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军名将杜聿明,从军事学角度讲,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有何得失?

别当真58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蒋眼中的第一人

说道杜聿明绝对绕不过光脑壳的老蒋同志。老蒋绝对是一个,一提到政治满脑子手腕和能力的“不倒翁”,一提到军事满脑壳大血包,而且还喜欢瞪着一对乌青眼,瞅那都想插把手的“熊孩子”。

而杜聿明就是老蒋军事上玩砸了之后,作为压轴底牌的“王炸”就会直接甩出去,到了最后人人都叫他“救火大队长”。

所以说杜聿明是老蒋门下第一人,还真不为过。说道这里有朋友就会较真:“不对吧!老梁,老蒋门下第一人——胡宗南。”一伸大拇哥:“小胡,黄埔系中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离开大陆前获得第三颗将星,老蒋手下三大派系之一

的人物。”(怕了吧,不知道吧,这脸打的啪啪响。)

我去!其实大家伙仔细琢磨琢磨,在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也只能蹲在大西北,喝着西北风时不时的偷瞄一眼已经乱成一锅粥的东北战场。老蒋不是不信任他,而是知道这货上去真是白给,一顿胖揍不说,一定丢脸。

反观杜聿明,1948年的6月份,为保徐州(南京的门户的大屏障),老蒋摸着光脑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杜聿明,顺手就将徐州“剿总”副司令的大帽子扣在杜聿明的大脑壳上。

三个月,这屁股刚坐热乎了,辽沈战役打响了,东北告急,老蒋拿着放大镜瞅着地图,脑门的肉嘎达都挤成了一大坨了,一脚又把杜聿明从徐州的位置上撵下去,空投(记住是空投,空投,空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到了锦州。

三个月,东北败局已定,杜聿明又被老蒋拽了回来守徐州,这个时候嫌之前的副司令官小,又搞了一顶“前进指挥部主任”的大帽子扣上,说白了就是让杜聿明全权负责徐蚌会战,没有因为之前的失利而责怪杜聿明。

看到没关键时刻还得是杜聿明,所以在老蒋那个光脑壳中唯能依靠的就是这门下第一人的杜聿明。

那么杜聿明的军事指挥那是不用多说了,不然老蒋也不会将杜聿明总是在玩砸了之后,将杜聿明塞到火场里救火了。

那为什么杜聿明可以,他胡宗南就不可以了呢?

这就抛不开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的局势,军事上就是嫡系都愣搞出三大派系,还有各种杂牌地方军头,平时都吹胡子瞪眼谁都不服谁,全盯着老蒋手里哪根大马勺,分给谁多一点,又分给谁好一点,因为这都能打起来。

所以在老蒋眼中这帮子混蛋都是些刺头,手里有兵,脑袋一甩一甩的阳奉阴违,都他娘的欠揍的德行。

最典型的就是有着高学历的邱清泉骂自己长官刘峙是“猪”,开会的时候,欺负刘峙听不懂德语,和同僚德语交流羞辱刘峙。

大家伙说说就这帮子混蛋,谁能调遣的动?杜聿明为人宽厚,所以唯有杜聿明大家伙都服,就连邱清泉挨了杜聿明的骂,都老老实实的听着,心服口服没一点怨言,有时候挨了老蒋的骂,还会求杜聿明去和老蒋说点好话,让自己度过难关。

就冲着这点组织能力,他老蒋也会高看一眼不是。

反观胡宗南,身上就已经有了三大派系之一的标签,一碗水能端平?开玩笑,其他派系的人能听他的,不给他捣蛋就不错了。

成也老蒋败也老蒋

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充分说明了,其确实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昆仑关战役是其成名之战,带着自己的第五军,硬杠喜欢带着屁帘帽子的小日本,把这个有着“钢军”(请允许老梁想入非非一下下“钢军”我去!)之称的第五师团,给摁到地上狠狠的钢了一回。

那杜聿明为什么会在解放战争中败北呢?老蒋。

老蒋这人,用人一向是不已才能轮高下,首选是否忠诚,哪怕你就是一个蠢货,只要绝对的忠诚,老蒋依然会重要。

杜聿明之所以能走到国民党军界巅峰的位置,和他忠于老蒋是分不开的。

这不在徐蚌会战,这个杜聿明最后的救火现场,黄百韬兵团被歼灭,杜聿明一看形势不好,在解放军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一撅屁股就要跑,向着南京方向靠拢。

但中途,接到了老蒋的命令,让黄维这个全机械化师(老蒋不舍得啊!好贵呀!),结果三十万的有生力量就被粟裕大将给围了起来,全歼!

