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恒哥


安史之乱,实际上一开始是由安禄山主动发起的一场叛乱,叛乱刚刚发动时,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部将。



之所以能安史并称,主要是因为安禄山造反之后,他的儿子安庆绪被手下人挑唆杀了安禄山,没了安禄山的压制,史思明很快崛起,成功取代安庆绪成为了判军首领。

安史之乱持续了将近9年的时间,其中由安禄山安庆绪父子为首领的时间4年,由史思明史朝义父子为首领的时间也是4年多,也就是说安史两家各有一半时间是作为叛军的首领。此乃安史并称的原因之一。

其次,史思明在诱杀安庆绪之后,曾短暂了投降了唐朝,后面才复判的。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的后半部分,是由史思明独立发起的。此乃安史并称的原因之二。


既然是安史并称,那么为什么安禄山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史思明?

文章开头也说了,安史之乱爆发时,史思明只不过是安禄山部将。

唐玄宗时期在全国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1个经略使,其中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整个大唐帝国1/3的军队。安禄山能取得这些成就,有他自己的能力,也有唐玄宗晚年的昏庸。

至于史思明,虽然和安禄山打小就认识,但是仕途攀升的速度比安禄山差远。当安禄山已经是三镇节度使时,史思明只不过是平卢节度使下面的一个将领,而平卢节度使就是安禄山。


也就是说,没有史思明,安禄山依旧是那个安禄山;没有安禄山,史思明就不再是那个史思明。

再加上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干儿子和干妈的关系,让安禄山成为民间闲谈中频繁出现的人物。

毕竟32岁的杨贵妃认了48岁的安禄山做干儿子,然后杨贵妃还亲自给300多斤的安禄山洗澡,这个场景的画面感实在是……


胡史乱翔


史思明前期只是安禄山部将之一,后期是叛军首领。史思明做叛军首领的时间在整个安史之乱中比安禄山还长,所以才安史并称。

主要因素是安史之乱是个持续八年、后续余波超百年的复杂事件,涉及众多人物和重要事件,不是对此有兴趣的人可能并不熟悉大致的过程。只对前期安禄山起兵、占据洛阳,接着哥舒翰战败潼关失守,叛军占据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发生马嵬坡之变李隆基被迫杀了杨贵妃这些事情有点印象,对接下来的安史之乱进程没啥了解就不熟悉了。

简单梳理下安史之乱进程,重点说说史思明的部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大败,潼关失守,接着唐玄宗放弃长安逃亡四川,发生马嵬坡之变。

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而行,前往灵武继位。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首领更换为安庆绪。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逃亡邺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的九家节度使20万大军围攻邺城数月,未能攻下,史思明统领从河北救援邺城。唐军惨败,诸军皆溃。这是哥舒翰惨败后唐军又一次在主力战略决战中惨败,自此失去了彻底平定叛军的能力。

(史思明)

史思明随后杀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重新占领洛阳,眼看将要平定的叛乱局势又恢复到安禄山起兵之初的形势了。史思明此时的声势并不比安禄山刚起兵时差。

此时唐军的主要将领李光弼比之前的哥舒翰表现要好得多,史思明虽声势浩大但没有再次威胁长安。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与史思明大战,唐军大败。史思明乘胜直逼潼关,看起来有机会再次攻破潼关进入长安。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上演了和安禄山一样的命运,被儿子史朝义所杀。

广德元年(763年),唐军追斩史朝义,安史之乱表面上平定。单几部叛军只是名义上归附朝廷,实际继续割据一方。之后的100多年,叛军余部的河朔三镇,一直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安史之乱中史思明仅是安禄山的得力大将而已,直到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才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描述他:

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从《隋唐演义》第八十八回《安禄山范阳造反,封常清东京募兵》开始算起,一直到第九十回《矢忠贞颜真卿起义,遭妒忌哥舒翰丧师》,才出现史思明的名字,而且是“贼将”,非“贼王”,描述如下:

杲卿起义才数日,贼将史思明引兵突至城下,杲卿使人往太原告急,王承业既攘其功,正利于杲卿之死,拥兵不救。

史思明名字的第二次出现,是在遇到郭子仪和李光弼时,描述如下:

贼将史思明来战,子仪用计,思明露髻跣足,持折枪步行,私自逃去,河北十余郡皆下。又闻雍邱防御使张巡与贼连战,屡败贼众。正欢喜间,忽闻朝廷上有诏,催促副元帅哥舒翰出战。

由此可见,史思明始终只是安禄山的勇将而已。

而“安史之乱”中出现“史”字,因为在整个“安史之乱”中,不仅包括安禄山的反叛,更有史思明复叛。不论如何,相比安禄山,史思明仅仅是配角,如果安禄山没有反叛 ,也许史思明早就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五味社


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必定有一个女人,安禄山起兵造反离不开他背后的一个男人——史思明。

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将大唐带入深渊,安禄山和史思明在这次动乱中都是主角,但是问题来了,同样是叛军之首,为何史思明却不怎么出名?

