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相感,關帝福佑

正气相感,关帝福佑

在中華民間信仰中,關公是正氣正義的化身,具有扶正祛邪,降魔衛道,撥亂反正,揚善去惡的無上法力。

關公精神的核心惟在一個“義”字,關公也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義”的完美實踐者。孟子云:“義,人之正路也”;韓愈雲:“行而宜之之謂義”。

孔子云:“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親疏厚薄,沒有固定的道德準則,一切都要以“義”為道德準繩。孔聖人將“義”的內涵推到了至高的境界。

史書中的關公人格高邁,忠義無雙,信義卓著,大義參天,因而經過歷朝歷代、儒釋道教、朝廷民間的神化、聖化、美化,關公已成為中華民族“義”的化身。

《三國志》作者陳壽稱其“勇而有義”,曹操稱其“忠而不忘其主,真天下義士也”;《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稱其為“

義絕”,與“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並稱“三絕”;儒家先賢因關公熟讀並踐行《春秋》的“微言大義”思想理念,尊其為“中華武聖”,“文衡帝君”;佛教因其“忠義足以護法”,尊其為“伽藍菩薩”、“護國明王佛”,“蓋天古佛”;道家因其“正氣浩然,氣塞天地”,尊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民間更是因其威靈赫赫,有求必應,尊其為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招財進寶,法力無邊的“萬能之神”。

正气相感,关帝福佑

關公是一千多年來中華人民意願的共同現實反映。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文集》中說,在中華民間信仰中,關公、呂祖、觀音菩薩,被稱為“三大神明”,其中又以關聖捍患御災,靈蹟尤著,無論樵夫牧豎、嬰兒婦女,無不知其名,頌其德,奉其祠廟,福則祈之,患難則呼之。

為什麼會這樣呢?蒲松齡總結出一句話:“威靈之入於耳者久,功德之入於心者深也。

關公顯聖神蹟的大量湧現,是民間對正直忠義的英雄崇拜,祈望護國佑民的情感寄託。神州各地星羅棋佈的關廟碑文,正史、信史、文人筆記的記載,民間傳說,口耳相傳的靈異故事,昇華了關公在中華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也讓“善惡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因果觀念起到了警世勸善的社會功效。

正气相感,关帝福佑

大家耳熟能詳的的“玉泉山關公顯聖”,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說的是,關公北伐襄樊,志興漢室,遭遇孫權呂蒙偷襲,糜芳傅士仁獻關投降,千古功業,毀於一旦。關公精魂不滅,盪盪悠悠,來到當陽的玉泉山。普淨聽到關公在空中大呼道:“還我頭來!”普淨曰:“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這篇故事來自小說《三國演義》,而其故事的真實原型卻和漢傳佛教的興起有著深厚的淵源。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重修玉泉關廟記》碑文中記載:“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雲:‘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這是目前所知關公顯聖最早的記載。

北宋丞相張商英元豐四年(1081年)撰述《重建關將軍廟記》,南宋志磐據《宗源錄》、宗鑑所撰《佛祖統記》卷六《智者傳》都複述此事。民國高僧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寫道:“

(關公)歿後皈依智者,願為伽藍。護持佛法至今千三百餘年,天下叢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乘願弘法者,關帝一一護持親近……

正气相感,关帝福佑

關公在玉泉山顯聖開基造寺,但並非關公的第一次顯聖。在董侹《重修玉泉關廟記》碑文中還有記載“昔陸法和假神以虞任約,梁宣帝資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實,安可誣也”,兩事分別發生在侯景之亂及梁、陳之際,可斷定為南北朝時已有關公顯聖的最早傳說。

《北齊書》卷二十《慕容儼傳》載:“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

《北齊書》卷三十二又記載:“江陵多神祠,人俗恆所祈禱,自法和軍出,無復一驗,人以為神皆從行故也。

此時江陵的“城隍神”即是關公,據關公鎮守荊州時僅隔三百年。

2005 年荊州發掘城隍廟遺址時,出土了北宋紅陶製作的關公坐像。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關公像。

