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明知英宗復辟成功自已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終南冠


毫無疑問,于謙在奪門之變發生前就已經得知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密謀。



景皇帝大漸,石亨等謀擁南內,府尹公知其謀,奔扣告變,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府尹公是于謙的兒子于冕,後來官至應天府尹,而少保公就是于謙於少保。于冕提前向于謙告知石亨等人謀亂的消息,卻被于謙呵斥出去。于謙在奪門之變中的“消極”表現一直很令人疑惑,就連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國榷》的作者談遷也大惑不解。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當時于謙身為兵部尚書,京城的主要武力十團營就是他親自組建的,再加上北京保衛戰的潑天大功,可以說是名望兵權在握。想挫敗石亨等人的陰謀簡直是易如反掌,所以談遷也想不通於謙為啥不做應對,只能單純的認為,可能是因為“或聞之倉促,不及發耳”。


何事男兒不讀書


于謙根本就不該死!英宗復辟成功以後,殺于謙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于謙才不管此事。

首先,有沒有“奪門”,英宗都有復辟的機會。于謙可能認為徐有貞、石亨奪門之變只是提前讓英宗復辟。英宗不“奪門”,也會是英宗這一支重新上位。所以,不干預此事。

第一,明朝名臣李賢曾經跟英宗揭穿“奪門”真相:天下本來就是英宗的,朱祁鈺死後,群臣肯定要上表讓朱祁鎮復辟。而徐有貞、石亨密謀奪門之變,只是為了增加自己在英宗面前的功勞。這二人是拿朱祁鎮的生命來賭博。

第二,景泰三年,朱祁鈺把侄子朱見深(朱祁鎮的兒子)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但是,第二年朱見濟就死了。朱祁鈺病重的時候,只有一個太上皇朱祁鎮和廢太子朱祁鈺和皇位有關係。所以,皇位再回到朱祁鎮這一支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徐有貞等人忽悠朱祁鎮殺于謙,最主要的罪名是于謙意欲迎立襄王世子。這個也是後來也證明是莫須有的。

其次,于謙本來就是無罪被殺的!
徐有貞原名徐埕,他只是為了報私仇,才忽悠朱祁鎮殺了于謙!

因為,"土木之役"後,徐有貞根據星象變化,別出心裁地建議將都城南遷,被于謙當著百官面懟了!因此,徐有貞遭到百官恥笑,名聲大壞,致使多年未得晉升。也是因此,徐有貞和于謙結怨。徐埕這個名字,被代宗朱祁鈺記住了。於是後來,才改名為徐有貞。

再者,于謙被殺,也是朱祁鎮的帝王權術。“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句話,實數權謀之術的藉口。但是,朱祁鎮必須信。

沒有“奪門之變”,是否是朱祁鎮復辟真不一定。最有可能的是朱見深!雖然是朱祁鎮的兒子,但是畢竟年幼,朝政可能還是大臣們說了算。所以,奪門還是有必要的,這樣起碼朱祁鎮當皇帝。

復辟以後,朱祁鎮肯定要為復辟正名,殺于謙就是為了立威和正名;復辟以後,給於謙平反,主要是為了打壓徐有貞等“還鄉團”!要是徐有貞等人後來不獨攬朝政,而是專心輔佐朱祁鎮,那麼于謙平反肯定要在等很久。

于謙不管“奪門”,是于謙覺得自己有功於國家,本來就沒有罪!自己也不想參與皇位之爭,也認為朱祁鈺復辟是沒有錯的。所以,于謙手握重兵,卻不參與。

于謙是君子,問心無愧!於是,等到英宗復辟後,他又從容上朝。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于謙在當時任職兵部尚書,按理可以掌控天下所有的兵馬調動,但是他在政變時真有力量力挽狂瀾麼?

