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沒有將皇位傳給老八?

神奇巴馬


康熙皇帝是何等的睿智,

他要選的是一個胸懷天下幹實事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貪圖皇位的人康熙晚年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吏治,土地兼併嚴重,社會貧富差距分化嚴重,但是稅收依舊按照人頭收取,造成了大量的饑民。此外,官吏貪腐嚴重,與商人勾結不納稅,造成國庫空虛康熙年齡大了,他想整頓吏治又力不從心,康熙讓兒子們參與朝政,目的一是為了鍛鍊他們,選接班人;二是又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思考;只可惜因為奪嫡,事與願違。尤其是
老八,在朝堂上結黨,這恰恰是皇帝最忌諱最敏感的事情

老四胤禛奪嫡,但是幹了不少的實事,比如為了修河堤去江南募款賑災,這件事本來應該是主管國庫的老八乾的事情。這件事情是一件得罪滿朝官吏的事情,這些朝廷裡的大官,哪個沒有從富庶之地的江南拿過好處。而胤禛去江南募款,找的對象正是哪些給這些朝廷大員們送銀子的大戶以及肥缺衙門。比如鹽道衙門,江南織造下面的大戶們等等。

面對水災,老八居然能夠辯稱是人事,不是天災。說成是下面的人為了多拿賑災的銀子而謊報災情,這明顯是為了掩蓋自己掌管的國庫空虛的事實。如果真的要賑災,自己掌管的國庫那點銀子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私自借給各個朝廷官員銀子的事情也就敗露了。因此,

老八不惜淹死千千萬萬的百姓來掩蓋自己管理國庫監守自盜的破事。但是,康熙如果那麼好糊弄就不是康熙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追繳國庫的欠款,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從國庫借了不少的銀子。但是,借是借了,八爺的人情是有了,可是苦了老百姓和朝廷。老百姓繳納的稅賦都變成了官員們的吃喝玩樂的揮霍。

對於太子,康熙更是失望至極。胤禛正在逼著大大小小的官員還國庫的欠款,按照胤禛制定的還款期限,還有7成官員沒有還款。當時胤禛已經說動了很多老臣,他們當場已經拿出了銀票要還款,可是太子出現了。批評老四胤禛逼得太緊。

各個朝廷大員為了拒絕還款,甚至搞出了去大街上賣家當作秀,自殺等等。康熙當時召見了太子舉薦的六個人之後,十分的不滿意,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商人居然放了一個鹽道的肥缺。對太子說:我就不明白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朕不明白,欠債還錢,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幹起來就這麼難辦?居然還有人以死抗爭,我大清的官員都窮到這份上了?這個債再追下去,不知道還會出什麼事?”

這時候太子胤礽終於開口說話了:

“皇阿瑪聖明……要說弄到今兒這個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舉薦的那個田文鏡……”

他說到這裡的時候,康熙帝開始滿臉狐疑的盯著他,由此可知,太子胤礽完全誤會了康熙帝的意思!

康熙帝又講: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對,你說說嘛。”

太子很明顯會錯了意,康熙時讓太子安撫人心,而不是不追繳欠款。否則拿什麼修河堤,拿什麼發軍餉,拿什麼去搞國家建設。

而戶部國庫欠款是誰搞出來得?就是太子傻逼,老八故意給太子挖坑造成得

對於老八的精明可以說看的一清二楚;對當時清朝的局勢看的也是洞若觀火。對於老八結黨,只為奪嫡不顧大局瞭如指掌。也對老八沽名釣譽的性格十分的反感。為了陷害十四子,發生了送死鷹的事件,意圖讓康熙制裁用兵十幾萬的老十四,逼反老十四,然後趁亂奪取皇位。


當初西北戰事起來的時候,就是因為老八和太子等人黨爭,導致戰敗,六萬大軍全軍覆沒。所以康熙才選大將軍王。老八等人立刻想搶這個位置,但是胤禛推舉了康熙心目中的人選老十四,因此深深得到了康熙的認可。

面對整個局面,其實康熙對兒子們並不滿意。這件事出現在了秋場圍獵康熙隔代指定接班人:當時胤禛生病沒有參加圍獵,康熙還特意問:你不要後悔?

