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丘心客Q


《論語》裡記載孔子的自述,說自己十五歲立志於學問,三十歲能立身處世,四十歲能達到不為外界事物而迷惑,“五十而知天命”。這裡所說的“天命”是指天之所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力不能支配的事被歸結於天命,偶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歸之於天命。“天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被神聖化的。

比如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有敬畏之心。“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要敬畏天命,因為天命有其章法和規律,君子要懂得順應。小人和君子在這一點上就是對立的,“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孔子崇尚周禮,周禮的核心就是“天命”。周取代商就是因為商無道失了天命,周有德而以德配天。周禮講究社會的秩序和等級,以此作為天命在人間運行的載體。

孔子晚年研究《易經》覺得《易經》博大精深。流傳下來的三易之一的《周易》是對《易經》的一家解讀。“天命”也是《周易》裡的重要思想。儒家的主張是君子要順應天命,但又不是任憑天命而為,而為積極向上地順應天命。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態度就是要修德修身。


沅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義層面的「不應該」與事實層面的「是」發生了矛盾,孔子把這無可奈何之事歸之於命。這是人力無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經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為了成敗,而是「行其義」。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敗受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因為命既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那麼不盡人事,怎麼可能看到人力無可奈何者呢。人力不盡,如可知道無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力盡然後知天命。

關於命對人力的限制。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決定。人間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進到神的領域。一般有神論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觀點人為,命不可違。但命不是一個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規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必然。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自然主義與此類似。

有的觀點認為命所決定之領域就事現實世界,人力在其中毫無作為。人應該瞭解到現實世界的荒謬性,而進到某種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對現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與之類似。

孔子所謂命,也指客觀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並不設置一個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會超越現世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個人的精神就在這受限制的現實中顯示出他的「義」來。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價值秩序。


孫虛白


天命是什麼?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命中註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就應該做某一階段該做的事兒。這是時代背景決定的,乃是天命所歸。


五十歲而知天命,就是人折騰到五十歲之後,忽然發現自己無力與天爭,認命了。這個時候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就應該順勢而為,如此,便是知天命。

這是一種微觀的說法,宏觀來講的話,萬事萬物都可以以天命論之。

大清都亡了,你去復辟帝制,這是不知天命。同樣的,各朝各代末年那些逆天改命,強行為王朝挑燈延命的,也都是沒有看清時代規律,便是不知天命。

二十歲時,明明是好好學習知識技能的年齡,你不好好讀書,四處貪玩是不知天命。六十歲了,你還和二十歲一樣憤世嫉俗,驕傲輕狂是不知天命。

知道人生每個階段該做什麼,怎樣做人生一定會有所成就。於是,困頓中不過於絕望彷徨,一帆風順時不驕傲輕狂,內心貞靜,這便是樂天知命。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天命呢?多讀書吧,所有的事情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影子,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做了什麼,定會對你的天命有所啟發的。


祗樹


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通俗點說,天命就是上天對一個人的命數,上天能讓一個人做什麼,不能讓他做什麼,這些都屬於天命的範疇,人的一生是不能違背天命行事的。

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對天命的詮釋。就孔子來說,他說人生走到一定的時候,走到你自己求學、學習到了一定時候這麼一個境界上,人是應該要“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說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

不過,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並不意味著他相信某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運。因為在孔子的經典思想裡面,一向是不主張談“怪力亂神”的,他並不認為人們應當匍匐在神靈的面前任其擺佈。那麼他又怎樣看待天命呢?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他說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天命讓我就這樣了,也不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導致我這樣,我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這裡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規則,讓自己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顯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與他的積極入世心態相關的。知道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並不代表我就要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相反,正因為自己知道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處世的熱情。因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任務在哪裡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

按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那麼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的“天命”。不見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達到孔子的這種境界,這是一種內心的定力。


另眼觀歷史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爭議了上千年,很多人說孔子的意思是說:到了50歲的時候,人應該知道天道的道理,那就是人雖然應該盡人事,但結果如何卻不受自己控制。也有其他許多解釋方法,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孔子說這話的時候是從人一輩子的過程說過來的。

1、人一輩子的經典總結。

原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這樣來看,孔子說的到底是啥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說,15歲是學習的黃金年齡;三十歲就進入而立之年,就是成家立業了;四十歲對人情世故已經嫻熟駕馭;五十歲的時候應該對人存在於世間應該的使命和行為清清楚楚。

2、知天命,天命是指使命。

為什麼孔子說的是天命,而不是人命。人命是你自己在世間的體會和悟得的,而天命是天安排的。很多人說,天命是老天的安排或對人的行為後果的掌控。其實這是錯的,就像周易說天命是老天爺的意志,天命不可違。但那個天命有著不可知和不可預測性,怎麼50歲就知道了呢?所以,在這裡孔子說的天命是指依據天道而為人所有的使命。

3、天命到底是什麼使命。

那天命到底是什麼使命?其實,孔子在著作裡早就說過了:人作為人,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中,而這個環境在古代是一個國家、宗族、家庭、個人的種種框架之內。如何處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就成了一個人作為一份子的使命。比如說: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就是一個男人作為一個個體的使命。還有就是:忠-孝-節-義;分別對應對國家-父母-夫妻-朋友。在孔子的著作裡這樣的敘述很多。

4、人為什麼要知天命?