奪門之變是石亨,徐有貞為主導發起的。當時藉口瓦剌騷擾邊境,要保護京城安全,調張鞁帶兵進城,然後石亨掌管皇城鑰匙,所以能夠通行無阻。四鼓時分,大隊人馬從長安門直接進入皇城。進入紫禁城後,徐有貞重新將大門鎖上,防止外面有援兵進來,並將鑰匙扔進水池裡面。

明朝的宮禁很嚴,在政變之前,于謙是不可能得到消息的,政變之時他也沒法參與進來,政變之後大勢已成,試問他又能如何,難道還能再次發動政變?那樣對國家也是很大的損失啊。而且,國家本來就是朱祁鎮的,他的復辟雖不能說順天應命,也總算是合情合理的,對國家的損失也不是很大,我想,這也是於少保甘願受戮的關鍵所在吧!


被風吹過的tiger


首先就要明確,在明英宗悍然發起“奪門之變”後,當年力主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將明代宗扶上皇位的大英雄于謙,有沒有想到他將來遭受的清算?

這個問題,于謙自己就作出了回答。當“奪門之變”波瀾不驚完成,明英宗大模大樣在奉天殿舉行登基大典後,于謙就被明英宗投入了監獄。然後明英宗親信們的各種攻擊,就是撲面而來,甚至還給於謙扣上了“勾結藩王謀反”的大罪。那麼突遭劫難的于謙呢?
非但沒做一句辯解,反而笑著一聲感嘆:“辯也死,不辯也死!”

可以說,對於蒙冤身死的命運,他其實早有預料,卻是坦坦蕩蕩,去迎接著殘酷的冤案。

那麼當奪門之變發生時,早知道自己命運的于謙,真的就逃不過這宿命?《國榷》裡更寫的清楚,早在明英宗勾結石亨等人,準備鋌而走險“奪門”搶皇位時,身為兵部尚書的于謙,就已經是“左右悉之而以報謙”。而且手握重兵的于謙,想要彈壓這場叛亂,更是“如摧枯拉朽耳”。如果於謙真這麼做了,後來這場蒙冤入獄的情景,必然不會發生。可他為什麼沒有這麼做?

也同樣是《國榷》裡,在撥開了歷史的疑雲後,給出了一個心痛的答案:當明英宗悍然“奪門”時,在位的明代宗,生命也已經到了彌留之時。
一旦發生火併,明英宗明代宗這哥倆,必然雙雙不保。到時候皇位虛懸的北京城,更大動亂必然會爆發。如果換成一個野心勃勃,想要趁機操縱國政的權臣,這事當然毫無壓力。但于謙恰恰不是,他心中想到的,唯有江山社稷。於是他坦然選擇了等待,哪怕會遭到不公的命運,依然要“一死保全社稷”。

這就是真實的于謙,這就是完全不同於好些後人眼裡“情商低”“愚忠”形象的于謙。這位親手挽救了大明朝的英雄,自然有看懂這一切的政治智慧,但慷慨報國的決心,為天下計的責任,讓他選擇了這痛苦的結局:被明英宗投入監獄,坦然受死!

正是他以他的這番犧牲,為明朝扛過了一場險些引發大亂的災難,換得了大明朝政權的平穩過渡,只是那時的明英宗,真不懂!

歷史風雲錄


個人非常贊同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裡面的李賢的分析。朱祁鈺死後只有兩種情況。

其一,朱祁玉沒有子嗣,朱祁鎮恢復帝位。

其二,朱祁鎮的兒子沂王朱見深繼位。因為他原本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更為重要的是孫太后在,孫太后起著決定作用。他肯定要維護自己的兒子。

就像李賢說的天位陛下固有。

第一,雖然于謙是手握大權,但是還沒達到一手遮天的地步。何當年霍光的權勢差遠了。

第二,于謙不是一個會謀逆的人,若要謀逆最好的時間就是圍北京是把軍隊都安插自己的親信,不過如果這些玩估計北京都沒了。還講什麼謀逆。

從於謙石灰吟就可以看出他是什麼樣的人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漁耕樵讀


“奪門之變”處於謀劃階段的時候,于謙根本就不知道;而且就算英宗復辟,他于謙也並不見得不得好死。



“奪門之變”是什麼?是地地道道的政變,而且是趁著皇帝朱祁鈺還沒嚥氣就發動的政變。政變這種事情,保密工作要是做的不好,那就是分分鐘掉腦袋的事情。這個時候的皇帝朱祁鈺已經奄奄一息,而太上皇朱祁鎮身份又極為尷尬。倘若在此時走漏風聲,讓朱祁鈺在喪失決斷力前動了殺機,那就別奪門了,一起菜市口吧。

