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部下出了不少名将,为什么名气都不大?

人生如棋


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张耀明,刘玉章等,这些人名气不大,你是开玩笑吧。

我想你应该是想问为什么关麟征本人名气不大吧,这问题也简单,因为他后来算是“退隐江湖”了啊。

关麟征抗战立下了大功,但是对于内战却不热衷(他太耿直了所以得罪了陈诚),而且和陈诚一直很不和睦,所以后来激流勇退了。

1946年7月关麟征被调到成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次年蒋介石辞去各军校校长兼职后,关麟征升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任校长(第一任蒋介石,黄埔生中升任该校校长的第一人),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48年8月,关麟征被任命为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仍兼任军校校长。随后,蒋介石又要他出任陆军总司令,报纸上已登载消息,关也已拜会参谋总长顾祝同,商讨交接事宜。但国防部以“溪口电话手令遗失”为由,使此事告吹。不久,国民党政府又蕴酿他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后来又以“不懂上海话”而作罢。李宗仁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时,他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看到了吧,其实关就是有意逃避,不想趟浑水。

1949年,关前往香港深居简出。整日以临摹于右任书法和阅读《孙子兵法》为乐趣,顾孟余组织第三势力,拉拢关麟征,关不应,蒋介石多次邀请关麟征去台,关也不应(和陈诚有很大关系)。关本人还非常关系祖国大陆的发展,期待两岸统一。

1980年7月30日,关麟征病逝于香港,享年75岁,一代名将平淡去世,却也是善终。


国史拾遗


关麟征将军,作为黄埔一期生,很早就投生军事了。作为国民党将军中资格最老的一批将军,关麟征是非常出色,我们经常说红军吗,八路军,的彭德怀,徐向前,林彪等人打战多么多么厉害,但是和这个将军相比,他们都显得太弱小了。

红军时期,关麟征将军担任一个国军旅长,和红25军对战,结果此战下来,红25军溃败,关将军全胜,而且此战中杜聿明开始崭露头角。之后关麟征又和陈赓,徐向前交战,因为事先情报不准确,关麟征将军被红军2万多人围困,关麟征还是以一个旅5000多人先后突围10多次,最后和前来接应的国民党军汇合。红军被迫退出阵地。

36年的时候,红军决心东渡黄河,阎锡山在黄河边上一字排开15个师来堵住红军,关麟征不顾军令,率领一个师的兵力偷袭林彪所属的1一军团。之后又袭击徐海东的陕北红军。红军主力退回延安。

在徐向前和贺龙等人率领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来延安的时候,蒋介石命令关麟征率军围剿,此战中,此战,面对二四方面军总计6万人的红军,关麟征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和红军对抗,结果歼灭了二方面军的一半主力,徐向前被打败。

抗战中,关麟征将军率领52军在台儿庄一战中大展头角,作为主动出击的部队,蒋介石对其授予陆军中将,之后又参与昆仑关大战,上海战役,关麟征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麾下有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戴安澜等名将弟子。内战开始的时候,因为和蒋介石意见不合,他坚持不打中国人的信念被蒋介石弃之不用,不过麾下之52军还是相当能打的,淮海战役围困那么多,52军全部突围而出。被称之为第六大主力。


历史大家


关麟征国军的忠义虎将,陕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黄埔军校毕业生,1947年第二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第一任),1949年曾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陆军中将。黄埔有十大名将:林彪、徐向前、关麟征、陈赓、王耀武、胡琏、戴安澜、郑洞国、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就是其中之一。

关麟征一生纵横沙场25年,经历了东征、北伐和抗日诸多战役,(也参加过老蒋的红军围剿)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参加过的主要战役有:长城抗战、冀中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其中长城抗战时一战成名,作战勇猛重创日寇,时人称之“关铁拳”,堪称黄埔第一抗日名将;其最勇猛的时期是抗战初期,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军长,指挥部下,下辖第二师,师长郑洞国,第十五师,师长张耀明与日寇土肥原贤二的十四师团在漳河南岸进行一场激烈的白刃肉搏战,双方损失惨重,打出了“关铁拳”的称号,用兵稳、准、狠。其麾下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张耀明、刘玉章,皆一时之名将。

