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南城不是城南,它對於曾在這裡生活過的北京人來說,卻有著另一層意義。


在北京,有一種情懷屬於南城,有一種文化屬於南城,有一種記憶屬於南城,同樣有一群屬於南城,這就是“南城人”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磁器口的豆汁兒、牛街的甑糕是南城人的吃食;北京遊樂園的大觀纜車、陶然亭的大雪山是兒時的記憶;“大北”照過相、六必居的幹黃醬、工人俱樂部的演出、大觀樓裡的電影…這些您肯定不陌生。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您還別看有句諺語叫“窮宣武,破崇文”,沒錯兒,這裡確實曾是匯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地界兒,大多數人既不富也不貴。

但在這兒祖祖輩輩生活的人們,那一準兒有自己的絕活兒:樂天奮進、局氣仗義是這裡人的標籤,守規矩、有裡有面兒是這裡人的準則。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說起南城,不得不說的就是街坊。大雜院裡低頭不見抬頭見,借顆蔥拿頭蒜,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兒。

茲要是誰家有困難了,對門兒的一準兒過去幫忙;擱誰家要是趕上娶媳婦兒了,那居委會的趙大媽比自己閨女出門子還上心呢!能讓您一輩子忘不了“遠親不如近鄰”。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在那個“出了二環就是農村”的年代,您別瞧它小,可咱跟街坊的感情那都是幾輩人的;您別瞅它窮,可吃喝玩樂咱是一樣不差;您也別嫌它破,可留給咱的記憶裡全是歡樂

衚衕兒就是咱的“故鄉”,因為它再也沒有北京味兒了!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我出生在同仁醫院,住在前三門,初中又是96中,攏共的活動範圍也出不了二里地去,可對於我這個曾經的崇文人來講,崇文門才是兒時最愉快的記憶。

金倫大廈的學習用品、花市新華書店的課外讀物、有倆閒錢兒了去花市電影院看場電影、餓了直奔崇文門菜市場來只烤雞腿兒…可如今這些都消失了,它們對於北京人來說才是生活的全部,更是家的味道!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這時候有人想問了:對於北京人來說,什麼才是家的味道?

從前的北京人,出門兒、走衚衕、溜大街。見熟人兒問“吃了嗎您內”,見生人兒問“您那個區的?”

從公主墳到八王墳兒,公共汽車不快,但一直跑著。誇張點兒的,在新街口兒,您能聽到西單電報大樓的鐘聲…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清晨嗚嗚嗡嗡的“鴿哨”聲才是咱的天然鬧鐘,它叫醒了沉睡的衚衕兒。

一大早兒徐大爺“咿咿呀呀”的又開始吊起了嗓子;水龍頭邊的王叔咣噹咣噹的刷牙缸子聲兒,還商量著什麼時候去官園看看買點兒魚食;馬路上來來往往的汽車沒幾輛,全是“叮鈴叮鈴”的自行車聲,使勁兒按的那位看來確實是有急事兒…

可現如今這些聲音共同組成的“交響樂”再也聽不到了…那麼北京的“家”去哪裡找呢?

在這裡,我找到了逝去已久的南城京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