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曾經,等車不排隊,開門就一哄而上,人沒到先扔個包占座兒……這些不文明現象廣受詬病。2007年,以迎接北京奧運會為契機的“排隊推動日”活動展開。後來,這項活動被簡稱為“排隊日”。最初,有人質疑,“搞個形式主義,大家就能乖乖排隊了?”然而,隨之排隊在北京蔚然成風。這是如何做到的?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1、“11”有了新含義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亟待提高公共文明素質”的呼聲很高,大家都覺得,作為奧運東道主,我們應該展現出更好的主人翁面貌,但是建設公共秩序文明,突破口在哪裡?怎樣才能幫助市民儘快樹立公共場所文明禮讓意識?開展什麼樣的活動能產生深遠、廣泛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開展“排隊推動日”活動的創意,在市委有關領導與首都文明辦機關幹部的集體智慧碰撞中產生了:將每月11日確定為全市“排隊推動日”。(2008年7月11日《北京日報》6版,《我排隊 我禮讓 我快樂》)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8年7月11日,《北京日報》6版

2007年1月18日,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下發《2007年首都“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總體方案》。《方案》提出,要積極開展“市民自覺排隊行動”。針對公共場所亂擁亂擠、城市交通亂行亂停等不文明行為,本市確定每月11日為“自覺排隊日(排隊推動日)”,向全社會倡議自覺排隊、講究秩序,培育市民的排隊意識。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7年1月19日,《北京日報》5版

之所以選擇11日,是因為這一數字形象地提醒人們:兩個人以上就應如同“11”一樣按順序排隊。(2007年1月19日《北京日報》5版,《本市將每月11日定為自覺排隊日》)

2、廣受關注的首個排隊日

2007年2月11日,本市迎來了首個“排隊推動日”,文明乘車監督員走上全市上千個公交、地鐵站臺,引導市民自覺排隊、文明乘車;數萬名志願者來到街頭、商場,引導市民遵守秩序;18個區縣各自開展了宣傳活動,引導市民提高排隊意識。

當天,“排隊推動日”開幕式在王府井步行街舉行。十幾家境外媒體的駐京記者撲到王府井,對此次公共文明行動投入了極大關注。一位記者說:“來現場才可以看出這個城市提高文明程度的決心,相信2008年奧運會召開的時候,北京會有一個非常舒暢的公共環境。”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排隊日標識。戴冰/攝

在復興門地鐵站2號線站臺,剛下地鐵的盧女士告訴記者:“我昨天收到短信,知道今天是排隊日,覺得政府推動這一活動很有必要。因為工作原因,我經常出國,國外乘客在乘公交或地鐵時,都自覺排隊,很少有擁擠的現象。在北京我也經常坐地鐵,大望路和建國門兩站客流大,許多西裝革履的人也很不注意乘車文明,這樣的活動,對所有乘車的乘客都有推動作用。”

首個排隊日,在強大的宣傳感召下,在志願者的辛勤努力下,大部分人都能自覺排隊。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7年2月12日《北京日報》9版

市民趙秀英覺得,首個排隊日成功的深層次原因在於“排隊的條件都具備了”。趙秀英在地鐵裡工作了26年。剛參加工作時,她在地鐵2號線的前門站做售票員。“那會兒的車票是1角錢,有一年‘十一’我們的票款是150萬元。抬頭一看,全是人,黑壓壓的。那種情況下,大家誰還能想得到排隊,就算想排隊也沒那個條件啊!”趙秀英說,“現在不一樣了,北京市的交通發展飛快,條件好了,大家的文明素質也提高了。”(2007年2月12日《北京日報》9版,《昨天,北京市民“排”出文明》)

3、頭十個月八成站臺排隊候車

每個月才一次的排隊日,真的有用嗎?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排隊日貴在堅持。

第二個排隊日,包括老將軍、院士、勞模、奧運冠軍、外國留學生在內的數萬名志願者,義務上街引導自覺排隊。

第三個排隊日,“鮮花表心意、溫馨又文明”,北京醫院、同仁醫院等十大示範醫院組織志願者引導排隊就醫。

第四個排隊日,“汽車也排隊”,全市設立倡導交通文明宣傳站100處,重點宣傳汽車排隊、交通禮讓。

第五個排隊日,“禮讓我快樂、消費我文明”,全市商業零售企業開展“購物排隊推動日”主題活動。

……

此後的每個排隊日都有一個主題,“排隊”的理念逐漸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一觀念也漸漸深入人心。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7年11月12日,《北京日報》1版

開展“排隊推動日”10個月後,本市五環以內1805個公交站臺中,有80%實現了排隊候車,30%做到了沒人監督也能自覺排隊候車。公園購票處、拍照點經常可以看到文明排隊的情景;首都各大醫院裡幾乎看不到有人插隊了;商場裡,收銀員會主動提醒顧客排隊交款。甚至,不少學校門口接孩子的家長也習慣排隊了。頤和園東宮門負責檢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檢票工作比以前輕鬆了,大家一個接一個遞上票,自己不用因為三四張門票同時遞到眼前而手忙腳亂,更不必擔心漏檢。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7年4月,積水潭醫院組織排隊日宣傳活動。孫戉/攝

當時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中國顧問、本報禮儀專家顧問張祖望教授認為,排隊是秩序意識的表現形式,“只要心裡有秩序意識和禮讓他人的意識,排隊就會成為自覺的行為。”

