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下第一村”到負債300多億,是韜光養晦還是一蹶不振?

長期以來,華西村一直被世人稱讚,在這裡所有的村民都住著別墅,所有家庭都配備了轎車,被譽為“天下第一村”,讓很多人對其充滿了好奇和嚮往。

從2001年開始,華西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幫帶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建成了一個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達30340人的大華西,組成了一個“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鄉村。2012年,華西村總收入524.5億。

從“天下第一村”到負債300多億,是韜光養晦還是一蹶不振?

華西村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一方面是強人吳仁寶,帶領村民緊抓時代趨勢“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廠、90年代造城”;另一方面,由於華西村做的是村辦企業,其屬於集體企業,能夠以特別低廉的價格獲取土地,同時相對其他中小企業更容易得到銀行的信貸。

除此之外,華西村通過“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的方式減少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在華西村村辦企業上班,每個人每個月只能領取30%的工資,剩餘70%則是存放在企業做為流動資金。

然而,就這麼“富得留油”的華西村,近年來,竟不斷傳來“華西村已經失去昔日輝煌,並負債300多億”的消息,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從“天下第一村”到負債300多億,是韜光養晦還是一蹶不振?

我們知道華西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華西集團,其主要業務涉及鋼鐵、紡織、旅遊、能源化工等。這幾個產業尤其是鋼鐵和化工,在2010前的重工業階段還是很吃香,但如今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不少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的現象,甚至成為了“殭屍企業”,所以負債率上升在所難免。

受整個行業環境的影響,華西村鋼鐵企業從2008年的歷史高點開始走下坡路。從毛利率數據來看,華西集團的鋼鐵板塊毛利率從2011年的2.32%下降到2012年的-0.22%。

2017年該集團營業收入僅為28.42億元,淨利潤為2.06億元,淨利潤率是7.25%。該企業的主要營業收入來自於滌綸短纖維,佔了全部營收的78%。從數據看來,華西鋼鐵支柱產業貢獻力度已經大打折扣,急需轉型。

從“天下第一村”到負債300多億,是韜光養晦還是一蹶不振?

不過也不要過於悲觀,現如今華西雖然負債300多億元,但其不是空頭的行政負債,而是產業投入的負債。王健林都還負債4000多億,看起來依舊那麼瀟灑;京東連續虧損10多來,照樣“生龍活虎”的。

除此之外,它擁有製造業、房地產業、旅遊行業等多產業資源的支撐,而且還600多億村級集體資產作後盾,還遠遠沒有到資不抵債的階段,現在下“不行了”的結論,為時過早。

但是,華西村還是要妥善應對當下所出現的問題,“強人治理”在經濟體創業初期有很強的動力,但是當發展的到一定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情況。是韜光養晦還是一蹶不振?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