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入戲太深深了情


每次說到秦始皇,第一印象應該是好不容易統一全國當了個始皇帝,結果二世就亡了,當然他的暴政、浪蕩也是出了名的,其他國家的宮女盡被他一個人收入囊中,當然最殘忍的也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秦始皇死後陪著他死去的無數的宮女、佳麗了,其實說到陪葬這個事情,很可能並不是秦始皇的意思。



因為秦始皇死的時候人還在外面,就連遺旨都沒有搞好,所以才會有了後來扶蘇被殺的事情,當胡亥繼位之後,畢竟位置來的不正,對於前朝的很多東西一定是要整改一番的,而殺人就是最好的整改方式,就單單因為陪葬死的人就達到了幾十萬,其實如果不是胡亥的自作主張,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比較有貢獻的一位皇帝,畢竟那時候統一是很難的事情。



的確每個帝王都是有這樣的夢想的,但是僅僅從後代的名字似乎就暗示著這個王朝不長久,因為秦始皇明明叫嬴政,為啥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字就叫扶蘇和胡亥呢?這不是暗示著改朝換代嗎?都不姓嬴了,其實要完全理解為什麼嬴政的兒子為什麼叫扶蘇和胡亥,這還要扯到一個遠的話題,那就是最初的母系社會。



那時候的人只是知道自己是誰生的,至於父親是誰都不知道,為了區分就有了八大姓:姬,姜,姚,嬴,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子孫加多,這些姓就不夠用了,於是就發明了氏,還有名,所以一個人的真正的名字是有三部分組成的即:姓+氏+名,而秦始皇真正的名字叫嬴趙政,一邊別人都是叫他趙政而不是嬴政。



而兩個兒子也是叫趙扶蘇和趙胡亥,所以並不是什麼換了姓,只是因為後世對於秦始皇的叫法不一樣了,搞出了個什麼嬴政,所以才誤導了很多的人。而現在的名字大部分的都認為是姓名,實則不然,其實應該是氏名,比如秦始皇的趙政,而趙就屬於氏,現在也有很多姓趙的,只是因為人們的習慣慢慢的把氏叫成了姓,這才有了姓名一說。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秦始皇並不叫嬴政,嬴政這種稱呼,是比較晚才有的。

古代只有幾個很大的貴族集團,各有姓來表示血緣。比如商朝的王室姓“子”,周朝的王室姓“姬”,楚國的王室姓“羋”,秦國的王室姓“嬴”,齊國的王室早期姓“姜”,陳國的公室姓“媯”。這些都是比較有名的,所有的姓基本都是從“女”旁,因為婦女負責生子繁衍(其實楚國的王室姓“妳”,“羋”這種寫法是秦國人的記載,因為“妳”和“羋”是同音字,或者說,“羋”是“妳”的通假字。商朝王室也有認為應該姓“好”,和現在“好壞”的“好”不是一回事)。

不過,姓只是表面血緣所自,這些貴族後來繁衍壯大後各自分家,都是重新給自己換一個“姓”,不過不叫“姓”,而叫“氏”。所以楚國有三大貴族,一個氏昭,一個氏屈,一個氏景,其實他們的祖先都是楚國王室的分支,都應該姓“羋”。古書上說屈原是“楚之同姓也”,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當時各個分支貴族紛紛給自己立氏名,反而王室不立。

所以,王室的各代君主,基本都不稱氏,也不稱姓,只稱名。秦王室本來出自趙氏,所以秦始皇古書上頂多稱他為趙政,從來不稱他為嬴政,究其實,對於王室來說,有點像日本天皇,是無需在名字前冠上姓氏的。所以秦始皇的兒子扶蘇和胡亥,都是名字,沒有冠上姓氏。


梁惠王


秦始皇嬴政有很多兒子,但最出名的莫過於公子扶蘇和秦二世胡亥。作為嬴政的兒子,扶蘇和胡亥自然都姓嬴,即嬴扶蘇、嬴胡亥。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當時有句成語叫“山有扶蘇”,即指樹木枝葉茂盛的樣子。嬴政用這個詞給此子命名,由此可見他對扶蘇的喜愛,同時也是寄予厚望的。後來扶蘇多次勸諫秦始皇,引起了他的不滿,被髮配到邊疆協助蒙恬守長城。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也是最寵愛的兒子。據史料推測,胡亥的母親很可能是羌人,被稱為胡姬,胡亥出生於亥時,故被取名為胡亥。

嬴政很寵愛胡亥,幾乎每次東巡都將他帶在身邊。同時,胡亥又師從嬴政身邊的宦官趙高,在秦始皇病逝後,趙高慫恿胡亥,勾結丞相李斯,陰謀篡改秦始皇立扶蘇為繼承人的遺詔,私自立胡亥為太子,並逼扶蘇自殺。



就這樣,胡亥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秦二世。在他的折騰下,秦朝沒幾年就滅亡了。

我們都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我,一起分享有料、有趣、有用的歷史故事!


