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顧祝同?

1195125793




顧祝同作為蔣介石的八大金剛和五虎上將之一,自然能力是不差的。在蔣介石的眾多高官中,顧祝同的最大特點就是忠勇和可靠。

顧祝同,江蘇漣水人。和蔣介石一樣,畢業於保定軍校。


1920年,在孫中山身邊認識了蔣介石,兩人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24年,孫中山創建黃埔軍校時,顧祝同就是教官。

1924年11月,蔣介石以黃埔軍校生為班底,組建了兩個教導團。顧祝同任教導二團第一營營長,團長是王柏齡。



在東征時,何應欽的教導一團受到陳炯明的愛將林虎數倍兵力的沉重打擊,在最危急的關頭,王柏齡逃跑,顧祝同率領教導二團頂了上來,才換來了一場大勝。

東征結束後,顧祝同就被任命為第二團團長。第二次東征後,更是被任命為第三次參謀長兼副師長。在北伐中,他更是憑藉軍功,被任命為第3師師長。

在第二次北伐時,顧祝同升為第九軍軍長。這時國民黨軍中最重要的兩支部隊就是第一軍和第九軍,由何應欽指揮。但蔣介石對何應欽已經不太放心,意圖重新調整軍隊幹部人選。

蔣介石命令顧祝同的第九軍搞一次軍事演習,顧祝同卻命令下邊的黃埔軍校生真槍實彈打了起來,蔣介石大怒,要求懲辦相關人員。顧祝同心領神會,把兩個何應欽的鐵桿旅長給換了下去。

事後蔣介石稱顧祝同:顧將軍宅心仁厚,深知我意。



西安事變時,何應欽命令劉峙和顧祝同分兩路向西安進發,武力解決問題。顧祝同私下向宋美齡宣誓效忠,拒絕率兵西進,要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對顧祝同的絕無二心、唯命是從、誓死追隨深表讚揚。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任命顧祝同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把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浙江和福建都劃歸了第三戰區。

第三戰區除了在抗戰中對日軍沉重打擊外,還發動了臭名昭著的皖南事變。從此顧祝同更加受到蔣介石的寵信,就連他的老上司何應欽也說:顧墨三對江工實在是太百依百順了。



在解放戰爭期間,顧祝同在山東戰場上與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正面交鋒。因為74師在孟良崮被殲滅,顧祝同隨後被免職。

1948年5月,顧祝同接替陳誠擔任國防部參謀總長。但當時因為在國統區政治和經濟上的連續大潰敗,大局已經無法挽回。

1949年1月,蔣介石被迫下野。但實際上權力還控制在蔣介石手中,顧祝同就是蔣介石最可靠的代理人。

1949年11月29日,劉鄧大軍逼近四川,顧祝同為了防止機場被解放軍佔領,親自率領警衛部隊參戰。等到第二天蔣介石父子趕到,才一起奔赴臺灣。



到了臺灣後,蔣介石痛感在中國大陸的失敗,運行全面整黨整軍。他先後剝奪了和自己有二心的閻錫山、白崇禧等人的職務,同時任命了一些年輕的將領擔任軍官,顧祝同的職務被周至柔接替。

但這並不代表蔣介石不再信任顧祝同,而是讓他擔任了國防會議的秘書長,這是蔣介石在臺灣的最高決策機構。


蔣介石在臺灣的所有動作,都是為蔣經國能夠上臺鋪路。顧祝同就是最重要的顧命大臣,他一路都在為蔣經國保駕護航。

蔣介石去世後,也是在顧祝同的努力下,蔣經國才順利當上了國民黨中央主席。託孤重任完成,顧祝同才辭去一切職務,開始安度晚年。

直到蔣經國坐穩位置的1987年,顧祝同才含笑死去,他終於可以去九泉之下見他的大老闆了。


新知傳習閣


顧祝同,字墨三,江蘇漣水人,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看電影《大決戰》,蔣介石總是用寧波腔叫他“麼山”。我看過很多關於顧的文獻檔案,各種文史資料的論述基本上都是負面的,說他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任內,霸佔一名戲劇演員,引來正室爭風吃醋之類。說他生活豪華,1942年浙贛會戰失利,戰區長官部一度退走福建山區,因為當地電力缺乏,每天要耗用5加侖汽油發電等等。


1987年1月,顧祝同病逝臺北,享年94歲。翌年1月,《顧祝同將軍紀念集》出版,收入了顧祝同本人的一些著述以及昔日同僚、部下對他的回憶文章。這些內容與我以往看到的文史資料截然不同,顧祝同似乎是一個忠厚長者。據他們介紹,顧祝同為人沉默寡言,喜恕哀樂不形於色,有時候莫名其妙被蔣介石責罵,他心裡也想得通,領導日理萬機,常有不可告人的煩惱,對我發洩,我如申辯,領導豈不更加煩惱。

試問,現實生活中的你我做得到嗎?明明不是自己的過錯,或者只是一些小差錯,撞到心情不好的老闆,結果拿你出氣,一頓臭罵,你還得陪笑臉。從這一角度來說,蔣介石或許不是一個好老闆,但顧祝同絕對是一個好員工。


