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殺死楊貴妃的幕後真凶?

我是誰250835341


我覺得“紅顏禍水”這個詞語,不過是男人嫁禍於人的一種託辭罷了。“紅顏”本來就沒有錯,為什麼要背一口重重的鐵鍋呢。

同樣,楊玉環死在了男權社會里,死在了李隆基錯愛中。

作為李隆基的妃子,楊玉環通曉音律、擅長歌舞,是一個典型的才女,關鍵是她長得驚豔漂亮,有人稱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尤其是詩人白居易把她寫絕了,“溫泉水滑洗凝脂”,這已經美得恨了,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臉面氣質到了這種地步,這是天下無雙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大詩人李白也禁不住讚歎。

難怪李隆基對她一見傾心,想著法子要把她弄進自己的後宮中,對楊玉環愛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楊玉環在李隆基宮中的日子有豔陽高照,也有陰霾蔽日。因為“妒悍不遜”,她也被李隆基拋在宮外。又因為沒有她的日子,李隆基“寢食難安”,楊玉環又被召回。

可是,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李隆基對楊玉環算得上愛意滔天。他因此懶於理政,國家大權交給了李林甫、楊國忠等。這個李林甫實在不是一個能夠擔當大任的人物,他憑藉著李隆基的信任,專橫跋扈。楊國忠卻搜刮民財,中飽私囊,弄得國事日非,朝政腐敗。

安史之亂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李隆基身邊。他只有西逃。西逃的路上發生了馬嵬兵變。楊國忠被殺。楊玉環被賜死。

我們說,馬嵬兵變時,李隆基大勢已去,楊玉環不得不死。

看起來是李隆基沉溺女色,楊玉環被套路了。實際上,作為女人,楊玉環註定要被那個社會淹沒。李隆基一手創造了開元盛世的神話,他又一手把大唐推入了連年戰亂的陷阱。他無力迴天,他保不住楊玉環。


文蹤旅跡


強盛時,她是帝國的象徵 ;

衰敗時,帝國將不再需要她!


陳凱歌最新電影《妖貓傳》火了,圍繞“楊貴妃的死因”又一種新的解讀,我對這部電影的主題還是比較讚賞的,無論這是否取自野史還是傳聞,我覺得至少讓人對這段歷史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至於楊貴妃的死,在歷史上也是一樁迷案,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正史上說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時被高力士縊死;野史上也有楊貴妃“假死”的傳聞,後來東渡到日本,甚至日本女星山口百惠還自稱楊貴妃後人!當然還有各種傳聞,確實很能夠吸引人對那段歷史著迷,而《妖貓傳》又是一種新的解讀!

如果按照楊貴妃的死來分析,那麼必須要涉及三個關鍵人物:唐玄宗,安祿山,楊國忠,至於高力士只是唐玄宗一個奴才,可以忽略!

首先,楊貴妃是屬於大唐帝國,而大唐帝國又屬於唐玄宗!


楊貴妃的美是不可方物的,所以成了大唐帝國的象徵,作為最高統治者,唐玄宗必須霸佔她的美!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最愛有兩樣:江山和美人!同時擁有的時候他都會給予最多的愛,而當面臨選擇的時候,江山還是重於美人!所以不要說唐玄宗不愛楊貴妃,他當然愛,只不過在江山面前,楊貴妃還是次要的!他只會選擇大唐帝國而放棄自己心愛的楊貴妃,這是作為帝王他必須要去做的,但是他要讓楊貴妃覺得他是深愛她的!用《妖貓傳》裡面一句話:唐玄宗才是真正的幻術大師!

第二,安祿山為了得到帝國,就必須得到帝國的象徵!


安祿山早就有了反叛的意圖,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唐玄宗一而再再而三的選擇相信他!而安祿山畢竟早就對楊貴妃垂涎欲滴,他內心深層次的慾望不僅僅是得到楊貴妃這樣絕色美女,更重要的要駕馭大唐千千萬萬美女和臣民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安祿山選擇了發動叛亂,藉口是楊國忠奸臣誤國,實際上還是自己想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安祿山的叛亂直接造成大唐帝國的崩潰,老百姓生靈塗炭,唐玄宗不得不帶著文武百官遷移避亂,這樣直接導致了民怨四起!