桅子花香


最近只要涉及到秦始皇的問題,基本上都繞不過身世問題與姓名問題,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秦始皇究竟是秦莊襄王之子還是呂不韋之子,只對先秦時期的姓名問題做一下介紹。

圖:嫪毐與秦始皇母親趙姬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先要分清“姓”與“氏”的區別,遠古時期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為了防止同宗結婚,於是就產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媯、姒、嬴、妘、姞。

但是隨著子孫繁衍人口增多,只用姓已經滿足不了要求,很多人只用姓已經區別不出了,於是就出現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而在先秦時期每個人的稱呼都是有三種叫法的,也就是姓+氏+名,但古人的稱謂和記述多數用名。

而至於名前加什麼就看語境的需要了,秦始皇是嬴姓,趙氏,名政,在秦始皇活著的年代,別人都是稱呼他趙政而不是嬴政,秦始皇的兒子扶蘇與胡亥,自然就叫趙扶蘇和趙胡亥了。並不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叫嬴扶蘇、嬴胡亥。而起名扶蘇是因為當時有“山有扶蘇”的說法,意思就是茂盛生長;取名胡亥應該跟他的生母所在的民族習慣有關。

其實,在先秦時期稱呼一個人未必是用姓或者氏,有時候這個人的國家、氏族、地位、封地哪個比較有存在感或者比較重要就用哪個,並不一定在名前就是氏。

比如商鞅,名叫鞅,後來的文史資料習慣叫他商鞅,是因為他的封地在“商”地,號商君,但他是姬姓,衛氏,可以叫衛鞅,而他又是衛國公孫氏的後裔,因此也可以叫公孫鞅。

而先秦時期,因為地位、經歷不同,到底名前面放什麼來標識人與人的不同,並不是一概而論的稱“女稱姓,男講名”,比如對地位高的人就一般不稱氏而稱姓,比如齊桓公姜小白,就沒有叫他呂小白,在成為國君之前,人們都稱他公子小白。而有的人可以直接稱呼名,比如晉文公重耳。


另外,屈原姓羋,而以氏稱屈原。呂不韋姓姜,而以氏稱呂不韋。管仲姓姬,用的也是氏。

而對於一般平民,有很多直接用職業加名稱呼的,在先秦時期“師”是指樂手,因此很多樂手都被稱“師某”。

總之,在先秦時期,稱呼是不固定使用某一種組合的。

事實上,我們今天使用的統統都是氏+名的模式,只不過以前的“氏”後來叫成了“姓”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上古八大姓,流傳至今的只有姜和姚比較多,而羋、風等華夏集團之外的諸侯姓就更少了。


小小嬴政


秦始皇確實姓嬴名政,但是並不能稱呼為嬴政,而是叫秦政、秦王政、趙政。在周代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大約姓是表示血緣出身,氏是表示社會集團。當時一般人的標記就是氏,而姓只在辨婚姻的時使用,因為有同姓不婚的原則,所以一般女性才稱姓,而男性不稱。所以羋月可以叫羋月,但屈原不會叫羋原,同理秦始皇也不能叫嬴政。

因為秦始皇是屬於“秦”這個氏族集團的,所以叫秦政、秦王政都沒問題。至於趙政,和他出生在趙國有關,當時並沒有歸入“秦”這個氏族集團,所以就從母的“趙”這個氏族集團。那麼秦始皇的兒子,都是秦國出生,所以應該也都是秦氏。至於扶蘇和胡亥,這兩個都是名,不存在“扶”“胡”是姓。扶蘇明顯是個詞語,《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就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句子。

漢人還稱秦始皇為“呂政”,這個明顯是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黑材料而來的稱呼,不能作數的。


林屋公子


秦始皇不能叫嬴政,只能叫秦王政,秦始皇政,或者秦政。


嬴姓是母系氏族的標誌,當人類進入父系氏族後,開始用“氏”來表示尊卑貴賤。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能發明“皇帝”這麼尊貴的稱號,沒理由和其他賤民共用“嬴”姓。

1,黃帝叫軒轅氏,你說他是姬某,他會砍死你!

2,趙武靈王叫趙雍,你要叫他嬴雍,他會給你吃一下狼牙棒!

3,孔子叫孔丘,你要叫他子丘,他會帶領3000弟子罵死你!

4,屈原叫屈平,你要叫她羋原,他會用離騷是詩句諷刺你!

秦始皇為什麼也不能叫趙政?