杜聿明,都比较熟悉了,就不多介绍了。

郑洞国,黄埔第一期毕业,参加过东征、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抗战参加过无数战役,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领部下会于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1948年辽沈战役脱离国民党阵营,加入共产党。

张耀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抗日爱国将领,抗战立功不少,1949年9月人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关麟征后第三人校长,也是在大陆黄埔军校最后一任校长。

刘玉章,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和辽沈战役,军旅生涯立功不少,作战勇猛,第二次中原大战后负伤痊愈后,头发脱落,从此,“刘光头”之名响亮一时;他堪称抗日第一猛将,抗战时跟日寇对战,曾严禁用枪,全部刺刀拼杀(何等的勇猛);同时也是辽沈战役唯一成功突然的国民党主力部队。

关麟征的部下名气还是响当当的,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仅仅个人见解,不到之处望谅解了,谢谢!


赛门军略


关麟征名气不大?这只是表面现象,关麟征没有手下名气大主要源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他的描写太少,还有他在抗日战争中除了前期在前面抗战,后面基本就是在云南为祖国守南大门了,带兵作战服少则战功较少,他的老部下基本都在前线作战,加上蒋的宠爱和媒体的报道,自然就出名了。


关麟征陕西人,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黄埔一期毕业,历任团长、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还曾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第二任校长,第一任蒋介石,黄埔生中升任该校校长第一人),参加过东征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军事战争他几乎都参加过,在国民党内是老资历,著名将军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都曾是他的部下。


蒋介石兵败大陆后,关将军退居香港,深居简出,整日以临摹于右任书法和阅读《孙子兵法》。

虽说他深居简出,但仍心系国家,当她妹妹来香港看望他对他讲大陆的发展,他非常高兴。

关夫人对其妹妹说:“几十年了,没见过你大哥这么高兴过。”

他曾对妹妹说:“我是炎黄子孙,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啊!”

1980年8月1日,关麟征将军因病逝世,中央人民广播、《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和简历。

徐向前元帅向其家属发去了唁电:“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唁,诸希节哀。”


司马长史


关担任过第25师师长,杜聿明是副师长。但是两人的关系很不好,杜聿明也因此离开,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去了装甲兵团担任少将团长。后来扩编为第200师,担任师长。扩编为第5军,担任军长。抗战胜利后,杜聿明曾经担任过东北国军的司令官,华东国军的副司令官,进入了战犯排名榜。

关担任第52军军长,郑洞国的第2师被划了进去。但是关不尊重郑,还把郑挤走了。郑先是投奔了汤恩伯,后来投靠了杜聿明,担任第5军副军长兼任荣1师师长。抗战后,去了东北给杜长官当副手。

张耀明,关的得力助手,也是心腹爱将。担任过第25师师长、第52军军长、第38军军长。后来,接任了关的中央军校校长这一职务。

覃异之:关担任师长的时候,他是下边的团长。关担任军长的时候,他是下边的第195师师长。后来担任了军长张耀明的副手兼任师管区司令。

赵公武:抗战中,在关麾下的第2师担任过师长,后来升任为第52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他率部进入东北,在新开岭,麾下的一个师被南满的共军围歼。

刘玉章:一直在52军的第2师任职,后来升任师长。内战后期,接任了第52军军长。

陈林达:曾经在52军担任了第195师师长,内战中升任新5军军长。

关的老部队主要是25师,后来加入了2师,195师,为52军。由于他脾气暴躁,比较跋扈,又不能一碗水端平。许多人离开了他的系统,例如杜聿明、郑洞国、舒适存、吴啸亚、汪波……


长安之雪


作为黄埔军校出身、后来官至陆军总司令的关麟征,他在作战方面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大将,在带兵方面也卓有成效,部下出了不少名将,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张耀明,刘玉章等人皆是。但是,这些他带出来的国民党军队中的名将,在军队中名气较大,但有的因为去世早、有的因为官位低,因此在老百姓这个层面的名气,便都不算很大。反倒是一个官位较低的张灵甫,因为电影的宣传而家喻户晓。