第三,楊國忠身居高位,卻一再誤國!

作為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得到丞相之位也是裙帶關係,本身就沒有太多的治國才能,而身居高位無所作為,導致國內烏煙瘴氣,民怨沸騰,這也導致很多老百姓對其憎恨,而後安祿山反叛讓國家動盪不已,更加劇了臣民對其憎恨,在逃難過程中,到了馬嵬坡,陳玄禮發動兵變,殺了楊國忠,把安祿山叛亂的責任都歸他一身!而作為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此時又能如何呢!她沒有任何辦法,甚至自己都處於漩渦之中,自身尚且難保!最終,楊貴妃也脫離不了干係,也被處死!這不能不說,楊國忠身上也有很大的責任!



所以,楊貴妃的死與這三人直接相關!她作為大唐象徵,唐玄宗為了她荒廢了江山,楊國忠因為她身居高位誤了國家,安祿山為了她不惜發動叛亂,樣樣都是讓楊貴妃百口莫辯的罪狀,就給她的只有一條死路!而她,只是一個女人!

誰也不願揹負上殺死貴妃的罪名,連皇帝也不願意!

皇帝是虛偽的,安祿山是無恥的,楊國忠是推波助瀾的!

至於誰是殺了楊貴妃的真兇,這已經很明瞭!不可能說是陳玄禮和高力士,他們只是“背鍋俠”而已!





忠肝義膽嶽老三


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感天動地,被詩人白居易寫成《長恨歌》流傳於世。唐玄宗在武惠妃去世後,晚年內心空虛,找不到一個可以和他琴瑟和鳴的人。偶然看到楊玉環,不僅容貌豐美,而且精通音律,舞藝出眾,玄宗甚是喜歡。

為了避免被天下人詬病,玄宗採取曲線救國的策略,輾轉把楊玉環接進了宮,封為了貴妃。自此玄宗每日和楊貴妃在一起唱歌跳舞,研究曲譜,生活甚是美滿,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

當時的唐朝,經歷了“貞觀之治”,又在武則天的治理下,已經達到了鼎峰。俗話說,盛極必衰。唐玄宗晚年,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把朝政大事都交給了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全盛的唐朝日益走下坡路。

不久,安祿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唐玄宗帶領楊貴妃等逃至馬嵬坡。大將陳玄禮等逼迫玄宗殺死楊貴妃以振奮士氣。因為全天下都認為楊貴妃是禍水,迷惑了玄宗,才使天下大亂的。玄宗為了不引起兵變,便狠心賜死了楊貴妃。所以明裡,楊貴妃是陳玄禮等領兵的將領殺害的。其實,這個禍根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共同種下的。先有國安,才會有榮華可享;沒有了國家的安定,就什麼都沒有了。


凌瀾若微



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是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佳話,古往今來圍繞著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湧現出了無數傑出的詩歌、戲曲和小說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中晚唐大詩人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清代洪昇的著名劇作《長生殿》。那麼在馬嵬坡之變中楊貴妃究竟為何而死呢?是被誰殺死的呢?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甲寅,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叛軍向西,攻陷了中原大部,東都洛陽淪陷,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等人因為軍力匱乏和玄宗指揮不當而先後被殺。次年辛卯,叛軍攻入潼關,關中門戶失守,唐玄宗出京師前往想要蜀地避難。丙申,路經馬嵬驛,扈從的禁軍發生變亂,誅殺宰相楊國忠,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

楊貴妃墓


以往民間最熟悉的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死於禁軍譁變,也就是《長恨歌》中所說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正史記載,扈從皇帝的禁軍因為飢餓和疲倦而憤怒不已,自發圍住驛站,誅殺楊國忠,逼迫皇帝賜死楊貴妃。實際上,馬嵬坡兵變是一場有預謀、有計劃、有指揮的軍事政變。