那麼為什麼于謙會認為自己沒事兒呢?因為這個皇位,一定會回到朱祁鎮這一系!朱祁鈺這個時候已經絕了後了,因為他的兒子早就先他而去了!朱祁鈺一死,帝位不是朱祁鎮的,那也得是他兒子朱見深的,那麼這個奪門有意義嗎?無非就是徐有貞之流自己的一次拿著皇帝當賭注的政治豪賭罷了。



從私人關係上,于謙對得起朱祁鎮。遙想當年,朱祁鈺坐穩了皇帝之位以後,便處心積慮地想讓自己老哥爛在蒙古人手裡。是于謙,力主將朱祁鎮迎回來,並且讓朱祁鈺轉變態度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于謙是君子,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公忠體國的人。他的私德和官名都沒什麼好指摘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他于謙何懼換天子?



可以說,以于謙的君子之心,他是斷然不會覺得朱祁鎮復辟以後,自己會有什麼性命之虞的。是啊,一個一心報國、憑一己之力幾乎為明朝逆天改命的清廉少保,有何理由會覺得自己會被這個自己拼命保護下來的國家和皇帝判死刑呢?


青言論史


“奪門之變”發生的太快,且不是篡位,更有皇太后的支持。

參與“奪門之變”者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一個武將,一個太監,一個文官,其中石亨的身份特殊一些,是兵部尚書于謙的副手,掌握京城部分團營。

“奪門之變”,此三人沒有調動任何士兵,因為他們手上沒有皇帝的敕書,所以無法調動士兵進入紫禁城。但他們必然豢養死士,也就是他們的私人武裝力量,畢竟他們為這一刻準備很長時間。好在他們手上有孫太后的敕書,孫太后是朱祁鎮和朱祁鈺的嫡母,但孫太后和朱祁鎮的關係好一些。

“奪門之變”發生的很快,朱祁鎮從東華門到奉天殿,雖然路上有衛士阻攔,但只要朱祁鎮一句話“我是太上皇”,就沒人敢攔阻。畢竟衛士不敢把朱祁鎮怎麼樣,更何況也沒有朱祁鈺的任何指示,完全是眼巴巴看著朱祁鎮登上皇位。就這樣,兵不血刃復辟成功。

為何兵部尚書于謙沒有平息政變呢?

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石亨,或者徐有貞,再或者曹吉祥,那于謙一定可以調兵鎮壓,士兵也會聽從於謙,可問題是坐在皇位上的是朱祁鎮,更有皇太后支持。雖然“奪門之變”不合規矩,但它並不是完全沒有法理依據,因此不是篡位。所以,于謙未必能調動軍隊。

另外,宮內的禁衛士兵也是眼巴巴看著朱祁鎮復辟,有人推測,這是皇太后的命令,因為朱祁鈺病重,皇太后必然成為至高無上的人。在沒有朱祁鈺任何指示下的禁衛士兵,不可能自發起來與皇太后抗爭。


五味社


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我覺得於謙不是坐視不理,而是無能為力。

奪門之變的主要過程基本是短時間完成,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佈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由此可見,奪門之變就發生在一夜間,在朱祁鎮重登大寶、徐有貞催促百官入宮拜賀之時,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了,此時的于謙如果再想要做點什麼,只能選擇回家整理軍隊造反了。


此時朱祁鎮重新登基也是最合適的結果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不起,而此時他的唯一兒子朱見濟已經死了,可以說景泰帝后繼無人,如果景泰帝死去,皇位的最佳繼承人應該是在景泰帝繼位時皇太后定的皇太子--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而皇位傳給朱見深也就相當於傳給了朱祁鎮,朱祁鎮死後也必定是朱見深繼位。既然是最合適的人選繼位為帝,也就沒什麼必要提出不同意見。

