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对辽夏战争隔岸观火?

小离Olina


简单说,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国策致使北宋产生外事上一贯被动的尿性。

二是北宋患上“恐辽症”、“恐夏症””,辽夏都不是北宋敢得罪的。

一、“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的国策

重文轻武是北宋的基本国策,对武将各种抑制,这使得北宋向来不会主动挑起战争。

国初,宋太宗主动北伐结果惨败,自此北宋对外就失去了锐意进取之心,转向被动防御,形成“守内虚外”的国策,对外事消极防御。

简单说,只有敌人主动侵略入寇,北宋才会应战防御,它是不会主动挑衅,给敌人以口实的。

在北宋君臣的字典中,是没有先发制人、主动进攻这些词汇的。

二是缺乏足够的实力,且有对辽、对契丹败多胜少的惨痛经历。

这个一方面是重文轻武国策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因为经常惨败,已经患上了“恐辽症”、“恐夏症”,对他们心理上有畏惧感。

尤其是辽夏战争前几次惨败于西夏,使得北宋元气大伤,不敢也无力再次卷入战争中,他们巴不得早点和西夏议和以摆脱战争。

其实辽夏战争中,北宋是有一些机遇的。

辽兴宗利用宋夏战争,挟夏讹宋,迫使北宋每年向辽增加岁币二十万。拿到钱的辽兴宗履约向西夏施压,逼李元昊和北宋议和。

这让李元昊很不满意,一是不满辽国借自己渔利,把西夏当做谋利工具,二是不满逼自己对北宋议和,完全视西夏为臣属,虽然他对辽称臣但毕竟是迫于现实,不是辽国的臣子。

再加上辽夏边境问题,已经辽兴宗姐姐的问题(嫁给李元昊却被李元昊冷落致死),辽夏两国交恶。

西夏也无力同时对辽对宋开战,所以也急切希望与宋议和。

而且就在宋夏和议进行之时,辽国突然遣使来访要求暂缓宋夏议和,辽夏大战在即。

对北宋来说就是一个机会,即便是不加入某一方,起码也可以利用这个作为筹码以争取在对夏议和中争取有利条件。

然而,在接到辽兴宗缓与西夏议和的要求后,北宋君主只知道不能两头得罪,从中和稀泥,没有利用这事做点外交文章,逼西夏降低议和条件。

相反,西夏李元昊利用畏急于议和的怂样,不断加价,逼北宋答应了。

1044年(庆历四年)六月,宋夏议和成功。

1044年九月,辽国“会大军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将先锋兵西征。”

十月初,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伐夏,第一次辽夏之战正式开始。

连议和中的有利时机都未能抓住,当辽夏战争真正开打的时候,北宋更不能有所主动了,只能旁观。

其实辽夏两国备战的时候,宋也未闲着,只是不断遣使从中斡旋,生怕把自己卷进去。

最终第一次辽夏之战以辽兴宗惨败告终,辽兴宗仅率数骑逃出。

其实这张图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了,国家精神面貌一目了然。

估计得到消息的宋仁宗很庆幸,他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幸亏北宋早与西夏议和成了,西夏现在可是连辽都可以击败的国家呀。

第一次辽夏之战后,辽、西夏、宋三国分立的版图基本形成,在三国的彼此争斗中,北宋仍旧少有军事上和外交上的胜利。


微史春秋


北宋年间,辽夏战争唯有此次李元昊时期。当时的背景是:

1、宋夏关系

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筑坛受册,正式称帝,建立大夏国,册封皇后、太子。随后,遣使通报宋朝。

原本臣服于宋的李元昊居然称帝,这让北宋上下不能容忍。

两国爆发战争,前后三次大战,北宋损失惨重:刘平无谋以至于兵败三川口;任福在好水川失于冒进,又寡不敌众;葛怀敏定川寨这一战就败得稀里糊涂,除了将校们被杀,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不战而走还是不战而降。

但西夏毕竟是偏远之地,李元昊就是一个暴发户,按照范仲淹的理论,国力不足的他撑不了多久。

所以,李元昊除了大肆劫掠了一番,实在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且自己兵马损失也不少,那些部族将士意见也大,因为劫掠的战利品都归李元昊了。就这么打下去,就算屡战屡胜也没啥意思,地盘扩大不了,物资增加不了,连基本生产还影响了,没吃没喝没钱用,谁还继续给你干活?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契丹居然过来要求罢兵!宋朝这边,庞籍、种世衡等人还用反间计!搞得李元昊这边危机重重。