在軍事政變中,具有關鍵地位的是禁軍領袖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史書記載,到馬嵬驛之後,禁軍延宕不前,陳玄禮率領諸將三十多人上奏說,胡軍叛亂,指名道姓要誅殺楊國忠,可見楊國忠之徒已遭到內外痛恨。如今天下不安,請陛下為社稷大計,誅殺楊國忠,玄宗迫於無奈才同意。

高力士墓


誅殺楊國忠之後,陳玄禮等人還未解除軍隊,玄宗命高力士詰問之。高力士回覆說,諸將軍殺了楊國忠,但楊國忠的族妹楊貴妃仍伴在皇帝左右,諸將軍大為恐懼,這實際上就是暗示玄宗賜死楊貴妃。玄宗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也有史書說是玄宗猶豫不決,高力士見了楊貴妃述說形勢,楊貴妃請求禮佛,在佛堂中自縊身亡。諸將軍這才上前請罪,得到赦免。


歷史學家推測,當時唯一有動機、有條件指使陳玄禮誅殺楊國忠的關鍵人物只能是玄宗身邊的大宦官高力士。首先,高力士有動機誅殺楊國忠。安史之亂之前,中樞就已經形成了內廷宦官和外朝宰相的對立局面,高力士作為內廷領袖早對李林甫和楊國忠大為不滿,曾經對玄宗直接攻擊楊國忠。至於殺楊貴妃,無非是擔心楊貴妃報復。

盛唐時期香囊,史書記載楊貴妃死後數年玄宗派人收殮,唯有香囊未腐


其次高力士有條件誅殺楊國忠,因為高力士作為宦官已經掌控了禁軍。早在開元年間,禁軍內部就已經爆發了嚴重爭鬥,最終的結果是禁軍將領葛福順等遭到貶逐,而另一派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則因為追隨高力士而獲得重用,所以說此時高力士實際上控制了禁軍。


從玄宗的角度來看,當時李隆基已是七十二歲的老翁,楊貴妃也已三十八歲,早不是重視情愛的少年。陳玄禮和高力士都是相伴四十多年一同起事的老夥伴,孰輕孰重玄宗自然清楚。故而割捨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以換取自身的安全,正是帝王的明智決策。自古無情帝王家,此正是明證。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高力士外傳》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


生猛歷史


【馬嵬驛兵變的操刀手是太監李輔國】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宰相楊國忠強令潼關守將哥舒翰出兵,唐軍戰敗潼關失守。楊國忠當初當過四川的節度使,所以慫恿唐玄宗入蜀避難。逃難隊伍到咸陽的馬嵬驛,禁軍大將陳玄禮發動兵變,唐玄宗賜死楊貴妃,逃亡蜀地,這就是“馬嵬驛之變”。


關於“馬嵬驛之變”背後的主謀,明面上最大的嫌疑犯就是禁軍大將陳玄禮。

《舊唐書•陳玄禮附傳》明確記載道:“及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可以說明早在馬嵬驛之前,陳玄禮就有誅殺楊國忠的動機。

《舊唐書•楊國忠傳》記載:“禁軍到達馬嵬後,又累又餓,情緒憤懣不平。陳玄禮害怕兵變,故意將楊國忠提出來,說起禍亂天下,導致安祿山造反,哥舒翰兵敗,逃亡四川,路途難行,也是他的主意,士兵們激憤之下殺了楊國忠,為了避免唐玄宗秋後算賬,一併處死楊貴妃。”按照此種說法,陳玄禮並非主謀,只是為了防止兵變,替皇帝開脫,拿楊國忠當替罪羊,最後局面失控,導致楊貴妃殃及魚池。



《舊唐書•玄宗傳》裡也是這種說法:“陳玄禮上奏請誅殺楊國忠,唐玄宗還沒有回應,在外的士兵們一看到楊國忠便自行將其殺死”,裡面並沒有說陳玄禮是主謀。誅殺楊貴妃也是士兵的集體一件。馬嵬驛兵變結束,禁軍一路護送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即位,唐玄宗被軟禁,陳玄禮隨即被迫致仕下崗。


