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有哪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漏洞?

何事男儿不读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今天看来,铁骨铮铮郭沫若的这篇文章确实有很多漏洞,他的本意也不是写历史,而是其他,也就是保护当代李岩。

不像铺开说,仅仅说两点:

第一,郭沫若说李岩,但李岩是否存在没有定论

现在不能肯定李岩这个人是否存在。

说李岩原名李信,是天启丁卯年举人。

然而,杞县方面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朝廷也没有关于李岩或者李信这个举人的任何记录。

第二,明朝主要亡国于自然灾害

古代人靠天吃饭,种植作物是非常单一的,受气候影响非常大。

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1644年,崇桢皇帝自缢,明亡。是年,明朝气温也近降至汉以来的最低点。

由此,在崇祯执政的每一年都有严重的自然灾荒。

在当年的中国来说,对于这种持续时间长、面积又特别广大的自然灾害,是无力救灾的。

你没处可以购买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储备粮食可以救灾。

加上外患连连,当然需要军事第一。即便有一定的储备粮食和物资,必须集中用于东北的战事,不然鞑子直接就杀进来灭国了。

明朝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救灾。

明军不是打不过农民军,事实上明军对农民军几乎都是胜仗。

只是解决不了自然灾害导致的灾民问题以及税收问题,所以农民军越打越多,明军越打越少,最终自然亡国。

其实,同一时代的满清也一样遭受灾荒,只得火速通过对外战争掠夺以自保。

满清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数较少,尚且可以通过掠夺生存。如果不然,满清恐怕也得还明朝一样完蛋。


但郭沫若既然是为了救李岩,自然不能主要提灾荒,而必须提政治腐败、诛杀功臣。


萨沙


谁读过《甲申三百年祭》?恐怕骂郭沫若的人大多都没读过!而且更没去读《郭沫若全集》。其实它们并不了解郭沫若,哪怕仅仅是书本上的了解。但它们却可以毫无顾忌地暴粗口。并且重复着听来的,鲁迅骂郭沫若是狗的谎言。

鲁迅骂没骂郭沫若?遍览《鲁迅全集》,没有!谁能拿出鲁迅骂郭沫若的证据?鲁迅确实骂过“狗“。1932年5月1日的《萌芽月刊》上,鲁迅光明正大地骂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后来这篇文章收入杂文《二心集》。虽说是骂,却是通篇说理。故尔天下人都说骂得好!骂得妙!

查考鲁迅与郭沫若的年表,郭沫若比鲁迅小11岁,两人根本没有交集,从未谋面,也无书信往来。郭沫若显然无心与文人斗嘴,他不是单纯文人,他一生都忙得很,要做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大学问,还要写小说。写诗歌,编戏剧,排戏,翻译日文德文俄文经典书籍。还要当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还要当北伐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科教官,还要写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背叛革命,还要逃过蒋介石的通辑追捕,还要赶到南昌去参加八一起义,还要拒绝蒋介石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还要应付一众妙龄女粉丝的纠缠……不然,他的全集怎么会比鲁迅多18卷呢!他与鲁迅并无争论或者过节。鲁迅1936年逝世时,郭沫沫人还在苏联,过着十年流亡生活,1937年才归国。没有任可能性,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鲁迅骂过郭沫若。

但它们居然都信了!并且犬引犬吠,甚嚣尘上。它们的脑子是不是都涮火锅了呢?一定是!

这手段是极高明的!让鲁迅骂郭沫若,而且是不讲任何理由的流氓无赖式的骂。不仅比自己骂更见奇效,而且连鲁迅的人格也贬低了。

我读过《甲申三百年祭》:“李自成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

但比我更早读过的是1945年时的毛泽东,因为《甲申三百年祭》说的是李自成迅速败亡的原因—一贪腐。于是,毛泽东指定《甲申三百年祭》为高级干部必读书,以此为戒,教育共产党的干部千万不能贪腐。

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作等身,全集38卷,写篇小文章还有漏洞?毛泽东及大量高级干部还都没看出来。谁信呢!

但就有它们信!虽然它们的脑子涮了火锅,至少也该用屁股想一想啊!


华中小隐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没啥让人哭笑不得的漏洞,郭沫若作为历史学大家,水平肯定是可以保证。由于年代所限,当时的历史研究不够深入,《甲申三百年祭》里面的有些内容在今天看来是错误,如《甲申三百年祭》里面很大篇幅谈到的李岩,现在的研究基本确定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人物。历史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后人新成果推翻前人结论是正常现象,并不能因此否定前人的伟大。就像爱因斯坦的研究某些方面否定了牛顿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并不会因此减小牛顿的伟大。

1944年,是1644年大明王朝灭亡的三百周年,抗日战争还在激烈进行中。1644年是甲申年,1944年是五个甲子后的又一个甲申年,郭沫若在这年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当年明朝灭亡以及李自成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毛主席十分重视《甲申三百年祭》,向全党推荐这篇文章,警示全党不能懈怠腐败,不要成为新时代的李自成。

(郭沫若)

在74年后的今天来说,《甲申三百年祭》里面的部分内容,已经被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否定。不过任何学科,新成果推翻旧成果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苛责郭沫若是无知的表现。

《甲申三百年祭》中重点描绘的李岩,被后来的研究确定为虚构人物

《甲申三百年祭》中,郭沫若花了不少篇幅描述李岩的功绩以及李自成杀李岩的错误,很为李岩被冤杀惋惜。

但后来顾诚等学者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李岩是个虚构人物,是远离北京的南方文人根据错误传闻添油加醋生造出来。士人李岩加入农民军才让农民军得到大发展,最后李岩被李自成冤杀导致农民军最终失败,这种故事很符合文人口味,因此流传甚广,后来的《明史》等各种著作都采信了这种说法。