不過話又說回來,《顧祝同將軍紀念集》出於死者為大,想盡辦法收入正面材料,不免容易誤導讀者。比如顧祝同自述,我這個人秉性忠誠樸拙,生平為黨國服務,除清廉自矢,認真負責,勞怨不辭外,他無所長,亦無其他嗜好。仔細分析,對蔣介石忠誠不假,清廉不好說,至於沒有嗜好就是睜眼說瞎話。1930年中原大戰前後,蔣介石曾經批評顧祝同、陳繼承、蔣鼎文:“你們這些人,除了劉峙,個個日嫖夜賭,成何體統?”電報原文我不記得,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因此,但凡是人,無論名人還是凡人,都是多面的、立體的。後人評價顧祝同應該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避免撥高或醜化,儘量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馮傑


顧祝同,國軍中的老資歷,老油條和常青樹,非一般人可比,頗得蔣介石信任和倚重。

在黃埔系沒有佔據主導之前,保定系在軍方勢力非常強勢,顧祝同是保定系中的佼佼者,也帶動了一批保定系的發跡。

1922年之後,年輕迷茫的顧祝同選擇投奔孫中山,並結識了蔣介石。兩個人一見如故,並開始了後來幾十年的合作生涯。之後,在東征,北伐運動,中原大戰中,顧祝同的表現相當優越,攢夠了晉升的資本,也獲得了軍中的資源和認可。

最重要的是,顧祝同在1936年西安事變中表現出的冷靜和對蔣介石的忠誠,得到了老蔣的極大信任,連宋子文也對他佩服之極,從此被引為心腹,地位一時無兩。

不久之後,蔣介石把經略西北的任務就交給了他。1937年1月5日,顧祝同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主任,坐鎮潼關,指揮善後事宜,頗有虎視一方的架勢。抗戰期間,顧祝同統領一方,擔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參與決策,做出了貢獻。1945年,是顧祝同人生履歷的巔峰。

蔣介石命令何應欽和顧祝同,飛回南京,參加中國戰區接受日軍投降的儀式,並受理日本侵華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茨的投降,國軍中不少人非常豔羨和嫉妒。

顧祝同一生追隨蔣介石,為人持重,關鍵時刻總能選擇對,參與了近代歷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顧祝同雖然沒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之上,但也頗有幾分忠義,能力也是同時代的精英。1987年1月17日,顧祝同因病去世,享年94歲,也算是善終。


秦右史


顧墨三,保定軍校六期步科,蔣介石八大金剛排名第三,陸軍一級上將。

世人都知顧祝同是1941年“皖南事變”元兇,任職第三戰區司令的他避戰日本人,悍然率領七個師8萬餘人襲擊擬渡江北上的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隊,我軍9000人只突圍出2000餘。多不知顧祝同裡面含有私怨,在之前蘇北的黃橋決戰中,被粟裕將軍以7000放倒三萬的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正是顧的漣水同鄉和保定同窗,是哥們。

皖南事變是顧祝同欠下的一筆血債。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說明顧祝同對蔣介石的絕對忠誠,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同室操戈,是因為他腦袋裡只有服從蔣的命令,不考慮會被千夫所指。也正因為如此,此公一路高升,解放戰爭期間任綏靖公署主任、陸軍總司令和參謀總長。

顧祝同另外一個投名狀,是西安事變爆發後,以何應欽為首的南京方面決定武力鎮壓,任命顧為討逆軍西路總司令。宋美齡和宋子文深知,動用武力非常有可能逼著張學良楊虎城殺掉蔣介石 ,因此緊急約見顧祝同暫緩出兵,顧決計按宋氏兄妹意圖辦事,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再不信任何應欽,而顧祝同則青雲直上。

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之後率領三戰區二十幾萬各色武裝在江浙閩皖等地與日軍周旋 ,本著保存實力和持久防禦的方針 ,絕少主動出擊,並無大的建樹。浙贛會戰中一路小跑埋地雷,居然炸死了日軍15師團長酒井隆中將,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戰死的第一位在職師團長,可把顧祝同吹壞了。

不管怎麼說,顧祝同牽制了日軍第13軍主力於華東,包括在上海附近始終保留一個師團不敢離開,對其它抗日戰場是有幫助的,不抹殺。

解放戰爭期間就是蔣介石的傳聲筒,去哪哪敗,中原圍攻李先念敗,山東進攻粟裕敗,督戰淮海敗,從早年黃埔黨軍征戰歷史來看,顧祝同只合適指揮師以下部隊,戰術尚可。蔣一定要將其提拔到操盤全局的戰略指揮,勉為其難了,戰略級標準菜鳥。

反正信任有加,敗了也不影響前程,這是老蔣用人一貫作風,可菜,必忠。

逃臺後又升官了,國防部長。1987年死,倒也高壽,年94。


度度狼gg


當年評四十三名戰犯的時候,顧祝同可是排名第6(前5是蔣介石、李宗仁、陳誠、白崇禧、何應欽),此人的資歷和地位可見一斑。

現在官方史料對這個人評價不高,這是肯定的,當年在中央蘇區搞“綏靖”,他弄得蘇區死難80萬人,整個贛南閩西“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

之後的皖南事變,罪魁禍首也是他。

不過顧祝同對蔣家王朝表忠心到是一把好手,“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卻任命顧祝同為討逆軍西路軍總司令 (東路軍總司令為劉峙)。準備討伐張學良、楊虎城叛軍。(國民政府內部有些人估計巴不得老蔣出事)

