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惯性还是本性如此?为何古代统治者从来不吸取亡国教训避免灭亡?

静夜史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提出了“历史周期律”的现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个王朝兴起时朝气蓬勃,迅速崛起,灭亡也很迅速,土崩瓦解。

其实,这种现象,古人早就发现了。晚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写作《阿房宫赋》的1000多年前的鲁昭公三十二年,一个叫作墨的史官,已对这种现象有所总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历朝晚期的君主们,对前朝灭亡的教训真的都一无所知吗?显然不是,那么,他们为何不能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呢?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王朝亦如动植物,都免不了衰亡。

“殆天数,非人力。”借用宋代状元词人的诗句,任何一个王朝的衰亡,皆不可避免。生死相继,兴亡交替,王朝有兴起,必然有灭亡。这是万事万物的常理,任何王朝概不能外。

无论是否汲取历史教训,任何一个王朝都不能避免衰亡的宿命。吸取历史教训,只能延长王朝的统治,却无法让王朝万古长存

【法国思想家波伏瓦有书名叫《人都是要死的》。仿此可说,王朝都是要灭亡的。】


2.历史教训不难总结,而现实问题更复杂,解决起来更困难。

就像对童年的回忆,只能建立在童年远去之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只能在王朝灭亡之后,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总结。没有任何两个王朝所面临的时代和问题是完全相同的,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哪些值得当朝借鉴呢?这让人难以理清。

而现实问题往往更为复杂,不像已经过去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全面认识,进而总结出一二三来。

现实可能与历史相似,但与哪段历史相似,多大程度上相似,都是难以拿捏的。简言之,历史教训的功用有限,它们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最高统治集团,可能会忽视亡国的历史教训。犯了许多大忌,还不自知。亡国之际,脑瓜才清明起来,只是为时已晚。

【图: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幻想子孙万世为帝王,可惜,二世而亡。】


3.一个王朝的灭亡,多是弊政逐渐累积的结果,纵然统治集团有心力挽狂澜,未必具备中兴王朝、扭转乾坤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历史上有几十个王朝,这些王朝中后期的君主,大都以中兴之主自期,希望能够重现建朝之初的辉煌。然而,除了东汉光武帝和南宋高宗、孝宗之外,绝大多数君主都没有复兴王朝的智慧和能力。当然,有些君主,缺的主要是运气。


4.末代君主多半在亡国前后,才真正重视危机,可为时已晚,只能徒唤奈何。

王朝将亡的危言,极易触动最高统治集团的敏感神经,触犯忌讳,绝大多数人都不敢以亡国乱世比况当朝,这样的后果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了王朝的问题,但出于自保或者侥幸,不敢向最高统治集团上达。

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讲的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统治阶层的中下层,不敢向最高统治者汇报坏消息,只报告好消息。如此以来,王朝的问题和弊端,大概等到非常严重时,最高统治集团才会意识到。

【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收录】

当深居禁城的最高统治集团也意识到亡国危机之时,恐怕已然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矣。

有些统治者,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自知无法抗衡赵宋,内心极度绝望,一味苟且偷安,已然放弃了壮大自我,延续王朝命运的努力,丧钟必然很快敲起。


5.统治集团并非铁板一块,未亡之前,不少人为满足私欲,维持和扩大私利,一再损害王朝长远利益,侵蚀王朝延续统治的根基,结果加速王朝的灭亡。

多数王朝,都亡于自身,因统治阶层内部日益腐朽,少人特权集团毫无节制地扩大私利,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严重威胁中下层百姓的基本生存。失衡的社会生态,如果不能自我调节,重新恢复平衡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毁掉现有生态,重建新生态的大人物和集团。


