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為何要搬出一個“金匱之盟”證明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

文藏


趙普罷相之後,政敵盧多遜掌權。為了鞏固地位,盧多遜對趙普百般汙衊。

後來,宋太宗繼位,盧多遜更有擁戴大功。趙普要如何才能翻身呢?

趙普不愧是宋朝第一宰相,治國方略不少,陰謀詭計更多。

趙普敏銳的發現宋太宗繼位之後為了正名殫精竭力。趙普密奏宋太宗,自己有辦法扭轉困局,但是作為交換,自己必須回到朝廷中樞。宋太宗答應。兩人見面之後,共同策劃出“金匱預盟”行動。

趙普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證明,當初杜太后就有詔命讓宋太宗繼位,並且太祖皇帝也當著趙普的面答應了。

宋太宗當著百官的面端出金匱,並且慨嘆:“以往朕對趙普多有誤會,但人誰無過?朕不必等到五十歲,就已經知道此前四十九年錯怪趙普了。”

換言之,趙普主動提出一個“金匱之盟”看似在幫宋太宗,其實是在幫自己。當然,也可以說在幫大宋。畢竟宋太宗雖然軍事不行,文治還是一把好手。

宋太宗獲得繼位的合法性,可以大大減少對趙宋皇族的壓迫。因為名正言順了,也就不用暗中下殺手了。

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雖然先後被宋太宗弄死,但是,孫子輩卻逃過一劫。這可以說,多虧了趙普。


葉之秋


欲蓋彌彰——金匱之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最破的一塊遮羞布。

小時候看安徒生寫的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被作者的創意深深折服,不過心裡還是認為這世界上不可能有如此荒誕之事。但是後來看了宋史中的“金匱之盟”,安徒生的崇高形象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趙普趙大人。我估計安徒生同志如果有幸看到這一段,都得給趙普趙大人跪下了,此處拿周星馳電影中的經典臺詞給安徒生同志作發言稿是最合適不過了:“我對閣下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而不可收拾,聽閣下一言,勝讀十年寒窗,看古今風流人物,還數閣下!能在此間見到您,真是小弟一生之榮幸,回家定要燒香祭祖,感謝先輩積下的陰德。”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鬱郁不得志的趙普碰到了一個絕世良機,當時有人告發秦王趙廷美鋪張浪費,皇帝趙光義詢問趙普的意見,趙普回家以後突然靈機一動,做出了此生最正確的一個決定。他上書“陳參預知道宋太祖、昭憲皇太后臨終顧託之事”,據說“言辭非常懇切”,趙廣義則“感動醒悟”:趙普真是我肚子裡的蛔蟲啊!不久就升趙普為司徒(相當於宰相),封梁國公。

趙廷美也不傻啊,趕緊就找了個臺階下:他也上書請降為趙普之下,太宗當然同意了。但是六年之後,有可能會從金匱之盟獲利的趙廷美還是以“涉逆”的罪名降職,兩年後再次革職,吐血而亡。

眾所周知趙廣義借燭光斧影之事一舉登基。關於這一段,史書上的記載語焉不詳,趙老二登基的合法性已經不是能不能證明、還有多少漏洞的問題,那簡直就是處於裸奔的狀態了。金匱之盟拿死去的皇太后及老大趙匡胤做文章,實際上就是給趙老二臨時找了一條褲衩套上充當遮羞布,甭管這褲衩的顏色和款式如何,至少它遮住了最要緊的部位。從此以後,大宋朝的第二個皇帝出門終於不用裸奔了。別說司徒,就是給個太尉也是應該的。

一千多年過去了,據說很多史學家都認為金匱之盟確有其事,只是對其中究竟是“三傳約”還是“獨傳約” 爭論不休。但是根據我的看法,金匱之盟的破綻簡直不可勝數,趙老二的腚都露出來了。

首先是金匱之盟出現的時間。根據記載太后死於961年,趙老大死於976年,如果真有什麼金匱之盟,作為記錄者的趙普應該在趙老大死的時候就說出來啊,據說當時太后還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可是趙普倒好,居然把這麼重要的事情給忘在腦後了!?難道打麻將打多了?違抗太后的旨意可是死罪啊!而趙老二居然還給他升官封侯!?很顯然唯一的解釋就是假貨。

其次按金匱之盟的說法,趙普是記錄太后的旨意,可是在末尾居然寫著“臣普書”??這是何意?太后的旨意是太后的意思,落款應該是太后,而且是太后和皇帝的約定,這兩人都應該簽字畫押,但是記載卻從未提及,很顯然是沒有的。這三個字不僅不能證明文件的有效,反而使這份文件成為趙普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作為北宋重臣,趙普對這麼緊要的事情都不知道嗎?舉個例子,皇帝的詔書一般也是由手下代勞的,但是有誰見過代勞的人敢在底下寫上臣某書?到此金匱之盟的真與假已不言自明。

當然破綻還不僅於此。

第三就是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在史書上從來沒有涉及。為“三傳約”還是“獨傳約” 爭論不休的專家們不感到奇怪嗎?史書對太后和趙老大那天晚上說的話都記錄得一清二楚,甚至連末尾寫著“臣普書”都記下來了,可是唯獨漏掉了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要知道這種東西對整個大宋朝而言、對趙老二而言、對記錄此事的史官而言都是頂頂要緊的東西,你們都裝著沒看到是幾個意思啊?而之前對於此事一無所知的趙老二(太后謹密宮人掌之)僅僅從趙普的奏摺中聽說此事就滿足了,而不是從掌之的宮人那裡把它拿出來公之於眾!難道宮人死了?金匱也弄丟了?這也太扯蛋了吧?