正气相感,关帝福佑

佛家講,世間萬物的發生都是因緣。智者大師俗名陳德安,生於江陵,父親陳起祖曾是協助梁元帝擊敗侯景之亂,獲得帝位的功臣。家世背景,關公的地域影響力,關公兩次顯聖助戰南朝梁,對智者大師的童年不能說沒有影響。所以,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智者大師重返天台山,得關公顯聖造寺,命關公為伽藍,也是有感相通,實是莫大因緣。

關公信仰的全面興盛期是在兩宋之時,此時關公已經從地域性的神靈,擴展成全國性的神明。北宋《宣和遺事》記載,宋朝大中祥符七年,解州鹽池災變,水不生鹽。張繼先張天師祈請關公顯聖,斬殺蚩尤,使鹽池恢復舊況。哲宗紹聖二年(1095 年)五月賜當陽關羽祠額“顯烈”;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二月封忠惠公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年)進封武安王;宋宣和五年(1123年),進封義勇武安王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南宋荊門軍蕭軫奏請《加封英濟王碑記》寫到關公顯聖靈驗事蹟:“

邦人於王,食焉必祀,事焉必諮。奚求弗獲,奚禱弗應。曰雨而雨,曰陽而陽,王之力也。疫癘不作,饑饉不臻,王之恩也。盜賊屏息,田裡舉安,王之蔭隱也。

南宋孝宗皇帝敕文中說:“爰啟王封,仍加美號,豈特顯爾神威德之盛,亦以慰此邦父老之情。尚祈靈助,服我休顯,可特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奉敕如若牒行。”宋代朝廷的屢次加封,代表著關公顯聖的靈驗事蹟得到了官方的認同。

正气相感,关帝福佑

關公顯聖靈蹟不僅在各地關廟碑文中有記載,在正史中也有記述。

《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忠義五》記載:關永傑,字人孟,陝西鞏昌衛人。相貌魁偉,如同世人所繪的關公畫像。崇禎四年(1631年)入京都參加會試,與同輩人遊關帝祠。有道士上前來說:“昨夜夢見神人告訴我:‘吾後人當有進士及第者,而且以後繼承我忠義,可告訴他。’”其後關永傑果然中進士,授開封推官。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關永傑忠義守城,死於戰事。

《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八·何騰蛟傳》記載:何騰蛟,字雲從,貴州黎平府人。南明重臣,一次遇險,“騰蛟漂十餘里,漁舟救之起,則漢前將軍關壯繆侯廟前也。家人懷印者亦至,相視大驚。覓漁舟,忽不見。遠近謂騰蛟忠誠得神佑,益歸心焉。

《清史稿·志十六》記載:康熙二十一年春,濟寧州城內東偏大火,延及西隅,民舍皆盡,關壯繆侯祠亦毀,獨神像香案無恙。

正气相感,关帝福佑

《全宋詩》收錄了一首詩。詩名《鐵冠道士寄書》:“金甲將軍傳好夢,鐵冠道士寄新書。我與雲長隔異代,翻疑此事太荒虛。”詩中背景是,靖康之難中的第一忠臣李若水,還只是大名府元城縣尉的時候,有村民持書一封前來說:“夜夢金甲將軍告訴我,讓我找鐵冠道士,索取關大王書,交給李縣尉。”李若水看到信末說:“靖康禍有端,公卒踐之。”李若水不相信,作詩說“翻疑此事太荒虛”。其後,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徽、欽二帝被俘,李若水不忍見二帝受辱,剛正執言,大罵金國大太子粘罕,粘罕命人割下李若水舌頭,李若水口不能罵,便怒目而視,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斷手,最後寸磔而死,壯烈殉難。

自唐宋以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忠義之士也多有關公顯聖助其成就忠義節操的故事。如狄青、岳飛、于謙、戚繼光、袁崇煥、史可法、鄭成功、于成龍等,不勝枚舉。

康熙帝曾讚頌關公“神威赫赫,忠義昭然,有感必應,有禱即靈”,改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關公為何如此靈驗?又會感應到哪些人的祈求?庇佑哪些人?

《易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意思是,具有相同理念、相同信仰、相同價值觀的人會引起共鳴,產生感應;具有相同志趣,相同操守、相同道德觀的人會融為一體,休慼相關。

關公是正氣正義的化身,激濁揚清,匡扶正義,勸善懲惡,重情重義,義薄雲天。所以才會跟所有正心正念的人正氣感應,護持庇佑所有正直善良、忠誠信義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