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 總第1078期

年輕的鄭州,消失的國棉。

1

說起老鄭州就離不開國棉廠。

國棉三廠所在的建設西路

沒有了熙熙攘攘的繁榮景象,沉寂下來的國棉廠成了鄭州人心心念唸的美食基地。

燴羊肉、燒烤、油酥燒餅、燴麵、糖糕麻團、扣碗丸子湯......隨便一個拿出手都是物美價廉又頂餓的美食。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國棉廠美食


比起時下流行的顏值網紅店,這裡的店面大多保留了當年國棉廠的門頭。不知道是怕從前的顧客迷路還是心裡懷揣著一份沉甸甸的想念,大家說好了一樣的一起破破爛爛蜷縮在街邊的角落裡,沒有誇張的宣傳標語,沒有好看的發單小哥哥、小姐姐,安安靜靜地等著客人光顧。

在這裡,你可以吃到1塊錢3個的燒餅,1.5元2個炸的金黃的麻團.....就連4塊錢的燒餅夾菜也是這種巨無霸的規模: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油酥燒餅

如果以吃貨的標準進行排序,國棉廠的宜居程度至少四星,絕不摻水。然而許多年前一切都還是另外一番模樣。

2

“機器一響,黃金萬兩”,上個世紀50年代的國棉廠曾經是無數人心中的驕傲。工人身份備受推崇的日子裡,平均工資比機關幹部還要多上十幾塊的國棉員工更是令人豔羨的一批。

在鄭州西郊一萬多畝的土地上,國棉一廠、三廠、四廠、五廠、六廠,曾經像電影裡的五朵金花一樣沿著棉紡路北側一字排開,共同見證了這方土地從渺無人煙到人聲鼎沸,再走向沒落的整個過程。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國棉廠大門

翻開歷史厚重的紀錄,我們看到國棉廠和老鄭州的故事始於國棉一廠誕生的1953年。彼時國家大力發展紡織業,鄭州成為重點基地之一。1953年之後,三、四、五、六廠破土而出,全國各地的紡織工人走進了這座火車拉來的中原城市。此後幾十年與這片熱土休慼與共,一手創造了人們心中的老鄭州。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1960年毛澤東視察鄭州棉紡廠

1980年6月26日,鄭州市委黨員幹部會議上,定下了個小目標——把鄭州建成以輕紡為中心的工業基地。隨後有數據顯示,政策執行後的第二年是鄭州紡織行業經濟效益最好的時候,工業總產值達7.1億元,利潤1億多元。

那時的西郊,一如今天的鄭東新區,年輕、時尚,充滿活力,高收入人群雲集。國棉廠進入歷史鼎盛時期。

3

和很多人想象中長長久久的繁榮不同,90年代來臨之際,國棉廠頹勢初現。全國大量的重複建設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激烈的市場競爭讓企業中人人自危。1998年國棉二廠宣佈破產,從前看起來固若金湯的六朵金花忽然被撕開了一道口子,大廈將傾。

隨後錦藝集團收購二廠、一廠和六廠,盛潤集團收購四廠,河南平原控股集團收購三廠,原廠區全部拆遷。國棉廠和老鄭州的故事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幫別人修褲子的老人

到如今國棉廠早已不在,卻永遠的留在了一代人的心裡。

今年83歲的蔣婆婆是江蘇人,做了三廠的女工之後幾十年在這裡生兒育女,成了一個不太地道的鄭州人。回憶起50多年前上班的日子,蔣婆婆昏黃的瞳孔忽然流光溢彩。

她興奮地說:那時候我們三班倒,每個人一干就是8個小時,經常加班,中間30分鐘上廁所、吃東西然後再繼續。一大群十幾歲的女孩子嘰嘰喳喳不知道累,幹勁可大了。回不了家也不覺得辛苦,光榮得很。就是這裡沒大米,都是高粱面,吃不慣。

聊著聊著蔣婆婆有點艱難地回頭看了看身後國棉三廠大大的門牌,沉默著好像透過樹影間斑駁的影子又回到了那些動人的歲月。然後下一秒,輕輕搖著手跟對面的老姐妹打招呼,她們也都是曾經在這裡的紡織女工。

身後曬太陽的劉大爺眯著眼睛使勁推了推老花鏡,嘴裡念著:那時候好啊,領導領著咱們去文化宮跳舞記得不。沒有公交車,跑著去市裡開會,說著話一會兒都到了。廠裡飯好,頓頓有肉有菜有饃饃!咱們的布一等一的好,都賣給外國人!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社區下棋

不知道旁邊誰又輕輕加了一句:後來那些小年輕壞了心不好好幹活,還偷東西,布也不好了,廠不行啦......

話音剛落,劉大爺轉頭看了一眼,立刻抓了對面人的手央求著悔棋,然後老小孩似的露出了一個狡邪的笑容。

4

走在國棉三廠的大街上,隨處可見推著孩子出門遛彎的老年人,坐在小區石凳上曬太陽的三三兩兩,提著塑料袋子穿梭在各個蔬菜攤前挑挑揀揀的中年男女......

和大鄭州工作日常見的慌張與匆忙不同的是,這裡的每一寸空氣裡都夾雜著濃濃的煙火氣,彷彿生活才是最一本正經的主題。

賣東西的和買東西的相互熟悉,有的甚至離得老遠就開始給對方準備平時一定要帶走的東西;路上的行人相互點頭,常常沒走兩步就又停下來天南海北、家長裡短地聊上一陣;各種寵物狗當街打成一團,主人們鬨笑著相互調侃;林立的高樓之間有些孤單地立著當年紅瓦白牆的舊單元房,琉璃瓦閃著片片金光訴說著從前的時光。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許久不見的二八大槓

在現在的年輕一代心中,國棉廠、西郊和老鄭州早已牢牢融為一體,那是一個關於歷史的溫情故事。國棉廠的回憶錄裡有歡笑有淚水,有輝煌有落寞,卻唯獨還沒有看到未來。

熱熱鬧鬧的生活區裡少見年輕人的影子,社區公告欄裡隨處可見房屋出售的消息,美食當道卻一直只是靠著味道口耳相傳。

樸實固然有樸實的美好,可如果始終龜縮在舒適區,出路又在哪裡呢?

每個城市的氣質裡都藏著這片土地的秘密過往,國棉廠無疑是老鄭州濃墨重彩的一筆。一代人因國棉廠相遇、相知,從青春少艾一路走到耄耋之年,來來往往的每一步最終勾勒出老鄭州獨特的氣韻。如今國棉廠消失了,可這片土地還在。如何繼往開來,是留給整個鄭州的一道思考題。

敬過往歲月,敬那些年為了老鄭州付出青春的可愛的人們。


如果沒了國棉廠,我們還去哪裡回憶老鄭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