就如前面所说,史思明始终是站在安禄山之后的“女人”,在安禄山占据范阳之时,史思明只是安禄山身边的头号幕僚,为安禄山出谋划策;为取得权利,安禄山什么都做得出来,他做过的最荒唐的一件事就是认杨贵妃为母亲,这么大逆不道的人,后来叛乱也是一个趋势。

史思明只是隐藏于幕后的一个阴谋家,安禄山得宠那是人尽皆知,一些摆不上台面的事不能说,安史之乱的前期史思明也就没有那么出名,史思明真正当家的时期是安禄山死后。

安禄山有11个儿子,宠溺幼子,这让二儿子安庆绪非常不爽,为此就杀了安禄山自己当土皇帝,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回到了范阳,安禄山抢的宝贝都在范阳老窝了,史思明想独占,又设计杀了安庆绪,终于史思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先是投降唐肃宗,后来又起兵造反,最后被其儿子篡位。

总的来说,史思明为何不怎么出名?因为造反前期所有事都让安禄山做去了,安禄山即代表,就像某些产品,你知道的是这个品牌,但是你不知道他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香奈儿,但你知道它的创始人吗?


逸闻轶事


安史之乱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安禄山之乱,安禄山矫诏起兵发动叛乱,是叛乱的发起者和当仁不让的首领,自然是被关注的焦点。而这场叛乱而之所以被说成是安史之乱,是因为安禄山在叛乱中过早的被儿子安庆绪给杀了,而安庆绪对安禄山曾经的追随者们尤其是史思明并没有威慑力,史思明渐渐有了自立之心,并最终杀死安庆绪掌权,而不久之后史朝义又把史思明给杀了。所以在七年多的叛乱中,出现了四位领袖: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说起来,史思明领导叛乱的时间甚至长过安禄山。但无论如何,安禄山都是处在主导地位,史思明只是后来的篡权者。

安史之乱前夕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李林甫去世后,安禄山自认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了能压制他的对手,于是和杨国忠的夺权逐渐公开化,最终在755年十一月矫诏讨伐杨国忠,集结15万大军以范阳根据地就起兵了,而当时的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追随者,当然他和别的追随者还不太一样,他和安禄山是同乡,所以关系更近一些,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是平卢兵马使,也就是安禄山的部下。

安禄山起兵后,史思明作为先锋,他们一个月之后攻下了洛阳。安禄山称帝,史思明做了范阳节度使,经略河北,统兵八万。崔乾祐领兵攻打潼关,而史思明在河北一带与李光弼、郭子仪遭遇。正当史思明节节败退的时候,崔乾祐攻下了潼关,兵临长安,李光弼回军,史思明转败为胜,开始攻城略地。

之后,唐玄宗逃亡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僭越称帝,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两京。而在757年的春节,安禄山没被大唐打倒,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安庆绪继位,成为叛军的新首领,但是安庆绪并没有安禄山身上那种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威仪,也就是说安庆绪虽然做了叛军的首领,远没有父亲安禄山的影响力,其中史思明就对安庆绪不怎么信服,毕竟,论能力而言,史思明甚至在安禄山之上,但他是安禄山提拔上来的,所以能拥护安禄山。而安庆绪对史思明也并不怎么放心,要知道史思明掌控的部队是曾经安禄山部队中的精英。

安禄山被杀后,史思明和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李光弼镇守的太原城,而当时李光弼手中的并不过万余,而且并不是精兵强将,双方力量悬殊,但是因为李光弼采取的策略得当,扭转了战局。二月,史思明就打了退堂鼓,让蔡希德镇守,自己领一部分兵回了范阳。

范阳正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安禄山称帝后,史思明做了范阳节度使,安庆绪上位后,史思明继续领范阳节度使,但这时候却慢慢出现了不同,安庆绪和史思明都在提防对方。安庆绪吃了几次败仗,长安和洛阳都被大唐收回,安庆绪不得不退守邺城。当时安庆绪从各地调兵,但是史思明就是不肯出兵,实在被安庆绪逼得急了,就囚禁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然后降唐,仍领范阳节度使。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史思明并不是真心想要归顺朝廷,只是想有一个缓冲时间。而且他利用这重身份还收编了不少叛军,把安庆绪的相州变成了一座孤岛。