排隊日通過吸引全體市民的參與,努力打造一種秩序文化,通過其約束力和影響力,使人們在心靈深處逐步產生“自覺排隊為榮、破壞秩序為恥”的道德情感體驗和道德共鳴,使排隊文明行為逐漸成為市民的一種習慣。

4、一家三代同崗引導文明乘車

排隊日開展伊始,公交部門就努力給市民排隊創造條件。

當時,南禮士路車站每間隔1米左右就劃有一組候車線,線內分別標著1路、4路、52路和728路的標識,並分別由4名文明乘車監督員引導乘客在線內排隊候車。

“我們在車站裡設欄杆、劃線,就是希望用這些有形的東西去規範和引導人們的排隊行為。”公交集團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方便乘客排隊候車,公交集團已建成站臺候車護欄2130處,1805個站臺上施劃排隊候車線位5500個,懸掛旗形標識2000面。

公交集團還對司售人員進行了培訓教育,要求他們按線停車,對準排隊口。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7年3月12日,《北京日報》9版

地鐵線路也開展了“按線候車、排隊上車”活動。地鐵站站臺的列車門對應位置標註了醒目的白色箭頭,引導乘客按方向下車。兩側的斜箭頭則指示乘客在此區域排隊候車。(2007年3月12日《北京日報》9版,《京城處處秩序井然》)

如果說,上述努力只是促進排隊日開展的硬件保障,那麼,在幫助人們改掉陋習、養成良序的習慣培養過程中,文明乘車監督員和志願者更是功不可沒。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7年排隊日,文明乘車監督員和志願者在公交站臺進行排隊日宣傳。張傳東/攝

10個月中,4000多名文明乘車監督員、10萬多名“排隊日”志願者、數百萬名首都市民積極響應、共同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西城區,文明乘車監督員周繼龍攜80多歲的母親以及妻兒,一家三代同值一班崗被傳為“排隊推動日”活動的佳話。特別是周繼龍,勸導自覺排隊很有一套。

一次早高峰時,一位女乘客不排隊,搶先乘車。周繼龍請她去排隊,誰知她竟出言不遜:“你算幹什麼的,一邊兒去!”周繼龍不急不惱,依然面帶微笑,邊和氣地說“請您自覺排隊”邊鞠躬,連續鞠了20多個躬,終於讓那位女士走到了隊尾。就這樣,10個月中,周繼龍用微笑和鞠躬感動了數千人,他們都加入到了自覺排隊的隊伍中。每天都乘68路公交車上班的王鵬表示,他就是受周繼龍影響,養成了自覺排隊維持秩序的習慣。後來,這裡即使無人值班,乘客也可以做到自覺排隊了。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7年排隊日,一些熱心乘客在自覺排隊條幅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決心為迎奧運創造良好的公共文明環境作貢獻。劉新華/攝

“前三個人排隊,就能帶動後來者自覺排隊。設立文明乘車監督員,能使市民在良性從眾心理驅使下,有效地養成自覺排隊的習慣。”時任首都文明辦副主任鄭默傑說。(2007年11月12日《北京日報》1版,《排隊日:京城一道新的文明風景線》)

5、排隊日“功成身退”

“今天是什麼特殊的日子?”面對這個問題,在北京站口等候52路公交車的胡萬平想了5秒鐘未想出答案。不過,他和另外4名乘客用自己的行為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他們正在公交站臺上排著隊。

2008年7月11日,又是每月一次的“排隊日”,也是第29屆奧運會召開之前的最後一個“排隊日”。在此之前,從2007年2月11日開展第一次“排隊日”活動後,北京市政府與志願者已經17次組織1500萬市民參與這場公共秩序文明的“全民行動”。從初次認識兩個“小人兒”組成的“11”排隊日標識,到這次“忘記”排隊日,“排隊禮讓”漸漸成為越來越多北京市民的一種日常習慣,不再需要刻意提醒。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8年7月12日,《北京日報》5版

“今天只在各區縣開展了小規模宣傳活動,沒有分發任何‘排隊日’小禮品、宣傳品。”鄭默傑當天接受採訪時說。儘管沒有了歷次大規模宣傳的“熱鬧”,但在北京站口、北新橋、蔣宅口等10多個人流密集的公交車站,即使沒有文明乘車監督員的引導,候車的乘客也都自覺地排起了隊伍,整個站臺秩序井然。在王府井大街東邊的燈市口車站,站臺狹小,乘客無法排成整齊的長隊,但108路公交車進站後,大家自覺先下後上,上車的乘客在車門口上車時無聲地分成左右兩撥,依次上車,無人爭搶。

坐在東單北大街小水果攤前的老闆金江感嘆,一年多來明顯感覺到了乘車秩序的改善。他說:“以前大家總是先到最靠路邊的位置探頭看車來了沒有,然後就在路邊等車。現在人們已經習慣直接站到隊尾。”

北京排隊日曾被人質疑,形成種風氣後,為何能“功成身退”?

2009年2月11日,《北京日報》3版

此後,“排隊日”這個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排隊禮讓”已成為越來越多北京市民的一種日常習慣,不再需要刻意提醒。(2008年7月12日《北京日報》5版,《被“忘記”的排隊日》)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排隊活動是“切口”,更像是“龍頭”,“讓座日”“路德日”“無車日”等活動也陸續開展。這些活動的全面開展帶動著全社會文明風尚的建設發展。秩序文明成為人們的習慣後,開始潛移默化地提升首都市民的綜合文明素質。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為82.68,比2007年上升了9個分值,比2005年提高了17.47個分值。(2009年2月11日《北京日報》3版,《排隊漸成習慣 文明深入心間》)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