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坑道作戰,同是裝備後勤劣勢,為什麼硫磺島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結果差距巨大?

許寅69087390


有網友問:同是坑道作戰,同是裝備後勤劣勢,為什麼硫磺島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結果差距巨大? 其實,這2個戰役,還是有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是美軍並沒有合圍整個上甘嶺陣地,這是一個最大的不同點。

(硫磺島這座山,折缽山其實開戰4天就丟了,硫磺島戰役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山下的平地進行的。)

上甘嶺志願軍第15軍的第29,44,45師都有專門的兵站和醫療所進行補充。在主陣地上,第一線步兵連都有各種武器3-20個彈藥基數,後面的團級單位,還有2-4個彈藥基數,後面師和軍,還有相應的彈藥基數。以及3個月的糧食儲備,,包括737只羊,7000斤雞蛋,500斤水果糖,5萬盒藕粉。

第15軍的3個醫療所設置了救護3000名傷員的規模,準備,相應的救護藥材。在戰役第一階段,為增加第15軍反擊力量,志願軍後勤部運輸了11萬發炮彈,同時在10月18日為反擊攻克志願軍表面陣地敵人反擊,再運輸5萬發炮彈。

(照片是上甘嶺地區,由多個山頭組成的軍級陣地)

為第一線的第45師補充3個炮彈基數,2個衝鋒槍基數和1個步機槍基數。志願軍軍定於10月30日開始實施決定性反擊,為了確保反擊,投入3個兵站部417輛卡車運輸物資,確保第15軍,每一門火炮每天都可以得到300發炮彈。15軍還決定在2個高炮團和1個高炮營的掩護下,在以五聖山為屏障狹谷地帶內實施汽車運輸。

從10月30日-11月25日,志願軍後勤部增加第15軍爆破筒和手榴彈供應,每天的供應量從3000枚,增加到1萬枚。整個上甘嶺戰役,一共運輸16000噸物資,消耗彈藥5077噸。

其中包括炮彈40萬發,子彈500萬發和手榴彈爆破筒31萬枚,而對手美軍則消耗190萬發炮彈。

(美軍航拍上甘嶺地區)

這其實就是2個戰役最大的不同,硫磺島是被徹底包圍孤立的1個小島,儲備了10萬發各種炮彈,當這些儲備打光了,再也得不到補充,也就走到了失敗的最後。


深度軍事


實際結果沒什麼兩樣。硫磺島的日軍全部被殲。上甘嶺的志願軍也基本陣亡了。一個連剩幾個人而已。

區別就是硫磺島孤立無援,上甘嶺有後方。即使是死十個送一個蘋果,也是有支援。而且上甘嶺得到後方炮兵的火力支援。

其次就是上甘嶺沒有什麼戰略價值。美軍也不承認有這麼個作戰計劃。中國為了掩飾白馬山的失敗,極力拔高上甘嶺的地位。上甘嶺後期是十二軍為主力,當了幾十年無名英雄。

當初把15軍放在前線,就是被攻下前起消耗美軍的作用。只是沒想到竟然守住了。


天明遙遙山海關


首先,雖然同樣都是坑道作戰,但是硫磺島上的日軍和上甘嶺上的志願軍面對的美軍火力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在硫磺島戰役中,美國海軍戰列艦編隊的一眾406MM、356MM大管不僅僅保持24小時支援。而且數不過來的火箭炮支援艦和數百艘驅逐巡洋艦也在不間斷的覆蓋硫磺島上的日本坑道工事。


圖為硫磺島戰役

相應的,對上甘嶺炮擊的美國火炮最大口徑也沒有超過203MM,並且這種203自行火炮由於彈藥運輸的問題其實發射數量極其稀少,所以上甘嶺深達5米的坑道工事自然而然就沒有得到破壞了。而在硫磺島炮擊支援作戰中,1噸級重型炮彈則可以輕鬆的貫穿日本在硫磺島上的防禦工事,火力投送的差距可以說是兩場戰役結果相差如此之大的最主要原因。

圖為美國火箭炮支援艦

並且,雖然都是裝備後勤劣勢,但是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無論是T-34坦克還是火炮支援哪個都是不缺的。在戰役一開始,志願軍的炮兵部隊甚至就消耗了5000噸左右的炮彈用來對美國軍隊打擊。而在硫磺島上的日軍別說是炮兵部隊支援,連食物和水都不可能得到任何渠道的保障。

圖為上甘嶺戰役

所以雖然是坑道作戰,志願軍炮兵的支援和有限的後勤補給可以支撐志願軍在上甘嶺陣地上進行反覆爭奪,而日本軍隊則只能在沒有任何支援和補給的情況下選擇被動防守而最終被美軍殲滅。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任何一次島嶼防禦作戰都沒有過兵力優勢。而志願軍在次次作戰則可以經常用兵力的優勢讓一個軍和聯軍一個師交戰,一個師再和聯軍一個旅交戰,所以硫磺島和上甘嶺結果的差別就可以理解了。