康熙準備的這件賞物時一把金黃的如意,莆田之下除了皇帝之外,就是太子能使用這把如意。而這把如意正是太子的如意。誰得到如意誰就是下一個太子,在場的王公大臣蒙古貴族對此都是心知肚明。

秋場圍獵,老十三打的獵物最多,但是老八抓到都是活得。康熙對老八的沽名釣譽的作秀行為十分不感冒,但是當時的王公大臣大喇叭都支持八阿哥。認為八阿哥又慈悲心懷,如意應該給老八,但是康熙並沒有立刻答應。

就在此時,弘曆站起來說:王公說的不對。康熙立刻說:弘曆你說說王宮怎麼說的不對了。小弘曆就把滿人時遊牧民族,打獵為生,與漢人種田為生沒什麼兩樣。這是老天給他們求生的本領。並且說:皇爺爺一生射殺了那麼多猛獸,難道就沒有菩薩心腸了嗎?一下子把諸多王公給嚇到了。並且說康熙時第一巴圖魯(勇士)。

當弘曆說康熙是第一巴圖魯(英勇勇士),康熙非常開心,說:所有阿哥都不該得這個賞物,如意應該給弘曆。這也就有了後面得弘曆騎著康熙脖子寫字,說:皇爺爺,你可扶好了我。

隔代接班人得人選都有了,還有老八什麼事。


嘟嘟讀讀


康熙晚年,掀起九子奪嫡的風浪,他眾多的兒子,卻也湧現出一些能力不錯的來爭奪儲君之位,如大阿哥黨、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甚至是十四爺也插上了一腳。眾位阿哥覬覦儲君之位,自然是都使出渾身解數來奪得康熙的青睞。

老八這個人可謂是慈眉善目、廣結善緣、他的人緣無論是官場還是兄弟之間都算是不錯的口碑,自然八阿哥身邊聚集了一眾利益小集團,稱之為朋黨也不為過。

在第一次廢黜太子之時,八阿哥是很受到康熙器重的,儲君之位是個很強的競爭者。因為太子廢黜,儲君之位空虛,眾阿哥更是儘量表現,就如同電視劇中的康熙對八阿哥的評論,大意是:“老八,處處學我,卻又處處學得不像,我是以寬仁治國,而老八是比我更寬廣仁德,用此收買人心。”須知道康熙末年,國家已經是糜爛了,國庫空虛,放縱過度,而如果出現八阿哥掌權,結果只會更加的衰敗,所以康熙沒有選擇他。

歷史上,四阿哥有一個幕僚告訴他,康熙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像這樣的帝王,在他面前你不能表現的太過愚笨,也不能表現的太精明,總之要適中。而八阿哥在康熙面前就是表現的太過激進,做作。

在朝臣舉薦新太子問題上,不少大臣直接提出要立八阿哥為儲君,這表面的探討,實則已經令得康熙心中大為不快,作為帝國的第一人,他感覺到自己的皇權和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釁,而這是來自於他的兒子,八阿哥如此人心所向,是帝王所忌諱的,所以自此之後,康熙疏遠了和八阿哥的關係,自此老八也明白和皇位是越走越遠,而後來海東青事件,導致康熙大為惱火,由此說出了要和八阿哥斷絕父子關係的話語,從那時起,八阿哥也就再也無緣皇位。

這一切只能說明老八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不知道在康熙面前做到一個適度就可以,可他偏偏表現的那麼的英明神武,仁德寬厚,卻不知早就遭到了康熙的忌諱,註定和儲君位擦肩而過。


歷史風雲天下


我之前一直對四阿哥有錯誤的認識,要不是看了今天的問題,我可能會一直錯下去。

四阿哥,也就是雍正皇帝,清朝名最“臭”的皇帝,卻處處為百姓著想,也讓國力空前強大,堪稱聖君!

