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飞动和稳健是如何统一的?

千千千里马


首先飞动和稳健并不矛盾。这是魏晋笔法的核心韵律所在。那么如何做到稳健而又飞动呢?很简单,只有一点,就是靠单边侧重,然后顺势自然书写。



单边侧重的目的

单边侧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单字和整体格局的稳定性,就是每个字都要有一个支点,也就是由支点发力,然后向顺势方向进行合乎呼应规则的自然书写状态。这个是魏晋书法的核心。大家要反复多次练习体会。我以前文中也有关于单边法门的详细叙述。大家可以关注后进行翻看。在我的头条号。


顺势书写的目的

顺势书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书写效果是刻意书写不能比拟的。魏晋书法的韵律,均来自于这类自然书写状态。顺势书写过程中还会更好的实现调锋运笔。让线条更加具备质量感。以此达到更高的艺术性。

所以说,要同时达到稳健与飞动的书法艺术效果,原则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方法就摆在那,就要看你是否可以客观的去理解了。这个理解是与天赋挂钩的。并非人人可以通晓。现在明白为何张旭在收颜真卿为徒弟的时候,为何那么刁难了吧。


书法影响力


"飞动″丶"稳健″,本是矛盾现象。高手操盘,方能使之统一,化解不协调为无形之美感效果。书法创作如达艺术之化境,少不了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之处理。其处理之方法问题,不外乎"意在笔先"之预案,及临时随机之通变。凡事预则立,古人所说"欲书先散怀抱",实则是讲的"无为"之为,不可强为,不应乱作,"散″为"放心",为"调弦定音"的关键一着。孕育成竹在胸,方才下笔通神。

飞动者,节奏快速跳动而灵活,是变化现象。稳健者,平正匀速,扎实稳妥,不博眼球,不刺神经。两者的交替转换以隐形过渡为妙,突兀硬转者不佳。

起承转合,以形达意,快慢有度,张弛相宜。静如处子,缓缓如细流,动如脱兔,煌煌如雷电,皆是相机而行,应少一定之规。法无定法,执着一定彊硬,心手无间,熟者方能自然生巧。




真空妙有无量寿


书法的飞动也好,稳健也罢,皆出于书法人的心手,书法人心手达到的程度则是文化底蕴和书法造诣相贯通的结果。单就书法造诣而言,苦练到一定程度方能达到"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程序,再与作品内容的理解相结合,便可完美表达书法作品的意境。

而这里讲到的飞动,应是指书法进行中较快的运笔速度,所对应的是稳健的运笔,说白些就是指行笔的快与慢,疾与涩,着墨的润与枯,重与轻。看似简单的问题,确是书法美学中所反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糸,反映在作品中则表现为字的体势和章法。

这种飞动与稳健的呈现,大多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体,您要在楷书里飞动那就不成体统。总体说,书法稳为呈体,快为取势,古人多有论及。虞世南说“草即纵心奔放…”。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翻译过来:草书以奔放畅快为佳。张怀瓘则说:“龙虎威神,飞动增势”,更说道“风骨为体,变化为用”。

那么如何才能得心应手掌控这种运笔的飞动和稳健呢?本人以为除了苦练还要讲求其他。比如执笔,许多人讲了许多方法,关键是要窍。唐书法家蔡希综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苏轼更有妙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当使指运而腕不知”。这种执笔的微妙要书者自己体会才能得法。

当然,一幅书法作品中,何处当疾,何处当缓,是与您所书字体章法及对作品内容的表现而定,很难几句话表达清楚,也是考量书法人的文学素养和对书法意境的表现功力,应由友们自己去品味。





手机用户山丁子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这是由我们“学习不同的书体”这一行为所得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是刚健的风格也好,是飞巧灵动的风格也好,都是我们学习才会的造成的结果。

但是除了我们学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在,我认为这就是和书写者个人的性情和人格特质有关。但是这个因素我们今天先不谈,只说书体学习的影响。

一、飞动和稳健的对应书体

具体地说这是我们学习静态书体和动态书体的结果。总的来说,动态书体是行草书,从书体特点上来讲,行草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笔画的飞巧灵动、顾盼生姿。尤其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游丝引带、字与字之间的粘连。造成了书法书写上绵延不绝的特点。

而这样的书写特性也要求书写者足够高深的书法技巧和书法技能之外,还需要灵活用笔,尤其是腕部的灵活挥运。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经常看书法家挥运的时候就可以很容易觉察到。

相应的,可以培养人们稳健书法风格的对应书体就是静态书体了。静态书体包括篆书、隶书、楷书。

从书写特性上来说他们的笔画较多独立,并无更多实质上的联系,即便是有联系也只是在神韵上的顾盼,而不是像动态书体那样有明显的游丝引带。

在书写速度上相对较慢。我估计是没有人能像书写行草书那样的速度来写楷书、篆书吧。因此,在书写上相互对独立的笔画和书写的速度较慢,逐渐使得静态书体具有稳健的风格。

二、能否相互交互统一?