6.新兴王朝赢得了权力集团或者老百姓的拥护,旧王朝失去了统治的依靠和基础,自然难以扭转衰亡的命运。

新兴的权力集团,更容易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潮流。新兴权力集团崛起后,中下层人们发现有这么一个可能不错的新选择后,对旧王朝不足的忍受度降低,更容易反抗旧王朝的压迫和剥削。上层的实力派,为了延续团体的利益,很快抛弃旧王朝,将希望和筹码压在新兴权力集团上。旧王朝的统治者内部已经分化,坚守旧朝者,很难继续维护统治了,灭亡将不可避免,丧钟很快便会响起。

【图:汉光武帝刘秀剧照。刘秀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中兴之主了。】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历史给人们的唯一教训是,人们从不汲取任何教训。”其实,人们可能会汲取教训,只是历史教训,并不能改变衰亡的宿命。衰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知衰亡不可避免,而变得虚无绝望,全无心肝,一无所忌,肆意妄为,草菅人命,残忍践踏人类逐步建立起来的文明


风雅人文观察


历史总是这么的相似,打天下,坐天下,失天下。每一个朝代都会被兴,亡,二字所概括。难道统治者愿意按照兴亡盛衰的历史怪圈规律而行走吗?其实没有一个皇帝愿意灭亡,总想千秋万代,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谁又能做到呢?

每一次新朝建立,开国皇帝总会接受前朝的教训,而更加严密看守自己的江山,美人,会采取许多巩固朕家江山的政策措施,关闭国门,封锁新闻,毁掉开发明智的书籍,采取一些良策,安抚天下,当然这些措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天下稳定。

但是天时不会让皇帝万岁的,皇帝也会按照自然规律,生老病死这四个字走完自己的阳寿,而消逝在日月之中。

第二代皇上往往是守家皇帝,这代人没有经历过他的前代那样惊心动魄的喋血战争场面,也没有从平民到皇帝的艰难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前辈为了荣华富贵,为了摆脱贫困铤而走险,奋斗不息,终于打下了天下,经验丰富,政治老道。

而第二代皇帝出生在深宫里面,与社会隔绝,不知道天下苍生的生活世界,他们已经到了社会的顶峰,失去了上进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荒唐的,荒唐的人生是愚蠢至极的。

愚蠢的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他们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的本性就是生物的本性,恶,淫,霸,贪,这些本性就是他们对天下的态度,这个态度决定了大臣们为皇帝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这个政策的残暴,民不聊生,天灾人祸,这些将把天下逼反,而当这些人感到意外和危机的时候,为时已晚不可救药,这个朝代灭亡了,新的朝代又开始了。

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朝代的兴亡盛衰,新旧更替,历史的规律。


宝树白石34222787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既然有那么多前车之鉴,为何亡国的教训总是不能被避免呢?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情况,导致亡国的也各有各的致命因素,不能简单粗暴划分,但总归有规律可循。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无不反省借鉴先朝灭亡的经验,并用以警示告诫后人。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社会资源利益分割平衡,百姓有其地,赋税徭役较少,政治清明,君明臣贤,疆域广阔,军力雄威;慢慢文修武偃,人口滋生,商业贸易发达,国家进入盛世,即全盛期;然而盛极则衰,渐则天下承平日久,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土地兼并加剧,百姓所受徭役赋税加重,军队武功废驰,四夷骚动,官吏贪污腐败。而这是一个分水岭:若此时统治者对国家的改革成功,则国又遇中兴,国祚尚能延长,灭亡的进程被延缓(只是延缓,因为灭亡终不可避免);而当努力失败,则意味着统治者的自我拯救付诸东流,衰亡的速度甚至加快。最后则是晚期,内忧外患并存:饿殍千里、流民不断,权宦、奸臣、后宫、外戚纷纷干政,地方豪强蠢蠢欲动,外族步步蚕食、虎视眈眈,财政入不敷出,国家面临崩溃的边缘。而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庞大国家机器,在那之前也承受了千钧重压。

还依稀记得《三体》的那句话,最震撼的那一句: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时光易老人常别


悟空问答,寅哥解惑。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一部轮回史,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最具特色的一面。为什么会这样?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1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帝一代代往下传,前期的几位因为创业的艰辛而兢兢业业,对个人的把控掌握的很好,制定的政策也是最合理的,但人终归会死,后来的帝王没有了这种经历,体会不到辛苦,也就没有了危机感,各种贪欲就会爆发,最终埋没王朝。

2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这种轮回,不是统治者所能掌控的。王朝的灭亡大部分就是百姓活不下去造反推翻的,然后新的王朝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到了一定时间节点,又因为人口增长带来了资源的不足,又会爆发起义。封建统治者不是不吸取教训,是他们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延缓!

