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就要隨遇而進

最近,《群眾》第22期刊發著名評論員劉根生的文章,題為《奮鬥,就要隨遇而進》。他在文章中從6個方面講述黨員幹部要“隨遇而進”的情況,利用典型案例娓娓道來,發人深思。

奮鬥,就要隨遇而進


“奮鬥”兩個字,讓人心潮澎湃。

32年,“時代楷模”王繼才每天在開山島上升起五星紅旗,早晚例行巡島。島上生活異常艱苦,鹹菜、蘿蔔乾是他們的“家常菜”。為了減少岸上補給,王繼才夫婦在島上開闢出23塊“格子田”。王繼才的兒子王志國說,面對困境“靠自己”和“不抱怨”,是父親一生的寫照,更是父親留給他的精神財富。困境面前“靠自己”“不抱怨”,就是隨遇而進。高揚奮鬥之帆,緊握奮鬥之槳,就是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能堅持隨遇而進。王繼才則用行動告訴我們:困境是人生障礙,困境更是人生分水嶺。是由平凡而平庸,還是由平凡而非凡,就看你在困境面前能否做到隨遇而進。

01

隨遇而進,就是努力做到在職“一座山”、不在“一座碑”。

“你不在時,還有人傳唱你,那一定是你把芬芳留在了這個世界”,比如史偉年。“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史偉年生前系南京交警高速公路七大隊二級警長,在執行夜查任務時,為阻止涉毒涉黑前科人員駕車逃跑,被拖行遭碾壓殉職,犧牲時年僅47歲。史偉年在高速公路大隊工作11年,累計查處交通違法案件2.2萬多起,執法辦案“零差錯”,多次立功受獎。史偉年視頻新聞上網即被刷屏,不少網友感嘆“看到淚目”。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想真正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一點‘影’、留下一點‘聲’、留下一點印象,就要精心謀事、潛心幹事,努力為人民多作貢獻。”這是要求黨員幹部都能珍惜在崗時間努力工作,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隨遇而進,踐行職業忠誠,化解難題幹成事,以良好業績和操守贏得“口碑”,在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一座碑”。天地之間有桿秤,這桿秤就是百姓心。在職“一座山”,不在“一座碑”,應成為黨員幹部畢生追求和修煉。

02

隨遇而進,就是抱定初心終不悔。

王華是原句容市副市長,2013年援疆,2016年因公殉職,年僅41歲。他去新疆後對自己提出了“三問”:來疆為什麼?在疆幹什麼?離疆留什麼?從抵達新疆到出事前一天,王華寫了七大本日誌,記下了993天的援疆工作。他所在的援疆工作組,3年中累計投入援疆資金5.73億元,實施援疆項目55個。項目招投標中也有人送紅包,都被王華拒之門外。他真正做到了“抱定初心終不悔”,乾乾淨淨為民幹事。

“王華三問”實質是黨員幹部三問:入黨和當幹部為了什麼?在其位應當幹些什麼?身後給人民和後代留下什麼?像王華那樣“把底線劃出來,把先鋒形象樹起來”,無疑是黨員幹部應有狀態。

03

隨遇而進,就是以“歸零翻篇”心態再出發。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憑首創火炸藥資源化系列再利用技術,獲199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再憑發明低溫感含能材料顯著提高發射藥能量利用率,獲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60歲後,他又用20餘年時間獨創補償裝藥理論和技術,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成了“三冠王”。王澤山說,每次獲獎既是榮譽,更是激勵和召喚。

他還說,“關於火炸藥,我們需要加深的認識和亟待攻克的難題還有很多”。隨遇而進,也特別需要勇於“歸零翻篇”。困境對人是考驗,榮譽對人也是考驗。是躺在功勞簿上“吃利息”,還是“一切從零開始”,決定了人生狀態和事業高度。“不日新者必日退”。在自己崗位上和自己所擅長事業中有多少熱就發多大光,應成為自覺選擇。

