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盛行于什么时代?

不二斋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隶书)、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源于章草,而章草带有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亦习称“一笔书”,书写简捷,给观者豪放不羁,流畅的感觉。

草书萌芽于汉,成熟于晋,代表人物是张芝、王羲之。自从唐代“草圣”张旭、怀素的出现,将草书进一步演变成更加豪放的“狂草”,至此,草书的艺术趣味更为浓厚,逐渐成为众多书家喜爱并抒发性情的书体,将草书推向书法艺术的顶锋,因此,草书盛行于唐代。








使志安宁之秋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始于汉初,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


书法翰墨名帖集


以我理解,草书始于汉,兴于晋,盛于唐。





鉴水渔翁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主要代表人物是张芝和王羲之……

话说:其实在秦代就有草隶的出现于民间……虽说秦代推行小篆统一为官方文字、秦代有程邈开创了隶書、在文字变革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在書法艺术的发展上起到同样大的影响……其实在民间往往出现的更早一点……那么草隶或草篆在書法史也都称爲大草、在書法藝術美学上来讲所处的历史時期并不长或并不算成熟……那么後来有了隶書规范化的出现、隶書的速写章草的出现其書体書风又受到了演变影响逐渐走向完美方到后来出现了今草……如果说草書的出现其实秦代已经出现了……


春雨無眠


草书。隶书通行时出现的一种连笔的速写字体。是秦汉以来以隶书草化,而发展起来,据说是汉章帝时杜度(一说是史游)所创。

汉代是章草的兴盛时期。东汉许慎说:“汉兴而有草书”。(巜说文解字.序》)相传东汉时期,人们学习草书风气很盛。

草书又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类。

今草。以著名书法家张芝最负盛名,周啸天说:“后汉张芝为今草前驱,他的草书体势连绵,笔意奔放,有时一笔写成……,与章不同。”


水天一色梅竹雙清


草书,个人认为始于东汉中晚期,盛行于东晋,唐朝。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草书法,书嗣其汉末章草书家张芝。草书墨韵与张吻合。


郁香墨


草书基本存在于书法作品,正式通行的文件很少用到,至于草书盛于何时,想想“草圣”张旭就可以知晓。

唐代文风鼎盛,各路人才风云际会,且形式不拘一格,给了书法足够的发展空间。


石鱼湖中鱼


诚謝邀請:中国文字发展史记载:草书盛行在:汉(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汉代隶书发展达到高峰、草书也开始广泛运用、楷书已具成形、行书也隨之发展⋯⋯!


龍行天下69001346


草书自文字书写始草便相伴,此盖文字书写用之自然使然。规矩求识自捨速,而为时所束必草,一如时下速记。故篆时即有草化之篆,隶时亦有隶之草化(章草),楷时则今草盛行矣。此皆是文字功能在使用时的要求不同而成。至草书盛行实是文字功能淡化,而畅情表意之书法主体意识自觉所至。故至楷书文字符号文字功能完结 后,草书尤其是所谓的大草狂草始盛。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写字了。


铁菩萨山人


草书始于汉初,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有隶书形式,字与字不相连接。今草始于汉末,代表人物是张芝。今草到唐朝时盛行,草书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讲求笔法和章法的挥洒之美,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

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