3封建社会不是皇帝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的,他需要整个统治阶级来维护的,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皇族勋贵这些特权阶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的侵蚀王朝的根基,他们既是王朝的奠基人,还充当着王朝的掘墓人的角色!

封建社会就是由这些个必然性,也可以说是这些必然性决定了王朝更替的命运!我是寅哥解惑,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积极点赞和评论





寅哥解惑


《红楼梦》揭示了这一秘密,曹雪芹通过《好了歌》唱出了生命的价值与缺失。第一是追求功名,第二利禄,即财富,第三情爱,第四长寿,古人称之为富禄寿喜。这四个元素,体现了生命的核心价值,也是人生的动力,如果人缺了这四个元素,便不成其人了。但是,人如果任性,过于追求这四样东西,又会毁灭人自己。跛足道人念了“好”字,甄士隐便念了“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贪图功名的结果,“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这是贪图富贵的结果,“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这是贪图财富的结果。“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这是贪图长命百岁的结果。曹雪芹认为,事物包含着肯定与否定,即正气与邪气,正气衰则邪气盛,邪气盛则祸行。因为富贵与贫穷之间只有一步之隔,应有危机意识。前不久在美国被抓的某大享,市值蒸化了几百个亿。所以,不要把贫富看成一成不变,其实是转眼之事。记得有个大清王叹曰:大清怎么眨眼没了?











修山书院


小时候看演义,评书。总是为西宫娘娘和八千岁的故事着急上火,急于皇帝的愚钝,重用小人导致江山丢了。后来吧,就是把皇帝当成最大的坏人,总是要迫害我们好人,但为什么要个坏皇帝的?。但看史书吧,依然充满诸葛亮进君子远小人的这种论诉方式,好像江山丢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风,近小人导致江山丢了。那为什么天天每个朝代都是这个问题呢。历史会是这么脸谱化的吗?怎么能找到历史背后的故事呢?

其实,历史也简单。怎么说呢!就是平衡。夏开始家天下,商开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记载少,就以周开始。周朝呢,仔细想想,怎么管天下。没啥好办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业大,兄弟多,咋办只能分家过呗,就是这么简单。这一点和日本西欧差不多,也是分层次的管理,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士几层关系。规定好义务和权利,以及效忠关系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将军,大名,武士几层。欧洲是国王,贵族,骑士等。分封制是个比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制度,就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一下,分层管理。这种制度,日本现在的大公司里依然有其影子。

这种制度的弊病就是纷争不断,时间久了,封臣之间利益冲突会有纷繁的战争。如果规模不大,会形成几个大的封臣之间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诸侯平衡的产物。

但这个规律对中国不适合,为什么?因为中国太大了。比如中国东周任何一个诸侯都是西欧一个大国的体量。任何一个诸侯都有席卷天下的实力,并且中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大势,无论从治理黄河还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讲,这是必须的。从一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种是好地方 ,打战不好,无险可守。就这样打来打去,出了春秋五霸。毕竟各个诸侯国是堂兄弟们,要点脸面,打仗还多少有些顾忌。但从三家分晋开始,大夫夺诸侯权开始后,就撕破脸了。这就是战国七雄的兼并战,说白了,就是抢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优势,然后严刑峻法的变法,秦国变虎狼之师,随吞并天下。