由此而見,陳玄禮也是利益受害者,主謀的幾率不大。因為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為帝,屬於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均言“太子李亨”為背後主謀。當時有個太監叫李輔國,是太子東宮的太監,隨行馬嵬驛,四處活動。馬嵬驛兵變後,未遂唐玄宗到四川,而是追隨太子到靈武。

太子李亨即位,李輔國掌握禁軍,權傾天下,唐玄宗還朝被軟禁,李輔國假傳聖旨要誅殺唐玄宗。一切跡象表明,太子李亨是“馬嵬驛之變”背後主謀,太監李輔國是操刀手,禁軍大將陳玄禮就是個背鍋的。(豐鎬遺子書文)


睜眼看西安


楊貴妃被玄宗賜死於馬嵬。迫使玄宗殺楊貴妃的主謀是誰呢?


參與此事的主要人物如下:唐玄宗、高力士和陳玄禮。最不可能成為主謀的是唐玄宗。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讓太子任天下兵馬元帥,監理軍國大事,計劃由太子掛帥出征,之後禪位。太子和楊國忠素來不和,楊家靠著楊貴妃的哀求,玄宗最後改變任命,削弱太子權力,保住了楊家的權位。安史之亂的矛頭直指楊國忠,而唐玄宗縱然再不滿楊國忠,也會因楊貴妃而顧及楊氏。如此寵愛貴妃的皇帝,不太可能成為殺楊貴妃的主謀。



高力士和陳玄禮則都有可能,陳玄禮的可能性更大。當時大致情形如下:安史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倉皇逃亡,一行人走到馬嵬驛,士兵再不肯前行。陳玄禮等人包圍馬嵬驛,擅殺楊國忠。玄宗派高力士調查,後者回奏:“賊本尚在”。玄宗不得已賜死楊貴妃。


可見,楊貴妃之死源於軍隊起事。這應當是陳玄禮佈置的,而誅殺楊氏一族則是他的最終訴求。這種行為也很符合陳玄禮剛直的個性,他既忠心耿耿,又敢犯言直諫。



史籍中對陳玄禮著墨不多,不清楚陳玄禮是否還有其他訴求。楊國忠死後,護駕部眾曾為未來走向發生激烈爭執,甚至到了譁變邊緣。這表明,唐玄宗團隊內部的訴求是十分多樣的。是否存在一種可能:陳玄禮本不欲殺楊貴妃,但卻有其他更險惡的訴求?


史書中找不到明確答案,這必須考察另一個關鍵人物高力士。馬嵬驛的整個事件中,陳玄禮只在塵埃落定後與唐玄宗有面對面交談的機會,他和玄宗唯一的溝通人是高力士。高力士是唯一調查事變之人,也是唯一回奏皇帝之人。


高力士性格機變、警覺,一生很少犯錯,尤其擅長見風使舵,但他對國政也比較有大局觀。高力士顯然是十分明白楊國忠是眾矢之的。楊氏為時人千夫所指的情形,高力士應當也能察覺。所以,高力士有可能在調查事件過程中,基於眾怒和國情,夾雜了私情,做出以楊氏換安全的判定,楊貴妃於是變得不得不被犧牲。



最後,參考當時虢國夫人出逃被捕時,與縣吏的對話。夫人問官吏:“國家乎?賊乎?”官吏答:“互有之”。這說明楊氏一族的行為早已突破了時人的忍耐底限,人們對楊家的憤怒超越了對法度的敬畏。所以,陳玄禮等人完全有可能要求殺楊國忠,還希望再殺楊貴妃,甚至提出更多激進的主張,並敢於付諸強烈的行動。而以高力士的悟性,也很容易判斷出楊家必然失勢的局面。憑高力士的個性,順勢提出殺楊貴妃以謝天下不過順水推舟。


綜上所述,殺死楊貴妃的主謀集團應該以陳玄禮為核心,高力士或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歷史研習社


