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與存在相同嗎?把存在量子化是科學家的無知嗎?

一葉扁舟l


物質是客觀實在,是存在的一部分,即必須是實在才是物質。一般科學方法可以探測、認識。

存在呢?範圍更廣,它不但包括科學方法可以探測認識的客觀實在,而且包括科學手段無法探測認識解釋的未知的東西。其中最典型的是宇觀物質的功能,意識、時間等。下面我來一一分析,你來判斷這些存在是不是客觀的,同時又是科學手段無法探測與解釋的。


一、科學只是認識物質的一套邏輯,並希望通過物質技術手段,使正確認識轉化為物質產品。但還有很多非物質,但又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比如功能,眼前的宏觀物體可以認識,體量大到星系、宇宙,物質手段無法探測,所以,假設了暗物質暗能量,這些不存在的東西。由於認識不清,造成銀河系的體量變來變去,過去直徑是10萬光年,現在有天文學家說是16萬光年。還有時間、意識的本身,無法探測,因為其本身是存在而不是物質。 科學當然還有自身的侷限。即使是物質,科學手段也是錯誤的,比如考古,地球上有的初期物種由於太小,根本就形不成化石而消失在海底,沒有留下任何信息,但不能說不存在。歷史人物也是如此,只能依靠記載,繁多的農民起義軍哪裡尋找?屍骨何在?即使找到了,如何鑑定身份?除了幾個史書上記載的關鍵人物,幾乎所有的普通人,連個姓名都沒有,如何鑑別?



二、信息。任何事物都有信息反映出來,有了事物,就可以探測事物的基本情況。事物一旦消失,信息也沒有了。信息本身不可探測,到底信息是什麼?當然不是信息量子。有人提出了多維空間,為靈魂、為上帝,找到了去處。沒有物質哪來信息?

三、意識。它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結構比較複雜,既有神經系統的生理結構,也有價值、經驗、需要的心理結構。意識只有通過語言、文字、行為才可表現出來。意識是連接大腦和物質行為的橋樑,意識本身不可測量,有人提出了意識是量子,看著高大上,其實混淆了物質與功能的本質區別。



四、功能。功能是結構的派生,離開結構就沒有功能。功能是連接物質結構與作用對象的橋樑,通過作用對象反應出來。功能量子是不存在的。結構產生,功能同時擁有,沒有時間差。速度無限。 結構有三種形式:自然物質,生物體,社會。這些都是系統,是生命體的表現形式。 比如,銀河系,是棒旋結構,它的功能表現為大大超過其物質總量所對應的結構存在。科學家無法解釋,誤把不可探測的結構派生的功能當作”暗物質”,幾十年的探測,全是徒勞。根本不存在功能粒子,哪裡探測?

社會結構分物質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物質結構是基礎,是由生產關係構建,其功能十分強大。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的強大,依靠的正是經濟結構的根本變革,英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超越清朝,同樣是優化社會結構,特別是優化經濟結構的結果。這裡誰能計算功能的大小?更不可能測出功能粒子,只能通過經濟發展體現出來,所以,此功能自身無法探測。結構確立了,功能也具備了,沒有時間差。即速度無限大。

生物體也是如此。結構形成,一切功能具備,一旦結構消失,功能消失,時間差為零。

科學家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根本無法解釋生物體。 為了把一切東西物質化,硬是把萬有引力量子化,假設一個子虛烏有的引力子出來。苦苦探測,毫無音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