第四既然趙老二對此事一無所知,在燭光斧影那天晚上,他憑啥就敢闖進皇后宮裡對皇后說“共保富貴,無憂也”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除非。。。。。除非他是派兵攻入皇宮。

有人說有可能事先趙老二是知道金匱之盟的事情的,這種說法就更說不通了。如果趙老二知道此事,趙普後來說出此事對趙老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為何要給趙普加官進爵呢?同時在燭光斧影那天晚上或者登基之前趙老二大可找個機會把金匱之盟公之於眾,而不是在登基後的這段時間裡整天裸奔。

還有人說這是皇家內幕,沒有必要讓外人知道。可是既然是皇家內幕,為何偏偏又找了一個外人趙普來記錄此事呢?雖然趙普和趙家同一宗族,但是也只是遠親,趙太后一個婦道人家,不可能找夫家的遠親來做這種事,而是應該找自己孃家那邊的人來幫忙記錄和監督,畢竟誰知道趙普會不會向著同樣姓趙的老大呢?這事換了誰都不可能對趙普放心。很顯然這種情況也不成立。

有了以上幾點破綻,我們完全可以斷定:金匱之盟這條破褲衩只能供趙老二臨時穿上不至於裸奔。真的要拿出來展覽,估計破綻多得沒法看,到時候紙包不住火、授人以柄,那對於趙老二才是最致命的事情,所以,趙老二和趙普這一對狼狽為奸的傢伙是不可能把金匱之盟“莫須有”的內容公之於眾的,反正趙老二也不過穿著這條褲衩幾十年(實際為二十年)而已,而殺個把人對用毒高手趙老二而言簡直比吃豆腐還容易。僅僅用了不到三四年時間,所有趙老大有繼承權的嫡系成年子孫就全部"非正常死亡“,剩下未成年的反正也構不成威脅,就這麼留著吧。997年趙光義崩於萬歲殿,趙光義的兒子趙恆即位,是為宋真宗。褲衩或者說遮羞布也就失去了利用的價值,光榮地退休了。

走好,不送。





明月山脈


宋朝的一大疑案就是關於太祖趙匡胤的死,以及留下的歷史公案——斧聲燭影。無論是趙光義殺了哥哥,還是趙匡胤硬逼著弟弟繼承皇位,以實現“金匱之盟”的諾言,凡正他的離去,帶來了國運、朝綱的重大改變,拉開了中原大地無法迴避的災難。

登上皇位後,宋太宗趙光義首先迫切要做的是什麼呢?安內穩定人心——不惜打破祖制甚至不擇手段。其實有封口嫌疑。趙匡胤的皇后再次被封為開寶皇后;趙匡胤的長子德昭被封為武功郡王,封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尹兼侍中,位列宰相之上;太祖皇帝的次子德芳由貴州防禦史升遷至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副宰相);趙氏的三弟趙廷美封齊王,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位列宰相之上;從即時起,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後代都享受和現任皇帝趙光義的子女們同等待遇,兒子們並稱皇子,女兒們並稱皇女,以顯示兄弟三人存亡連體,永無二心。

這不不夠。諸位朝中高官,亦是人人有賞,就算是宰相這種沒有再上升空間的職位,都可附加額外好處:原來的宰相薛居正被加封為左僕射,沈倫被封為右僕射,盧多遜(告倒趙普的功臣)被封為中書侍朗、平章事,曹彬由樞密使(國防部長)加封了同平章事,楚昭鋪由副樞密使扶正,潘美雖征戰在太原城下,也被加封為宣徽南院使,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員都紛紛有賞,同時大赦天下。趙光義如此大面的加官晉爵,如此大範圍的出讓自己的利益,太宗連自己的兒子的未來繼承權都無所保留,如此大方的他自然是急著想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籠絡人心,封口堵嘴。

宋太宗籠絡住人心了嗎?堵住庸庸眾生之口了嗎?基本達到了。因為大多人是世俗的。可當時還有他不能控制的一股可怕力量。這股敏感而可怕的力量就像是導火索,隨時都可能在這個非常時期引爆,一旦發作,宋朝的天下會瞬息之間分崩離析,這股力量就是洶洶輿論——兄終弟及理論上承繼大統的合法性與現實性的相統一,是一個能在理論上證明“名正而言順”的關鍵東西。按照歷朝歷代的祖訓,皇位一般都會傳給嫡長子,但趙光義繼位太出意外,朝野大臣的心中,都有一個天平,天平衡量的是趙光義獲取皇位的手段是不是正當。