宋家肯定不幹啊,宋美齡讓顧祝同不要幹,顧祝同慌忙應允,他向宋美齡立誓道“祝同對委座絕無異心”。

結果這個老滑頭,人家劉峙突飛猛進,他在南京拒不就職協助孔祥熙、宋子文策劃和平營救蔣介石的活動。

事情完了,他自然也又上了老蔣的法眼,老蔣馬上任命他為總司令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抗日戰爭的時候嘛,平心而論,他確實是有貢獻的。但內戰中他的表現嘛,確實不怎麼樣。

不過他對蔣家王朝忠心,後來還被蔣介石給“託孤”輔佐蔣經國,1987年去世,算是善終。


國史拾遺


從網友介紹的情況看,顧祝同,確實是一人才。看問題不能從政治對立和自己利益的自度看。顧祝同在四幾年就是一方集團軍總司令,沒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和組織管理及政治素養是做不到的!在皖南,能把新四軍,重重圍剿,致使,葉挺兵敗,可說是老謀深算。當然也有項英這流氓無產階級的臨陣脫逃,前後不一的態度,動搖了新四軍軍心有關。在上海江浙地區,避免同裝備精良的日軍,正面衝突,採取,迂迴,遊擊的戰略,達到了釘子作用,牽制了日軍一個師團,也達到了相持作用。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既保存了實力,也達到了戰略目的,確實有儒將的實力。在西安事變中,能認清形勢,明白當前蔣介石在中國的旗手作用,當時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也是這樣判定的!沒有同親日派合謀,致蔣於死地。這一切正好說明其政治思路清哳。有一定的大局意識。至於解放戰爭期間的軍事才能問題,及其作用!?只能說老蔣一開始意識彭脹,盲目信賴美式裝備及其新興將領!並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場人民的解放戰爭,並不是單純國共兩黨的權力之爭的黨派之爭!忽略了整個社會基礎,即工農兵學商知。也是這場戰爭的重要參與者,與旁觀者!這是一場人民的戰爭!共產黨人,充分發掘和調動了各方力量,猶其是農民,學生和部份知識分子來積極參與!國民黨被獨立被挖牆角。焉能不敗?!與顧祝同何干?!在這場大的歷史革命浪潮下!整個國民黨都潰敗了。


非才


在黃埔軍校的軍官中,何應欽地位最高,陳誠權勢最大,接下來就是顧祝同了。作為蔣介石身邊一直忠心耿耿的將領,顧祝同一生都在矢志不渝的追隨著蔣介石,這是顧祝同在仕途之上能夠一直保持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老實說,顧祝同的飛黃騰達其實和他童年時的悲慘遭遇,是密切相關的。顧祝同的一生,給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

就算能力不行,只要有好運氣,再跟對一個好領導,照樣可以走向人生巔峰。

家境貧寒,渴望投軍改變命運

1893年出生於江蘇漣水縣的顧祝同,自幼家境貧寒,加上親生母親死的早,經常受到繼母的廢人虐待。

對命運不服輸的顧祝同,打算通過投身軍旅來改變自己的悲慘現狀。

1910年,18歲的顧祝同,不顧家裡人的反對,毅然進入了南京陸軍小學,成為了第五期的學生。

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陸軍小學被迫停學,顧祝同不得不和同學一起另謀出路。在回鄉路過徐州的時候,顧祝同參加了革命軍北伐的先遣支隊,是炸彈隊的一員。

顧祝同,對於革命的飽滿熱情,支撐著他一路越走越遠,越走越高。

1912年,南北議和。停學的陸軍小學恢復如初,顧祝同返校繼續學習。

1914年,顧祝同從陸軍小學畢業,進入了武昌陸軍第2軍官預備學校。

1919年,26歲的顧祝同再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從顧祝同的這段早期的求學經歷可以看出,顧祝同先後在陸軍小學,陸軍預備學校和保定軍校中接受了完整的軍事教育,這為他以後的戎馬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顧祝同憑藉著拿到的三個文憑,內心充滿著對仕途的無比自信,可顧祝同這幾年的運氣似乎並不是很好,在仕途上也是毫無起色。

是金子,永遠都會發光的。如果沒有發光,那只是表明時候未到而已。

在沉寂了兩年以後,1924年顧祝同等到了這個久違的機會。顧祝同憑藉著自己的三張文憑,通過粵軍許智部的引薦,進入了黃埔軍校,擔任戰術教官。

正是在這黃埔軍校裡,顧祝同有了和蔣介石的直接接觸。這也為後來的節節高升,鋪平了道路。


忠心耿耿,唯蔣公馬首是瞻

在黃埔軍校,顧祝同有一次因為出去喝酒,誤了第二天的訓練。蔣介石罰他在門前下跪。

不曾想,顧祝同這一跪就是一天一夜。

有人勸他,蔣介石已經走了,你可以不用跪了。犯不著死心眼的跪著。

可顧祝同死活不同意,他說:校長沒有讓我起來,那我就要一直跪著。

這話被蔣介石聽到了,對他的忠心大為讚賞,直接提拔到了教授部中校戰術教官,同時擔任蔣介石的心腹。

蔣介石的用人原則,首要一條便是要忠心,其他的一概不重要。

不久之後,顧祝同因為在北伐中的英勇表現,從營長一路升為第九軍的軍長,奠定了顧祝同在國民黨軍界的不可動搖的地位。

1933年,顧祝同在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行動中,擔任贛粵閩湘鄂五省“剿匪”總指揮部北路軍總司令,因為表現出色,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