秦國公族是一個悲催的貴族。這個貴族的祖上有個很厲害的人叫造父,擅長造車。一次造父在征討徐偃王(也是嬴姓,遠親)氏,立下大功,被周穆王封在趙城(今天山西洪洞趙城鎮),於是後世以“趙”為氏。

然而,秦國公族並不是造父後人。秦國公族的祖先是秦非子,秦非子是造父的侄孫。

也許,一開始,秦國公族自稱趙氏,就是想攀高枝,想自認為“趙家的窮親戚”。

當秦非子封於秦地,甚至後來秦國成為東周的大國強國,你再說他是趙家的窮親戚,這不是揭老底罵人嗎?

戰國和秦朝,人們取名字還沒有後世那麼講究。

扶蘇,也許是一種在母親夢境中的植物,於是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胡亥,也許是秦始皇剛剛打敗胡人,就得到第十二個兒子,就叫胡亥了!(亥是地支十二,也許就是排行)。

名字雖然只是一個代號,雖然,有時這個代號中故意存留了不友好的含義。

很多史書中,故意說秦始皇是趙政,也許表明了對秦始皇的鄙視和仇恨。畢竟,焚書坑儒的歷史影響太大了!


歷史知事


扶蘇與胡亥都是他們的名,並非姓名。他們完整的姓名應該叫趙扶蘇,趙胡亥。因為他們都是嬴姓趙氏。另外補充一點,嬴政的叫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先秦時代,成年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比如孟姜女,就是姜姓女子。所以嬴政應該叫趙政。姜子牙,應該叫呂尚,應該他是姜姓呂氏的。秦國與趙國都很有意思,都是嬴姓趙氏,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祖先,造父,封於趙城,所以是嬴姓趙氏。

評論裡面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嬴姓趙氏的來源,我這邊也簡單的說一下。

嬴姓是怎麼來的呢?

嬴姓的來源於大費,也叫柏翳,也叫伯益,跟隨大禹治水有功,還幫舜管畜牧,所以被舜賜姓為嬴。

趙氏又是怎麼來的呢?

趙氏的來源於造父,他擅長為周朝周繆王駕車,當時有徐偃王作亂,就靠著造父的駕車,讓周繆王及時回周地平定這場叛亂,所以周繆王就把趙城封給了造父,所以造父一族改稱趙氏。不僅造父一族為趙氏,連同其他族人,也到趙城,也為趙氏。【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秦國這一支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跟非子有關,非子之父為大駱,也是擅長畜牧,為周孝王養馬,周孝王想立非子為大駱的嫡子,但是大駱說,他已經有嫡子了,是成,這樣改是不對的。周孝王說,你們的老祖先伯益也是很會養畜牲,所以被賜姓為嬴,我也要封個土地給你,那就把秦給你吧。

趙國那一支又是怎麼來的呢?

造父的第七代孫為叔帶,當時周幽王無道,所以叔帶就離開了周王朝而到了晉國,為晉文侯,這個就是晉國的趙氏家族,再往後就是趙魏韓分晉,趙氏就成為了趙國的王室了。

綜上所述,秦國與趙國的王室都是造父趙氏的後代。

另外,秦始皇有二十三個兒子,十個女兒,有名字的就是四個,除了扶蘇,胡亥,還有就是公子高,公子將閭,當然這些人最後都被胡亥給殺了。

我們再來看看,扶蘇的這個名字的來源。

有人說,公子扶蘇的母親是鄭國人,因為詩經有個,《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扶蘇是什麼呢?

扶蘇是形容樹葉茂密的意思,公子扶蘇是嬴政的長子,嬴政肯定對他寄以很深的期望,所以就他的母親的這個扶蘇為其取名。

胡亥又是怎麼來的呢?

而胡亥,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名字,這個胡亥,有胡,亥兩個字,胡呢,是胡人的意思,這個亥,有豬的意思,也是地乾的最後一位,要麼很有可能跟時間的關係,比如亥月,農曆十月,比如亥時,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那我們總結一下,就有可能是胡姓女子所生,生於亥時,甚至可能當時有豬在叫,就給取了這個名字。古人取名字很多是從大自然獲得靈感的。

另外說,因為古代是母氏社會,以氏族為主體的社會,所以開始的姓都有帶個女的,比如上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另外再說一下,司馬遷在史記裡面,確實說了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就在史記呂不韋傳裡面,原文記載如下: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簡要翻譯一下,就是呂不韋從邯鄲城找了個舞姬一起住,也就是趙姬了,後來有身孕了,有一次子楚(秦始皇之父)到呂不韋家喝酒,看上了趙姬,呂不韋本來不肯,但是一想自己身家都投給了子楚,就把趙姬給了子楚,後來就生下了秦始皇。

對於這段記載,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


歷史簡單說


這種問題還問?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當然他的兒子也就姓嬴嘍,這毫無質疑,子隨父姓嘛。那麼扶蘇也就全稱叫做嬴扶蘇,胡亥全稱叫做嬴胡亥。不過秦始皇不止這兩個兒子,只不過扶蘇和胡亥比較出名而已。


秦始皇嬴政

這就好比你家裡人稱呼你,只是你的名,表示親暱的含義。

當然為什麼取名扶蘇和胡亥呢?