而掌握這個天平的人在恰當的時侯恰當的出現了,他就是老同志趙普。與趙匡胤一起罵過娘尿過床的趙普站出來了,以唯一見證人的身份完全可以佐證“金匱之盟”的真實性——解釋權歸趙普。他本與趙光義是死嗑派屬於明爭暗鬥挖坑構陷的政敵,曾是趙光義繼位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趙普的黯然罷相,完全是趙光義以及盧多遜們契而不捨告狀的功勞。常言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老政客趙普當然知道此時此刻的趙光義最渴望得到什麼,也清楚自己能得到啥好處。希望能配合太宗,以此安身立命。連政敵都站出來證明“金匱之盟”的真實合法(其實是趙普編造的)天下還有誰再有疑問呢?這就是政治。有時侯,政治的交易是在歷史的巧合中無聲無息完成的。不久,趙普被任命為司徒兼侍中,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之位,後來又被封為梁國公。當然,老謀深算的趙普也一箭雙鵰給宋太宗挖了一大“坑”:按金匱之盟的遊戲規則,太宗死後應傳位於弟弟趙廷美。

名正言順了的宋太宗,心情大好,馬上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把全國所有州縣的行政權完全收歸中央;二是迅速整頓錢幣,規範了金融市場;三是下令翰林院編纂《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大修崇文館,以示“揚文抑武”的決心。


書中有毒


【文藏來答】還能為啥,當然是為了官位啦 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趙普是大宋開國,又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左膀右臂,在大宋又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對皇位繼承人選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其實,最開始趙普也是反對趙匡胤死後由他弟弟趙光義兄終弟及的。開寶九年,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彼時趙普已經被罷免宰相之位三年。宋太宗感慨地說:“若趙普在中書省擔任宰相,朕就得不到皇位了。”

(網絡配圖)

後來,趙普之所以搬出“金匱之盟”,替宋太宗繼承皇位加以辯護,其實是為了再次得到宰相之位。

宋太宗繼承了哥哥的皇位,那麼順理成章的,他死後也要把皇位傳給弟弟——秦王趙廷美。結果,沒幾年,就有人(宋太宗當王爺時培植的親信)告發秦王趙廷美有謀反之心。於是,宋太宗故意詢問把趙普召來,問他對秦王趙廷美謀反一事有何意見。

(網絡配圖)

趙普從被前任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罷相起,到現在已經有近十年時間被冷落,他知道這是宋太宗要重新啟用他的信號。因此,趙普說:“陛下,臣願以宰相身份來全權處理謀反之事,替陛下您分憂。”宋太宗表示可以答應。

(網絡配圖)

趙普從皇宮回家後,立刻準備,當天就再度上奏宋太宗,聲稱當年杜太后(宋太祖、宋太宗的母親)臨終時,囑託宋太祖趙匡胤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宋太宗),宋太祖趙匡胤當場就答應了。杜太后怕宋太祖趙匡胤言而無信,還讓當時擔任宰相的趙普做見證人。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宋太宗很快在宮裡找到這份遺書。這就是“金匱之盟”。

(網絡配圖)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金匱之盟”裡並沒有說讓宋太宗再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廷美。因此據“金匱之盟”來看,宋太宗繼承哥哥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那是順理成章,而弟弟秦王趙廷美謀反覬覦皇位就是罪該萬死。

事成之後,趙普如願再次當上宰相。而秦王趙廷美被貶房州(房州是當年唐中宗李旦被武則天貶謫的地方),趙廷美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參考書目:《宋史·趙普傳》《宋史·杜太后傳》《宋史·魏王廷美傳》《丁晉公談錄》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出色的一個軍事家。無論是黃袍加身。陳橋兵變擁力趙匡胤為皇帝。還是讓母親做主兄弟三個輪流做做皇帝。還是燭影斧聲。他一步又一步扯她的政治使命終於奪得了皇位。他的這個皇位建立在殺兄斬弟逼死長侄基礎上建立成的。名不正,言不順。

和趙匡胤一起打拼的兄弟,心中不服,難免有言辭。而趙匡胤的母親,有遺言。兄終弟及。這樣可以唐僧語論。因為當時找到方已經18了。父死子及是人論也。由子不用,立弟為君。於理不合。所以趙普拿出來了太后的遺照。這名太宗的及位是民正言順的。

班門弄斧,淺薄之見。


可可潘琴


趙普、趙光義各取所需而已,一個為了重入中樞,另一個為了證明繼位合法性,如此荒唐但又另後人感到破綻百出之舉,他們當年以官方口吻嚴肅頒佈,煞有介事,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老趙家都屬一級演員,最初太祖皇帝演一出黃袍加身扮無辜,趙老二及前宰相發佈一太后遺詔裝聖潔,很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不過以以上兩位之品質及處事,再弄出一個什麼死無對證的詔書來也屬正常。


zhizunyu1


主要趙普又想上班了。正好老闆需要個藉口洗白,一拍即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