悔的老蒋肠子都青了,三十万没了,救火队长成了俘虏。按照李宗仁的话,老蒋的军事才能充其量就是一师长,但愣是要当总指挥,而且还喜欢意气用事。

所以有老蒋这么个顶头上司,你就是再有才华,他都能给你玩残了。

好吧!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就加个关注,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当年,当共和国领袖把陈毅、杜聿明做为“淮海战役”的双方主将介绍给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蒙哥马利望着这个被号称统兵百万(实际八十万左右)的败军之将,发出来胜利者的疑惑:“一个统兵百万的将领是不应该被打败的”!杜聿明的回答非常符合他的为人也十分得体。他指了一下陈毅说:“而他有两百万”望着在座诸人不解的目光他解释道:因为我的人都跑到他那里去了!宾主尽欢,杜聿明也摆脱了自己的窘迫。但也部分道出了实情!有时候战争的胜负非战将之力也!杜聿明的战争历史成也蒋介石败也蒋介石。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部出身黄埔却非浙江籍的他能得到蒋委员长的青睐既有他唯蒋命是从,也有他善于平衡上层关系有关。他是国民党上层都能接受的蒋嫡系人物。但杜聿明与蒋介石不喜欢的一线将领关系都不睦,如在东北战场上孙立人、陈明仁虽立战功都因杜的“不喜欢”被调离。杜聿明最辉煌的战绩应该是抗战时期的昆仑关大捷那是国军第一个以进攻态势取得的胜利。国军的第一个机械化部队也由他来掌握这就是所谓五大主力之“第五军”,昆仑关一战成名。杜聿明败的最惨的战史有“败走野人山”“淮海战役”但这都与蒋校长的直接指挥有关。在东北蒋委员长也直接“叫停”了他胜利的脚步。历史如果有假设,杜聿明换个领导会是什么样?在蒋委员长手下,所有战将的真实本领都成了谜。


HUIxinlin


1946年,就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指挥两个只是半美械的军猛攻山海关,拉开了国共争夺东北的大幕,刚到东北未及整编的民主联军第一次见识美式105榴弹炮的威力,不支。

得到全美械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加强后,杜聿明一路攻城略地,直追松花江边,若不是东北停战协定签署以及后来杜聿明病重离职,东北后来的局面恐怕会复杂的多。因此,从军事指挥上来说,杜聿明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一,严格意义上说,杜聿明属于何应钦派系及徐庭瑶分支,而不是传言的陈诚土木系。完全依靠精明强干和绝对忠诚才得以始终执掌兵权,但是由于何应钦失宠,从旅长、200师长到第五军军长等等,杜聿明虽然一直有军事指挥权,衔级到被俘也没升起来,陆军中将,东北和徐州剿总副司令官,实际行使司令官权力,不骄奢淫逸,在国军将领中口碑不错,跋扈的邱清泉也尊称其为“杜老总”。

二,抗日名将, 从长城抗战、淞沪会战到全国第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军长,从铁血昆仑关到远征滇缅,杜聿明将军在民族战争中功不可没。日军投降后率领第五军担任昆明警备司令,顺势按蒋介石的命令解决龙云问题,这事我觉得没什么错,一是执行命令,二是龙云作为军阀统治云南,极大影响了军令和政令的统一,龙云曾差点投靠汪精卫。



三,过于在军事上愚忠,缺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杜聿明军事能力的发挥。这是个矛盾选项,不绝对服从于蒋则没有统兵权,完全按蒋的指令作战又容易失败,比如第一次远征滇缅失败后,盲目执行蒋介石率队回国的命令,将最精锐的十万大军带进野人山,损失惨重,杜聿明自己也差点折在山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说好了率徐州三个兵团只管南逃,半路蒋又变卦命令去救黄维,终至被粟裕追上包围全歼,本人被俘。

四,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的佼佼者,把杜聿明跟胡宗南换换位置,国军在西北的局面会好很多,黄埔一期生学业太短,又因为资历原因始终掌握国军副战区级和集团军级的指挥权,能不能胜任根本与黄埔学习成绩无关,只能依靠天赋,从这一层看,杜聿明将军是黄埔一期出类拔萃者,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的“救火队员”。



淮海战役在粟裕将军发动之前,杜聿明曾计划先发制人,主动攻击华野,摆脱国军总是被动决战的恶习,可惜被紧急调往东北救火,不然国民党军在淮海不至于败的那么快那么惨。

都是后话了,既然后面进了功德林,杜将军只能写写战史反思下走错的路吧。


度度狼gg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中国访问时曾问过杜聿明:“杜将军,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聿明指指坐在对面的陈毅说:“都送给他了。”

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吗?”