关麟征,陕西户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先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战争,后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中,作为张治中手下的团长,以一个团掩护全师撤退,巧设疑兵,竟把数倍于己的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出色完成任务,关麟征一战成名。

1932年,关麟征被蒋介石任命为新25师师长,这个25师,后来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1933年,长城抗战,关麟征率身先士卒,英勇抗战,获“青天白日”勋章,升52军中将军长。全面抗战期间,关麟征先后参加了台儿庄会战、武汉、长沙会战,因功升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9年,关麟征升任陆军总司令,后随蒋介石逃到台湾。

大家知道,蒋介石信任黄埔系,信任自己的同事和学生,无论在内战、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冲锋在前的,大都是出身黄埔的将领,大都是蒋介石自己培养出来的军人,对于陕西关中人关麟征也是如此,从黄埔出身,一路追随蒋介石,最后做到陆军总司令,都有蒋介石不遗余力的培养和提拔,当然,同时也有他自己舍命的拼搏和带兵的智慧。

作为陕西人的老黄埔,蒋介石手下最早一批将军,关麟征曾关照过很多老乡,上面说的杜聿明、郑洞国等人都是。关麟征手下的将领,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张耀明算是还有点名气,特别是在抗战中打出了中国精神的人。

杜聿明是陕西省米脂人,黄埔一期学员,他报考黄埔军校时,是与关麟征和张耀明一起去的,且都毕业于黄埔一期。在很长时间,关麟征是杜聿明的领导,关麟征任25师师长时,杜聿明是他手下的旅长、副师长。长城抗战时,关麟征被炸伤,杜聿明代理师长,率全师与日寇血战三天三夜,以死伤4000多人的代价,给日军以重创。杜聿明还指挥过著名的昆仑关大战,1939年,他率3个师,在桂南昆仑关与日寇奋战,共歼灭日军6000多人,杜聿明也一战成名。

郑洞国是湖南石门人,也是黄埔一期毕业,关麟征的老部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关麟征任52军中将军长时,下辖两个师,郑洞国就是其中师长之一。郑洞国先后参加过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战功卓著,辽沈战役时投城,后在水利部和民革中央任事。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1942年,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率军赴缅参战,在同古会战中,面对四倍于自己的日军,获得歼敌5000多人的骄人战绩,但由于同年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受重伤后牺牲,去世较早,故名声不显。

张灵甫也是陕西人,关麟征的老乡,黄埔四期毕业,在抗日战争中带领他的58师屡获战功,获得国军“飞虎旗”,后又任“王牌”整编七十四师中将师长。不过,再怎么着,他也只是一名中将,没成为过战区司令,本来名声不会很大的,但因为电影《红日》而让他妇孺皆知。


帝国的脸谱


整个辽沈战役期间,从东北成建制脱逃的就是“光头将军”刘玉章的第52军,为保证主力从营口登船出海,第52军罕见地展开5个团反击四野围攻部队,致九纵詹才芳部损失严重,四野二个纵队加一个独立师,眼睁睁看着52军撤离营口港,主席为此事专门批评了林帅:“是个不小的失招”。

还是这个52军,上海战役期间在月浦又重创三野一部,最后也是成建制万余人逃离大陆,是国民党军逃台初期的嫡系主力军,刘玉章后来官至“陆军副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与黄埔四期的同窗胡琏同为蒋介石最为倚重的干将,何来名气不大一说?

(刘玉章)

刘玉章的光头,乃是中原大战时负伤所致,此公在内战和抗日战场先后三次负伤,绝对的悍将。所谓的名气,其实是对历史的认知偏颇和不当宣传所致,关麟征也好,杜聿明也罢,包括刘玉章和张耀明,都出自“装甲兵之父”徐庭瑶的门下,这位保定三期的名将与白崇禧、张治中和蔡廷锴等人同窗,与“海鸥将军”戴安澜是标准的乡党,安徽无为人。1933年长城抗战时,已任第17军团中将总指挥,“古北口战役”给日寇以重大杀伤,妥妥的抗日名将。

