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赐给大臣每人1个猪肘子,但有的大臣一出宫门就扔了,这是怎么回事?

So-蒋民学


什么?大猪蹄子乾隆帝赏赐每个大臣一个猪肘子还被有的大臣一出给宫门就扔了?!这些大臣活得不耐烦了吗?就是不喜欢吃猪肘子,也犯不着如此作死吧!题主的题从逻辑上就说不通的 ,这事儿不要说乾隆时期没有,就是整个清朝乃至三千年间的历史上也是没有的。

其实题主所说的胙肉,那什么是胙肉呢?

胙肉简单地说就是祭祀的肉,主要表现在祭祖祭神方面,其用肉多是家畜。胙肉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都形成了常态。《谷梁传》上说,胙肉分为两种,生的叫脤(shèn)肉,熟的叫膰(fán )肉。“”有三个象征意义:酢祚阼。“酢”象征着还愿——感恩。“祚”象征着福——福乐。“阼”象征着禄——前程。随着历史的发展,膰肉取代了脤肉,也就是说在清朝时所谓的胙肉都是熟肉。弘历就是因为吃了胙肉才能成为乾隆帝,可见胙肉象征和寓意多么美好。

那么祭祀完后,这些肉该怎么办呢?

平均分了呗。这就是分胙,像题主所说的,一人一个猪肘子也属于分胙的一种。然而分胙是一件很讲究的活儿。同阶层的人分胙要平均,不同阶层的人分胙要体现出顺序和(肉)位置的差别。需要说明的是分胙还包括分酒,有陆游的诗词为证:““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

清朝的皇室独特的胙肉与奇怪的分胙!

清朝皇室的胙肉同样属于熟食,但他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皇室的胙肉,是白开水煮猪肉。福垊以为因为胙肉是一大块地用白水煮,极容易出现煮不透,煮不烂的情况。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加盐和佐料,做到胙肉的色香味俱佳呢?有一种说法就是,忆苦思甜。清朝皇帝在祭祖祭天时,才准备胙肉。然分到着吃胙肉的目的就是让他感受列祖列宗创业奋斗时的艰难和困苦,从而激发起向上的精神。还有一种就是福垊认为是让受赐者感受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状态。

别看这胙肉难看、难吃,谁能分到并当即吃掉(象征性地吃一些)比中彩票难多了。雍正通过恩赐弘历胙肉,弘历幸福地当场吃下一口难吃的胙肉,受到满朝文武还有亲贵们的羡慕,这寓意者皇帝要立他为储。在清朝朝堂上,能分到胙肉的,往往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其待遇大概比黄马甲还荣耀。因为一旦赏赐胙肉,将意味着他要大富大贵了。而且吃胙肉要开心,不能表现出难吃的表情,不然有你好看!要是分给你胙肉,你因为难吃而不吃,那你惨了。

大猪蹄子的乾隆根本不会赏赐每位大臣都有胙肉的,能有幸吃到乾隆皇帝的胙肉,估计也就是他的宝贝儿子,还有阿桂、和珅、福康安等人吧。如果专门赏赐一个人,这个人就要上天咯——一步登天!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福垊



据清朝的历史资料记载,清朝皇帝在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赏赐给大臣和侍卫一些猪肉,这也是表示对他们的恩典。但是这些大臣嘴上感谢皇帝的赏赐,内心却是叫苦连天。
但是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纪晓岚。这个人的最大爱好就是吃肉,一袋烟的功夫他就能吃下吃下十斤肉,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

又一次皇帝宴请大臣,每人赏赐一个猪肘子,这些大臣在和珅的带领下,大多贪污腐化,整天山珍海味,哪里还吃的下这种俗物!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干脆全部一出门就扔了。扔进了纪晓岚的轿子里。这样不但自己不用吃还贿赂了一把纪委书记😁😁😁😁😁😁😁


