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勃烈日涅夫可以推翻赫鲁晓夫?

遗失战境


一直以来,普遍认为勃列日涅夫上台是偶然的。赫鲁晓夫留下权力真空后,几方相争不下才把勃氏推到前台,勃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原因就是他平庸。

然而,历史的某些真相往往被厚厚的政治帷幕遮捂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勃氏就是主谋。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揭开了一些历史表象,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是勃列日涅夫宫廷策动的结果。

据赫鲁晓夫小儿子谢尔盖回忆,赫鲁晓夫被发难半个月前,就已经收到密报,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等人勾连频繁准备扳倒赫氏,米高杨和卡冈诺维奇的女儿都透露了类似的信息,但自信的赫鲁晓夫没有理睬,也许年过古稀的他已经没有了以往清除贝利亚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那样旺盛的斗志。赫氏依然在皮聪大休假。

1964年10月12日,正是赫氏在皮聪大时,勃列日涅夫就在莫斯科召集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并作出一个关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一些问题的决议,决议中对第一书记赫氏提出了批评。这就意味着倒赫行动开始,同时也是结果。因为之前勃列日涅夫在军政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会议只是兑现承诺的仪式,正是这个仪式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决议作出了还得需要赫氏过过堂,于是由苏斯洛夫代表主席团致电赫氏返回莫斯科。

赫鲁晓夫没放下电话,就明白了一切。难以置信的是,与十一年前的他判若两人,他很冷静,好像早就作出了决定 :假如仅仅涉及到我的去留,我不准备反抗了。确实,赫氏什么也没做,就静等第二天飞回莫斯科。然而正是他的沉默,搞得勃氏一帮人坐立不安,还后悔电话打的太早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一书记可是有时间采取措施啊!13日的莫斯科之夜惶恐不安,勃列日涅夫每隔一个小时就给克格勃头目打电话询问情况,尽管对方一再保证若有异动立即报告,但勃氏还是害怕的要命,怕的是赫氏天亮后没有返回莫斯科,怕的是此时第一书记已经在调动卫队,如果……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赫氏回到莫斯科,旋即参加会议,在会上委员们争先恐后地攻击了赫氏以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唯有米高杨持有不同意见。冷静的赫鲁晓夫这时注意到会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没有吭声,没有发言并不意味他们有异意,相反,迟迟没有登场的,往往就是一场戏的主角。接下来会议要求赫氏在一份退休声明上签字。签字后赫鲁晓夫发表了告别讲话,除了否认对他的几点指责,语气还算平静,毕竟,大势已去。

自此,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作为一个养老金领取者安度晚年。

赫鲁晓夫的下台,有其复杂的客观因素。赫氏在某些领域的格局调整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恰恰成为了勃列日涅夫的社会基础,其次是在国内外重大决策方面,赫氏却有失误鲁莽表现。平心而论,勃列日涅夫扳倒赫氏也不能简单的用“阴谋论”来概括,在14日大会报告里列出的赫鲁晓夫十五条错误,确实有的放矢,绝非无中生有,基本一语中的。赫氏在一些重大外事活动中时有傲慢无礼之举,譬如,在大众广庭竟然说保共总书记日夫克夫“食客”,对兄弟党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勃列日涅夫逼退赫氏,没有重蹈七年前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的覆辙,是因为“团结”了多数。当他被赫氏从国家元首降为党的第二书记,虽然没有了红地毯和少了前呼后拥,但,恰恰是这个位置使他能够广泛联络各加盟共和国及各州领导层,而且是正大光明行使职务行为,这无疑在组织上给勃氏提供了保障。再是,勃列日涅夫成功拉住了军队和克格勃等一些强力机构部门,而后者为勃氏“做事”保驾护航,使勃列日涅夫在短短三天里实现了权利场的“吐故纳新”。

由此看,勃列日涅夫不平庸。

当然,在赫氏当政的十一年里,苏联也有长足进步,民生有所改善,全苏被成为赫鲁晓夫楼的“工人新村”星罗棋布,居住条件改善了很多;也正是赫鲁晓夫时代结束了恐怖,为在肃反中无辜被杀的人恢复名誉,没有了随意逮捕和清洗,不得不说这是个社会进步;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减轻了税负,在科技领悟取得了不少成果,东西方确立了新的关系……

1971年9月,赫鲁晓夫因病去世,埋葬在莫斯科圣母公墓,他的墓碑由一个被他生前批判过的著名雕塑家画家因斯特.涅伊兹韦斯特内设计。赫鲁晓夫静静地待在那里,深邃的目光透过上的方孔,一直凝视着俄罗斯的天空。

他的儿子说,当走过赫鲁晓夫墓前没有一个人能够无动于衷。

参阅书籍

《赫鲁晓夫下台 内幕》,谢.赫鲁晓夫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4月第3版

《权力与命运-入主克里姆林宫的个人命运》,索尔.舒尔曼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版