杜聿明指着自己说到:“剩我一个。”

陈毅适时笑着说到:“你没有这样大方,是被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蒙哥马利的话虽说让杜聿明略显尴尬,但是蒙哥马利话中的“百万大军”四个字却不可忽略,能够在战场上指挥百万大军与敌作战的人军事能力又能差到哪里去?



杜聿明的成名战应该是长城抗战,我们可以看看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如何。

杜聿明生于1904年11月28日,陕西米脂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一期,同是陕西人的关麟征正好与杜是同期。1925年随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后又参与北伐,1927年因为没有表示反蒋被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监禁,然后逃到南京向蒋介石示忠。1928年张治中任中央陆军学校训练部主任,杜聿明随即被任命为中校队长,1926年杜聿明在武汉时跟过张治中。张治中任教导第2师师长时,杜聿明也随之在该师任团长,后来教导第2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师,师长换成了徐庭瑶,杜聿明仍任团长,很受徐庭瑶的欣赏。

1932年徐庭瑶升为第17军军长,辖汤恩伯为师长的第4师与关麟征为师长的第25师,杜聿明为25师73旅旅长,后又被提为25师副师长。



1933年2月日军发动了热河战役,东北军跑的跑,降的降,在这时蒋介石命令此时驻扎在徐州、蚌埠的25师开赴通县。在收到张学良的电令赴古北口布防时,东北军正慌不择路地狼狈逃窜,在到了东北军王以哲的司令部后,竟看到王以哲正与张廷枢争论谁先“逃跑”的问题。王以哲看到关、杜立即高兴地说,你们来得正好,快去换防。为什么这么高兴呢?由关、杜驻防的话,他便可以开开心心地撤了。

关麟征也没这么傻,我们刚来,也不知道情况,你们先守着一线防务!

双方开始争了起来,杜聿明倒是想做和事佬,不过被关麟征批评了。最后,王以哲部还是得守一线,但是交代好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地离开了。张学良的脸臊得很。



1933年3月10日,关麟征亲率特务连上前线,后因不慎被日军的手榴弹炸伤,随后由杜聿明代理师长职,负责指挥作战。杜聿明当即决定让两个预备连及特务连在古北口以南高地与南天门高地占领预备阵地,作为主力不支时的驻守阵地。

1933年3月12日,日军调集重炮和飞机向25师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杜聿明部的有线电话及无线电均被敌军炸毁,各部因此失去联系,近乎各自为战。随后,杜聿明在关帝庙的司令部即遭到了日军的封锁,当杜聿明准备将司令部转移到古北口以南的预备阵地时,前线阵地已相继失守,日军的炮火也已经尾随而至,杜只能转移到南天门阵地准备继续坚守。但是,赶到密云的17军军长徐庭瑶与杜聿明通了电话,在了解完战况后,徐庭瑶即命令25师到密云整补,由黄杰的第2师前往南天门接手防务。

此时距离杜聿明代理25师师长职也不过两天时间,要说杜聿明表现如何,因为溃败得太快,杜聿明的战略部署根本来不及展开,所以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即使是73旅的阵地也是由梁恺在守。但是,杜聿明经过这场战役后更得徐庭瑶的厚爱了,后来更是因为得到徐庭瑶的举荐,爬到了第5军军长的位置,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



我们再看看杜聿明统帅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后,在桂南战役中的表现。

1939年11月17日,广西南宁告急,蒋介石急忙命令杜聿明率第5军转赴桂南战场,杜聿明当即令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率先赶赴南宁救援。12月16日杜聿明召开军事会议,他在会上指着地图说:“我军以收复南宁为目的,决定于18日拂晓开始攻击;以一部迂回八塘敌阵地之右侧翼,攻略八塘、昆仑关后,先以一部向二塘追击,主力于五塘、横岭、谭蓬村一线,整理态势,再继续向南宁攻击前进。”