後來在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後,顧祝同沒有選擇戰隊何應欽,反而是一如既往的站在宋子文等保蔣派。

包括1941年,顧祝同更是因為這種義無反顧的忠君思想,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充當了“皖南事變”的元兇。

甚至在後來的對日作戰,堅決執行蔣介石的政策,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顧祝同戰績寥寥,乏善可陳。

綜合以上,顧祝同始終唯蔣介石馬首是瞻,這才成為了蔣介石最信賴的,最想要支持的將領。

能力平平,卻升遷不斷

解放戰爭時期,顧祝同的軍事能力徹底暴露無遺。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逃回了臺灣。

在臺灣,顧祝同依然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做了代理國防部長。

一直到1987年,94歲的顧祝同與世長辭。

顧祝同,能力平平,卻勝在在合適的時機總能抓住機會。再加上忠心耿耿,因此可以成為國民黨軍界的常青樹,永遠不倒。


奇點歷史


顧祝同,顧墨三,綽號“假面佛”,初為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後又入列“五虎上將”,黃埔系的絕對元老。

顧祝同是1891年生人,江蘇漣水四新集是他的老家。此人的童年比較悲催,親媽死的早,後媽老虐待他。9歲那年,因不堪後媽虐待,顧祝同進行了報復,用一根橫在門口的鋤柄絆磕掉了後媽的兩顆牙。

得逞後,顧祝同離家出走,投奔了甸湖的顧南田,顧瞎子。

有句俗話,瘸狠瞎壞。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顧祝同跟顧瞎子學了不少卜卦騙術,更透過算命的一些慣用伎倆領悟到了與人心周旋的竅門。

1903年,年滿13歲的顧祝同依靠表叔荀俊生的幫扶,進學館讀了幾年聖賢書。一段江湖生存技能,幾本孔孟經典,兩者雜糅到一起,對顧祝同日後的影響頗深。

1910年,因不甘窩在甸湖那一尺小天地裡,顧祝同隻身跑到南京,考進了尚武陸軍小學。

看顧祝同的照片,朝好了說,此人身上有股子仁厚的儒氣,很適合混主流社會。在陸軍小學堂,他為人少言厚道,學業刻苦勤奮,全校上下對他的評價很不錯。

但亂世不是靜讀聖賢書的時代,隨著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陸軍小學停課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顧祝同沒有選擇退縮保命,而是帶著滿腔熱情投身到了革命軍中。

他成了革命軍炸彈隊一員。

不久南北議和,革命的硝煙暫時熄滅。顧祝同離開部隊,返校繼續學習。

1912年夏天,顧祝同畢業,同年加入了國民黨,無形中他算是踩到了時代的鼓點。之後,他被保送進了武昌陸軍第2軍官預備學校。1919年,29歲的顧祝同再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三個學校上完,顧祝同成了手握三張文憑的硬槓子。

不過畢業後的起初幾年,他的運氣並不好,始終沒能在軍中謀得好前程。

人在極度鬱悶的時候很容易暴露骨子裡的弱點,顧祝同也不例外,因為鬱悶,他好上了嫖。

到此,顧祝同身上的一個標籤出來了,此人在事業上很會踩路,但在生活上有些汙。

1924年,久等的機會終於來了,因為與蔣介石在粵軍許崇智部有過一些交往,加之又有三張文憑,顧祝同順利進入黃埔軍校,並被破格委任為中尉戰術教官。

在黃埔,老蔣和他後來的嫡系都有一段關於效忠的軼事。

顧祝同也有一段。一次,顧祝同和哥們晚上偷偷跑出去喝花酒,第二天出操的時候差點沒趕上。見到衣衫不整的顧祝同朝隊伍裡擠,老蔣很生氣,於是罰跪。

誰知道顧祝同這一跪,竟然跪了一天一夜。

見他一直傻呼呼地在那跪著,有人就來拉他,校長早走了,意思意思得了。

顧祝同卻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校長沒讓我起來,我就不能起來。

第二天,老蔣得知此事大為感動,當即將顧祝同提拔為教授部中校戰術教官。

從此,顧祝同成了老蔣的嫡系心腹。

這是顧祝同身上的第二個標籤,此人在跟隨老大方面很忠。

隨之而來的就是兩次北伐,顧祝同因為作戰勇敢、指揮有方,一路從營長升為第9軍軍長。

升遷之快,官階之高,即便在黃埔系中,這也是絕無僅有的。

縱觀顧祝同的發跡,他的能力未必有多突出,但他趕上了早集,踩準了鼓點,外加會表忠心,因此他賺的了國民黨軍界元老的地位。

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任命顧祝同為隴海線右翼總指揮。他採用奇襲行動,一舉突破馮軍防線,奪佔歸德,為此受到了蔣介石特令嘉獎。

圍剿紅軍時期,顧祝同作為老蔣主要打手,出力不少,表現讓老蔣也還算滿意。

在這段一會是掌兵大將一會兒又兼任省府主席的得意階段,顧祝同曾鬧出過三個醜聞,一個跟腐敗有關,兩個跟女人有關,又縱容部下賣官鬻爵,又有陰謀燒死糟糠之妻的嫌疑,又有搶別人女人做二婚老婆的醜聞,換是別人也許很難安全上岸。

