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梗,可以用来骂自媒体,看这个诗人怎么做到

王昭君的梗,可以用来骂自媒体,看这个诗人怎么做到

现在自媒体做得风生水起,各种拉屎放屁,为了博眼球,标题党们也不嫌害羞。可是古代有一位弱女子,她的举动可说是读书人的楷模,好好地羞辱了当今自媒体人一把。她虽然自己没有明说,有一位诗人却替她说了。

现在要是问一个自媒体人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个能决定你一生命运的机会,你只需稍稍放下一点尊严,赔上笑脸、打点金银,你愿意吗?

他的答案通常会是:我愿意。

古代有一位弱女子却不愿意。

后宫佳丽三千人,是皇帝的艳福,却是大多数女子的绝望,这个弱女子就是这三千佳丽之一。汉元帝建昭年间,她被选入宫。后宫女孩子太多了,皇帝哪看得及,只能让画师画了各人的肖像,看中了才调唤临幸。可以说这些漂亮女孩的命运一半就掌握在画师手里了,弄得好是皇妃,弄不好炮灰,就像一首诗说的“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直到变成一个白头老妇了,还从来没有机会得到皇帝的临幸。

于是这些女孩们争着给画师好处,画师就会给她们这里补补粉,不是让她拉粉丝制造声势;那里消消斑,不是让她像萧邦老人家一样整几道钢琴曲才艺展示一番。总之就是给她们美图秀秀一下。

王昭君的梗,可以用来骂自媒体,看这个诗人怎么做到

唯独这女孩不肯那么没脸没皮,不跟画师去客气,画师觉得那我就可以对你爱理不理。不,画师理了,把女孩给修理惨了。故意把女孩画丑些,于是皇帝乐得顺水推舟,把女孩送给前来议和求亲的匈奴单于,当皇帝看到王昭君的真容后,才发现上了画师的当,一怒之下将画师咔擦。

当然你知道这个女孩就是王昭君。王昭君远嫁之后,从此再没有回过中原。

王昭君的梗,可以用来骂自媒体,看这个诗人怎么做到

可能有人会说,王昭君刚刚入宫的时候,只要身段放下,和大家一样给足画家好处,弄得好可能真成了皇妃,回过头来还可以收拾画师,那不是一部大快人心的励志片吗?现在许多宫斗剧都是这样操作的呀,还赢得许多掌声呢。

但是在有着儒家传统的国度,王昭君的精神绝对是古代读书人的高配,她越对操权者爱理不理,越将自己的美好投入看似不值得的牺牲中,越是一股清流而引人心折。虽然许多读书人根本做不到,也不妨碍他献出掌声。而且一吟诵起王昭君来,仿佛自己也清高起来似的。清朝人吴雯有几句诗讲得特别到位: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现在盛行的自媒体,就是从这首诗里来。所谓“自媒”,就是自己给自己做媒。就是头上插花,表示我是出来卖的,连个媒婆都不用了。传统的儒家伦理哪里接受得了,这不就是臭不要脸吗?好姑娘应该矜持扭捏,才算大家闺秀,怎能招摇主动?

没有科举考试的隋唐之前,读书人就只是清谈著文,不会跑出来求官做的。人家要举荐你,心里一百个愿,也要推三诿四才行。如果真没有人来请,也就一辈子不做官了。所以君子固穷是君子的必备款,一位君子的基本素养就是,即使一辈子穷困也得忍下去。但是科举考试成为制度之后,读书人有了可以公开出卖自己的执照了。

我们常说站街的是出来卖的,可是,读书人出来考试求做官,何尝不也是一种卖?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不过,有人卖的是肉体,有人卖的是精神(才学)。但是,要是说精神比肉体高贵,那卖精神的做官人是不是比卖肉的站街女更可鄙?

不卖,儒家提倡的治国平天下无法落实,卖,世人诟病又太多,这是让读书人精神分裂吗?读书人其实就是在走钢丝绳,一边是济世理念,一边是道德沦陷。你说自媒体容易吗?

王昭君的梗,可以用来骂自媒体,看这个诗人怎么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