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說的“等級賦分”是什麼意思?應該如何理解?

草莓蛋糕


一群自作聰明的磚家想出的,目的是為解決學科考試題目難度不同而影響考分的公平性。舉個例子:物理,地理總分都為100分,物理考得難,某生考75分就在所有選考考生中排名前20%的,賦等級A,然後摺合成分數就是90。地理考得容易,某生考85分在所有選考考生中排名只有前40%,賦等級C,等級c摺合成分數是60。都以摺合後的分數加入總分計算。貌似公平,殊不知選考物理的人群一般比較優秀,和他們競爭無疑是以卵擊石,所以學渣紛紛棄考物理,而是選考考生人群一般般,有更渣的學生墊底的地理,這樣有望排名靠前。這就是目前大量考生棄考物理,選考地理的原因。不好的考試方案,就是禍國殃民!


長弓射大雕74526166


實行新高考的省市,必須要了解等級賦分規則,因為這一點太重要了!它可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大學檔次!由於各省具體的政策不一樣,尤其是第一批試點省市和第二批有很多不同,我這裡以第二批試點的山東省為例,進行解讀!

一、什麼是“等級賦分”?怎樣實行等級賦分

簡單說,就是學生選考的科目(政史地理化生中的任意三科組合)的卷面分數不是最後的高考分數,卷面分數需要通過對應等級轉換為最後高考分數,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等級賦分。

等級賦分後,學生的最後高考分數可能高於實際卷面得分,也可能等於或者低於實際卷面得分。

山東省在浙江省試點的基礎上,將等級化成了A到E8個等級,每個原始分(卷面得分)都會對應一個等級分。

那麼具體是如何換算的呢?請看下圖:

假如小明原始分考了61分,按照等級劃分,屬於C+檔,這一檔的區間分數是58——69分,需要換算成這一等級區間的分數為61——70分。

根據公式:(原始分區間最高分-某考生原始分)/等級賦分區間最低分-原始分區間最低分)=等級賦分區間最高分-等級賦分/(等級賦分-等級賦分區間最低分),也就是(69-61)/(61-58)=(70-x)/(X-61),解方程得出最後x=63.45分,根據四捨五入的原則,最後的等級分為63分,比實際分數高了2分!

根據這個公式,任何一個原始分都可以套出最後的等級分。

二、為什麼要“等級賦分”?

為了更公平!這是選課之後,必然採取的新的對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同學科,試卷難度不可能一樣!

舉個例子:加入某大學對該專業的要求是必選物理一科,那麼考這個專業的學生,有可能是理化生組合,有可能是理史生組合,假如歷史的試題難度大於化學,那麼選擇理史生的學生的原始分數就會吃虧了,難以保證公平。

而使用等級分,考生最後上的院校和專業,最終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決定,也就是在競爭者群體中的相對位置,而非原始分,能最大抹平了由於學科難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現象,使得不同科目之間成績可以相加。

三、“等級賦分”有什麼影響?

那麼等級分真的能保證公平嗎?不能!只能保證相對公平。使用等級分後,有人戲稱命比實力更重要,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這是因為你選擇的這一科,學生群體和命題質量都有很重要的影響,而這些因素,不是學生能夠掌控的了的。

舉個例子,為什麼現在出現“棄物理”現象?這是因為這種換算會出現“高手互掐”的情況,也就是說,因為物理較難,所以有可能選擇物理的都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這樣的話,肯定也會劃出8個等級,也許選擇物理的最後1名考了80分,那麼根據等級賦分,是不是也要賦分成最低的21分?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讓很多本來想學物理,也有能力學物理的學生,紛紛放棄了物理。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教育和教學工作,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怎麼“加權賦分”不清楚。

說幾個孩子的故事。

核心年價值月公正日,一次考試。

一個叫嬌委的孩子心想:這次考了30分,怎麼辦啊,要不,叫同分相憐的小夥伴來商量一下。幾個小夥伴來了。嬌委說:“這次考試成績不好,什麼原因,怎麼辦啊?”一個叫英娣的孩子說:“可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難度係數高了”。眾說:“怎麼辦?”,”可以改呀?不是可以“加權賦分”嘛。”一個叫喬秀的孩子說:“我有法子啦,只要把3字,上面加點下面賦點,不是可變8字。30分改成80分,只要姥爺,爸媽蒙過去就好。”眾說:“加長和童育他們曉得了,不好吧”。喬秀說:“管不了那麼多。”一個叫成興的孩子,另一個叫優生的孩子同說:“我們考了70分,怎麼加?怎麼賦?”喬秀說:“成興、優生,對不起,不顧你們了”。成興搖一搖頭,優生悶悶不樂,嘆一口氣……