但老蔣的心腹重臣,沒事。

1936年,舉世震驚的西安事變爆發,屬於顧祝同表忠心的重要時刻到了。

南京的何應欽一度想借討伐整倒整死老蔣,為此他成立了兩路逃逆軍,東路軍總司令為劉峙,西路軍總司令即是顧祝同。

顧、劉二人本是軍中互掐的對手,劉峙一度還佔據著競爭優勢。但在這個需要站隊的關鍵時刻,劉峙卻選擇了站隊何應欽,而顧祝同則堅定不移地站在了宋美齡、宋子文等保蔣派一邊。

因為顧祝同的抵制,何應欽的討伐計劃最終破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劉峙灰頭土臉,顧祝同青雲更上層樓。

縱觀顧祝同的宦海生涯,效忠對他來說絕沒有二次投機,為老大赴湯蹈火他從不猶豫。

正因為有這樣的效忠思想,1941年,顧祝同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義無反顧地充當了“皖南事變”的元兇。

然而在對日作戰上,身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顧祝同卻戰績寥寥,活生生地把第三戰區搞成了“聚財區”,當然這也是他秉承老蔣意志的結果。

說來,顧祝同還有些福將的意思,與日軍雖然以周旋為主,但日軍15師團長酒井隆中將卻是在他第三戰區踩的地雷喪的命,要知道,這可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戰死的第一位在職師團長。

這是顧祝同身上的第三個標籤,運氣一直很好。

之後就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顧祝同在老蔣身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瘟神似的傳話筒。

在中原敗,在山東敗,在淮海敗上加敗!

大勢已去,庸人掌兵,這樣的結果也不足為奇。

這是顧祝同身上的第四個標籤,庸。對手處在劣勢的時候,打小仗尚可;一旦遇到勢均力敵,讓他打大仗基本抓瞎。

淮海戰場損兵折將55萬後,因為無人出頭強撐殘局,被譽為“軍中聖人”的顧祝同只好再次出馬,主政西南。

大勢已去,在西南,顧祝同還能幹什麼呢?

除了計劃逃跑,就是準備逃跑。

但必須承認,顧祝同確實有福將命,在西昌朝蒙自跑的時候,只差三五分鐘他就做了俘虜。

僥倖逃到臺灣後,顧祝同依舊受到老蔣重用,又是代理國防部長,又是晉升一級上將,一路順風順水直到以94歲高齡善終。

一句話總結,忠心耿耿,很得老蔣歡心;碌碌無為,難幫老蔣大忙。


黑句本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二:陸軍上將、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顧祝同。

顧祝同(1893-1987年),字墨三,外號“假面佛”。江蘇省漣水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南下追隨孫中山。

與蔣介石相識後,衷心耿耿,唯命是從,是蔣八大金剛之一、五虎上將之“忠將”。協助蔣籌建黃埔軍校並任教官,在東征北伐、軍閥大戰中奮勇作戰,立下汗馬功勞。

在西安事變中違背何應欽出兵西安命令,聽從宋美齡、宋子文指示,全力支持和平解決。被蔣介石大加讚賞,升為陸軍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

抗戰時顧祝同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後掌管三個戰區之多,指揮國軍在淪陷區江蘇、浙江、福建一帶作戰。

抗戰勝利後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指揮各綏靖公署國軍。1949年蔣介石下野,繼續依靠顧祝同掌握軍隊,與桂系抗衡。

顧祝同雖然為軍事最高指揮官,但是沒有自己派系私黨,做事相對公平,並關照能打仗的將領,儘量為有能力的將領開脫。


去臺灣後任代國防部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其後成為蔣介石“託孤大臣”,輔佐蔣經國。1987年1月17日在臺北去世,終年94歲。




顧祝同畢業保定軍校後,擔任黃埔教官。投靠保定學長蔣介石,參加兩次東征,得到迅速提升。

顧祝同(1893-1987年),字墨三,江蘇淮安漣水人,外號“假面佛”。顧祝同自幼入私塾學習7年,長於書法字畫、工詞賦。

1909年入縣高小,次年考入陸軍小學。武昌起義後,加入少年炸彈隊。1914年入湖北軍官預備學校,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優異成績畢業。

1920年7月,顧祝同南下投奔孫中山。1922年1月,顧祝同與蔣介石相識,敘及蔣介石1906年畢業於保定軍校,是顧的師兄,雙方一見如故,引為知己。

幾天後蔣力薦顧為上尉副官兼軍士教導隊區隊長。顧祝同銘感蔣介石知遇恩深,從此數十年鞍前馬後,榮辱相隨。

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出任校長,顧祝同參加籌建並任軍校戰術教官兼管理部代主任。






11月黃埔學生軍為骨幹組建軍校教導團,顧任教導團第2團營長。1925年2月,校軍參加對陳炯明的東征作戰。

顧祝同率團在淡水、棉湖等攻城戰役中,奮力苦戰,開創校軍以少勝多的先例。8月成立國民革命軍,校軍為第1軍,顧祝同任第1軍第2團參謀長。

9月初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顧祝同率部擔任惠州正面攻堅任務。顧祝同身先士卒,編組敢死先鋒隊,冒著猛烈火力終克惠州城,戰後升任第1軍第3師副師長。




北伐開始後,顧祝同戰功卓著,升任中央軍第9軍軍長、軍委會委員,逐步為蔣介石倚重。

1926年6月,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7月誓師北伐,顧祝同留師潮梅守備後方,併成功擊潰周蔭人部,因此升任3師師長。