在日军两个大队试图向昆仑关转移时,邱清泉赶紧率部截断南宁至昆仑关的交通,随后第五军也开始向昆仑关压进,于12月26日击毙了日军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中村正雄是昆仑关战役中阵亡的日军最高级指挥官。在第5军包围昆仑关的同时,日军的援军也从南宁赶来,第5军有陷入被日军反包围的危险,于是杜聿明当即决定在日军援军到达前攻下昆仑关。12月31日,邱清泉率新22师攻入了昆仑关,日军溃败。

邱清泉在攻入昆仑关向杜聿明报功时竟激动得说不出话,听到成功攻克昆仑关的消息后杜聿明更是激动得将帽子扔在地上,连声喊到:“好!打得好!”

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他的战略部署是没有问题的,在面对突发情况也能及时调整战略战术,作为指挥将领,杜聿明肯定是合格的,昆仑关战役也是杜聿明军事思想的最直接表现,我个人认为杜聿明是当得上“帅才”这两个字的。



杜聿明在军事指挥上有何得失?

这点很不好说,与其说是他在军事指挥上面的得失,倒不如说是他对蒋介石的“忠”让他给自己戴上了镣铐。

杜聿明在昆仑关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也开始有点居功自傲,后来第5军被编入远征军,杜聿明成为了远征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为罗卓英,参谋长则是美国人史迪威,但是杜聿明与罗卓英、史迪威并不和。杜聿明自己有更好的战略计划,但是偏偏不被罗卓英和史迪威所接受,最终导致了远征军的失败,杜聿明因为不信任史迪威,不肯去印度而败走野人山,导致了严重的不必要伤亡。

杜聿明因为帮助蒋介石处理了龙云被调往东北任保安司令,与林帅较量。杜聿明其实并不认同在东北决战,他的想法是守住东北,然后重点放在徐州,甚至认为卫立煌更适合守东北。所以当时杜聿明对蒋介石说,我觉得还是卫先生在东北,我回徐州比较好。但是蒋介石却说徐州不要紧,东北更重要,杜聿明虽然坚持徐州重要,但是面对蒋介石的坚持,他也只好顺从蒋的意思。

后来杜聿明也是感叹不已,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战,是蒋介石瞎指挥。

在被围陈官庄时,蒋介石害怕杜聿明出事,想派飞机将他捞回来,结果杜聿明直接拒绝了:“生虽残疾在身,行动维艰,但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请钧座决定上策,生一息尚存誓为钧座效忠到底!”

1949年1月杜聿明被俘,军事生涯宣告结束。


吾与吾国


评价杜聿明将军的军事才能的回答已经有很多了,我就不多话了,我这里只谈一下杜聿明将军这个“人”。


以往很多报道都把杜聿明将军塑造成一个特别“愚忠”的人,特别信服蒋介石的军人,但是这不是事实,杜聿明将军可一点也不“愚忠”。


我们先来看徐庭瑶事件。


徐庭瑶应该说是杜聿明将军军旅生涯中的大恩人,杜聿明几次职业生涯关键时刻都是徐庭瑶将军提拔了他,使得他职业生涯能顺利迈上一个台阶;杜聿明本人也对徐庭瑶将军很尊重,平时都是一口一个“恩公”。


而且杜聿明能担任第五军副军长实际主持第五军事务也是得力于徐庭瑶将军大力提拔。


1939年徐庭瑶将军指挥的桂南会战没有打好,被蒋介石撤职查办,从此退出了现役;而蒋介石之所以要如此惩办徐庭瑶,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这牵扯到黄埔将领的争夺,徐庭瑶是何应钦的铁杆心腹,蒋介石乘机打压何应钦在黄埔学生中的势力。



徐庭瑶因为桂南会战被撤职其实很不公平的,也因此在黄埔学生里引起了很多将领的不满,比如戴安澜将军在野人山临死写遗书的时候都不忘在遗书上为徐庭瑶将军辩冤。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徐庭瑶最看重的杜聿明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表态,迄今为止,我们找不到任何材料可以证明在徐庭瑶将军被撤职这件事情上,杜聿明将军为徐将军说过话。