这两种风格看似是矛盾的,实际上有很多书法家不仅能够将这两种风格表现得很好,而且有相当的书法家可以将这两种风格熔铸的很好。比如王羲之和赵孟頫。

王羲之的书法俊秀是毫无置疑的,但是同时他又是清健的,如果没有稳健,恐怕再清秀的书法也会变成软塌塌的字,从而毫无韵味。

相传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小时候曾经很骄傲,认为自己的书法天下无敌。有一天,他写了几个自认为不错的字拿到大街上到处夸耀,结果一个没有胳膊的残疾人见了之后,哈哈大笑,说他用脚写的都比柳公权写的好,还评价柳公权的字柔媚无骨,是烂泥扶不上墙。

柳公权很惭愧,虚心向他请教。那位残疾人疾书二十字赠给柳公权: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日后柳公权刻苦练习,终成大书法家。

这个故事虽然是说明人不要太骄傲和勤奋的重要性。但是它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注意骨力,而骨力在风格上的体现就是清健、稳健的风格。

三、如何统一?

我认为统一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静态书体的同时一定要学习一种动态书体作为补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楷书、行草书的学习互补性。

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书友认为自己一生精力有限,最好能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一种书体上。这样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只是学习一种书体,对于其他书体一点都不涉及,也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学有一个侧重点,那自然是应该的,但是我认为最好还是可以涉猎其他的书体。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书法更灵动一点。同样的专注于行草书的朋友最好能学些静态书体,让自己的书法更稳健一点。


松风阁书法日讲


见了”飞动”二字后,脑子里出现了习武者在舞动飞镖的场面,飞镖围绕着武者飞快的进行着各种轨迹变化,武者通过身体动作变化稳稳的控制着飞镖……

南宋大诗人陆游老师不但喜欢舞剑,而且还想带兵去打仗。赶紧查找他的字看看是否“飞动”,这么一个不安分的陆老师是怎么写字的。


嗨……原来陆游老师还被誉为是南宋第一大书法家捏!

快……赶紧……再去看看尚武精神的大唐,我们的超级大诗人李白老师又是如何展现字体“飞动”的……我们的李白老师只留下了这区区十几个字。


飞不飞动我不管了,稳不稳健我也没兴趣了。为什么我们的李白老师不属于”书法家”呢?


吕永亮






为龙书法


孙过庭《书谱》里有载:“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里的真是楷书,草是草书,楷书以稳健胜,草书以飞动胜。然而楷书也要有飞动之感,若无飞动,不免呆板;草书也要稳健,若不稳健,不免流滑。二者的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楷书的飞动在两方面,一是字势,二是笔画间的连接。如欧体,字势多向右上,笔画间虽断意却连在一起,有很强的飞动感。草书的稳健体现在在使转上,草书一条条飞动的笔画,全靠使转联系在一起,或方转或圆转。使转就是以飞动见长的草书的稳健的表现。


写字那些事儿


首先明确,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存在规律。所谓对立统一是表示事物不仅是矛盾着的,同时也是统一的。对立统一消失了,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

因此书法也不例外,在作品存在诸多矛盾的方面,诸如提按,快慢,虚实,黑白等,稳健与飞动只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这首先是一个心态问题,如情畅笔快,心沉则笔稳,性刚者笔健,心柔者侧力弱。其次才是技法的。

还有,创作还受到内容的制约,一篇大气磅礴的大江东去,用柔弱迟缓的写法去创作,是无法表达完美的,只有开张大气,豪迈劲健的笔触与章法来写,才能符合内在的气韵。

说到底,这是节奏韵律问题。那么如何做到矛盾的统一呢?

我觉得一是修身炼性,不断提升人格中的性质和格局,使性情处于高大深远和五气融通境界,那么如此就能下笔如有神了,另一方面多练博学,心手都需要多练多学,各体各家风格不一,都有自已的优点不足。当心手功夫到达一定火候,并对史上名家名法了然于心,写来才能心手两畅。再次就是形式服从内容,当稳健处静挺,当欢畅时飞韵,以内容场处而定。

正书多稳健,行草多飞动。然而创作的佳境则是相反,写正书应有动势,作行草当多用意稳健。否则会出现呆板和飘滑之病态。







大同王屹峰


俺认为飞动和稳健并不矛盾呃。飞动之中也有稳健,稳健之中也有飞动。如果人为地把书法的飞动和稳健割裂开来,就是片面的,不妥的。



书法的飞动和稳健是统一的。进行书法创作时,不能单纯的追求飞动而失去稳健,也不能单纯的追求稳健而失去飞动,一定要把飞动和稳健兼顾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才是雅作而又是俗作。



书法创作是十分微妙的、技术含量高的“工程”,有些事情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主要看自己的功力、悟性和现场发挥。因为书法创作不是写字。



以上都是俺的老师教我的,也不知道有木有道理。反正我是接受老师的这个说法了。嘻嘻!


情感专家亦涵


飞动——主要是靠用笔来体现……稳健——主要是靠结体来体现……用笔要取草势,方得飞动之意。结体须遵楷则,方得稳健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