秦有天下,发现麻烦也来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训。经验教训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县制吧。可是问题也来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管理的有效距离也就马一天跑的距离,管不过来。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几斤的书简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并六国的成功的方法,严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实和暴政关系不大,主要是才刚有天下,管不过来。社会已经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状态。一味靠严刑峻法,不顾及地方情况千变万化,各地有不同的问题,简单靠秦始皇有吞并六国之威,还能压得住。直到汉武帝推恩令,才算解决了刘姓王国的麻烦。为了吸取秦始皇的严刑峻法的教训,汉朝开国只好用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这才有文景之治。但这种方式治国,造成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所谓门阀士族的兴起。

门阀士族的兴起,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直接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历史进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势力才消失在历史长河。从西汉到盛唐,历史人物虽说风起云涌。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于士族。士族的兴起,造成王朝的统治被士族把持,东汉是士族完全壮大时期,多少有名义上共主,东汉后就是分分合合几百年。看似混乱,其实背后都是士族势力的争斗。无论是南阳的豪强,山东的大族,还是关陇的军事贵族,本质上就是世袭的士族。就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地方豪强势力。

士族势力的兴起,显示出我们大帝国的困境。无论如何国家太大了,皇权必须有人依靠才行。其实主要的问题就是,统一这么大的国家,皇权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须依靠一定的层次去间接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中间层次的失去控制。汉朝和唐朝就是在国家强大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中间层次的控制。汉其实亡于门阀士族,唐亡于藩镇割据。本质上就是管不了。

从宋到明清等王朝,开始采用加强文官,重用科举,提防武将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对地方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办法就不好用了,必须得变化了,这就是每个王朝都有变法的原因。但往往变法要针对中间层次,也就是官僚体系进行改革,会使他们利益受损。在这一背景下,使得问题没解决反而又产生问题,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溃。这背后就是原因就是管不过来的问题,早期人少地多,有问题了多少处理有余地。到王朝后期中间层次膨胀到王朝无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回旋余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镇的教训,不管迟早会出现更大的麻烦。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过来。宋以后的问题就是王朝管不过的问题。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运,这些人失去控制的时间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内政被忽视了。其实宋朝防武将,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后受制于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临安投降书没有宰相签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个不想统治的胡乱闹的外来政权,兴于弓马,败于弓马。

明朝有宋宰相之祸,罢相。但发现依然没法,皇帝毕竟管不过来。只有依靠文管体系,不得已有了内阁,不是宰相的宰相机构,皇权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厉害也是对文官的制衡,皇权对此有绝对控制力,不是汉唐时的宦官当权。但依旧是最后管不过来,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祯不会说文官个个可杀,最后陪崇祯依旧是个老太监。

清虽然用外国人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失去对中层汉族人的控制。虽未亡于曾国藩,但还是亡于北洋的袁世凯。其实也是王朝最后管不过来的问题。


沙中土大溪水


借用费因博格《心理学利己主义》一文中的描述,任何人最终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

其实历史也在不断的证明,自私,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因为自身的利益需求,选择了离开丛林,走出非洲,并且组成社会,又因为自身的利益,建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文明,而我们文明演化中的大量历史事件都在佐证这一点,比如十字军东征,又或者春秋战国的纷乱。

也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恕我直言,生产力高度发达并不能彻底瓦解私有制,毕竟,《资本论》巧妙的回避了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利己。

因此,任何政权的缔造者都会不可避免的陷入一个巢窠,即权利的移交问题。而出于利己的心理,最终的选择都必然是权力世袭,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继任者优秀时尚可,但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权力和随之而来的利益往往会让统治阶级日益昏聩和缺乏自律。

同时,社会底层民众为了分享权力带来的利益则会愈加奋进,即便社会上升通道日益狭窄,这种欲求也只会更加旺盛,因为社会上升通道的固化和统治阶级的日益沦落往往会导致社会底层生活水平的下降。

而当这一升一降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权利的更迭将不可避免的发生,之后,再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欧美社会选择的政体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利用利己心理制造权力制衡以制约利己心理造成的权力世袭和社会阶级固化,而在我们国家,它的名字是“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