这只能理解为杜聿明将军真没有为徐庭瑶说过话,这大概就是杜聿明将军原则性强的体现。


第二件事是杜聿明1949年主动写信表示愿意策反长江守军事件。


很多人都认为杜聿明将军对蒋介石很“愚忠”,其实不是这样的,杜聿明将军是很能分得清“善恶美丑”的,他和蒋介石划清界限的速度超过了大家的想象。


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因为这些年历史研究者发现了一封杜聿明未署名的亲笔信,虽然没有署名,但是看信中的内容,可以肯定是渡江战役打响前1949年2、3月写的。


杜聿明在信中表示他阅读了“昆仑”的各种论著,聆听了管教干部的多次谈话,生活上受到多方优待治疗后,“人非木石孰能无感”。当他“彻底觉悟之时”,就开始“

日夜思索以如何有效之法,供献于人民之前,以赎过去反动之罪”。


他真诚表示:“有赤胆忠心之愿”,要为人民事业“而竭心尽力”。反复考虑后,他主动给当时任国民党八十八军军长的马师恭写了两封策反信。


杜聿明坚信其“如非环境不许可,必可起义,或与人民(解放)军方面给以最大之便利”。


而且杜聿明将军还提出因为当时国民党特务猖獗,他为了保证策反信能送到马军长处,还亲自设计了周密的计划。


杜聿明将军是这么设计的,他建议解放军派出得力干员前往敌营,先交一函试探,只有在见到确系马军长本人时,才能面交他写给马的秘密策反信。只有如此,方可不被敌人特务所发现。


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了,杜聿明将军并不“愚忠”,是能分辨“善恶美丑”的。


兰台


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在国军里排名绝对靠前,在黄埔系里至少能排前三。

杜聿明乃黄埔一期生,正宗的“天子门生”,吃亏就吃亏在不是浙江人,出生在陕西。相对于又是黄埔系又是校长的浙江老乡的胡宗南、陈诚,受宠程度不一样,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挣得名誉地位。

杜聿明的指挥才能比志大才疏的胡宗南、陈诚高的不是一点半点,他就是校长心目中的救火队长。让他指挥装备最精良的第五军,作为远征军主力,出兵缅甸。听校长的话,翻越野人山,差点丧命。

解放战争中,先是到东北,等打开局面,被调走,“大好局面”交给陈诚,短短数月,输的精光。在辽沈战役进入尾声的时候,临危受命竟然从林彪眼皮底下救出数万国军,也算奇迹。

淮海战役危机时刻,又被校长调到前线,关键时刻如果不听校长的指示,完全能够在解放军包围形成之前,带着数万大军全身而退的。

杜聿明,抗日名将,国军柱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有校长的赏识,不可能挑大梁居高位;太听校长的话,畏首畏尾终至失败。


天地人和103804796


国军中真正的老蒋天子门生第一人

在黄埔一期中,公认的老蒋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胡宗南,但是,在纵横看来,蒋介石对胡宗南只能算是恩宠,对杜聿明的才是倚重。

中国远征缅甸的时候,杜聿明担任主攻,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军中最耀眼的将领就是杜聿明了。

胡宗南虽然号称蒋介石的天子门生,是黄埔一期中第一个成为军长,第一个成为集团军司令的人物,并且和陈诚、汤恩伯形成国军中央军三大派系之一,但是到后来,胡宗南也就是独霸西北,在真正决定国民党生死的东北战场,中原战场胡宗南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

而杜聿明前期指挥整个东北的军事力量,到辽沈战役失败后,蒋介石更是调集重兵,将宝都压在杜聿明身上,由此可见,黄埔一期中真正的天子门生第一人,实际上就是杜聿明。

杜聿明的厉害之处

很多人都不明白,老蒋为何要重用杜聿明,其他人不行吗?

先抛开军事指挥上的东西不说,实际上,杜聿明是黄埔一期里面最会做人的人,你像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等这些黄埔名将也都厉害,但是他们都难以堪当大任,为什么,因为都不服你,即使是陈诚这样有小委员长之称也并不服众。

国军中央军也不知道怎么地了,到了后来剩下的手握重兵的黄埔学生,虽然各有各的操蛋,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谁也看不上,比如,邱清泉除了老蒋谁也不服,典型的刺头;李弥黄埔四期,还嘲讽这个,嘲讽那个;廖耀湘六期,后来连上级卫立煌的命令都不听,还有诸如孙元良等等。

但是,他们基本对杜聿明还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言听计从,说明,杜聿明这个人做人方面还算可以,和黄埔这帮人处的更是可以。