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安庆绪不敌,退守邺城,唐军用水淹城,安庆绪迫不得已让薛嵩去求助于史思明,许以皇帝位,史思明这才带着兵救援安庆绪。史思明在这一年的年底就出兵,一直等到唐军围困了邺城四个多月才与唐军开始正面交锋。这一次,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被一阵大风吹得撤了军,史思明在邺南驻扎,与安庆绪进行交涉,但是安庆绪又回过头来想要攻打史思明,最终被史思明所杀。

自此,叛军首领就成了史思明。到了761年,史思明走了安禄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这时候叛军更没有了凝聚力,领导叛军更加吃力,终于在763年兵败自杀,其部下大部分降唐,被唐将仆固怀恩上表请求授以原职。安史之乱从此换了一种形式存在,那就是藩镇割据。


萧晓四姑娘


首先这个题目,所说的安史之乱,只重点提了安禄山是不准确的,看名字也能看出来,两者是并重的,安就是安禄山,史,就是史思明。 而之所以史书上安禄山多了几笔,是因为安禄山这家伙造成的影响太恶劣了。

当时的唐帝国,乃是世界第一大帝国,开元盛世之巅峰啊,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国家欣欣向荣,一副向外开拓的状态。但就因为安禄山一声吼,整个大唐差点就分崩离析了。就是没有分崩离析,也被打的七零八落,耗尽了唐帝国的气运。



不过安禄山的下场不太好,称帝之后,因为身体肥胖,得了各种病,估计是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反正脾气很不好,手下都被他收拾过,到最后被他儿子安庆绪给干掉了。

而史思明便是老安的发小,铁哥们。老安称帝的时候,便令史思明经略河北,封他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这家伙看铁哥们被杀了,而且他儿子手里面兵力并不多,就把安庆绪给干掉,自己做皇帝了。不过老史威望不够,手里的兵马也马马虎虎,后来打不过唐,投降了。



不过他的实力并没有什么损伤。之后又叛变了一次,不过在叛变的过程中,被他的儿子干掉了。安史这两人也不愧为铁哥们,都死在儿子手中,估计到了地狱也有的聊了。


墨水洒一地


安史之乱的首倡者是安禄山,那个时候的史思明只不过是安禄山的部将和幕僚而已,作为一个亲手摧毁大唐盛世的罪魁祸首,人们自然是记忆犹新的,这是一段被青史所铭刻的黑暗历史,盛世唐朝的转折点被历史所记忆,成为后世之人的叹息和悲伤。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将李唐王朝推向了极盛,这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王,一个演绎爱情故事,缠绵悱恻的帝王,他有着太多的传奇,而他的一生却终究和一个人而紧紧相连。安禄山被唐玄宗看重,被杨贵妃认为干儿子,官任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手握雄兵十几万,成为最具有权势的边将,而这一切都是唐玄宗的宠幸而导致的。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华夏陷入了战火之中,为了平叛,吐蕃、回纥等周边国家没有少趁火打劫,强盛的大唐破败不堪,生灵涂炭,历史再添一黑暗动乱。后世之人每每读来,很自然的就会对安禄山而咬牙切齿,他辜负圣恩,狼子野心,将我大唐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地。

安禄山导致了大唐的乱世,自称为帝,从此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如此暴君最终因为帝位传承而被儿子安庆绪所杀,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而史思明是在安禄山死后,从开始真正走到历史的前台,他杀了安庆绪,成为了叛军的首领,而且一度大败官军,最终收复的洛阳又重新归入到了叛军手中,形式一如安禄山叛乱之时,甚至是更加的强势,大唐面临着被倾覆的危险,不过后来史朝义因为同样原因而斩杀了父亲史思明,因为叛军的内部争权而最终朝廷得利,虽然史朝义被唐军杀了,不过叛军却也仍然势力庞大,最终双方协商之后,叛军名义上归附,而朝廷则将河朔三镇给了叛军,也自此延续着安史之乱的余威,这个地方成为了唐中后期的乱局之源。

