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路伐夏战役始末,五路伐夏有可能会成功么?

妖鬼杂谈录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为借口,兴师问罪,发五路大军伐夏。


①熙河路: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帅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②麟府路: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③鄜延路: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④环庆路: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⑤泾原路: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

五路伐夏背景:


①神宗进取。宋神宗即位后,决心励精图治,做一个有为之君。任用王安石变法,王韶向朝廷呈《平戎策》,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

②熙河开边。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韶招抚吐蕃诸部,在熙河地区拓地一千多里,招抚吐蕃各部三十余万。

③西夏内乱。西夏自元昊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元昊之孙秉常成年后,其母梁太后不愿归政,母子二人矛盾加剧。

五路伐夏经过: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梁太后幽禁了想向宋朝归还河南之地的儿子秉常。皇帝被困,西夏内部一时纷扰,不少部落拥兵自固。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为借口,兴师问罪,发五路大军伐夏。

开始时捷报频传,李宪攻克兰州,王中正攻取宥州,种谔攻取米脂,高遵裕攻取清远军,刘昌祚在磨齐隘大败梁乙埋主力夏军。宋神宗命诸路兵马向兴州、灵州发起总攻。

刘昌祚率先杀入西夏国境,杀至灵州城下。高遵裕怕刘昌祚得灵州首功,严命待双方合军再攻城。战机丧失,灵州夏军有了防御准备,掘黄河七级渠水猛灌宋军,宋军补给线被断,水淹、缺粮、冻饿致使攻城部队损失惨重,十万宋军最后仅剩一万余人撤退。种谔的九万人马因夏人坚壁清野,减员严重,只剩三万余人;王中正部伤亡两万余人。李宪部由于小心谨慎,全军而还。至此宋军五路攻夏以大败告终。

失败原因分析:


①五路大军缺乏统一指挥,相互掣肘;

②五路大军出动,地形限制,后勤补给跟不上;

③宋朝军队战斗力普遍比较弱,战斗力不强;

④战争后期,西夏军队反弹厉害,充分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坚壁清野、水淹、气候寒冷,形势严重不利宋军。


安定郡潜夫


公元1081年,西夏国主李秉常被梁太后软禁。李秉常向宋发起了求救。神宗皇帝和大臣们一致认为,此时是灭掉西夏最佳时刻。从全国调动36万大军,分五路进军准备一举拿下西夏。这么大的声势天时地利人和,从表面上看宋必胜。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五路大军的司令员的个人简历。


李宪,宋朝宦官,字子范,开封祥符(治今河南开封市)人,宋仁宗皇祐年间补入内黄门,升供奉官。在宋神宗时期活跃于西北边境,数次参与北宋同西夏的交锋。李公公领兵7万。

种(Chóng)谔 祖籍洛阳,世居陕西。宋初大儒种放之侄孙,名将种世衡之子,与其兄种古、其弟种诊并称“三种 ,北宋时期著名将领。吹牛皮将军领兵9万。

高遵裕,字公绰,亳州蒙城(今属安徽)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武烈王高琼之孙,高继宣之子, 神宗的亲舅舅 领兵9万。

刘昌祚字子京,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为北宋名将。其人气雄貌伟,精通兵法,尤善骑射,有百步穿杨之能,夏人得其箭以为神。领兵5万。

王中正,北宋宦官。字希烈,开封人。因父任补入内黄门,迁赴延福宫学诗书、历算。仁宗嘉其才,命置左右。王公公领兵6万。

看看这几路大军指挥员,不是太监就是皇亲国戚,唯一能打仗的刘昌祚官职最低,还不能做主。五路大军浩浩荡荡杀奔西夏,刚开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后来西夏改变策略,硬生生把这36万大军拖垮了,梁太后为了保存实力让西夏士兵全部投降,西夏向导把王中正所部带在沙漠里转了好几天。尽走歪道。不用打都损失了一万多人。 种谔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有点飘了,上奏朝廷要求独立行动 神宗准奏。


几位大将一路很顺利,很快就脱离了组织,占领了西夏很多空城,没粮没水的情况下宋军不战自溃。唯有刘昌祚遇到夏军主力。和夏军杀的是难解难分,后刘昌祚要求独立行动,遭到了神宗皇帝的反对。神宗下旨让高遵裕撤掉刘昌祚。临阵换将又犯一个低级错误。


战争进入了关键性阶段,刘昌祚大军兵至灵州城。这个时候灵州是一座空城,请示高遵裕下一步作战计划,高遵裕为了抢功劳,要求刘昌祚不得入城 就这样,五万多人在灵州城外呆了十几天。高遵裕姗姗来迟,终于到了,到了之后宣读圣旨撤掉刘昌祚。把刘昌祚所得的战利品全部占为己有,刘的士兵愤怒万分。咱他娘的是后娘养的,在打仗你们打吧。


宋军在处理自己事情的时候 , 夏军在灵州城布防已经到位。宋军两路大军合并准备攻打灵州才发现自己重型机械全部都没带。宋军正在忙活的时候,西夏梁太后让人掘开七星渠利用黄河水把十几万宋军 大部分淹死。仅剩万把来人,高遵裕一个人骑马逃回了东京。另外几路败的败 退的退,种谔 大军由于断粮饿的士兵坐在地上哭,遇到暴风雪九万来人仅回来不到三万。三十六万大军回来不到十万,神宗皇帝悔恨不已,自认为决策失误,于是决定再次出兵西夏。预知后事如何请下个问题见分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