掃清後,顧祝同部隨第1軍開赴北伐前線,協同中路軍攻克南京。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政府相庭抗理。

5月蔣介石決定繼續北伐。顧祝同擊潰張宗昌軍,克復安徽滁縣。6月在江蘇宿遷、山東郯城重創孫傳芳,升任第2縱隊總指揮,領軍進擊魯南。




寧漢戰爭開始,蔣介石令北伐軍轉進揚州西征討唐。8月蔣介石通電下野,孫傳芳率部乘機反攻,襲佔龍潭,顧祝同部南下增援獲勝,升任嫡系第9軍軍長。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復職,顧祝同被推選為軍委會委員。3月蔣介石整軍再度北伐,顧祝同的第9軍擔任攻打充州的主力。

顧祝同在魯南作戰中,頗有斬獲,並在此後的領兵作戰中,不乏戰績,漸為蔣介石所倚重。






軍閥大戰中,顧祝同以奇襲一舉突破馮玉祥西北軍防線,奪佔歸德升任洛陽行營主任,主政西北。

1929年1月,蔣介石借“統一告成”,提出“編遣”,實際為削奪地方軍事實力。

這自然引起激烈反彈,蔣介石中央軍與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等各派軍事力量的矛盾激化,開始長達五年之久的軍閥混戰。

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在分化收買同時,調動重兵壓境,顧祝同奉令率軍由蚌埠西進武漢。

4月蔣桂戰爭結束,蔣介石控制兩湖,顧祝同接替魯滌平任武漢衛戍司令長官。10月升第1軍軍長。

1930年5月, 中原大戰爆發,顧祝同為隴海線右翼總指揮,他採用奇襲行動,一舉突破馮軍防線,奪佔歸德。

戰後顧祝同升任第16路軍總指揮、洛陽行營主任,自此掌管西北軍事大權。


圖為新桂系軍事領袖白崇禧。

顧祝同剿滅石友三、進攻蘇區和福建第19路軍,為蔣介石在軍事上殺伐,獲得飛黃騰達。

1931年5月,顧祝同調任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兼第1師師長。該軍是蔣介石的近衛軍,裝備精良,軍事訓練以德國軍事操典為範。

7月石友三河北舉兵反蔣,蔣介石令顧祝同任南路集團軍第2軍團總指揮,率警衛軍及第1、2、3師北上討伐。

顧祝同不負眾望,再建戰功,消滅石部6萬餘人。11月顧祝同當選為中執委員,12月調任江蘇省政府主席。

1933年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進行第5次圍剿,顧祝同任主力北路軍總司令,率5個縱隊進剿,遇到紅軍激烈抵抗,一無所獲。

愛國將領李濟深、蔣光鼐等在福建發動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顧祝同率第3路軍協同入閩軍進入福建作戰,閩變平息後,顧祝同返回江西作戰。




顧祝同升任四川行營主任,遵循蔣介石命令,借追擊紅軍為名,佈置中央軍勢力進入西南諸省。

蔣介石在圍追堵截紅軍的同時,心裡還有另一個算盤:雖然名義上統一了,但中央所能影響的僅限東部江浙幾個省而已,桂、湘、川等地中央勢力還不能到達。

1935年11月初,蔣介石在重慶成立四川行營,以加強圍追堵截紅軍為由,染指川政。顧祝同調任四川行營主任,統一指揮西南各省軍事及地方綏靖事宜。

蔣介石此舉,等於在西南各省地方勢力都歸屬四川行營節制,顧祝同又立了大功。後調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一時甚為風光。


西安事變爆發後,顧祝同頂住頂頭上司何應欽壓力,堅持和平解決事變,終於牢固了在蔣介石心目中的地位。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張學良、楊虎城軟禁了軍委會主席蔣介石,民國政府內部頓時一團混亂。

何應欽出任國民軍代總司令,他任命顧祝同為討逆軍西路軍總司令,劉峙為東路軍總司令,要求迅速進軍西安,同時派空軍轟炸西安。

宋美齡認為此會威脅到蔣介石的生命安全,她迅速約見顧祝同,要求他不要執行何應欽向西安進軍的命令。

顧祝同原來一直受到蔣介石的恩寵,但北伐時攻打蚌埠一戰,使蔣介石對他改變了看法,轉而扶持劉峙。現在蔣夫人親自相求,他向蔣夫人立誓:“祝同對委座絕無異心” 。

在劉峙揮軍急進西安之時,顧祝同尋找藉口不到職。正當何應欽要更換司令官時,26日張學良互送蔣介石到南京。

顧祝同此舉再次贏得蔣介石絕對信任,立即提拔為陸軍總司令兼第1集團軍總司令,為顧祝同取代何應欽創下基礎。




多次受顧祝同關照的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

顧祝同擔任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不搞自己的派系、私黨,做事亦相對公正。多次照顧會打仗的將領,為他們開脫。

顧祝同儘管不培植私黨,但他的老鄉觀念、同學觀念還是很濃厚。他對王敬久、王仲廉、冷欣、韓德勤、方先覺等同鄉的提拔盡心盡力。

他的子弟輩如顧希平、顧錫九、顧心衡、顧新葆、顧祝 君、顧祝榮、趙錫田、王連慶、也都是他培養起來的。

顧祝同對能夠帶兵打仗的將領非常照顧,即使其犯了軍紀,也常從輕處理。如對無派系無靠山的黃百韜,認為他是個能打仗的人才。在處理黃百韜救援張靈甫不力的事情上,刻意為黃開脫。