04

隨遇而進,就要走出“生活在別處”困境。

世人感嘆:“生活在別處。”今天,社會固化結構早已開始打破,自由流動取代身份約束,後天奮鬥取代先賦環境,生活在異鄉別處已經成為常態。問題是,有的人不管生活在哪裡,心態上都是“生活在別處”。似乎別處皆“柳暗花明”,自己所在之處永遠是“山窮水盡”。哪怕處境還不錯,也依舊抱怨不斷。或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或抱怨幹事創業條件太差,或抱怨人際關係複雜,或抱怨組織上虧欠了自己。於是,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無心幹事,坐等“天上掉餡餅”。如此,不僅壞了心境,也誤了幹事創業。

“生活在別處”,往往因受困於“假如”。每每幻想著,假如我能如何如何就能怎樣怎樣。有“假如”也是人之常情,因“假如”放棄此處此時努力就是誤區了。誠如曾國藩所言:“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人人如王繼才般“靠自己”“不抱怨”,從“此處”發力,“向下紮根,向上開花”,社會才能永遠充滿生機和希望。

05

隨遇而進,就要以積極心態看“半杯水”。

福建省政和縣曾因窮出名,縣城老舊破敗,人們感嘆“窮家難當”。廖俊波走馬上任後卻說:“依我看,政和相對落後,反倒是個幹一番大事業的平臺。想想,咱們一起努力,在全國率先蹚出一條縣域經濟改革發展的路子,打它個翻身仗,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啊!”之後,他帶著人馬深入調研,帶領幹群深挖傳統農業優勢、整合分散園區、突破經濟難點,政和縣域經濟成了“全省發展十佳”。

面對半杯水,有人因“才半杯”而鬱鬱寡歡,有人因“已有半杯”而看到潛力和希望。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屬於後者。以積極心態看“半杯水”,就能從困難中看到潛力和希望,以堅定信心和高昂士氣幹事創業。無數事實證明,心態決定著行為選擇和目標實現效果。心態消極,則會遇難而退,越退越困難;心態積極,則會迎難而上,化挑戰為機遇。無論在何地從事何種職業,都應有這種積極心態。

06

隨遇而進,就要踐行“戲路不同,努力相當”。

有位演員在拍戲時抱怨:為何總要我扮演遲鈍猥瑣類形象?導演讓他和主角換換演個警官,劇組人員看了他的扮相,笑得前仰後合。因為,“鐵血硬漢”變得“猥猥瑣瑣”了。當他自嘆不行時,導演卻說:“你們戲路不同,但努力相當。”他從此沉下心專攻適合自己形象的角色,終於在自己的戲路上廣受認可。一部戲,有主角,也要有配角。主角固然吸引目光,但配角同樣能令人印象深刻。關鍵在於,你是否盡到了最大努力。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成功原無分行業領域,亦無論職業身份,智慧與汗水才是最關鍵的變量。物理學家薛其坤,帶領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震動世界基礎研究領域。他說,實驗物理學家是紮紮實實做出來的。20年,他都是“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勞模孫景南是名女焊工,因焊接技術精湛被法國同行稱為“女焊神”,業績背後是“白天干活,晚上練習”,幹完活後連褲腳都能滴下汗水。“戲路不同,努力相當”。

各盡所能,各展其長,努力到極致,人人都能“灼灼其華”,讓生命發出強光,照亮自己和社會。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在生理、安全、社會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5個層次的需求之外,還應有“第六需求”——自我超越。“第五需求”給了人生奮鬥動力,但以此為人生終極目標會助長自我中心傾向。欲神聖而寧靜,我們需要比自我“更大的東西”。王繼才說:“我是哨所的民兵,為了一面國旗,我留下來守島;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了一個信仰,要在開山島守下去,直到守不動的那一天!”王繼才兌現了承諾,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東西”,就能隨遇而進,以持續奮鬥發出人生光彩。選擇決定人生,價值觀決定選擇。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東西”,人生就有了不一樣的價值。

一個人人努力奮鬥的社會,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

摘編自《群眾》2018年第22期,原標題為《奮鬥,就要隨遇而進》

奮鬥,就要隨遇而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