黔北收藏文化


确有其事,并不是有的大臣一出宫门扔了,而是所有的大臣一出宫门就扔了。话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对众臣说:屠夫樊哙为了保汉高祖生啖猪肘子,众位都是大清的忠良臣,岂能比不上一个屠夫,今天就每人赐你们一个猪肘子,散朝吧。众臣拿着生猪肘,心里那个崩溃呀。刘墉一出宫门就把猪肘子给扔了。和胖子大怒:大胆刘墉,你竟然敢扔圣上的赏赐。刘墉从容回答到:樊哙吃了项羽的猪肘子,结果变成了项羽的死敌,难道和大人想成为圣上的死敌不成。和胖子吓的面如土色,赶紧把手里的猪肘子扔了,其他大臣也纷纷效仿。


钻头5


这明显是现代人编出来的段子,别说是皇帝赐的猪肘子,就是皇帝赐给大臣未经清洗的原味猪大肠,他们也要如获至宝,如得美味,乖乖吃下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是不断趋于强化和专制的。在元朝以前的史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大臣跟皇帝正面硬扛,皇帝最后让步的记载,但到了明清时期,几乎不存在了。

到了清朝,皇权的独裁专制达到顶峰,尤其是大兴文字狱,强化奴性思想,提倡君为臣纲,使得君臣之间泾渭分明,特别是前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说一不二,无论满汉大臣,面对他们时都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唯恐说错一句话,引来杀身灭族之祸。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乾隆真赐给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谁有胆量扔掉?
在清朝,皇帝给大臣赏赐十分常见,赏赐品既有黄金白银,也有吃喝穿用,要说皇帝赏赐一个猪肘子也并不奇怪,但赐给官员食物一般是在宫中的宴会上,那大臣们必定是要把猪肘当场吃掉,表示对皇帝赏赐的感谢,绝对不可能带着出门回家。

如果皇帝赏赐的是生猪肘,但大臣不爱吃,也没有必要更不可能把猪肘扔掉,别说出了宫门,就是回到家锁上门,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扔掉!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帝赐给大臣的很可能不是猪肘,而是胙肉。

胙肉(zuò ròu),指的是祭天或祭祖的供肉,因为主要目的不是用来吃的,所以这种肉一般都直接用白水煮,不加什么肉料香料,但祭神祭祖后,胙肉也不能浪费啊,于是就由主祭的人分给亲近的人,这被称为“分胙”或者“散福”,谁吃到胙肉就表示有福。

这种习俗历史十分悠久,直至如今仍在广大农村保留,但绝非满族特有,清朝入关后,每逢祭天或祭祖后,皇帝都把胙肉分给皇室成员或亲近的大臣,由于是皇帝赏赐,且有祝福的特殊寓意,分得胙肉的臣子都视为天大赏赐,要恭恭敬敬吃掉,绝不可能抛弃。

二月河小说《乾隆皇帝》中就有乾隆赐纪晓岚和御前侍卫吃胙肉的情节,即便纪晓岚生来铁齿铜牙,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他也找不出任何理由拒绝皇帝赏赐的胙肉——除非他活腻了,想把自己变成一块胙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个猪肘子说的应该就是胙zuò肉,也就是祭祀用的肉,本人在南方,过年的时候也会用这种胙肉祭祀先祖,但是用完之后会再入锅重新烹制,因为直接那样吃是没有味道的,说白了就是白水煮猪肉,不放佐料,虽然难吃,但是懂规矩知来历的大臣肯定干不出扔掉这种事,这在清朝算是低级错误,要知道皇帝赐胙肉,那是有功劳或者等级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吃到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

当年乾隆就是因为雍正赐了一块胙肉,乾隆在文武百官的印象非常好,当时乾隆才十几岁,他将父亲雍正赐的胙肉当场给吃了,也没有表现出牵强的表情,雍正非常满意。

胙肉的来历?