李元昊权衡了一下,好吧,罢兵就罢兵。他天然地、毫无疑义地继承了李继迁、李德明朝三暮四的基因,只要有好处,怎么干都行。

双方在议和这条路上一拍即合,但从1043年正月庞籍正式招纳李元昊开始,这一议就是一年多。除了路途遥远、来回遣使外,主要是李元昊以战逼和、以和谋利的手段非常成熟,他不断开价,宋朝又要讨价还价,折腾了不少时间。

2、宋辽关系

趁着宋夏战争,契丹趁火打劫,岁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许盟。

3、辽夏战争:

西夏与契丹的裂痕早在耶律宗真趁火打劫宋朝时就已产生了。李元昊当然不高兴,他本想跟契丹一起兴兵伐宋,结果却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战,好处全让契丹得了,他们还重新签订盟约,净干这种渔翁得利的事!

他很快就将这种不满宣之行动。契丹境内有些党项人,李元昊派人悄悄地去劝诱他们叛逃,还唆使他们时不时去骚扰一下契丹。

耶律宗真也不是好惹的。他估计冲突还会升级,所以把边境要地的堡寨都整修了一下。

战争的导火线还是边境的部族。在李元昊又成功地诱骗了五个大族后,耶律宗真责令他归还;李元昊不听,耶律宗真就派兵讨伐这些部族;结果,李元昊还出兵救援,把契丹给打败了。

双方正式翻脸了。耶律宗真这里,他收了赵祯的钱,自然要表示一下帮忙,他对赵祯说,你们先别议和,让我替你教训一番。

他心里打的小算盘是,如果讨伐胜利,说不准还能在李元昊和赵祯那都压榨点油水出来。

李元昊见势不妙,赶紧向赵祯上表称臣,然后开始跟契丹开战了。

1044年,在秋高气爽马肥的季节,两国爆发“河曲之战”。

结局是:几路契丹军四散溃逃,死伤无数,耶律宗真仓皇逃走。

战争结束后,李元昊再次遣使求和,答应归还俘虏。

这是以战求和,给耶律宗真台阶下。两国冲突,宣告结束。

4、宋夏和议:1044年十二月,得知契丹战败,北宋这才遣使册封李元昊,并赐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双方缔结和约

三足鼎立的大势已成。

5、总结:辽夏战争期间,北宋刚与契丹达成和议,与西夏经三场大败也正在和议过程中,自然两不相助。


如需更多了解,敬请关注本号,将连载《北宋王朝盛世梦》。


纪岩松


北宋为何对辽夏战争隔岸观火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大概,北宋抱着的是这种态度吧。



北宋的时候,西边有西夏,北部有北辽,至于金什么的还没有发迹。北宋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缺少防守的要塞,在面对北辽的战争中处于守式,很被动。


宋太祖和宋太宗几次征辽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因此设立封桩库,所谓封桩库,就是每年往里攒一笔银子,等到这钱攒够了,要么通过谈判把燕云十六州赎回来,要么通过打仗抢回来。可惜的是一直没能如愿。后来北宋与北辽签订檀渊之盟,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北宋每年给北辽一笔钱,但这笔钱对北宋来说就是小意思,两个县一年的收入加起来就够了,比打仗的军费便宜多了,因此北宋也比较乐意这样做。可是北宋愿意这样做不代表对北辽有好感。


李元昊的西夏

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祖先本来是唐的一个藩镇,后来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割据一方,阻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而且不断向北宋发起进攻,北宋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北宋派往西夏征讨的军队损失惨重,后来幸亏狄青和范仲淹二人的努力,使得西夏的攻势有所收敛,并且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又给西夏一笔钱,当然对于财大气粗的北宋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同样不代表心里不膈应。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北辽与西夏开战。这正是北宋乐于看到的事,北宋是坐山观虎斗,倘若天平有所倾斜,北宋权衡利弊一定会加入一方灭掉另一方,分一杯羹,出一下心头之恨,可惜的是西夏和北辽打来打去也没打出什么结果,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但北宋还是等到了机会,那就是趁机灭辽的机会,后来北宋果然和金南北夹击北辽,北辽契丹人从此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北宋刚灭掉北辽,没成想前脚虎走,后脚狼进,金人又乘机南下,造成了靖康之耻,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听风嬉小雨


宋朝此前已经在三川口等一系列会战中输给李元昊,西夏也付出很大代价,可谓两败俱伤,双方都不愿意打下去了,李元昊愿意向赵祯上表称臣,宋朝愿意给银绢和茶叶,各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在宋夏战争期间,辽国渔翁得利,对两方都敲诈,要宋朝割让城池,虽然这个无理要求被拒绝,但还是敲诈了宋朝一笔钱财。