楊貴妃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跟西施、貂蟬、王昭君一樣是個頗富傳奇色彩的女性。其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然而紅顏多薄命,天寶十五載(756年)7月15日,安史之亂期間,在馬嵬坡死於亂軍之中,年僅38歲就香消玉殞。



關於她是否真的死了?以及死在誰手?歷史記載上眾說紛紜,頗多謎團。也有說她沒死,東渡逃到日本的,現在日本山口市還有她的墓地,據說山口百惠還自稱是其後人。也有說她被唐玄宗一尺白綾賜死佛堂的;還有說她是被禁軍頭領陳玄禮等亂刀砍死的;還有說她是吞金而死的……

關於楊貴妃為什麼死?誰是幕後真兇?也是頗富爭議。直接逼死她的原因大多認為是“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但幕後的真兇是誰呢?有說陳玄禮的,也有說高力士、李林甫的,還有說是太子李亨才是幕後真兇的。其實,在我看來,殺死楊貴妃的不是別人就是她自己。

美貌本無罪,奈何怪紅顏

本來楊貴妃是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清純女子,但是,當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唐玄宗迫不及待地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一朝選在君王側”,“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對楊貴妃格外恩寵有加,什麼“一騎紅塵妃子笑”,什麼“三千寵愛在一身”……這些個史實在史書以及各類文學作品都有敘寫。因寵愛美女而不務朝政的皇帝不在少數,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晉之驪姬都被人稱之為四大妖姬。這本來是君王自身貪戀美色、驕奢淫逸之錯,卻反倒怪王妃們危害江山社稷,這個道理實在沒處講。紅顏禍水,楊貴妃之所以被殺,恐怕就是人們的這種錯誤觀念作祟。


一人初得道,雞犬亦昇天

楊貴妃入宮,得唐玄宗萬千恩寵,其家人也沾光得被恩澤。其大姐被冊封為韓國夫人,三姐被冊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每月光脂粉錢就的十萬。有財還不算,她的兄弟也均被封為高官,甚至遠房的一個市井無賴兄弟楊釗,只因工於計算籌碼,在玄宗與楊氏諸姐妹賭博時侍奉周到有加,竟也被唐玄宗被賜名國忠,而且官至宰相,被冊封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他把持朝政,專權誤國,敗壞朝綱。唐玄宗遊幸華清池的時候,以楊氏五家為扈從,每家一隊,穿一色衣,五家合隊,五彩繽紛。沿途掉落首飾遍地,閃閃生光,其奢侈無以復加。楊國忠更是持劍南節度使的旌節(皇帝授予特使的權力象徵)在前面耀武揚威。楊家一門裡,居然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玄宗還親為楊氏御撰和徹書家廟碑。楊國忠在執政期間,對內與李林甫派系黨爭,與太子李亨也多有不睦;對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禍及百姓,使得天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說安史之亂禍起楊國忠一點也不冤枉他,而唐玄宗避亂入川,行至馬嵬坡,六軍躑躅不前,其政敵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和陳玄禮合謀,要求殺掉楊國忠息叛止亂。結果不僅楊國忠被殺,貴妃也被縊死,楊國忠的大兒子大常卿兼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也一併被殺。


從表面看是楊國忠之禍累及楊貴妃,實則是一場政治謀殺,剪除整個氣焰囂張專權亂國的楊家一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禍起楊貴妃,如果沒有她的被寵,哪來楊家一門雞犬升天?而如果她能侍寵不驕,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門,那又怎能有楊家的滅門之禍。所以,殺死楊貴妃的非是別人,而是她自己。no zuo no die即是此意!


無坡居士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這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楊貴妃之死的描述。



哥舒翰丟掉潼關以後,長安的屏障盡失,唐玄宗只能帶著皇室倉皇向西逃去。在逃到馬嵬驛的時候,士兵們都不願意走了,他們認為是楊家兄妹才把好好的一個國家弄成這樣。於是他們殺掉楊國忠,又逼著玄宗賜死楊玉環,這就是著名的“馬嵬驛之變”。



楊玉環的死,有人覺得虧,有人覺得可惜,還有人覺得死有餘辜,都有道理。問題是,到底是誰逼死了楊玉環?