史思明不出名,是因为历史的眼观大多放到了与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有直接接触的安禄山的身上,衡量一个人,一般是从其对手和接触的人开始;再者,作为首先叛乱者,更是会被人们所高度关注,而史思明只不过是后来者,等于是继承人一般,他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自然无法和安禄山比肩;还有,无论是小说演义还是影视剧关注点都落到了安禄山的身上;最后,很多人并没有去全面的了解安史之乱,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毕竟安禄山造反之前的大唐盛世和人物都是人们所愿意去了解的,那是一段很有趣味的历史故事,而史思明只不过是结局的人物而已。


历史风云天下


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曾“大有作为”,却为何一个比较出名,而另一个却很少被提及呢

唐玄宗的确开创了“开元盛世”,使李唐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他在生活作风上,过度宠爱杨贵妃,给予杨家极度的荣誉,在大量的银钱挥霍下,底层百姓的负担在加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在统治阶级内部,安禄山和杨国忠争权夺利,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频起;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问题也越来也严重。

在众多矛盾的冲击下,公元755年,官任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手握十几万雄兵的安禄山,终于反了大唐。在这场造反的过程中,安禄山与唐玄宗、杨贵妃以及杨国忠等人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以及矛盾,因此,这场叛乱中,人们更多的是将目光放在了安禄山身上。

这场动乱的发起者是安禄山,当时的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部将和幕僚。安史之乱一共历经了八年,这八年来,中原大地一片混战,由于当时唐朝正在急着平叛,因此,周边的民族,如吐蕃、回纥都忙着趁火打劫,那一段时期可谓是当时最为黑暗、动乱的时期。

公元756年,安禄山公然称帝,建立了大燕国,唐朝廷派兵镇压,郭子仪率领的兵马将安禄山打得想往范阳逃跑,结果在途中遇上了被叛军打败的朝廷将领,使得安禄山一方的形势竟然好转起来。安禄山称帝后,在生活上,也是逐日骄奢淫逸,一心享乐,同时,身上长了毒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安禄山的视力也在急速下降。

安禄山儿子众多,但是非常宠爱小儿子,这让他的二儿子安庆绪非常不满,因此,安庆绪就带着李猪儿将父亲安禄山杀死了,因此,公元757年,安禄山去世,此时的叛军首领由安庆绪担任。在安禄山去世之后,史思明有了想要自立之心,而安庆绪在接下安禄山的位置之后,想要杀掉史思明。

史思明在对抗唐朝廷的战役失败后,便回到了范阳,当上了范阳节度使,而安禄山在造反的过程中,抢占的大量的金银财宝都被藏在了范阳,因此,史思明在范阳的日子过得很是逍遥,便想要将范阳连同这些金银财宝一起占有,后来史思明便设计杀死了安庆绪,成为了叛军的新首领。

史思明曾一度大败朝廷大军,最终将朝廷收复的洛阳,又重新握在掌中,就像当初安禄山的叛乱一样,更甚者是更加的强势,唐朝江山岌岌可危。

但是公元761年,史思明以跟安禄山同样的方式死去,都是被儿子所杀,史朝义斩杀了自己的父亲后,叛军内部的矛盾此起彼伏,使得朝廷有可乘之机,后来史朝义被唐朝廷所杀。即便如此,叛军的势力也依然庞大,最终朝廷和叛军经过协商后,叛军在名义上归附朝廷,而朝廷则把河朔三镇给了叛军,由此也造成了唐中后期乱局的开始。

其实史思明的名字一直不如安禄山那么出名,主要是因为,人们关注一场叛乱时,首先关注到的是一场叛乱的发起人,而史思明是这场叛乱的后来者,在人们看来,他发动叛乱是在安禄山已经叛乱的基础上,并且,相关的影视作品对安禄山,着墨过多,同时,大唐盛世是大多数人都了解和熟悉的,对于大唐盛世有影响的安禄山固然也就记忆深刻了。


道中道道而道


安禄山是唐帝国的节度使一个封疆大吏且手握重兵颇具实力,又兼任河北采访使、御使大夫、左羽林大将军、封东平郡王可以说位高权重,还有就是杨玉环的干儿子这个噱头,又是叛军的罪魁祸首,这个安禄山顶着太多的光环当然有褒义也有贬义,史思明是安禄山手下一线打手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在叛军中担任副统帅之位,其实史思明的才能远在安禄山之上,安禄山死后史思明也杀死了他根本瞧不起的安庆绪。


皇漢民族


安史之乱主要是安禄山挑起的,史思明是他手下的大将,如果没有安禄山,就历史上就没安史之乱了,所以只重点提到他。可为什么也提到史思明了呢,就因为安禄山死后,战乱理应就结束了,可史思明接过他的大旗,继续叛乱,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唐朝造成的伤害更大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