是西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最惧怕的思想理论武器,这就是真理!


跋涉者637


有一个家族企业,老板是这个家族企业的长者。他领导着这个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他希望自己的企业万载兴隆。他绝对不允许任何人胡作非为,弄垮自己的企业。他要让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家产越做越大。最后完美地过继给自己的子孙,他们的子子孙孙也效仿先祖的做法,让企业代代相传。所以,家族企业里贪污,行贿等现象一概行不通。因为贪污、行贿挖的是我的墙角损害的是我的利益,企业垮了,我怎么向我的后辈们交代?我怎么对得起我自己的子子孙孙们?

后来这个家族企业改制了。领导这个企业的是几个人或者叫一伙人。其实谁都想成为这个企业的领导人。这些人上台之后,就琢磨着怎么把这些家产变成自己的。对别人的贪腐行为,也睁一只眼闭只眼。当他离任时,交给别人的是怎样的一个烂摊子他才不管不顾呢。反正这个企业不是自家的。所以贪污行贿大行其道,以权谋私的风气自然形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家的比共有的具有很多优越性。


文胜4546429491


那还符合马克思的那个理论吗?记得上学时说过老马有个啥排列来着……几个社会排,最后到共产主义世界大同~~哎呀妈呀~那阵心气高啊,总感觉没两年就共产主义了,期待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比万恶的资本主义整整高了一个层次!牛!这现在咋还变了呢?我发现了,不是我学的东西都喂了狗,而是狗都不吃我学的东西了😂😫


大好时节


这个高中历史老师所说的在文科里已经不说中国有封建社会了。这个老师,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果说出这样的话,已经不在适合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了,因为:1、老师的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审核修订的,它代表的国家形态意识,教育部未下达改变这种情况说明的通知或修订结果,那只有一个情况,即,是老师的道听途说、是老师的个人形为。2、老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不能以个人的意志怀疑、曲解事实已定的结论或历史定位,这会把学生的历史专业知识引向混乱或疑惑。3、这样的老师代课会误人子弟,有很强的随意性及破坏性。

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社会形式,它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才确立化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社会各级形态划分为五种,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当前中国是处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划法是当前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一致认可并确认的。另外还有三分划法。


佛前听法音


中国历史上确实没有出现过“原汁原味”的“封建社会”。

所谓“封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奴隶社会之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马克思定义这个阶段,是根据欧洲历史进行的,即大致相当于欧洲的古罗马帝国后期,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千余年的阶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描述,这一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地主出租土地,农民租种土地这种关系,称为“封建地主经济”。

问题在于,为何叫做封建地主经济呢?是因为这一阶段,欧洲对应的政治形态,是分封制(也可以叫封建制)。也就是说,君主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再分封给下面的低级贵族、骑士,这种层层分封的模式。

当郭沫若等现代中国学者,准备按马克思的划分尺度,来对中国历史进行划分,问题来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中国的生产关系特征,大致奴隶社会到春秋战国为止,封建社会则是从秦汉开始。也就是说,秦汉之后渐渐出现“封建地主经济”这种生产关系模式。

问题是,中国在这一阶段的政治形态,并不是分封制,而是中央集权制。这和欧洲那边的差别是很大的。这样,把中央集权时期的经济模式,称为“封建经济”,本来就显得有点别扭。

那么,中国有没有经过分封制呢?有,就是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麻烦是,按照生产关系来界定,这段时间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奴隶制社会”阶段。当然,其实西周和春秋战国奴隶生产并不多,中国根本没有过大规模奴隶制时期。

相反,倒是西方的奴隶制阶段(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制。

简单说,就是中国奴隶社会采取分封制,“封建社会”采取中央集权制;而西方奴隶社会采取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采取分封制。这种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交换搭配,使得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法,来对中国历史阶段进行界定的时候,产生了“字面意思”和“词语指代意思”之间的矛盾冲突。

现在教学中不这么提,大概也是为了避免这个困惑吧。

其实我个人觉得,改个名称就好。既然五个社会阶段是以经济关系而不是政治模式划分的,那么把“封建社会”改成“地主社会”就好了。


巴山夜雨涮锅


所谓封建制度包括两方面十分突出。一是政治经济上的独裁。更表现在思想的压迫禁锢。秦的焚书坑儒,汉的独尊儒术都是一个性质的问题。人类文明在独裁的这条道路上,封建王朝制是其一个巅峰。政权,财权,军权,法权甚至是神权于一身。权力无以附加,私欲无限膨胀。自秦始皇开始,多少皇帝狂妄到自认为自己应该也可以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封建王朝的制度特点就是集权。中国的封建王朝与西方的村长式的封建王朝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更集权,制度更先进,所以中国的封建王朝也较西方的封建王朝更强大。中国不敌西方是从资本市场社会开始的。这是历史。

独裁做为一个不好的词出现,据说应该是资本的兴起后,出于反封建的政治需要而提出来的。事实上看,通过东西方封建王朝对比,我们发现独裁在那个年代其实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一个村,一个镇,一个省,一个国都按照一个思想思考问题,这减少了许多的思想冲突,加深了彼此的融合。按照一个指导来生产经营,体现出的是更强大的生产调度协调能力与更强大的生产规模。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难道不是原始的计划经济?什么叫统一度量衡?这正是标准化大规模计划生产的要求。

中国有个强大的封建王朝不是没有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