满人喜欢吃猪肉,这是因为他们之前一直在东北生活,东北地区寒冷,他们习惯性的搭建火炕,再吃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靠身体的热量抵御寒冷的天气,当时牛、马自然是不能杀,毕竟作为交通工具有一定的用处,所以猪肉就成了满人的首选食物,还有就是猪肉中肥肉多,含有大量的脂肪,正好满足了满人的需求。

清朝的皇帝也把这种老祖宗的习惯继承下来,乾隆是比较注重孝道的,多次举办过这种晚宴,为的就是让大臣和皇子们感受先祖打来的江山不易,每一次晚宴,里面打菜大致有百分之七十是猪肉搭配的,另外还有在祭祀仪式上也经常出现胙肉。

胙肉为何难以下咽?

满人信奉萨满教,祭祀的时候都会用猪肉,全身黑的猪最好,御厨会将猪的皮全部剥下来,之后切成一大块一大块,最后放进大锅里煮,没有丝毫的调料,这些猪肉也都是七分熟。

如果是在晚宴,乾隆每次都会先吃几口,之后再将胙肉分给在场的大臣、嫔妃、皇子,得到胙肉的人都要将胙肉吃完,如果没有吃完是会受到责罚的,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大臣不吃,还带回家扔掉的情景,当然乾隆也从来没有赏赐大臣猪肘子,让他们带回家,因为都是当场使用,即使再难吃也要咽下去,触犯龙颜的后果可想而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开始胙肉分配比较均匀,也就是瘦肉和肥肉各参一半,但是之后很多御厨都把好的肉,尤其是瘦肉留给皇帝或者皇子,那些油腻的肥肉全部留给大臣,大臣那真叫一个难为情,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可却是吃不下,好在之后有的大臣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纸包着胙肉吃,这样就比较好吃了。

为什么?因为这个纸有讲究,有人将这种纸浸泡在调料中,有咸一点的,香一点的,尤其是酱香味的油纸深受大臣喜爱,送胙肉的太监也从中挣了一笔,因为他们在送肉的时候将酱香纸递给大臣们,大臣将油纸放入碗内,胙肉也就相当于放了调料,这样也就可以吃得下去,也有直接包裹着吃的。


羽评郡主


这应该是那种白水肉吧?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也有说,清满族习俗,每年皇家会在坤宁宫举行祭祀仪式,杀几头猪,将肉放进装着白水的大铁锅中煮。


待祭祀结束,皇帝领着大家一块吃肉。

当然,有资格参加,这是无上殊荣,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参加。一块吃肉还有规矩,什么级别分什么部位的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场的人吃过大鱼大肉,富足生活过习惯。这种肉还真吃不进去了。没有盐,没有拌酱,油腻荤腥,有可能还没煮熟。


难吃至极……乾隆是吃的津津有味,为什么?他的皇位就是这样来的。早年,努尔哈赤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建立后金政权,再经由皇太极,大清建立。

不断打仗,不断流血,才有今天,那时候很难吃上肉,有肉也是清水煮着来吃,甚至半生不熟。忆苦思甜,还记得长征吗?


雍正元年,祭祀结束后,雍正叫弘历来养心殿,赏赐了他一块白水肉,弘历啥也没想,连连接过吃下,吃完请安告退。

小事处看人,说明乾隆不是公子哥,有潜质。当然,也说明乾隆政治觉悟高。

白水肉对乾隆有特殊意义,在场的那一个人不是人精?政治觉悟高点,巴不得呢,谁会仍掉呢?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吃相难看,也要吃下去,否则脑袋搬家。

所以,丢是不可能的,有位亲王曾在白水肉上偷偷加盐,被抓到后,革职查办,治了个不敬之罪。

当然,有个潜规则,在分送肉时,太监会把油皮纸浸上盐和调料,卖给大臣们。有点味儿,吃起来轻松点。


非常茴香豆


能说出这种话以及相信这种故事的人很明显是不了解古代皇权崇高性的,这种情况或许会存在于一些皇权衰退严重的时期,但是在皇权笼罩最为严重的清朝,这种状况几乎是不可能会发生的。

在整个清朝时期,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皇帝给每一个大臣赏赐一个猪肘子的事情,也不存在大臣们一出宫后就把皇帝赏赐的猪肘子丢掉的情况发生。