扶蘇,因為他母親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於是秦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表示樹木枝葉繁盛的意思。

扶蘇

至於胡亥,好像是說他母親是“胡姬”,加上出生時間又是在亥時,所以叫做“胡亥”。



胡亥

其實那個時候人們還對姓氏並不是很在意,所以史書上對扶蘇和胡亥都是直呼其名,這也就導致我們一個錯覺,以為扶蘇就姓扶,胡亥就姓胡。用腦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了,老爸姓嬴,兒子卻不同姓,想想就知道不可能,除非始皇帝被戴綠帽子。


青史回聲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扶蘇和胡亥都是名。

題主問這個問題,是沒有弄清楚古人的姓、氏和名。

現代人姓氏合一,但古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簡單說,姓是指老祖宗血統傳下來那一支的一個標記字。而同一個姓的大家族中,根據後來的際遇不同,又獲得了不同的“氏”。同一個家族的父子,一般具有相同的姓氏。“名”則是屬於個人的標誌。家族中,如果某個人取得了特別成就,開創了家族中的一支,他的後人可能以這個人的名、官爵或者封號來作為新的氏。

那麼我們看看秦始皇家族。秦始皇家族,也就是秦國的王室。他們的姓是在五帝時代獲得的。當時是帝舜時代,秦的祖先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很大功勞,被舜封為贏姓。因此,伯益的後人都用贏為姓。

伯益原本被大禹立為繼承人,但後來大禹的兒子夏啟打敗伯益,自立為王,建立了夏朝。

夏朝末年,伯益的後人費昌輔佐商湯,攻滅夏桀,建立商朝。

商朝末年,伯益的後人飛廉是商紂王的大將,為商朝殉難而死。飛廉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在牧野之戰戰死,次子季勝投降了周朝。惡來是秦國的祖先,季勝是趙國的祖先。

後來,季勝的後人造父,為周穆王趕馬,立下大功,被封在“趙”這個地方。從此以後,季勝的後人這一家族,以及季勝的哥哥惡來的後人,都用“趙”作為自己的氏。

由此可見,秦始皇,以及秦國王室,都是贏姓,趙氏。秦始皇名叫政,所以那時候一般稱呼他為“秦王政”或者“政”,“嬴政”“趙政”這種稱呼,是現代習慣,當時很少。

秦始皇的長子取名扶蘇,幼子取名胡亥,都是指名,對應秦始皇的“政”。並不是說一個姓扶,一個姓胡。當時人們稱呼他們為“公子扶蘇”“公子胡亥”。如果按照現在規則,叫他們就是贏胡亥、贏扶蘇或者趙胡亥、趙扶蘇。


巴山夜雨涮鍋


說到問題,必然離不開要說姓與氏的區別。在先秦時期,姓與氏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姓,其實是從母系氏族社會演變而來,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媯、姞,都帶有一個女字。說白了,最開始的時候,同姓之人就是從同一個母系衍生而來。只是後來到了父系社會,姓才從母系演變成了父系。

氏,則是姓的分支,也就是說某一家族(同姓)繁衍到一定程度 往往會分成不同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會有一個代號 ,這個代號便是氏。

換句話說,同姓是一個大家族,同氏,則是一個大家族內部的某分支。一個姓下面,往往會對應這很多氏。比如說嬴姓14氏。我們現在所說的百家姓,其實就是百家氏。

先秦時期,稱呼都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貴族男性一般以氏+名來稱呼,比如說屈原,便是姓羋氏屈名原,但我們不會稱其為羋原。


此外,還有封地+名,國號+名,官職+名等幾種稱呼。比如說商鞅,姬姓公孫氏,也可以稱之為公孫鞅,又因為是衛國國君後裔,又稱之為衛鞅,後來在秦國被封在商地,也叫商鞅,但不叫做姬鞅。

秦國的統治者,屬於嬴姓趙氏(趙國也屬於嬴姓趙氏)。秦始皇,他的名字叫政,姓是嬴,氏是趙,國號是秦。所以說秦始皇的稱呼可以是趙政,也可以是秦政,在他當秦王之後,也可以叫做秦王政。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稱呼他為嬴政。而嬴政則是在姓氏混合之後才會有的稱呼。



而秦始皇的兒子扶蘇和胡亥,他們的姓都是嬴,氏都是趙,而扶蘇和胡亥都只是名。

如果要完整的稱呼的話,可以叫趙扶蘇/趙胡亥,或者叫做公子扶蘇/公子胡亥,而扶蘇和胡亥其實是簡稱。並不是說扶蘇就姓扶,胡亥就姓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