我之前錯誤的認識是:四阿哥在康熙皇帝去世後,篡改了聖旨內容,將原本“皇位傳位十四阿哥”中的“十”改成了“於”,這樣就變成了“皇位傳位於四阿哥”。

小的時候,大人給我講歷史的時候講到的,現在看來,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十四阿哥雖然跟隨康熙皇帝出征了多次戰爭,立下赫赫戰功,但終究只是一介匹夫,根本不會有做皇帝的機會!


最有爭議的,恐怕就只有八阿哥了,據史冊記載,在當時康熙去世後,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就是八阿哥了。

八阿哥當時在朝廷,擁有廣大的人脈,就連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支持並幫助他當皇帝,可以說,八阿哥當時在滿庭朝野收穫了極大的人心,可謂是對皇位勢在必得。

可是,父皇康熙去給他一個極大的玩笑,把皇位傳給了四阿哥!

話說,父皇康熙是怎麼想的呢?

一、你天天拉幫結派,到處擴大自己的勢力,想當皇帝,難道是靠這些能力就能當皇帝嗎?

其實,康熙早就看出了八阿哥心術不正,能力不足以承擔皇位(雍正皇帝時八阿哥的造反,也說明了康熙皇帝的眼光是沒有錯的!)



二、八阿哥排行老八,怎麼也輪不到他吧,排在前面的老四,性格非常適合繼承皇位。

其他兄弟都在勾心鬥角,只有他,和兄弟和和睦睦。

當然,真正是什麼原因,也只有康熙他自己本人知道了。

當然,雍正的表現,也沒有讓康熙失望。

雍正在位期間,國泰民安,使國家非常富強。期中最能體現它的能力的是:康熙死的時候,國庫只有700萬兩,而雍正去世的時候,國庫達到了5000萬兩!

最後,我覺得人只有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才能有大有作為。

一個來自四線城市,非985、211學校的偽文藝青年。20歲、大一,敢想敢做更敢拼!


有書之後


康熙皇帝一生建功無數,被譽為“千古一帝”,但是他晚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卻犯下了不少錯誤,幾位有實力爭奪皇位的皇子爭相結黨,史稱“九子奪嫡”。八皇子胤祀作為康熙皇子中的佼佼者,一度為滿朝文武推舉,成為太子位的最有力競爭者。但是,胤祀卻因為種種原因,不僅與皇位失之交臂,還幾乎與康熙斷絕了父子關係,更是為他在雍正年間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眾所周知,一個皇子能否成為太子直接取決於他與皇帝的關係。皇八子胤祀與康熙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康熙非常看重八子胤祀,父子關係融洽。第二個階段,康熙對胤祀的奪嫡之心有所認識,對其多加打壓,但是父子二人的關係尚未破裂。第三個階段,舉薦新太子事件讓康熙對胤祀大為惱火,而斃鷹事件則讓康熙絕望,二人關係徹底破裂,胤祀也失去了成為儲君的可能性。


在康熙一廢太子之前,胤祀備受康熙寵愛,年僅十七歲時便被封為貝勒,康熙還令他負責廣善庫,重建東嶽廟事宜,可謂備受恩寵。胤祀為人親切隨和,廣結善緣,不僅在阿哥中有較高的聲望,在臣子們心中也有較高聲望。

康熙行軍途中,太子胤礽多次抵近御帳,康熙憂慮有加,日夜提防。加之考慮到太子之前的表現,康熙決定廢掉太子。值此情形晦暗不明之際,康熙諭旨令八阿哥胤祀任內務府總管,可見康熙對胤祀的看重。