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有何得失

杜聿明应该算是国军当中军事指挥的天降之才了,黄埔出现那么多人名将,但是真正能够适应大兵团作战,号令国军千军万马的,只有杜聿明一人。

杜聿明在抗战期间参加了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指挥第五军击溃日军“钢军”第五师团。虽然此战击毙日军四千多人,但是国军可是最精锐的第五军,全军付出了伤亡一万八千人的代价。可以说,只能算是胜有其表,很是艰难啊。

在参加中国远征的时候前期表现还算可以,但是后期撤退的时候,由于盲目听从老蒋的建议,从野人山撤退,结果损失惨重。

在东北战场的时候,杜聿明将东北民主联军打的也是够呛,可惜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换上了陈诚,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辽沈战役国军的大败局,可以说,如果东北不是换将,后来局势也不会陷入如此危局。

在辽沈战役的时候,杜聿明就让廖耀湘及早到营口撤出东北。

杜聿明最后的表现就是在淮海战役的时候,那时候杜聿明也是浑身是病,国军的局势也已经是每况愈下了,杜聿明的作战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在辽沈刚刚结束的时候,杜聿明就说过:“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很快就入关······从军事上讲······一年以内就可以统一中国”。这个断言是在1948年年底所说。

淮海战役没能有自己的主见

但是,老蒋不甘心,压上了所有的国军也要在徐蚌和共 军决一死战,在纵横看来,这本身就是战略上的错误,蒋介石认为国民革命军能够主宰民国,就是因为在徐州这个地方军事上曾经取得过北伐的成绩。

杜聿明在指挥淮海战役时,三十万精锐国军坐守徐州,结果黄百韬和黄维兵团都被围困,当时杜聿明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就是放弃黄百韬,全力出击去歼灭刘伯承部,到时候粟 裕必然来救,这样黄百韬之围也就是解决了。

在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之后,最后只能南逃,杜聿明打的一手是瞒天过海,企图向南京逃窜,但是关键时刻,老蒋要杜聿明务必救了黄维才能撤退,杜聿明深知,救黄维必然失败,但是不救的话,也回不了南京了,老蒋不会要一个不听话的指挥官。

最后被粟裕包围,三十万国军精锐,全军覆没。

纵横认为,杜聿明的能力还是有的,不然也做不到这个位置,之所以,先是有辽沈战败,后是有淮海战败,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怪杜聿明一个人,两军交战,决定胜负的因素是全方位各种各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杜聿明缺少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魄。

从古至今的打仗,从来都是在战场上才能最了解情况,老蒋这个人在北伐的时候的确也是出色的指挥官,但是本身就没有大兵团作战的思维,后身为三军统帅却不能放权给在一线的指挥官,玩起决胜千里之外的把戏,最后结局也必然惨淡。


史论纵横


杜聿明的能力不弱。 要知道, 在华北 ,半个师团可以打西北军系统的好几个集团军, 几十万人。第一次入缅失败原因嘛, 杜和史的矛盾、 蒋和史的矛盾 、远征军指挥系统叠床架构、 英国人的无能、无耻,原因很多。应该说 ,戴守同古 、廖的逐次抵抗,都能说是抗战的经典战例了 。



撤退野人山杜的责任不可推卸, 但是那是当时的唯一办法 。试想一下,如果杜聿明撤到了印度,保住了多数部队,可是林蔚留下的工兵团没能炸掉怒江大桥,日军一下冲进昆明,造成陪都震动的后果,今天大家会怎么喷杜聿明呢?把武装带回国也有错?况且孙立人去了几千人,英国佬就想缴械了。杜聿明带几万人去,英国人会允许他们入境?东北对杜个人来说他不算是失败者。

淮海, 如果按杜的打法最后怎么样还不知道,就算放弃徐州以后按杜的来把三个兵团较完整撤到蚌埠是没问题的。
关键就是蒋的亲笔信 。这说是杜听话也好 ,性格弱点也好。总之完成了最后的结果。


晓木曰兮历史系Ljl


如果说张自忠是中国传统武将的代表,胡琏是中国儒将的代表,邱清泉是中国少壮派代表,那么杜聿明将军则是中国少有的西方化将领代表。



待人友好、敬重师长

杜聿明将军治军作战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本人也和蔼、热情,从无骄傲之气,对自己之前的长官关麟征一直肃然致敬,可以被称为四维八德的实行家。