如果我们仔细了解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如果是对历史有过一定了解的人,或许会从这种荒谬的说法中找出与之相对的历史状况。

清朝的胙肉

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中,满清皇族有一种特殊习俗是与这个猪肘子说法有着一定联系的。

这种特殊习俗就是满清皇族延续了200多年的胙肉赏赐习俗。

这里所说到的胙肉就是普普通通的猪肉,而且这种猪肉与我们平常吃到的猪肉不同,这种猪肉是直接用开水煮得半生不熟、不放任何的盐和调味料、保持着原本猪腥味的水煮肉。

每当在特殊节日降临的时候,在清朝的皇宫中以及各大皇宫贵族的府邸中,他们都会专门杀上这样的一头猪,然后将其煮得半生不熟分给自己的亲人以及他们最为信任、看重的手下食用。

因为这种猪肉所代表意义重大的原因,所以才被人们称之为了胙肉。

在清朝能吃到胙肉的人

这种胙肉并不是每一个大臣们都能有那个地位以及运气吃得到的,在清朝皇帝赏赐胙肉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吃得到这些皇帝赏赐的肉。

其中普通的文人大臣们是很难有那个机会吃到的,清朝皇帝赏赐胙肉的时候,除了他们的子嗣之外,他们会把这些肉首先赏赐给自己最为倾心的旗人武将、大臣以及自己身边最为信任的皇家侍卫们。




到了最后,只有少部分地位最尊贵的文人大臣们能吃到清朝皇帝赏赐的这些胙肉。

提问中的错误

通过这种种方面的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提问中所说的事情有多么不现实了。

清朝的皇帝不可能给每个大臣们赏赐猪肘子,每当有特殊节日降临的时候,皇宫内才杀了一头猪,一头猪只有四个肘子,朝廷里有那么多的大臣,皇帝们又怎么可能给每个人赏赐一个猪肘子呢?


还有标题中说到的是每个大臣,这方面的细节也是不对的,因为并不是每个大臣都能获得这样的“恩宠”。

清朝皇帝之所以会赐予胙肉的原因

而清朝之所以会有这种吃不加任何调味料的半生猪肉习俗,主要跟他们祖上的经历有关。

清朝人的祖先是历史中一直在东北逐水草而居的女真人,在他们攻入关内、夺取汉人江山之前,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正因为他们深刻知道着自己祖先在关外生活的艰苦、也知道着自己民族人数稀少很难以压制比他们人口多上上千倍的汉人,所以他们在对自己后人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进行着一种危机性教育的。

这种危机性教育促使下,他们会经常通过各种方法体验他们祖先的生活。

他们除了每年有一段时间会模仿他们祖先进行狩猎的习俗之外,他们每年在饮食方面也会专门去体验他们祖上的艰辛。

而胙肉这种没什么味道又半生不熟的猪肉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他们感受祖上饮食艰辛的最好选择。

在雍正当了皇帝之后,他就曾经拿胙肉考验过乾隆皇帝,在他看见乾隆毫不犹豫地把他赏赐的胙肉不皱眉头地吃下去后,他感到了极其的满意,最终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宝座传给乾隆,跟这件事情就有着一定的关系。

所以说大臣们出宫门后丢了乾隆皇帝猪肘子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历史中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当时乾隆皇帝给大臣们赏赐的是胙肉,这些肉都是必须得在乾隆皇帝面前吃下去的,既然是忆苦思甜,自然是不会允许拿出皇宫外的。


孤客生


这个猪肘子就是胙肉是吧,不好吃所以扔了?


清朝有个官员给皇帝上奏折笔误把“陛下”写成了“狴下”,皇帝大怒,让人查查责任还写了什么忤逆的言辞,结果查到了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皇帝一看你这是污蔑大清朝廷啊,杀,杀的人头滚滚。

因为错写了一个字把一家子都搭进去了,这种事在清朝尤其多,如果给皇帝写信不小心写了个胡字,虏字都会被降级或者杀头,皇帝赏个猪肘子,出门就敢扔大街上?这是想尝试一下是自己的脖颈硬还是皇帝的刀硬吗?