第17军团在长城抗战时期,黄埔一期的关麟征是所部第25师(千里驹师)师长,两个旅长分别是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和张耀明,刘玉章时任该军团第2师营长,这四位有个共同点,全部是陕西人氏。

(关麟征)

1937全面抗战爆发,军委会以第25师和第2师组建第52军,关麟征任军长,张耀明和刘玉章分别任该军师长和团长。但从中央军校进修完毕的杜聿明坚决不回25师,原因就是看不惯关麟征,最后在徐庭瑶的举荐下出任陆军交辎学校教官、军委会装甲兵营营长以及后来的第200师师长,1939年接任第五军军长,从此自树一职,与第52军不再瓜葛。

早年,罗卓英串联第11师黄埔系军官倒曹时,也是惟独团长关麟征反对,还说了陈诚的坏话;卢沟桥事变后关麟征和郑洞国同时在刘峙第二集团军序列下,在保定保卫战中,关麟征单方面率领军部和张耀明的25师后撤,不打招呼撇下郑洞国的第2师死守,让这位一期同学愤怒不已,坚决调离52军系统;再加上杜聿明的态度,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关麟征的为人是有些性格缺陷的,否则不至于几个同学纷纷反目。

(光头将军刘玉章)



既然惹恼了陈诚,第52军系统自然不能成为“土木系”部队,而作为蒋介石第一心腹的陈诚,长期把持着军队中枢职务,自然对关麟征集团有所打压,尽管关麟征和杜聿明凭借黄埔一期的身份仍然得到蒋介石信任,也依靠何应钦、张治中等人的支持打出一片天地,然而得罪“陈矮子”(关麟征语)的后果也是严重的,第5军和第52军系统的军官,远不如土木系的势力膨胀和晋升之快,这恐怕也是关麟征的“陕西班”名气不大的一个原因。

第52军系统也是抗日中坚力量,徐州会战中,关麟征军长的部队隶属汤恩伯第20军团指挥,是取得“台儿庄大捷”的主力军,刘玉章甚至总结出“短距离、短时间、集中火力”的对日突击战术,战后关麟征荣升第32军团长,与第2集团军孙连仲被誉为台儿庄的“孙钢头”和“关铁拳”;之后调入薛岳第九战区序列,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成为黄埔生的第二个集团军司令。1940年日寇占领越南窥视云南,经何应钦力荐,关麟征率第15集团军(后改为第9集团军)千里驰援,在滇南守国门四年之久,麾下第52军军长张耀明和第2师师长刘玉章同往。



(黄埔一期张耀明)

总体说来,关麟征作战很有一套,但性格很有些问题,应该算情商不高;更有一个短处,即过多任用和信任同乡,不仅是宠信和提拔张耀明、刘玉章等,其他陕西籍军官也有些飞扬跋扈,比如第25师的某营长徐克让,依仗乡党,作战中居然可以不执行团长覃异之的命令,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搞小圈子恐怕也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关麟征也不能免俗。

说明一下,关麟征跟关之琳大美女是真没有亲属关系,误传。

(蒋介石与关麟征)


度度狼gg


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这几个人名气不大?不过既然说关麟征,我今天还是重点介绍下他。 关麟征,原名志道,字雨东。陆军中将。1905年4月18日出生。陕西户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 1925年初,他随东征军,在淡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负伤。这年底到次年初,关麟征在黄埔军校先后任总教官严重的中尉副官、第四期入伍生团上尉连长、学生队队长等职,并参加了孙文主义学会。 1926年国民党建立宪兵团,关麟征任宪兵团第三营少校营长,并随军北伐。1927年, 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七团团长。1928年,关麟征任南京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

不久,又调任蒋介石建立的十一师六十一团团长。嗣后,任第二旅旅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 1930年,关麟征在张治中任师长的第二教导师任第一团团长,随部开赴中原作战。部队转战到河南杞县,他以一个团的兵力掩护全师撤退。战后升任该师第二旅旅长。 1931年,关麟征调任第二师第十一旅旅长。这时,石友三在河北南部反对蒋介石,刘桂堂附之。关奉命率部进攻盘踞在南宫的刘桂堂部夏子明旅,全歼该旅。 1932年6月,蒋介石第四次“围剿”鄂豫皖苏区。关麟征任第四军独立旅旅长,与红二十五军激战于霍邱县城。7月,他又率部西进,被红军将领陈赓、蔡申颐所率领二万多人包围于砖佛寺,伤亡惨重。年末,升任二十五师师长。