作战勇猛,为国建功

杜聿明将军一直坚持德军的“闪电战”,在抗战中他战绩辉煌,虽说歼灭倭寇没有薛岳将军多,但是他所面对的都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他手中拥有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坦克部队,因此他的作战特点就是进攻,以优势的火力压制敌人,以最快的速度打垮敌人,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昆仑山大捷了,这次胜利,是中国陆军第一次运用现代化战争方式打赢的胜利,对中国陆军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由于他对日作战的贡献,在日本投降后,他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芷江受降。


移孝作忠,因此失败

当然杜将军的成功离不开蒋介石的宠爱,他掌握的部队是国民党最好的部队,这有条件让他去完成他的军事部属,也是因为蒋介石的宠爱,他因此对蒋十分忠臣,这导致了他含恨缅甸野人谷和淮海战役惨遭失败,他一生流血流汗,移孝作忠。

杜将军是爱国的,他晚年致力于两岸统一,他临终前的遗言仍不忘统一大业,嘱咐其妻率子女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并“盼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司马长史


杜聿明的军事水平,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中不算高,比不上比他高一到两个层级的白崇禧,薛岳,卫立煌等,同级或比他低的,他比不上孙立人,胡琏。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更大的立足点不是他极突出的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忠诚而深得信任,每每关键时刻会点名让他出场。当然本事还是有些的,但没大众想像那么高。


血战昆仑关,是杜聿明最大的成名战,任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率部打的坚决果敢,不畏牺牲,几乎全歼日军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所属精锐之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及以下几乎全部军官,取得自抗战以来国军最好战绩,史称昆仑关大捷。日军战史都称为“这是陆军对华作战以来最为暗淡的年代”。

同时,也应该看到,第五军是国民党军着力打造的中国第一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机械化军,装备的坦克就170余辆,大量的榴弹炮,山炮,野炮。装备之精良,火力之强大,是高于对手的。能把这样的队伍交给杜聿明,可见蒋对杜的信任,而杜率军的拼死决战,也回报了蒋的信任。

再看杜败走麦城的第一次远征军入缅战役。远征军入缅作战初期小胜,随后形势不利,选择撤退。史迪威要求撤至印度,而做为远征军副司令兼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坚决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领部队从野人山撤回。十万远征军,战斗伤亡不到一万,而从野人山走出来的才4万人。大量武器装备遗失,戴安澜将军殉国。这期间,孙立人与杜聿明在战役预判和指挥上多次发生冲突,并证明孙都是对的,气的孙说杜的水平,只够当一个排长。可见其指挥水平在专业同行看,真不咋样。


孙立人

如此大的损失,杜聿明回国后并没遭到多少的追究是为什么?因为蒋不想让十万远征军撤到印度而失去对这些军队的控制,杜在坚决执行他的意图,6万远征军的尸骨证明了杜对领袖的忠诚。孙立人虽表现出极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在抗战之后,孙却被剥夺了直接指挥部队的权利,架空起来,杜却屡屡受到重用。

远征军在丛林

解放战争,杜先去东北,国民党五大王牌军有两个交在他手上,特别是孙立人的新一军,愣是把孙立人调走了。青一色的美式机械化装备对上刚到东北,连部队在哪儿都还在逐步收拢的林彪,似乎攻城掠地甚为顺畅,但至杜聿明身体不适,离开东北之时,其攻势也己显强弩之末之势。就是与林彪作战时的指挥,往往也用逐次增兵的战术,基本只能击退东北联军而无法达成全歼,也多为诟病。

至淮海战役,蒋派杜去收拾烂摊子,目的是让他把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带出来,还不是让他去打赢战役。其结果呢?是把自己亲建的第五军给葬送了,自己也当了俘虏。其后自己回忆录中,有说曾怀疑过国防部作战处郭汝瑰有问题,但无证据,没敢和蒋说,撤退中收到蒋三次电令,改变撤退方向,致全军被围等等,难免有摔锅之嫌。优秀的将军,一定是依据战场态势而做出合理选择,不会唯命是从,让战略目标落空,以致最终失败。

在战犯改造所功德林,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没了上下级之分,对三大战役的战术指挥有过多次沙盘推演,黄维和杜聿明的指挥被指责不少。

野人山如斯,淮海战场也如斯,可见杜聿明最多也就是个中材的将领。蒋校长的好学生到可以得到公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