太子被廢,各阿哥蠢蠢欲動,大阿哥覬覦儲位已久,欲代康熙行萬難之事,遭到康熙嚴斥。他見自己奪嫡無望,又向康熙推薦八阿哥胤祀,原因是術士張明德曾經說過八阿哥必大貴。八阿哥流年不利,遇到了大阿哥這樣的豬隊友。康熙必然認為他對儲位有所覬覦,因此也心生反感。


而百官推舉新太子則將八阿哥的奪嫡之路徹底斷送。康熙廢掉太子之後,便有些後悔,此時三阿哥又向康熙揭發大阿哥曾對太子做法,康熙更是後悔,此後便不斷向身邊人流露出復立太子的意思。

他又頻頻召見廢太子,把風放足。過了幾十天以後,康熙認為滿朝文武已經瞭解了他的意思,便下旨令百官推舉新太子,還說唯共議,絕無偏私,做足了姿態。


卻沒想到以佟國維,馬齊為首的滿朝文武推舉了八阿哥,令康熙大吃一驚。他不僅沒有按照上諭封胤祀為太子,而且還對其大加打壓,胤祀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一次在康熙外巡途中,胤祀託人送來了兩隻海東青,卻沒想到送到康熙手中時已經成了兩隻死鷹,康熙大為惱火,並說:“朕與胤祀,父子之恩斷矣”。胤祀從此再無可能爭奪儲位,轉而支持十四阿哥,接下來則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以上。


逆流時代


康熙廢黜太子胤礽後,成年皇子們頓時覺得自己有機會競爭太子之位,無不為之極力表現,企圖奪得帝位。其中綜合能力最強,呼聲最高者必須是老八胤禩。

(胤禩劇照)

胤禩聰慧,人又努力,不論是學識還是騎射在諸皇子中都是上乘,因此深得康熙重視。早在他13歲時便被委派去參加山東孔廟祭祀,16歲便與諸皇子參加準噶爾之戰。不光如此,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分封皇子時,胤禩又是受封貝勒中,年紀最小的一個。

儘管得康熙重視,胤禩為人卻親和有禮,待人更是體貼細緻。康熙有意培養他在政事上的能力,讓他參與政務。胤禩不光事情辦得出色,還廣結善緣,與諸大臣們相處融洽。

哪怕在諸皇子中,胤禩也是人緣最好的一個,與他交好的皇子最多。

另外,胤禩尊重厚待知識分子,在知識分子中亦有很好的口碑。

當時,就連康熙最為信賴的軍機大臣李光地都感慨,諸王之中,八王(胤禩)最賢。因此,胤禩又又得賢名——八賢王。

按清朝立賢不立嫡的立儲制,胤禩才是最合適的太子人選,可是,康熙為何自始至終卻沒有考慮過要把皇位傳給他呢?

(康熙劇照)

我認為,恰好是胤禩有賢名害了他。

胤禩在朝中有很好的人緣,一些大臣見太子胤礽被廢,便主動加入胤禩的政治集團中來,大家群力群策,都希望能促成胤禩被立為太子,將來等胤禩做了皇帝,大家也好跟著吃香的喝辣的。

康熙四十八年,機會終於來了。

康熙打算在諸皇子中新立太子,於是召集群臣,讓他們推舉一位皇子,並表示一定聽從大家的建議。

大臣們認為康熙這話不像是說著玩的,於是聯名保奏皇八子胤禩。

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康熙非常不高興,此事也不了了之。

康熙為何不高興呢?

