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致富50579730299
你说的气氛那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古董了。那时候的大人不准外出打工做生意,只许大轰大嗡奔土地,干多干少大和泥,年底核算分吃里。那时候的学生是鼻子夯,串人帮,半大孩子烂裤裆。我说的都是真的,过去的光景我还记忆尤新。那时候,一进入腊月,跟着下了一场大雪,春节的脚近了。告诉人们学校该放假了,大人们停住农活也该歇息了,村上开始组织人员杀猪、下粉、分粮分菜,偶尔村上来了宣传队,那就更热闹了。小孩子们开始三五成群,钻戏台,放鞭炮,打面包,滚铁环,捉迷藏。玩到开心处,有的半大孩子也加入了行列,开始二人抬着一人当牛抵架。你抵我,我抵你谁也不肯认输。直至抵到人群倒地,压成人堆这才善罢甘休。
进入二十三,一天近一天。这时侯的大人们看到春节临头,慌忙借粮,磨面,赶集买肉,帖对子,一阵忙碌。小孩子呢,临近年节格外高兴,终天进家吃吃,跑出去玩玩,有的换上新装捉住鞭炮哪人多朝哪放,哪儿人多朝哪儿嘣。从年头玩到年尾感觉玩不够,不过瘾。直到正月初九学校第一阵钟声响过,小孩子们才陆续开学扫兴收场。这就是从前你所想象的年节年味吧?
如今,你还想那样的年味没有了,现在是有能力打工买房,没能力在家种粮。到了春节,街头街尾只有空房对空房。偶尔街上有了人群,也只有空巢老人老爹和老娘。小学生呢也不多见了,临近春节,他们放了假,一心只想复习功课上大学考博士攻读研,谁还有心跑着玩。偶尔,村上来了电影队,他们也只是打磨一圈,最后还是看电视玩手机。因此,这就是你说的现在的农村没有过年的气氛。
农村土秀才
一说到过年,又勾起我儿时的许多记忆。记得I几十年前的农村,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就已经渐渐的散发出年味,各家各户都开始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为一家老小做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家境殷实一点的,除了做过年穿的新衣服,还会稍带再做点来年要穿的其它一些衣服。一户人家多的要做半个月,少的也要做个四五天。每到除夕晚上或大年初一,家家的小孩、大人、男人、女人都会穿上新做的衣服到祠堂里或晒场上显摆,哪家有钱无钱这身穿着可就是无声的语言哩。在请裁缝师傅的同时,家家陆续会开始杀年猪,。当时的农村,家家都会养一到两头猪,多的人家会养三五头呢,除了留下一头自家杀来过年吃和腌制腊肉、香肠外,其它的猪会请人抬到公社的食品站去卖了,以换取来年一年贴补家用的零花钱。离过年差不多十天左右,各户人家出门在外的人会从四面八方往家里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一家人团团圆圆可是中国人自古至今的传统,不论游子路途远近,哪怕是历经艰险也要赶回家里与父母、妻儿团聚,以尽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从农历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做米果,一直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散发出油炸年货的香味,整个村子整个村子从白天到晚上,弥漫的都是这个扑鼻的香味,这香味飘散开来,随风一吹,可香飘十几里、几十里,香味夹着家家飘出的水酒味,醉了山村、醉了飞鸟,也陶醉了辛勤劳作一整年的农家人……大年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大大的福字,还要放好长好长的鞭炮,在爆竹声中家家要点上香腊敬神,感恩上苍一年的眷顾,祈祷来年一家人的平安和心想事成……啊,回想那个年月,年味真浓呀,浓得人心里舒畅、快意……可也不知怎么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视更宽了,手上有钱了,日子更好过了,可年味却越来越淡了,从农村到城镇,人们对年的盼望淡了,过年的心劲也淡了,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叶公来帮忙
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好了,大多数人都搬到城里住,其实很多农村现在都是空城,许多老年人的传统风俗和习惯并没有延续下去,年轻人现在文化水平高了,在城里工作忙了,对老家的生活习俗不是很了解,如果上一辈的老人不在的话他们就按科学的方法来,所以现在很多传统 的习俗都失传了。
左左牵着蜗牛去散步
沙漠新绿洲
一个时代有他的个性、人们的精神追求随社会而变、社会造成人的个性、风气、环境、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人人感觉没有年味是个可怕的事情、是当今社会认知与传统发生了碰撞!脱节、偏离!违背了一些传统文化!改革、创新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民族的智、德缺失没有跟上时代的前进!而且这种忽略需要付出时间和社会代价!
三农论评
说的好像城市里有气氛似的。
以前讲传统,传的是什么,统的是何物?
5000年文化底蕴,2500年的儒学传承,六德、六行、六艺,细思恐极。
当你为生计奔波劳碌的没有多余精力时,哪有感觉去搞别的。
万幸还剩下了风俗和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