当然,能不能实现要交给历史去评判。


不正经的花生米


1. 至少从战国开始,大家就已经意识到,每个王朝都会灭亡的。

《左传》中已经很明确说了,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夏商周,每个王朝,从一开始,就一个命数,只能作天子这几百年,之后就要换别家了。大家口头上说,皇帝万万岁,本朝万万世,这只是讨个口彩,就好比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家心里很清楚,没有人可以像南山一样长存不衰,没有王朝会永远延续。

2. 所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有的时候初衷就不是避免灭亡,而是让灭亡来得慢一点,方式更加迟缓一些,最终,对天下百姓也好,对皇帝的子嗣也好,伤害更小一点。

举个例子,三国时曹魏的宗室曹冏有《六代论》,讨论夏、商、周、秦、汉、魏,这六个朝代。曹冏的预设就是,没有永恒的王朝——夏商周延续时间长,秦时间短,汉在当中。所以,曹冏关心的问题是——曹魏怎样才能延续得长一点?换而言之,他的初衷就不是要吸取历史上亡国的教训,让国家永远延续下去,而是让曹魏延续得久一点。

曹冏提出的方案就是要分封宗室,让曹魏子弟都有一块自己的地皮,这不是很有新意。有趣的地方在这里。在曹冏看来——

3. 每个王朝都会衰落,都会因为不好的统治者陷入危机;但是,如果有好的制度的保障,这个王朝会衰落得更慢,子弟还可以繁衍几百年。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政治思想,某种意义上,还是很伟大的思想。首先,他已经认识到,家族中总有一天会有败家子,世袭君主制之下,总有一天会因为不肖子孙,一蹶不振。

其次,他强调,政治制度追求的目标,不是避免灭亡,而是面对会灭亡的宿命。这就好比说,人总是要死的——追求长生不老,只会死更快——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我们的老年做一点准备,让我们享受天伦之乐,然后在一个长寿的年龄,安然死去。曹冏认为,对于政治体也是这样。我们能做的,是接受一切王朝都会衰落的宿命,然后过好王朝的晚年。

这些极具原创性的想法,学界少有讨论,实在是很可惜的。


在野武將


这是一个非常忧郁的话题和现实的问题,这个大题我非常感兴趣。但是我又犹豫起来。

如网友打开《王上走往前看》的网页能看到我的座右铭就是"我虽平庸但我血热,时刻关注祖国母亲的饮食和起居!

特别我自涉足《今日头条》及"悟空问答以后,无论是应邀或者不应邀,却是抱那种负责的态度去应答,力争达到"可读。我也曾向《今日头条》提出了建议或建言甚至批评,因为我对这个栏目的前景充满信心。

我是一位丰衣足食的临近退休的中老人,对自己的远大没有什么奢求,即不想成名,也不想立传,更不想从这个栏目中取得稿费,只是想把我对这个社会观查用文字表达。爱国忧国之情清晰可见!

泱泱大国和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完全也归功于那些先赴后继祖国的孝子们!

朝代的灭亡就是历史的更新过程。每个新朝代的诞生都蓬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了疾病,由于自己的轻心这种疾病在慢慢的扩大,严重。步入膏肓已无能为力。

灭亡的朝代有个极其明显的特征:

政令不通明显。腐败严重惊人!

官吏不作为会乱作为。老百姓的呼声和正直的吶喊当做耳旁风,甚至会被围猎!

老百姓对国家的感情淡化,方向迷茫!

历史的教训永远要牢记,始终要警钟长鸣,居安思危。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无疆!


王上走往前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进化和文明总是边缘旁观者为赢,这是自然循环之谜,就好像一个人总是很难认清自己……

人类的智人是所有人种中最边缘人,人类的文明中心由美索不达米亚到希腊再到边缘欧洲。

东方中国是战争文明,从中原商周到边缘游牧民族(元,清)……

我可以看太阳,却很难站在地球上看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