試想一國之君,向來把皇權看得極重,而諸大臣竟聯名保奏皇八子胤禩,這無疑是告訴他,胤禩在朝中深得人心,其勢力強大到能撼動他的皇權。

結黨營私是康熙最為憎恨的,更何況是皇子交通大臣,造出這麼大的動靜來。

所以康熙毫不留情地打壓胤禩和他的政治集團,還罵他“柔奸性成,妄蓄大志”。

胤禩雖說屢遭打壓,但他奪儲心未死,所以他一直努力尋找機會,希望能重得康熙寵愛。

(九子奪嫡劇照)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前往熱河巡視。

按例,胤禩應隨駕左右,但由於正是胤禩生母兩週年祭辰,所以胤禩去祭奠生母良妃,並與康熙約定在湯泉等侯,共同回京。

胤禩深知康熙喜好打獵,於是謀得一對上好的海東青,讓人送給康熙,希望能取悅康熙。

沒想到,這對海東青到康熙手上時,卻已是奄奄一息的將死之狀。

康熙年紀大了,本來就對死很忌諱,現在看到一對死鷹,認定是胤禩有意詛咒他,所以當即把在身邊的皇子召集起來,當著他們的面,說胤禩為“辛者庫賤婢所生,自幼心高陰險”,如果讓他繼承大清王朝的皇位,那會讓天下人恥笑。

可憐胤禩遭此打擊,深知爭儲無望,從此一病不起。

胤禩一病不起也沒有用,康熙從此和他翻了臉,連問也不問一句,對他相當刻薄寡恩,徹底斷了他對皇位的念想。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很簡單,如果我是康熙我也傳位給雍正。

康熙既是一個父親也是一個在位六十年的君主。作為一個父親如果有遣產肯定是交給賢能的子女繼承,因為賢能之人才能做到家和萬事興。如果康熙只是一個父親應該選擇老八繼承國統,因為老八是滿朝文武公認的夠賢能,稱為“八賢王”。

但是康熙是一個君主,他要選擇的是帝國的未來。清帝國當時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管理這麼大的國家,仁德不是首選條件。何況康熙末年吏制腐敗、國家雖大但是國庫空虛,已經到不改革社會危機就要暴發的地步。康熙是出色的政治家,滿族入主中原是以少數人對多數漢人的統治,全國反清活動不斷,所以除了嚴厲打擊反清勢力以外,康熙將自己塑造成一名仁慈的聖君。收籠人心、鞏固統治。正是明白此點,康熙選擇了雍正。雍正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嚴格的人,必會成為一名嚴君。對於當時的國家形勢是一味對症良藥。


唱白


這一點其實很明瞭。只是和歷史學派有些不合拍。非主流觀點,小心中毒。

歷史重事實。

在帝王來說,沒有比延續帝國更重要的事了,所以,誰能延續帝國就是主要的。有一個事實,就是康熙的兒子如果接位,那麼,其在位的年限畢竟不會太長。

從兩方面講,一是在康熙賓天之時,年輕的兒子不可能繼位,因為他們實力不濟,鬥不過年長的兄長;二是年長的兒子輩繼位,執政時間必然不會很長。

基於這個現實,如果你是康熙,你會如何佈局。

對康熙來說,哪個兒子繼位無所謂。他們只是過渡;

那麼,下一代就至關重要了。乾隆是在康熙培養下長大的。

所以,雍正繼位勢在必然。


朗月清風瘦


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老八胤祀的出身太低,次要原因是他結交大臣,觸犯了康熙的禁忌。胤祀的母親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宮女,偶然被康熙寵信,生下了胤祀。胤祀的母親是如此出身卑微,從一開始其實就不具備競爭皇位的可能性,除非他是趙構那種境遇,其他皇子都死絕了才有機會。康熙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在於出身等級的人,他曾經說過,如果讓胤祀這樣出身的人做皇帝,會被天下人恥笑。康熙好面子,以出身取人,而不是以才取人。但是,出身卑微的胤祀太有才華,他禮賢下士,結交皇子,逐漸擁有了很多大臣的擁護。胤祀就此有了爭位的想法,就更加積極是結交朝廷大臣。康熙一開始還不知道胤祀如此深孚人心,後來他廢除了太子,公開要求朝廷大員推舉新的太子。當時,朝廷上下都非常看好胤祀,很多人直接上書康熙,要求直接立老八為太子。康熙畢竟是封建帝王,帝王最忌憚的就是朝廷裡面有其他強大的力量,即使是親生兒子也不行。老八