老猴悟通靈


遵循“原始分數——百分比例——等級——轉化分數”的等級賦分路徑。

以浙江為例,


學生A和學生B的物理卷面分相差5分,但實際上所處在同一等級,賦分之後相同都是82分。學生A的物理與學生C的化學卷面分都是75分,但由於排名比例決定這兩個分值屬於不同的等級,賦分之後分差為6分。我們還可以看到原始分總分最高的是學生C,232分,但是賦分之後學生C的成績反而是是最低的。


山東為例:

“賦分” 方法

等級考試科目的等級計分規則:

將每門等級考試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B、C+、C、D+、D、E共8個等級

參照正態分佈原則,確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為3%、7%、16%、24%、24%、16%、7%、3%。

等級考試科目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轉換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首先說明,8個不同等級的比例,是參照了山東省歷年高考考生的總體成績分佈狀況確定的。

假設小明考了62分(考生原始成績),小明成績位於按比例劃定的8個等級中的C等,轉換到的分數區間為51-60分(這個可以看上圖)

已知在這個等級中,最高分為69分,最低分為58分(考生原始成績);最終轉換到的分數區間為51-60分。

那麼小明轉換後的等級成績為54分。

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具體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69-62)÷(62-58)=(60-x)÷(x-51)

計算出來 x=54.27≈54(四捨五入取整數),即最終成績。

通過等比例轉換,去除四捨五入的影響因素,每門等級考試科目內考生的成績排名順序是不變的。


因為賦分等級,不是考查你卷面成績能考多少分,試卷會有難易程度、試卷裡面的題型、題目可能對有些同學會比較熟悉,對有些同學可能不那麼熟悉,很多因素可能會影響學生對當次考試的一個結果。賦分等級排名比例的一個狀態從根本上說,不考查你能考多少分,那考查什麼呢?它考查的是每一個同學對這門科目目前的一個掌握程度的情況是怎樣的?能力狀況是怎樣的?這門科目在整體中你處於哪個階段,給予你在那個階段的一個成績。從另一角度來講,在賦分等級的前提下,成績真的沒有家長和學生想的那麼重要,是能夠在高考中幫我們拉很多分的因素。


智慧程教育


新高考實行選考學科“賦分制”是與現有高考制度明確的區別之一,這也是新高考的槽點之一。其實新高考中,“賦分制”才是最科學合理的賦分方式。

在經歷了漫長的“一分壓倒千人”的現有高考制度後,同一學科,我考了100分,你才考了98分,最後我兩分數卻一樣,高分的就感覺不能接受。因此,要大家能夠理解並接受賦分制,就得搞明白新高考為什麼要實行“賦分制”。

由於新高考實行的是“語數外”必考加“6選3”選考模式,而“賦分制”是針對選考學科的。“6選3”則存在著20種組合,而高校錄取時不同的專業對於所選學科存在六種限制要求。除了某些特殊專業限定了全部的三個學科外,大部分專業只會限定其中的某一、兩個學科,甚至有的專業不限定所選學科。這自然就出現了某一高校的某一專業,所填報的考生所考學科不同的情況,如果直接用考生的考分卻錄取,不同的學科存在學科差異,難易程度也不可能一樣,是無法直接比較的。你說物理考80分和歷史考90分,到底誰更好,無法比較,因此只有用“賦分制”才更科學合理。

舉個例子,某一高校的某一專業只限定了一個學科物理,也就是說除物理外,其他的5個學科不作限定,這樣就出現了有物化生、物化歷、物化政、物生歷等10種組合的考生都可以報考。某同學物化生考了270分和另一個同學物生歷考了270能是一樣嗎?

那“賦分制”又是什麼呢?所謂的“賦分制”就是按考生所考分數按比例確定等次,每一個等次對應一個分數,這個分數就是每年考生最後該學科記入高考總分中的分數。“賦分制”大致原則是一致的,但各省的等級和比例可能略有不同,具體的要以各省的方案為準。

在此以前期北京市剛剛出臺的方案為例。北京實行的是“5等21級”賦分制。,不管考生各學科的實際卷面分是多少,這裡關鍵的是他的卷面分在全省對應的學科中是排名是多少,假如某同學選擇的是“物理、化學、歷史”三個學科,其中高考中該同學物理排在30%,化學排在20%,歷史排在15%,那他三個選考學科記入高考的分數分別就是82、85、88,再加上他的語數外得分就是他最終的高考分數了。

更多教育觀點、教學經驗、學習資源、教育技術,敬請關注“輕風教育”。


輕風教育


無論什麼制,核心是公平公正,其次是易於理解和便於操作,再次是提前公示,接受監管。決不允許心血來潮未經論證和公示而自行其事!失去制約的公權力無異於放虎出籠,那是要吃人的。


用戶9431149601909


賦分制度,罪惡滔天。


寬居不二


怎麼不公平怎麼來,作怪吧,報應來早或來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