為什麼知天命對作為個體的人來說如此重要?原因可以從國家、宗族、家庭、個人等幾方面來看。一個人知天命,順應天命做出合理的行為則這些不同等級的主體之間的關係就理順了。這方方面面得到了正能量從而家國天下就長盛不衰。而,如果每個人渾渾噩噩則家國天下也就禮崩樂壞最後走向滅亡。


聚焦三農熱點說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每個中國人張嘴就來的一句話。然而,真正用的正確的卻不多。

這句話出處大家都很清楚,出自《論語.為政》,是《論語》這部書的第二章,孔子的講自己的一段話。

“知天命”這句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一般都理解為“天命不可違”,命中註定的意思。其實,這是對孔子這句話最表面的理解和誤解。

孔子這句話,關鍵在“天命”一詞如何理解。朱熹對此解釋為:“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朱熹整理的《論語集註》被公認是比較中正客觀的,朱熹的解釋也更接近古文原意。從朱熹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所說的“天命”沒有迷信色彩,不是命中註定,人力無用的意思。

此處的“天命”指的是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即“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比如,春天來了,萬物就是要復甦,開始新的一年的生長,冬天到了,萬物就是要藏納為主,休養生息,積攢力量,為來年做準備。這是萬物本身自然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可改變、不可逆轉的。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講一個人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就對萬物自然發展的規律有一定的瞭解和把握,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知道順應這樣的自然規律,這就是“知天命”。而不是說,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知道了命運的安排,這是對孔子的誤解。

“知天命”,順應規律,不意味著人事無用,人力無用。孔子一生,從未懈怠,一直都致力於他所追求的事業,68歲還開始了新目標,整理各類典籍併為其作傳。正是孔子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中國文化才得以保存傳承,後人方可得知幾千年前的中華文化。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知天命”這個詞給自己找藉口了。

如果您也喜歡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繁星國學!


繁星國學


這句話出自於《 論語· 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瞭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知天命”是孔子“天命觀”的範疇,“天命觀”是孔子思想體系重要的內容。“天命”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它的管控範圍內;“命”往往是指人的壽命和氣運。即孔子所說的,人的壽命的長短是由其自然規律決定的,也就是“死生有命”。

知命,知己之命運;知命,知己之使命;知命,知己之責任,知有所必為,《易》所謂“君子不捨其命”。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這個年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時期,不僅身體發生衰老,家庭和社會責任的訴求,開始反思和總結人生。五十年,彈指一揮間,自己的一生到底過程什麼樣,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已經看得很清楚明瞭了。所有的喜怒哀樂,轉眼間都是過往雲煙,仰天長笑還是唏噓悲哉,都已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由此可見,“天命”是“修養天真之至道也”,人只有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段,才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五十知天命”,這是孔子對於自然規律的概括和人生的提煉總結。



夢歸秦淮


這個“知天命”,就是要懂得認命了。因為:人到五十,你就認命吧

,,,

人到五十,開始老了。一個開始老的人,一定要開始清醒自己未來的走向,不要再糊里糊塗,不知雲裡霧裡的生活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五十以後,要懂得“認命”這個詞的含義:認命是明白個體力量的侷限性,有些人生變數或者遭遇並不是僅僅靠個體主動力量就能簡單決定的。認命有時候並非消極,認命是指我們要明白,一個人的命運,還會與出身、環境等種種不可控因素有著密切聯繫,所以,認命,有時候,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首先,人到五十,對自己的工作要認命。年輕的時候,為了工作,曾經努力打拼,總想能取得某種意義上的“豐功偉績”,可是,多年過去了,你發現,你只能從事著自己已經習以為常和熟悉得不能在熟悉的工作了。這當然跟工作的環境,和你個人的原因有關,有時候,是因為工作的特殊性,有時候,可能就是因為你工作能力的問題了。所以,人到五十,你在工作上還是不顯山露水,那就算了吧。好好地做好當前的 工作,不要出啥意外,只要問心無愧,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薪資,只要懂得踏實努力,就行了。這就是一種認命的姿態。

其次,人到五十,對自己的 生活要認命。有的人,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一工作,就有兩個億的本錢;一奮鬥,就有智囊團的出謀劃策,所以,這些人成功,輕而易舉。而我們作為普通人,當經過了多年的奮鬥,還只是普普通通地從事著自己最基礎的事業的時候,自己的身家還是淺水河的時候,我們還是認命吧。認命,是一種姿態,是一種順其自然,是一種對生活本真的贊同和抉擇。好好地繼續努力,好好地繼續奮鬥,好好地過好每一天,就是我們對自己事業追求的一種不懈努力。