郭沫若的时代,大家都还认为李岩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还没有人注意到李岩相关各种记载的极端自相矛盾。《甲申三百年祭》中当时把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也无可厚非。

除了李岩问题以外,《甲申三百年祭》中把李自成的失败归结为经北京后的腐败懈怠,现在看来也是站不住脚的。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因素,还是战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对满清的因素考虑严重不足,在军力不足的情况下轻率进入北京,让自己处于极其不利的战略形势下。

李自成在北京有一些军纪涣散的情况,但在山海关惨败前并不严重,短时间内不至于到影响战斗力的地步。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的失败,是在不利的战略形势下,李自成让自己决战时相对于清军和吴三桂联军有极大的兵力劣势。虽然李自成军战斗力还可以,但这种形势下惨败是很正常的结果。

《甲申三百年祭》中今天看来有问题的地方,主要因素是时代的局限,因此苛责郭沫若是很无聊的事情。

另外,郭沫若除了是一位历史学家外还是一位顶尖文学家。相比其它历史学家,郭沫若的文章文字优美,有很高文学水平,可读性非常好。《甲申三百年祭》同样如此,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


仁勇校尉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为当时时局服务的政论文,而不是历史学术文章。1644年的中国大地上三大政治军事势力:明廷、满清、农民军。1944年的中国大地上也有三大政治军事力量:国府、日寇、共产党。两个甲申年有极其复杂多样的差异,但面临外来力量入侵是共同点。《祭文》作为一篇政论文,目的性很强。但是史料上的不严谨也是明显的。


车湖村夫


说这篇文章有漏洞,总感觉到简直是开天大的玩笑。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从相持阶段开始转向反攻阶段,也就是说日本人离投降的日子不远了。

在此背景下,国内各政治势力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那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郭的这篇文章写于1944年,60年一个甲子,刚好5个甲子300年,即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李及李的部下并不是忙于治国,而是争权夺利,以致于清军入关,大顺政权很快消亡。

郭的本意很明确,就是要求当时的人们,要从大顺政权灭亡中总结教训,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中国工艺一紫玉


我倒是读过《甲申三百年祭》,书中意思认为崇祯皇帝是”悲剧”,有”年来蝗旱苦频仍...”之天灾为证。其次是年轻有为的李岩夫妇,本来是富贵家庭的举人,却为有勇无谋的闯王献出了青春。罪魁祸首要算牛金星和刘宗敏了,不但滥杀无辜还抢了陈圆圆。

闯王李自成还真有一位诸葛亮之才的军师,叫宋献策胸怀万机,智谋过人。可惜闯王一意孤行导致灭亡。

嗟乎!三百六十多年了,我心中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愚叟抱瓮


他活着本身就是个笑话,鲁迅先生说的好:“远看是条狗,近看是郭沫若”。一条断了脊梁骨的哈八狗。



Equatorwind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对郭沫若本来是无甚偏见的,可是在看了这个问答下面的一个百赞高答之后实在忍不住了。该答主一口一个骂郭沫若的人看过《甲申三百年祭》了吗,看过《郭沫若全集》了吗,好像说这种话就显得自己看过的样子。

我不知道该答主有没有看过《甲申三百年祭》,如果没看过,答这个题是强行吹郭沫若,那我无话可说。如果看过,还认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毫无漏洞,那我免不得要打打脸了。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里有这么一段话。

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 汲汲" 的" 要誉" 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象有意开玩笑的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

郭老先生毕竟是看过书的,知道这则材料的来源,但是他为什么不把《明季北略》里有关这则材料看完呢?就算没有看完,动动脑子也知道这只是当时的无稽之谈啊。

三千七百万乘以五百等于多少,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去算算。说句不客气的话,当时全世界有没有这么多银子都不好说。就算乘以五十,那也是十八亿两之巨,麻烦动点脑筋想一想,这可能吗,大明一年赋税收入才多少?真有这么多钱,大明也不至于遍地起义,到处因为发不起军饷士兵哗变了。这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手握十几亿两白银却到国破家亡还舍不得放出去的?

有人说这可能是郭沫若一时不察,都怪《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误导,可是翻翻明季北略的原文,我们会知道,计六奇自己是推翻了这种说法的。

司马迁的史记都有明显不靠谱的地方,写出了三十二卷全集的郭沫若怎么了,他还不能出漏洞了?他写这种文章就十拿九稳完全靠谱了?还整天说别人无脑喷郭沫若,问问自己吹郭沫若的时候是不是也带脑子了。


凤妩一


☆分享 万事平常心,不可苛求。主要是汲取历史教训,但是人性难移,历史永远在重演……🙏🙏🙏 正如唐代文学家杜牧讲: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乃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历史小说,有虚构的成分。

也是本人中学课本重点课文节选小说之一。和之相对应的还有主席的“反对党八股”(具体课文名字已经不记得)

《甲申三百年祭》有鲜明的立场:官逼民反。民变来自官府的腐败!

符合哪个时代的需要。

成书之时,国内也是内外忧患倶存之时,抗战曙光已现,国民党腐败局面(国际外援滥用,国统区经济通胀)没有大的改进之时!

主席推荐党的高级干部阅读学习,是主席看到了革命必将胜利!告诫全党以史为鉴!

这是这部历史小说最伟大的地方!

一部小说改变了一代执政者的理念—— 反腐败,预防腐败,以民生为本!

善莫大焉!

君子好德!今人又何必纠缠在小说虚构的人物呢?

李岩难道不是作者自己在小说中的代言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