胤祀這一次獲得了八層以上官員的一致擁戴,說明朝廷之中應該形成了一個“八爺黨”,這種行為被康熙認為是“朋黨”,而歷代帝王最嫉恨的就是朋黨,認為朋黨會削弱君王的權威和尊嚴。康熙尤其討厭朋黨。他原本就看不上出身卑微的老八胤祀,這一次看見胤祀居然在朝堂上形成了龐大的勢力,立即勃然大怒,對胤祀予以怒斥。胤祀就此徹底退出了競爭皇位的隊列。胤祀悲哀的說,我到底有什麼罪過,讓父親如此看輕我?這話傳到康熙的耳朵裡面,更加增加了對老八的厭惡之感,差一點把他送進宗人府治罪。


懷疑探索者


胤祀在朝中以賢明著稱,被稱為八賢王。但是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出身是很重要的。老八在出身上就很吃虧。生母很不受寵。在這方面,老四、老九等皇子都比老八強。但老八屬於那種厚積薄發的人,成年以後,老八十分精明。他逐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其成員。從影響力來說,老八的勢力遠遠超過了太子胤礽。太子胤礽被廢之後,老八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康熙皇帝要求官員們舉薦新太子人選。這個時候,老八集團發揮了自己巨大的影響力,朝中絕大多數官員都舉薦老八胤祀做太子。從當時的情形來看,老八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無奈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出現了意外,因為老八還是不懂帝王心術。作為一個皇帝,絕對不希望自己的繼承人勢力太大,否則自己的位子就會不穩。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康熙皇帝在位的晚期,清朝的實際國情是這樣的:首先是官員們腐敗嚴重,其次是國庫嚴重虧空。這些問題雖說不影響清朝的統治,但是都很難辦。必須是那種手腕強硬的人才能應付,康熙做了那麼長時間的皇帝,知道老八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才選擇了老四。但這些終究只是猜測分析,真正的原因估計只有康熙能知道了。


咗岸4


康熙四十七年,皇帝把立儲33年的太子廢掉,引來了諸皇子對大位的覬覦,其中以八阿哥允禩活動最活躍、最積極。允禩其人,用其死黨九阿哥允禟的話說“八爺會沽名,待人好”,慣用心計,很能籠絡人心。他知道康熙與裕親王福全感情篤深,就竭力逢迎裕親王,以討得康熙的歡心。此外,他還大量結交王公大臣,如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散佚大臣鄂倫岱、貝勒蘇努、大學士馬齊、禮部侍郎揆敘、戶部尚書王鴻緒,諸皇子中,老九、老十、老十四也都站在他這一邊,後來連失勢的大阿哥允禔也站到了他這頭。由於八旗獨特的分封制度,也就是屬人制度,很多王公還帶有自己的屬人,這些屬人首先聽命的是自己的主子,之後才是皇上,因此八爺黨形成了極大的勢力。

康熙在廢太子之後,曾授意大臣們上疏推舉儲君,結果八爺黨的黨羽之一大學士馬齊竟然公然大搞串聯,脅迫了很多人公推八阿哥,這使康熙對於諸皇子的各種活動非常震驚。而允禩又結交江湖看相人張明德,大談允禩的帝王之相,使其黨羽的野心得以振奮,順城郡王布穆巴、一等公賴士、普奇也都參與其事,致使康熙大為震怒。八阿哥此類結黨的事件頻出,讓皇帝深惡痛絕,重罰了很多王公大臣,對張明德處以凌遲,並一度革去了允禩的貝勒,降為閒散宗室。康熙對諸皇子強調:“諸阿哥中,如有鑽營謀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斷不容”,還曾在盛怒之下大罵允禩是“辛者庫賤婦之子”。


自此,允禩的立儲希望斷絕,雖然之後康熙尚有復立且復廢太子的舉動,並長期不安排儲君之位,但受到了皇子結黨的教訓,對於接班人,康熙也轉向了表面上沒有結黨舉動的三阿哥允祉和四阿哥胤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