第三,人到五十,對自己的子女發展要認命。人到五十,自己的子女基本上有了自己的工作,有的,上的名牌高校;有的,做的白領高管;還有的,在城市的街頭賣菜。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發展總是耿耿於懷,甚至,一輩子放不下子女的未來。人到五十,我們要記著“兒孫自有兒孫福”,子女的幸福,還是靠他們自己去把握吧。即使子女從事著普普通通的行業,領著比較低廉一點的工資,但如果子女能孝順我們,時時能陪在我們身邊,我們就要知足,我們就要懂得“認命”,因為,這個“命”,就是子女能陪在你身邊,是屬於你的“好命”啊。

第四,人到五十,如果婚姻不順,就認命吧。人到五十,如果自己婚姻不順,單身或者離異,你就認命了吧。再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比較艱難,實在找不到真愛,我們就認命吧,單身就單身,好好過完餘生,也不是什麼不不了的事情。總比隨便找一個“渣”,要好過千百倍。

當然,人到五十,除了認命之外,還要懂得這樣活:要懂得養生,要懂得好好地保養自己的身體,不要給家人,給孩子帶來麻煩;同時,好好待人,好好過好每一天,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花開四季,心情愉悅,就像水仙花一樣,搖曳在清風中,芬芳了只屬於自己的四季,那也是非常美麗的。

  • 南山大叔,福建省作協會員,出版有《誰拾走了你生命的麥穗》等6部書籍。(南山大叔原創頭條號已經與維權騎士、快版權簽約,歡迎大家關注,批評,指正。)

  • 歡迎關注南山大叔的今日頭條原創平臺:https://www.toutiao.com/m5147372473/

  • 另外,更多精彩文章,還有很多美妙動聽的音樂,盡在南山大叔今日頭條原創平臺。


南山大叔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一、出處: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在《論語》“為政”章中說的。原文為:

吾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什麼是“天”和“天命”?

中國文化中的“天”,既指自然狀態的“天”,如藍天白雲所指;也指一個人格化的神,這個神主宰天上天下一切。如周易中的“乾為天”,它具有資始萬物、統領萬物、運行萬物,保和太合之功。在這個觀念影響下,人們認為,人的一切也都是上天的安排了。包括人的生死壽數、富貴名利等等。這就是“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主宰的人們的命運。

有人認為,天命是不可違抗的,就出現消極的人生觀念。又有人相信,命運是可以改變,可以通過修行積善養德來改變命運,《了凡四訓》就是講這個的。《了凡四訓》講通過努力改變命運,不管努力的方式行為如何,但終究使命運向好發展,也算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吧。

三、“五十而知天命”是承接三十、四十而言的。

孔子十五歲立志學習,要做學以致用的人。三十歲開始立業——聚徒而教,漸漸形成自己的隊伍和學說。四十歲的時候基本上把學問做通了、把人生的意義思考清楚了,當然也把社會了解得差不多了。該做的努力也做了。成敗就不說了,讓他隨風去吧。所以到了五十,就順其自然了。不再像十五歲、三十歲、四十歲那樣刻意地去追求了。

這個“知天命”,是指知道該順其自然,遵循人生髮展的規律,讓該去的去,等該來的來,以順應的態度適應之。


水煮周易


夫子說知天命,是知道天道和命運。

但是這個命不是宿命。

並不是說我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反正這一生我什麼也幹不成了,就混吃等死吧。

孔夫子並不是這個意思。

夫子的意思就是知道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只要盡人事就行了。

所以孔老夫子的知天命指的就是一種:這個時候,不再對成功有那麼大的執念,而只是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因為你已經五十歲了,在孔子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也就三十多歲,活到五十歲是個很讓人羨慕的事情。

孔老夫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因為在這個年紀已經見多了生老病死,

特別是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時代。

我們來看看孔子他經常說的天是什麼。

顏回死了,他說:“天喪予。”因為顏回是他最喜歡的學生,只有這個學生能傳承他的思想,可是這個學生死了。這個時候孔子快七十歲的人了,他認為他的學問不能傳下去了。

年孔子周遊列國到宋,有一天孔子在一棵樹下講課,宋國主軍事的司馬桓魋就要殺孔子,孔子帶著弟子逃脫了,這個傢伙就把那棵樹砍了洩憤,孔子就說了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

他的意思就是說上天把這些知識給了我,我要把他傳下去,你能把我怎樣。

這個時候,孔子大概五十多歲。

老夫子已經知道了天命,但是他還是這麼周遊列國,為自己的學問傳播而努力。

因為老夫子還說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他大概夢想自己會成為姜尚一樣的人。

但是並沒有,他大概沒有想到他死了之後,他的學問影響中國數千年,一直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