明清官场,皇权至上,皇帝赏赐的东西别说是猪肘子,就是赏赐很难吃的东西,也要捏着鼻子灌下去,然后双伸大拇指赞一句:真好吃。


这方面的故事不妨听听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


这个问题中的胙肉是不可能赏赐给大臣拿回家去吃的,胙肉一般是祭祀用的肉,祭奠完神仙和祖先,皇帝就会当场把胙肉分别赏赐给皇亲国戚和参加祭祀活动的大臣们。


分胙肉是皇帝把的福气福分分给大臣们,叫

承福受胙

不过清朝皇帝家的胙肉确实不好吃,按照惯例祭神祭祖先的肉,煮的时候不能放油盐酱醋,放作料对祖先不尊敬,要用白水煮肉,白水煮白肉自然不好吃。


尤其对那些养尊处优,食不厌精的王公大臣们,这种没有味道的肉有时候就更是难以下咽。


据说有的大臣知道要吃祭肉时,提前准备吸水的毛边纸,泡在酱汤里浸透,然后再晒干,祭天那天偷偷把毛边纸放到袖子里,分得祭肉,把毛边纸放到碗里,倒上热水,就是一碗酱汁,用胙肉蘸着酱汁吃,也很美味。


莫非白切肉就是这么发明的?


当年乾隆还叫弘历时,有一次雍正祭天回来,把一块胙肉单独赏赐给了弘历,弘历当着老爹的面一口一口吃完那没有任何滋味的冷猪肉,面不改色,雍正看后很满意,这是通往皇位的一个考验,弘历轻松过关。


其实分胙肉这事儿自古就有,周朝时期周天子会给诸侯赏赐胙肉,名曰赐胙。


能吃上一口胙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整个社会对一个人一生成就的认可,胙肉不好吃,但是也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


明朝刘伯温有一次在家里偷吃了一块祭奠孔子时的胙肉,但是他没有参加那次的祭孔大典,后来被皇帝知道他违规吃肉,罚了一个月的工资,这块肉有点小贵。

《寻乌报告》中写过,1930年左右民间吃胙肉严格的等级限制,:

肉有四个项目:一是'胙肉',从前是秀才、举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后头加上'毕业生'


秀才举人都是有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在村里分一块肉吃。


在朝廷,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参于祭祀大典,才能分得一块祭祀用的胙肉,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官能当到皇帝身边,都是久历江湖的老油条,会因为一口不好吃的肉放弃自己多年奋斗的身家地位吗。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咱们这个肘子啊,就跟猪蹄差不多,从猪肘子的本身和意义来聊聊这件事;

首先咱们来说一下这个猪肘子

这个猪肘子可不是小编平时吃的酱猪蹄,卤猪蹄,红烧猪蹄,如此美味岂是他们尔等能享用的,哈哈哈

看过今年两部清宫剧的就知道,他们吃的猪肘子,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没有任何调料,煮白切,不加佐料,不管是肉丝还是肘子,那么大个肘子,不加点盐花椒芫荽啥的,能咽得下去嘛

那些大臣们每次吃完后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谁也不乐意吃啊。

既然知道这个东西这么难吃,为什么乾隆一直逼着臣子们吃呢?难怪都叫他大猪蹄子哈哈哈(玩笑)

这源于努尔哈赤以及之前的满清时代,因为他们生活清苦,每次上山打猎要去很多天,甚至当时他们连盐都没有,所以他们在山上吃的就是清水煮白肉,并且靠着顽强的毅力把大清建立了起来。进入中原之后,加上对汉族文化的抵制,又害怕自己的子孙贪图享乐而忘记创业的艰辛,所以特地保留了这个习俗。