1933年2月底,他所在的第十七军奉命开赴长城古北口抗日。他不顾何应钦“停止前进,就地待命”的命令,将部队开到古北口前线接防,亲率一四九团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敌人的枪榴弹炸伤五处,从容指挥全师官兵英勇杀敌,终于击退了敌人占领了高地。仅前三天,就歼灭敌军二千余人。关麟征因作战有功,获得国民政府颁奖的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1936年10月,关麟征晋升为陆军中将,并获三等宝鼎勋章。


李三万的三万里


关麟征(1905-1980),陕西人,字雨东。原名志道,国民党陆军中将。

关麟征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1933年参加过长城抗战,任国民革命军25师师长,该师被誉为千里驹师,下瞎两个旅,旅长分别为杜聿明和张耀明。37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52军军长,38年又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并取得了胜利。1946年因参与镇压了昆明的一二一运动,被蒋介石调到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军校任教育长,1947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8年被任命为革命革命军陆军副总司令,49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关作为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杜聿明、郑洞国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是关的部下。关之所以没有他的部下出名,我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

文学作品、影视剧等描写关麟征的太少。

关麟征在前线带兵的时间较短,带兵时间短则战功和战绩较少。他的部下如杜聿明等经常在一线作战,加之媒体等吹嘘,自然就出名了。


历史军魂


我是冯杰,一门心思专注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军事史,上至1924年黄埔建军,下至1949年政权更迭,适当两头延伸。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清一个框架,所谓“关麟征部下”的范围,曾经的部下算不算?隶属时间很短的部下算不算?我个人的意见,应以第52军(下辖第2、第25、第195师)为准。


第52军最早只有第2、第25师,第2师师长郑洞国,抗战后期官至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应该说名气很大。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合作共事过程中,郑对关颇有看法。1937年9月,第52军在河北保定一线进行防御作战,军长关麟征率领军部和第25师悄悄撤退,郑洞国十分气愤:“当时我对关将军很有看法,我们都是黄埔军校一期同学,共事日久,彼此总该有些关照,但作战时他将我这一师摆在最危险的地方,撤退时竟连个招呼都不打,任凭我们去牺牲,不仅全无一点情义,而且也太不负责任。”

1938年夏,关麟征升任第32军团长,报请军令部让第25师师长张耀明递升军长,拟郑洞国任副军长,不兼师长。郑完全无法接受,“我深知关氏用心,他将军长职务交给他的同乡、老部下张耀明,可以保持其老班底,同时让我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副军长,又可乘机削掉我的兵权。我与他本已有隙,遂坚辞不受,并向军令部请假离开部队”。


也就是说,由于关的格局太小,跑了一个抗日名将。

郑洞国说的一点没错,关麟征最信任的部下是张耀明。张是陕西临潼人,关是陕西户县人,旧军队非常看重同乡关系。1932年冬,自从张耀明调任第25师第75旅旅长之后,就常期在关麟征麾下任职。不过张运气不好,或者说关运气一般。1942年冬,在陈诚同意之下,张耀明调任第54军军长,这无疑是关麟征扩大实力的好机会,或许过于性急想要掌握部队,关、张把第52军第25师师长姚国俊与第54军第50师师长郑挺峰对调,此举引起第54军极大反弹,“关麟征要吃掉五十四军”。


事情闹到最后,蒋介石下令第54军调离滇南,张耀明、姚国俊先后调去杨虎城旧部第38军,结果还是不受欢迎,第38军后来几次起义,投奔解放区。因此,关麟征的部队始终只是一个第52军,直接导致有名气的部下不多。然而名气大不大也是相对的,抗战胜利后的第52军军长刘玉章很多人知道,同样属于关麟征麾下步步升迁上来的,但因其显赫战功主要表现在内战时期的东北战场,宣传较少,所以也就名气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