軍事新觀察


戰術和思想觀念不一樣!記得看過一位美國人寫的朝鮮戰爭回憶錄!上面寫著“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一開始我們用打日本人的方法打中國人,中國人用打國民黨的方法打我們,結果發現對手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都打錯了!”“我們打日本人只需要瞄準射擊就可以了,因為日本人會端起槍往前衝,但是通常我門集中兩到三挺重機槍組成火力網來封鎖一名中國戰士!當你以為你把這個戰士消滅打死準備把槍口掉準方向的時候,發現,這個戰士又站起來往前衝!


來著不拒16853817


598號高地是美國人的進攻目標,正當布魯克斯中校帶領他的連隊跨出陣地,他們立即就遭到伏擊。不到半小時,布魯克斯以及他的全部排長們都陸續陣亡, 敵人的頑強抵抗以及第31團死傷人數的劇增使得摩西上校和紐博尼少校商議決定於當天晚上的上半夜把3個步兵連撤回主防線, 敵人密集的炮火不斷轟擊著三角山的美軍陣地,L連的全部軍官不是陣亡就是失蹤,支援第3營的大炮、迫擊炮彈卻開始捉弄性地落在撤退部隊的附近,當韓軍第2師於10月25日增援第7師時,該師的9個步兵營有8個營參加了這場為期12天的戰鬥,死傷人數達2000人之多。中國軍隊對韓軍窮追猛打,死傷人數劇增,詹金斯將軍中斷了對三角山的進攻。6個星期的艱苦奮戰過去了,聯合國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控制了狙擊嶺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個三角山。他們由最初的2個營的兵力發展到2個師以上的兵力,死傷人數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儘管中國人大概在這場戰鬥中傷亡了1萬名士兵,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並且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一卷13章》

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禦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敵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聯合國軍炮兵部隊向敵軍發射了120萬發炮彈,但在這一月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共軍戰鬥傷亡人數據估計只有10500人。即使所有這些傷亡都是炮擊引起的,平均也要100多發炮彈才能使1人傷亡,敵人特別善於利用地形。而且慣於從幾個不同的方向發起進攻。在進攻中使用火炮和迫擊炮支援時,中國軍隊緊跟在其火炮與迫擊炮的彈幕後面。中國軍隊在發起攻擊前進行的猛烈轟炸常常使聯合國軍的通訊陷於癱瘓。中共軍隊士兵能迅速挖成很深的塹壕,從而有效地保護他們不受到聯合國軍的全部轟炸。他們有著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面對聯合國軍的空中優勢和聯絡飛機,仍然成功地實施了他們的防禦行動。敵人不但智勇雙全,而且能吃苦耐勞《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一卷第23章》

《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共三卷,分別是;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鬥前線,戰爭爆發前後、南至洛東江北至鴨綠江。由美國軍事史專家W.G.赫米斯,沃爾特·G.赫姆斯,詹姆斯·F.施納貝爾撰寫,華盛頓特區美國陸軍軍史中心1966-1986年分別出版,美國各大網上書店,美國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官網,美國國會圖書館官網均有英文原版

,專業用美國人的資料打靠想象來崇美的人,有人關注我不,,,


萬乘之尊


硫磺島的坑道經過多年準備,應該是最完善的,但是,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被美軍堵在裡面打,肯定是守不住的,就算不打,堵在裡面,餓也餓死他,只是美軍不想耗時間,才硬打的。

上甘嶺的坑道,優勢是有後援,就算美軍攻上了上甘嶺,卻站不住,後面炮火覆蓋過來,躲都沒地方躲,哪有機會掏洞子。因為洞子沒法掏,晚上洞裡的人又出來打反擊,所以,美軍是一點辦法沒有。

越南也用坑道,解放軍一路進攻打過去,躲在洞子裡的人失去了後援,表面陣地被解放軍佔領,都不用掏洞子,封住出口,往裡面灌汽油,一把火解決問題。如果上甘嶺和越南的情況一樣,美軍推進過去了,切斷了後援,一把火同樣能解決問題。


723367392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相當明確的答案了:兩者裝備和後勤的劣勢其實是不相同的。