于謙為人為國為民,不會多事

我想在於謙看到朱祁鎮高坐大位的時候也基本確定了自己的最後結果,不過這些對於謙來說又算的了什麼。于謙為人大仁大義,凡事以國以民為先,就算是他對皇位歸屬有什麼疑義,也不會輕易煽動內亂徒耗大明元氣,況且作為前任皇帝,朱祁鎮還是能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的,他繼位,不會使大明發生動亂,皇位也是平穩傳承,所以于謙也就認命了。就算是後來在牢裡被誣陷時,他也不吐一語為自己辯解,因為他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至於罪名,那就是人家願意怎麼捏造就怎麼捏造的了。

百年世事已過,無論朱祁鎮復位之後日子過的多麼逍遙,也洗不掉他身上的汙名,而對於于謙,這一切的一切都有何妨,他依舊是那個兩袖清風,為國為民的英雄,心中無愧,坦然的在西湖邊看這百年滄桑。


筆筒Susie


朱祁鎮就是個善良的草包!

1:土木堡被王振私交小利套住,搞御駕親征。被俘。

2:奪門之變就更加,完全是拿自己命去陪一幫小廝奪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權力。要不是遇到于謙,大公無私!隨便遇到一個敢玩弄權力的權臣(可以把明朝任何一個首輔往于謙位子套,10個有7個都會幹掉朱祁鎮)朱祁鎮都是必死之局。沒腦子,有運氣也TM行!

3:無論朱祁鎮奪不奪門,皇權都是要交到朱祁鎮的兒子手上的,他又是太上皇,還不是他專權?現在這麼一搞,就是造反,反對中央。本來中央就是遲早在你手,你還去造反奪,不是失心瘋嗎?鄉愿境界


宏騰學車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是很複雜。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件事情的大背景。景泰八年,“奪門之變”發生時,明代宗朱祁鈺實際已經病重,甚至可以說已經病入膏肓了。這也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選擇景泰八年這個節點發動政變的原因之一。此外,從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不久,被明英宗幽禁西苑的明代宗即病逝來看,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這一點(有一種說法,說幽禁中的朱祁鈺是被朱祁鎮害死的。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直接史料能佐證朱祁鈺被朱祁鎮害死一說)。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鎮沒有復辟。那麼,朱祁鈺也活不了太久。



那麼,朱祁鈺死後由誰來繼承皇位呢?依舊還是明憲宗朱見深,這一點基本沒有懸念。朱祁鈺雖然頂著巨大的壓力完成了易儲的大事,可惜,他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卻沒有皇太子的命。當上皇太子之後不久,朱見濟就一命嗚呼了。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執行嫡長子繼承製比較堅決、徹底的王朝之一。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死後,被廢掉皇太子之位的朱見深依舊還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所以,朱祁鈺死後繼承皇位的只能是他,除非朱祁鈺重新生出兒子來。但是,從彼時朱祁鈺病入膏肓的身體來看,基本不可能。



有了這個大前提,于謙在“奪門之變”時沒有任何動作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如果他出面,牽頭鎮壓“奪門之變”的話:失敗了,自家滿門九族的腦袋肯定是要全部搬家的;成功了,朱祁鎮必然會被朱祁鈺嚴肅處理,很有可能會被“暴斃”。真是這樣的話,于謙自然在朱祁鈺面前又立了一大功。但是,朱祁鈺駕崩之後呢?朱見深即位,牽頭讓皇帝親爹丟了性命的人,會有什麼結局?不用多說了吧?于謙在“奪門之變”時保持中立,也就是現有的結局。幾個結局其實差不多,說到底,都是個死。



所以,于謙並不是不想為自己謀個好結局,而是無論他是否參與鎮壓“奪門之變”或者保持中立,他的結局基本都是一樣的。彼時他能做的,要麼等死,要麼和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一樣,支持和擁護朱祁鎮復辟。但是,如果真這樣做了,他也就不是于謙了。況且,如此一來,在朱祁鎮眼中,于謙就成了一個政治投機的小人,即便可以保住小命,結局也不見得會好到哪裡去。而且,從於謙的行事風格來看,他也不屑如此。再說了,以于謙當時所處的地位和陣營,即便他想參與、支持和擁護“奪門之變”,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也不太可能會帶他一起玩。



于謙的命運其實從“奪門之變”發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什麼也不做,或許已經是最佳的處理方式了,至少不會激起朱祁鎮對於謙新的反感,從而引發更加血腥的報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