清朝圣祖就是要告诉子孙们,无论后代过得多么好,多么荣华富贵。都不要忘记了祖先们创业的艰难,要记得祖先们就是吃着这个东西打下了天下,他们有责任守护好天下,不得不说圣祖果然高明,但乾隆之后,祚肉被改良成好吃的小吃产品,从此失去了原本的寓意。清朝的皇室也因此慢慢衰落,失去了血性,也失去了天下。

在最近大火的清宫剧里面,皇帝赏赐的肉必须就那样白口吃,加佐料

什么的是要杀头的,那怎么办呢,丢掉?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能丢哪儿,总会被发现,嘿巧了,听闻吃肉大王和珅爱吃肉,后来乾隆赏给大臣猪肘子,结果大家一出宫门,就把那些猪肘子全都扔了——不是扔在路边垃圾堆里,而是扔进了纪晓岚的轿子里。纪晓岚回家下轿的时候,满身油腻,脚地下全是猪骨头——那些肘子被他一个人啃光了。哈哈这个已经不能考证,


不过我想要说,我们要牢记上一辈创业的艰辛,不能忘本,远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革命先辈为了祖国的事业浴血奋战,近的,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方能成就自己。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香蕉人来说事


『乾隆赐给每个大臣一个猪肘子,但大臣一出宫门就扔了』这个问题是伪命题,也就是不成立。有道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尤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帝王时代,皇帝掌握着大臣生杀予夺的权利,哪个不怕死的敢扔猪肘子?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在古代可不是闹着玩的。比如秦始皇死后的遗昭被李斯、赵高篡改了,说是秦始皇遗书让长公子扶苏自尽,结果扶苏二话不敢说就自杀了。想想看,秦始皇死后都有余威赐死儿子。乾隆帝赐给大臣一个猪肘子,大臣敢不吃扔掉?我估计没有这事。

即便是带出宫外扔掉也不敢,朝中大臣明争暗斗,都想讨好乾隆,人人互相监督,人人想踩着别人往上爬,大臣们都是人精,你以为是没素质的乡下人?

说句不好听的话,假如乾隆让大臣吃“臭肉”,估计臣子们都会吃的津津有味。这不是胡说八道,比如北齐的权臣和士开,官拜丞相,有次他生病了,某大臣喝他的“黄龙汤”为他辨病。黄龙汤听着不错的名字,就是用和士开的大便稀释的混合物。和士开只是一个丞相,乾隆可是一代帝王。



退一步讲,大臣为什么要扔猪肘子呢?

有亲们说了,肯定不好吃,好吃谁肯扔呢。假如乾隆赏赐东坡肘子谁不吃呢?清朝最不好吃的肉就属“胙肉”了。这是一种祭祀时供神的肉。清朝的胙肉是不放任何调料的,只是白水放点盐煮个半生不熟。即便这种肉,不是每个大臣有资格分享的。

胙肉之所以这样处理,相当于“忆苦思甜”肉,让皇族子孙感受一下祖先栉风沐雨、茹毛饮血的艰苦生活。我觉得年龄比较大的亲们,都吃过忆苦思甜饭。虽然不好吃,但没有人表示出厌恶感。那时思想很纯洁,都吃的很开心。

胙肉虽然不好吃,但是有政治意义。当初乾隆能当上皇帝,就是7岁时,雍正祭祀完事后,赐给弘历(乾隆)一块白水猪肉片,弘历二话不说就吃了,感觉这个儿子不怕吃苦,政治思想觉悟高,雍正于是暗暗把他立为了储君。这事历史上有记载。

能吃上一口胙肉的都是皇族子孙,女子没资格吃。一般大臣更没资格吃了。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爱吃肉的纪晓岚,乾隆多次御赐纪晓岚和侍卫一起吃肉,这是对他的格外恩宠。




看到了吧,即便最难吃的猪肉都抢着吃,清朝就没有比胙肉更难吃的肉了,猪肉炖粉条、满汉全席上的猪肘子都挺好吃的,乾隆赐给大臣,大臣难道不知高低出宫扔掉吗?流言止于智者,编点野史也得走点心吧。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