最根本的不同是戰場態勢不同。硫磺島在當時已經是孤島,島上守軍實際上只能“玉碎”。上甘嶺實際上是五聖山的前哨陣地,而五聖山以北是將近一百公里的開闊地帶,無險可守,五聖山失守,中線就必須後撤這麼大的距離。所以這是必爭之地。表面上是一個連的陣地,實際上是一個兵團在做後盾。當時志願軍雖在裝備和後勤力量上不如美軍,但和硫磺島的孤立無援是截然不同的——可以不惜代價不斷補充糧彈,甚至兵員也是可以補充的——開始作戰時是15軍,後期則是12軍接上。雖說同是坑道作戰,有援和無援是大不一樣的。有援的情況下,白天退守坑道,到晚上就可以反擊奪回地面陣地,至少可以趁勢補充——陣地其實相當小,容不下許多兵員,只有陸續補充才能延續下來。所以,陣地上的局面也和硫磺島完全不同:硫磺島雖說也可以“萬歲衝鋒”,但是戰死一個少一個;上甘嶺則是雖然兵員消耗很大,但可以做到每次反擊以後恢復到原先規模。

所以說“同是劣勢”是一個錯誤判斷。


ZBLiu


硫磺島的日軍是絕地死戰,沒有退路,補給有限,彈藥有限。而上甘嶺戰役雖說是龜縮在坑道內,但是是有退路的,補給品和彈藥也是斷斷續續,起碼沒有中斷,而且上甘嶺戰役的戰略態勢並不是美軍佔絕對優勢,兩軍呈現對攻狀態,志願軍只是採取了坑道戰術來和美軍對峙,而且志願軍炮火也多次襲擊美軍,同時美軍也多次採取步兵衝擊戰術,傷亡較大,志願軍的戰術比二戰時的日軍更為巧妙,沒有越出坑道去衝擊美軍。總的來說還是因為上甘嶺只是戰略態勢上的一個點而已,在總體上是志願軍向聯合國軍的戰略進攻,補給也並沒有中斷,所以上甘嶺拖到最後是美軍敗退。而硫磺島戰役的背景是日軍戰略退縮,山窮水盡,日軍喪失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無法對硫磺島上的陸軍進行持續補給,也無法對美軍的補給進行打擊中斷,任由美軍轟炸機和戰列艦肆意發洩火力,同時在戰役期間還越出山洞向美軍發動衝擊,戰術錯誤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場戰役的結果不僅跟雙方戰術有關,更與大的戰略環境密切相關。


業餘自媒體選手


上甘嶺戰鬥是聯合國軍為了贏得談判條件,而想施加壓力,讓志願軍有所讓步,所以不會下重手,但是沒想到志願軍如此頑強,結果打成了消耗戰。最後聯合國軍不願意把衝突擴大,退出來了。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基本上不把日軍當人看,而是像消滅耗子一樣消滅所以日軍。志願軍也沒有把上甘嶺戰役當作勝利,而是強調志願軍戰士不怕犧牲的精神震撼了聯合國軍,嚇退了敵人。真的能夠守得住是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志願軍領導剛開始就準備放棄了,連一門炮都沒有準備。直到打了兩個月後,才調來炮兵。那時侯,上甘嶺都幾乎被炸平了


hengstding


坑道戰打的是後勤,拼的是援軍。因此無論是在海島防禦戰還是山地防禦戰中,採用坑道這種築壘形式,都是為了在己方後援到來前,能夠在敵方火力和兵力居於優勢的情況下,最大程度降低自己的傷亡。同時利用坑道複雜的環境和隱蔽效果來拖耗敵人,進一步為己方後援爭取時間。

所以說白了,坑道能撐多久,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要看後援。以上甘嶺為例,坑道確實守得蕩氣迴腸,但整個十五軍乃至整個志願軍對上甘嶺方向的援助,同樣是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想想上甘嶺防禦戰崔建功師長看著秦基偉把所有能夠調動的力量甚至自己的警衛員都派上前線,看著志願軍司令部把可以調動的兵力和技術裝備派到上甘嶺方向,他知道自己的後盾是整個志願軍。上甘嶺戰役後期該方向志願軍炮兵勢力已經和美國人對等,單日發射數萬枚炮彈。當坑道守軍聽著頭上喀秋莎劃過的時候,勝利就不遠了。

而舊日本陸海軍,一方面沒有志願軍那種保家衛國的信念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舊海軍喪失制海制空權,到太平洋戰爭後期甚至拼一下的能力都沒有。因此海島防禦是拼一點少一點,美國人可以逐漸展開各方面優勢而且其優勢是逐漸放大的。這樣的防禦戰能打贏才怪。

其實現在大家總覺得為什麼同樣是城市防禦,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能夠取勝,柏林和費盧傑這種就打不贏?道理一樣。防禦戰講究添油戰術,要逐次控制數量進行不間斷的補充,斯大林格勒的可怕不在於滿地的廢墟,而在於一批批從伏爾加河渡河而來,準備以生命為代價消滅斯大林格勒廢墟里的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紅軍指戰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