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是怎麼回事?會有哪些表現呢?

舶來的世界TI游泳


游泳不會加重溼氣。

溼氣分外溼、內溼。外溼多由氣候潮溼,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溼等外界溼邪所致。內溼則是溼從中生,多由脾失健運,不能運化精微,以致水溼停聚所致,即所謂“脾虛生溼”,但外溼和內溼又相互影響,外溼發病,必傷及脾.脾失健運,則溼濁內生;而內溼由於脾虛,脾陽虛損,水溼不化,又易於感受外溼。

簡單說,

外溼:外溼是指外部環境影響體內水平衡,如氣候潮溼、久居溼氣重的地方、淋雨、長期水中作業等,這些外在因素環境導致身體造成病痛。

內溼:人體內水液代謝主要是靠脾臟進行,脾臟出問題,體內水液就不能正常運輸,而水液長期滯留的部位就會出現病症。內溼大多是由於飲食不當、缺乏運動等導致脾臟功能受損引起的,現今緊張的生活節奏正催生著更多的內溼患者。

因此,雖然游泳會接觸水,但不會阻礙人體內的水代謝,並不會導致溼氣過重。

判斷自己身體中的溼氣是否過重,主要看幾個表現:

1.頭髮、面部易油;

2.皮膚粗燥,長痘長斑;

3.常感到疲勞乏力;

4.舌邊有齒痕,舌苔厚膩;

5.打呼嚕,痰多,咳嗽;

6.浮腫肥胖;

7.大便稀黏腥臭,黏稠不成形;

8.女性私處潮溼(瘙癢異味)菌類腐敗,男性私處溼冷。

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不通風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但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缺乏運動的人。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游泳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反而是祛溼的好方式。

另外應注意,不良生活習慣會加重溼氣:

1. 睡眠不足。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2.口味過重。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3.喜食生冷。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4.酗酒無度。這是加重“溼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溼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5.缺乏運動。運動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溼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溼”。

6.久坐。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痠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