抗戰開始後,顧祝同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淞滬會戰。後留在淪陷區指揮3、7、9戰區(江蘇、浙江、福建)在敵後作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20日軍委會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上海方面的作戰指揮歸屬第三戰區,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負責實際指揮作戰。

國軍在吳淞、瀏河、江灣、廟行、牛行、寶山、羅店等縱深各線與日軍血戰,粉碎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鬼話。

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後,國軍撤出上海。顧祝同奉令以第三戰區一部兵力退至南京,歸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組織南京保衛戰,其主力向蕪湖、宣城方向轉進。

南京失陷後,顧祝同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江蘇省主席、第24集團軍總司令等職。管轄江蘇、浙江、福建、皖南等省區部隊與日軍作戰。




第三戰區部隊一直處在敵後作戰。顧祝同採取穩定內部,保存實力,持久防禦的方針,在指揮中央軍作戰的同時,也充分利用雜牌軍力量,團結抗戰。

顧祝同第3戰區參與、協作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皖南冬季攻勢、淞滬皖邊區作戰、福州攻略戰、蕭山諸暨戰役、閩海戰役、浙東戰役和策應長沙會戰等各戰役。

指揮所部打擊、牽制了大量日軍,甚至一度率軍逼近上海,在淪陷區有力配合了主戰場的對日作戰。

但是顧祝同受命發動皖南事變,伏擊北渡抗日的新四軍,兄弟相殘,為自己臉上抹下大大的黑墨,欠下血債,受到全國人民的聲討。

1945年1月顧祝同升任軍委會贛州行轅主任,指揮第三、七、九等三個戰區。

1949年9月,日本戰敗投降,蔣介石電令顧祝同為第三戰區受降主官,負責辦理轄區內日軍投降及遣俘事宜。

後隨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飛回南京,參加中國戰區接受日軍投降儀式,接受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的投降。





解放戰爭中顧祝同竭盡心智,發起全面進攻、重點進攻。屢敗屢戰、疲於奔命。

1946年1月,第三戰區撤銷,顧祝同調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撤銷軍事委員會,成立國防部。顧祝同升任國防部首任陸軍總司令。

6月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大舉圍攻中原解放軍。調顧祝同兼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負責指揮中原作戰。

顧祝同採用“活動堡壘”、“分區隔 離”、“竭澤而漁”,來對付中野。結果中原解放軍巧妙地避其鋒芒,大踏步後退,分東西兩路迂迴側後,大量消滅了國軍有生力量,讓顧祝同的分進合擊計劃落空。

1947年3月,蔣介石的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鄭州綏靖公署改為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所。顧祝同坐鎮徐州,重新配置兵力。

將所轄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45萬餘兵力,分為三個兵團,採取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發動沂蒙戰役,攻勢銳猛。

華東、華北兩野戰軍則分兵鉗制,中間突破,聲東擊西,穿越沂蒙,北趕萊蕪,連續擊破顧祝同發動的三次攻擊。

粟裕還在孟良崮全殲了王牌軍整編第74師,最後包圍了鄆城。顧祝同苦心謀劃的山東重點進攻徹底敗北了。


1948年國共最後決戰到來,顧祝同奔波於各戰場。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在蔣介石直接干預下,國軍兵敗如山倒。

1948年秋,蔣介石撤銷鄭州指揮所,設立徐州剿總司令部,劉峙為總司令,顧祝同調任國防部參謀總長。

10月臨危受命,制定挽救敗局的全盤計劃,並以參謀總長身份,親自指揮武漢、徐州兩大軍事集團的軍事行動。此時遼瀋戰場正在鏖戰,錦州告急。

顧祝同飛瀋陽督戰,但敗局已定。11月初,國共在淮海地區展開大規模決戰。顧祝同奉令到徐州督戰,他按照蔣介石的方案,嘔心部署,將全部精銳兵團集結徐州,準備決一死戰。

但劉峙只顧斂財,根本不顧部隊死活。結果他所指揮的軍隊被華東野戰軍分割釘死在徐州、宿縣、蚌埠三點上,轉動不得,讓解放軍“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最後生擒了杜聿明將軍。

到1949年1月初,顧祝同直接指揮的主力部隊,基本被消滅。


國共和談破裂,解放軍渡江南下。顧祝同受命組織廣東、兩廣及西南軍事,作最後掙扎抵抗。

1949年4月,解放軍開始渡江南進,直取南京。顧祝同和何應欽等軍政要員離開南京。

7月蔣介石在廣州組織非常委員會,重新委任顧祝同為陸軍總司令,組織粵桂防線。

10月中旬,廣州解放,顧祝同隨蔣介石飛重慶指揮西南軍事。12月,蔣介石特任顧祝同為西南軍政長官,胡宗南副之。

負責指揮國民黨在四川、雲南、貴州、 廣西等省的殘餘部隊。解放軍攻入四川、重慶,顧祝同所指揮的西南軍隊也土崩瓦解了。


1950年3月,西昌解放,國軍在西南的軍事徹底失敗。顧祝同離開大陸飛赴臺灣,出任代理國防部長,繼續執掌軍權。

其後顧祝同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任“國防會議秘書長”、“戰略顧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是大陸去臺後極少數還受重用的將領。