當然不是玄宗和高力士,他們都不會樂意楊玉環死。要說是楊國忠害死的也行,但他不能叫真兇。那些神策軍將士雖然是兵變的主體,但他們幕後總要有個指揮者,那麼這個指揮者,是誰呢?

自然是神策軍的指揮陳玄禮。



作為早年和李隆基一起幹掉鍋太平公主的親密戰友,陳玄禮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身為李隆基的老戰友,他當然痛心這個龐大帝國頃刻間的崩塌;作為神策軍的指揮,他也必須安撫住因為背井離鄉和缺衣少食的手下官兵。於國于軍,他似乎都有理由除掉已經天怒人怨的楊家兄妹,為人們出一口惡氣。

然而我要告訴你的是,真正的黑手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

兩唐書都告訴我們,在發動馬嵬驛之變前,陳玄禮找過一個人,在獲得了他的默許以後才授意手下士兵發動兵變。而那個人,叫李亨,時任大唐帝國太子。



而在馬嵬驛之變後不久,李亨就和急於入蜀避難的父親分道揚鑣,並且在靈武稱帝,遙尊父親為太上皇。



所以,真正讓楊貴妃化為冤魂的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那個躲在暗地裡,通過操控陳玄禮繼而操控禁軍的李亨。


青言論史


本人觀點和大家不盡相同。我認為,導致史上四大美人之一楊玉環被殺的真正事主,應該就是疼愛她一生的唐玄宗!理由如下:

首先,玄宗初蹬皇位也是比較開明的。通過重用賢臣整治弊政,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可是後來的唐玄宗就開始玩物喪志,沉迷酒色。出現了:床底之上助情花,恩寵楊家三朵花的情景。更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荒唐行徑。聲色犬馬,不問朝政,是唐玄宗統治衰落的第一原因。也為楊貴妃被殺埋下伏筆。

其次,唐玄宗後期重用佞臣,偏聽偏信。沒有能力只會出餿主意的楊國忠,高力士;心懷不善,謀權篡位的安祿山,都是唐玄宗的近臣。用人失察也是江山不保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嵬坡下,軍隊造反。沒人敢謀反殺戮皇帝,於是楊家兄妹就成了替罪羊!唐玄宗也不想殺了朝夕相伴的愛妃,可是形式所迫。所以才會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心痛。

一個連江山都被毀滅,愛妃都不能保護的皇帝,能把貴妃之死的責任推脫給別人嗎?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唐玄宗是毀滅楊貴妃的真正凶手!


書生張飛龍


誰是殺死楊貴妃的幕後真兇?在下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無長孫之賢德

關於楊貴妃此人,就和同朝的她前面的兩個女人來相比。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很明顯楊貴妃沒有長孫皇后的後宮之德,有人就要問楊貴妃不是後宮之主,為什麼要去擁有後宮之德呢?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楊貴妃如同長孫皇后那麼賢惠,如同長孫皇后那麼追求愛情的同時又不誤國,那麼是不是唐玄宗就可能封后了呢?“安史之亂”可能就沒有這麼慘或者來的這麼快了。

無武曌之野心

楊貴妃的遭遇與武則天是差不多,都是被皇帝奪的自己親人的女人。不過楊貴妃相比武則天就沒有什麼野心,只有私心。若有像武則天那樣有野心,雖說混不上皇帝寶座,皇后之位還不信手拈來。還有如若是武則天那種有野心之人,也就不只和唐玄宗日日春宵不早朝了。也會去關注帝國的危機了。

所以個人來看,楊貴妃之死與她自己才是最相關的。自古以來像是楊貴妃這種只知和皇帝談情說愛而且還要使得皇帝無心朝政的,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這完全是自己作死。先不說要完全學她前面的兩個“前輩”,但是也應該要有危機感,天天讓皇帝把心放自己身上,再強大國家都不會長久,何況當時的唐朝政治制度本就有了危機。所以真要說幕後真兇是誰,那就是她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