《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掌上三言两语


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鲁晓夫取而代之,说起来颇有一点戏剧性的。

(赫鲁晓夫在苏共最高会议上做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先说说赫鲁晓夫,1953年斯大林逝世,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五人组中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等人经过一轮运筹后,终于稳定了局面,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后,即着手做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些是成功的,但有些则操之过急,其中包括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当然,其中最大失误是在经济上与外交上。经济上,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重工业过重的问题,虽然在他当政下经济有所发展,但仍未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各加盟共和国发展不平衡加剧。而外交上则经历了波兰、匈牙利等东欧阵营的动乱;特别是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上,让赫鲁晓夫的声望大受影响,苏共内部对他出现了不满声音。

(匈牙利十月事件,苏联坦克开进匈首都布达佩斯)

1957年,苏共内部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等高层,密谋剥夺赫鲁晓夫的权力。利用赫鲁晓夫一次出国访问,众人联合政治局多数成员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议罢免赫鲁晓夫总书记职位。当赫鲁晓夫回国后突然看到众人递给他的这份决议惊出一身冷汗,但他提出召开紧急苏共中央全会由全体委员决定他的去留,马林科夫等人竟然答应了。赫鲁晓夫立即利用这个空隙,联系了一众支持他的中央委员,结果大会表决时,马林科夫等人提出罢免赫鲁晓夫的提议没有通过,赫鲁晓夫躲过一劫!

(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表示将不惜武力阻止苏联导弹进入古巴,这是至今人类最接近全面核战的时刻)

但是,更富戏剧性的是,1964年,勃列日涅夫、谢列平、苏斯洛夫、波德戈尔内、米高扬、柯西金等苏共高层,依葫芦画瓢又做了一次这样的“宫廷政变”,竟然成功了!1964年10月14日,趁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完成了苏共权力交接,勃列日涅夫打电话让赫鲁晓夫回来参加苏共中央紧急会议。会上,宣布了有关解除赫鲁晓夫所有职务的决定。赫鲁晓夫想故技重演,又提出要由中央全会决定他命运。但这次勃列日涅夫等人早有准备,早把拥赫的中央委员清除了,赫鲁晓夫只好黯然下台。

(勃列日涅夫在红场观礼台上)

其实,这次“宫廷政变”勃列日涅夫并非最积极主导者,最积极主导者是谢列平。谢列平40岁就成为苏共政治局委员、苏共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是苏共高层的少壮实力派。但是,他在“倒赫会议”上的一个举动,让他失去了问鼎苏共最高领导人的机会。据说,他在“倒赫会议”上严厉抨击了赫鲁晓夫的种种错误,甚至在赫鲁晓夫面前大拍桌子,让许多害怕苏联会再出现一位“斯大林式”的强势领导人的中央委员们十分恐惧,于是平时平和低调的勃列日涅夫高票当选了苏共第一书记。从此,苏联进入了勃列日涅夫时代,也进入了苏联巅峰时代。


50后男人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由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软弱性,使得苏联在冷战中失去优势,错误的经济政策,师苏联经济没有走上健康,有序全面的工业化发展路线,重工业更重,轻工业更轻,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外部势力各种破坏,各种渗透,使得苏联个成员国之间越发不和谐,苏联之前对华约组织成员国的做法,让苏联各加盟国也很不安心,这些问题使得苏联内部暗流涌动,最终勃列日涅夫能够成功登基。




荣阳花


读完了文章,有两点领悟:一是赫鲁晓夫没能做大苏联的蛋糕,说不定蛋糕变小了。二是赫鲁晓夫想改革,目的是要把蛋糕做大些,但肯定动了关键少数的奶酪。使这批人有了饥饿感,受到了利益威胁,于是便串通密谋,实施了宫廷政变。是苏共保守派的胜利,如中国宫廷密谋推倒王安石,推举范中俺上台做宰相。是孔孟中庸的伟大胜利,右倾大臣们的扬眉吐气。


李198588733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由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软弱性,使得苏联在冷战中失去优势,错误的经济政策,师苏联经济没有走上健康,有序全面的工业化发展路线,重工业更重,轻工业更轻,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外部势力各种破坏,各种渗透,使得苏联个成员国之间越发不和谐,苏联之前对华约组织成员国的做法,让苏联各加盟国也很不安心,这些问题使得苏联内部暗流涌动,最终勃列日涅夫能够成功登基。


以吾之血换汝之芯


一句话,赫鲁晓夫的改革触动了腐朽集团利益,苏联非亡于戈氏,实亡于勃列日涅夫!


成成45851941


如果没有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就不会有前苏联最辉煌岁月,赫鲁晓夫是一个能人的。这一点还是要成认的


云烟54677836


利益使然,不管谁在台上,背后都是一撮利益集团在支持,政治都是如此


金成745


因为赫鲁晓夫动了寡头们的奶酪


elicxxx


因为勃列日捏夫,当然捏(赫鲁晓)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