1972年7月, 79歲高齡的顧祝同任蔣介石“總統府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次年5月,82歲的顧祝同與何應欽一起訪問金門、澎湖諸島,一路談笑風生,不亦說乎。

來到金門時,顧祝同興致勃勃地手舉高倍望遠 鏡,望向大陸對岸。顧祝同頓時沉默下來。他凝視望遠鏡裡的大陸對岸,沉默不語。

蔣介石晚年選定蔣經國為接班人,並圈定顧祝同為“託孤大臣”。顧祝同不負重託,經常提攜、點撥蔣經國,使其在政治上迅速成長。

1985年8月,顧祝同患腦微血管栓塞,從此臥榻不起。1987年1月17日凌晨,終老於臺北三軍總醫院,終年94歲。


對顧祝同的蓋棺論定:第一:顧祝同有相當的軍事能力,是合格的參謀總長人選。

從顧祝同戰爭經歷來看,顧祝同確實有相當的軍事能力,並非像陳誠、劉峙之流。在早期北伐和軍閥混戰期間,雖有蔣介石照顧因素,但其從底層軍官一直到軍長,是依靠軍功一步步升上來的。

顧祝同抗戰中能以三戰區之兵力,遊擊在東部日戰區,長期牽制日軍重兵,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蔣介石更不會讓其指揮三個戰區之多。

解放戰爭期間,顧祝同在蘇北以密集靠攏、穩紮穩打的戰術,給華野造成極大的壓力。而國軍內部評論說:華東國軍的最高指揮官,是一任不如一任。

顧祝同制定的軍事計劃,算是上乘完美,但多受蔣介石臨時隨意的更改。部隊也因派系原因,陰奉陽違,保存實力,這種環境下,再好的軍事計劃都是廢紙。


第二:國軍內部有三各半派系:陳誠、胡宗南、湯恩伯。何應欽和顧祝同比較低調,算半個派系。

蔣介石曾對何應欽說:“敬之啊,你身兼數職實在忙不過來,保個人任軍政部長吧。”何應欽一時沒有反應過來,說能忙的過來。

不久蔣介石舊事重提,何應欽才發現蔣要拿走他當了14年的軍政部長,便堅持保顧祝同接任。

但陳誠仍然當上了軍政部長,後來又出任東北行轅主任,打壓何系將領杜聿明、陳明仁、陳玉章等。所幸顧祝同後來當上了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

顧祝同原本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出於對蔣介石的顧忌,何、顧一直沒有明顯的派系,但杜聿明、關麟徵、邱清泉、鄭洞國是何系大將。何失去兵權後,這些將領都受顧祝同關照。

顧祝同對無派無靠山的將領,但是能打仗的也頗多照顧。如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是國軍著名無派系、無靠山猛將,顧祝同對其一直提攜。


左為顧祝同,中間為何應欽,右為白崇禧。

第三:顧祝同懂軍事不關心政治,沒有派系,一心效忠蔣介石,是蔣介石最信任的軍事將領。

蔣介石的心腹愛將:陳誠掌政治,宋子文掌錢財,顧祝同掌軍事。

軍事是蔣介石的起家之本,對於白崇禧、何應欽之流,蔣是絕對信不過的,雖然兩人身為國防部長,指揮作戰權參謀總長顧祝同的。

顧祝同沒有政治野心,對蔣唯命是從,他的任務就是認真制定作戰計劃、親赴前線督戰和執行、失敗,再製定作戰計劃...週而復始,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毫無怨言,從不放棄。

顧祝同從來不反駁業餘軍事家蔣委員長的指令,無論對錯執行到底,這與貪財懶惰的劉峙、驕奢無能的胡宗南形成鮮明對比。蔣介石臨死前將蔣經國託付給顧祝同,足見其對顧祝同信任。


菸酒閣大學士


顧祝同,字墨三,江蘇漣水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步兵科,曾任第三戰區戰區司令、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他既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也是“五虎上將”,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顧祝同在黃埔軍校教授部任戰術教官,1925年東征棉湖之戰,救了何應欽一命,從此奠定了顧在國民黨軍界的基礎。東征結束之後,顧祝同從中校團副,一下子晉升為少將副師長。北伐初期為第3師師長,“龍潭戰役”之後升任第9軍軍長,該軍下轄三個師,師長和團長多為黃埔一期生;副團長和營長多為黃埔一到三期生,連排長則為黃埔三到五期生,是蔣介石和何應欽最信賴的嫡系部隊。

抗戰時期,顧祝同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長達8年之久,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是非常稀罕的。顧祝同的第三戰區在整個抗戰期間真的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顧祝同的第三戰區基本上沒進行過大的戰役,唯一較大的戰役是浙贛會戰,但是此戰並沒有實現與日軍決戰的計劃,其餘時間都採取消極防禦的戰略,多數時間都用在了對付新四軍上面。1941年,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就是顧祝同一手策劃的,顧祝同此舉很是受到蔣介石的賞識。

顧祝同是蔣介石手底下最有權勢的三人之一(何敬之、陳辭修),是嫡系中的嫡系。早年比較好色,但卻有“軍中聖人”的美譽。逃到臺灣之後,蔣介石的忠心耿耿者一個個都靠邊站,唯有顧祝同被內定為太子蔣經國保駕護航的輔政大臣,一直得到蔣介石的重用,真可謂“不倒翁”了。此人1987年去世,享年9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