而西夏那边,因为辽国嫁去的兴平公主不受元昊待见,郁郁而死,加上边境部族问题冲突,引发辽国愤恨。1044年辽国发动对西夏战争,并且通知宋朝不必同西夏议和。宋朝因为与西夏战争损失惨重,好不容易议和成功,故对战争重开有抵触,此前被辽国敲诈又产生了对其不信任的戒心。所以决定先看看,待双方决出胜负再做决定。这个心理很类似后来南宋犹豫不决的观看蒙古金国战争,直到最后金国灭亡大势已定才联蒙灭金。

不过西夏运气好,打败契丹大军,耶律宗真仓皇狼狈逃走。打败契丹人后,李元昊谦卑求和,给辽国台阶下,结束了战争。至此宋朝看大局已定,也不可能再出兵加入哪一方了。


喜者寡言


北宋对辽夏战争并没有说是隔岸观火,而是趁机通过这种外交协议的方式,获取了非常大的利益。当时的辽夏都怕北宋会倒向另一方,所以都不谋而同选择交好北宋,希望北宋可以给予自己支持,就算不支持,也希望北宋可以保持中立。北宋对于这场战争,自然是没有想过要真正去死心塌地的支持其中一方,北宋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从这场战争中获取利益。


当时的西夏是刚刚独立不久的,因为此前的西夏一直是臣服于北宋。对于西夏政权,北宋一直是一种非常排斥的状态,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北宋的大战略,那就是依靠西夏来制衡辽国。北宋答应给西夏岁币,但是要西夏好好的和辽国抗衡,事实上这种外交是非常有效的。这就和当年三国时期一样,魏国给吴国一点小利,让吴国去制衡当时气势旺盛的蜀国,从而达到弱蜀弱吴的目的。这种博弈术宋朝就玩的很好,无论是对辽还是金,宋朝的外交博弈都是做的十分不错的。

并且当时的北宋刚刚经历了新败,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实在缺少一举平定北方威胁的能力。其实如果北宋有这个实力的话,那么大可不用利用外交来谋利,北宋只需要出兵助西夏,联合伐辽便可以了。只有把辽给收拾了,那么西夏不战必降,但是问题就是北宋没有这个实力,所以也就只要巧妙的利用两国的交战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这就和当年的秦国一样,在实力不强的时候,积极采用外交手段,达到弱楚、弱赵,最后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其实宋朝和其他朝代相比,不缺乏战略思想,只是实在是缺少战斗力。


小司马迁论史


宋朝应该是点火才对,只有其他国家乱做一团,那样就没工夫对宋用兵。

其他国家相互作战的情况下,宋朝坐收渔翁之利。不仅如此,北宋还在支援西夏对辽的作战,这点只俩被辽国看破,所以北宋也经常受到辽国的侵犯。

包括南宋也是这样,只不过将这招用到了极致,包括后来的金国也是,大家相互制约而已。

在其他国家战争期间,宋朝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多,由于其他国家因为战争原因,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要从宋朝购买大量物资,就这样,大量的金银流入国内,宋的经济取得空前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飘飘e族


因为北宋当时庆历新政,主持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当年在边境口号震天响,主要军略就是军队收缩保卫城池(虽然李元昊来去自如杀掠无数,但是不丢城能提高我北宋对外战争胜率啊);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承认西夏,割地赔款。因此,此人在台上,北宋只可能赔款割地,不可能有作为。


沈沦


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筑坛受册,正式称帝,建立大夏国,册封皇后、太子。随后,遣使通报宋朝。

原本臣服于宋的李元昊居然称帝,这让北宋上下不能容忍。

两国爆发战争,前后三次大战,北宋损失惨重:刘平无谋以至于兵败三川口;任福在好水川失于冒进,又寡不敌众;葛怀敏定川寨这一战就败得稀里糊涂,除了将校们被杀,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不战而走还是不战而降。

但西夏毕竟是偏远之地,李元昊就是一个暴发户,按照范仲淹的理论,国力不足的他撑不了多久。


李雅筑2368


北宋缺马,而且重文轻武,强调守内虚外,这样的政策的好处的就是宋朝三百年间,没有出现过武将拥兵自重,废立皇帝的事情,弊端也尤其明显,那就是宋朝军事力量,始终对内防守,汴京周围安排了大规模的禁军守卫京师,从而导致对外力量不足,宋辽战争胜少败多,宋夏战争也是如此。有一年辽国皇帝举兵征讨西夏,夏主李元昊派兵大败辽兵,因为夏辽两国交战都是骑兵为主,宋朝很难第一时间把握住战争时机,还有就是宋朝连年对两国交战,屡战屡败,也使得宋朝对外一直都是以经济贿赂为主,战争为辅的国策,所以常常选择中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