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數量多且優秀,為何無人挑戰朱標的地位而康熙時卻出現了“九子奪嫡”?

熱心市民建先生


朱元璋是漢人,他建立的政權是漢人政權,受漢文化影響“嫡長子繼承製”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太子朱標就是朱元璋合法繼承人,別人誰覬覦皇位就是謀逆,就是死罪。挑戰朱標的地位,首先朱元璋不答應,朱標更不答應,朝廷上下也得不到支持。挑戰朱標的地位就是找死,誰還去幹。



康熙就不同了,大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實施的是貴族公推制,順治實施的是遺詔制。康熙是清兵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他接受漢文化,學習漢制,釆用了漢人政權的“嫡長子繼承製”,立兩歲的胤礽為太子。

本來“嫡長子繼承製”,在滿族人建立的大清政權中就是新鮮事物,在統治集團中就沒有理論基礎,而且,太子長大以後,想從康熙那裡分權,甚至取代康熙,掌握大清最高權利,但是康熙不讓,於是兩次廢黜太子。



蒼蠅不叮無縫蛋,“嫡長子繼承製”本來就不那麼深入人心,康熙廢太子,清朝的皇位繼承又回到了貴族公推制的祖制上,康熙的兒子多,而且個個能力都很強,九子奪嫡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是康熙兒子多,兒子少的話,康熙的兄弟都有可能爭奪儲君之位。

策士戴鐸是雍正的幕僚,康熙廢太子後,他給雍正寫過一封很長的信,信中就非常清楚的提出,太子虛位,皇子們都有當儲君的權利。這充分說明了,康熙廢太子就是九子奪嫡的導火索。沒有康熙廢太子,奪嫡之爭就不會出現。



假如康熙沒有廢太子,誰挑戰太子地位就幹掉誰,那誰還敢爭。

朱元璋可是狠角,他封朱標為太子,他動太子可以,別人誰敢挑戰太子,他不殺人才怪呢!朱元璋沒有廢太子,所以,朱元璋在,就沒有人敢挑戰太子朱標。


豫有得


朱標的生存環境可不是胤礽能比的!

第一,嫡長子繼承製。

明朝是漢族統治,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朱元璋的各個兒子都知道自己的定位。而清朝不一樣,康熙之前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甚至,整個清朝就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母親是庶妃;順治是皇太極的第9子,母親孝莊文皇后只是側福晉;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8子,其生母孟古哲哲也只是側妃。有前面三位皇帝做榜樣,康熙的兒子們當然“不老實”啊!

第二,王爺的日常居所也不一樣。

明朝時,皇子只要封王了,必須去藩地就藩,根本不讓他們在京城待著。而且,明朝還規定藩王們不奉召不能進京,不能擅自離開封地!違反者,按照謀逆處理!

朱棣的兒子朱高煦(xù)為了謀求太子之位,一直不肯就藩。朱棣在永樂十五年,直接強令他就藩樂安州。

而清朝不一樣,王爺們都圈養在京城。家裡有孩子的都知道,兩孩子在家還打架呢。更別說康熙把十幾個兒子都放在身邊,皇子們之間肯定會鬧矛盾。

這些人天天圍著老皇帝轉悠,誰都想好好表現一下,爭取“奪嫡”成功。而且,他們要是知道太子做錯點什麼事,肯定往大了宣傳。太子想要處理好兄弟間的關係,也是很難的。

第三,有一個好父親很重要,而康熙絕對不是一個好父親。

朱元璋做的就不錯,專心培養太子朱標。其他的那幾個兒子,他全部趕往封地,不讓他們在眼前晃悠。而且,朱元璋有意樹立朱標在兄弟中的威信。

朱標對於兄弟們很照顧,幾個弟弟犯了錯,都是朱標替他們求得情。就藩西安的秦王朱樉,因為言行多有過失,被朱元璋叫到京城處理。也是朱標給他求情,朱元璋才放秦王會藩地。朱元璋就是給朱標面子,讓朱標樹立作為兄長的威信!

而,康熙對於其他皇子的態度卻很曖昧。給幾個兒子權利,讓他們到吏部,戶部,兵部,禮部等部門歷練!這不就是在分太子的權利嗎?這不就是再讓其他皇子培植自己的勢力嗎?其他皇子乾的好,肯定會搶太子的風頭。康熙應該為“九子奪嫡”一事,負主要責任!

養不教父之過!所以,我不想批評胤礽的品德和能力。胤礽最後被廢,主要是康熙沒當好父親。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兩人的情況確實很相似。

和康熙相同,朱元璋的兒子也各個英明神武,太子朱標自不用說,寬仁,大度理想的守成之君,燕王朱棣,寧王朱權也都不是等閒之輩,可是為什麼沒有出現九子奪嫡呢。

我們通常所說的“九子奪嫡”,簡單來說就是眾多兒子爭奪儲君之位。

我們先來說一下朱標的胤礽的相同點

首先,二人都是嫡子,雖然滿人沒有立嫡的習慣,但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這一觀念也在不斷改變,所以胤礽和朱標都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其次,二人都長時間作為儲君,朱標當了二十多年太子,胤礽當了三十多年。

最後,他們兩人都曾非常得到皇帝的信任,朱標自不用說,終其一生都被朱元璋重點培養,非常看重。而胤礽也曾獲得康熙的信任,監國處理政務。

胤礽和和朱標的最大區別,就是儲君之位的穩固程度。

朱標從被立為太子直到去世,儲君的地位都是無可撼動的。

而胤礽則不同,曾在康熙四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一年兩次被廢,也正是胤礽被廢,“九子奪嫡”的大戲才進入高潮。

坐朝之君和儲君的矛關係,是這個問題的關鍵。

朱元璋對朱標是傾注心血在培養,並且非常信任。而朱標

寬仁,大度,友愛,關鍵的是在諸王子中非常有威望

康熙對於胤礽一方面抱有期望,另一方面是提防,怕儲君分權,而胤礽則沒有很好的處理這種矛盾,導致最終被廢。

胤礽的一生是悲劇的,而朱標則讓人惋惜。


一點點歷史


第一,傳統不同。

明朝是漢人政權,嫡長子繼承製已經被認同,朱標身為嫡長子,理應繼承皇位;

而清朝就不同了,作為女真人政權,受長子繼承製思想影響較淺,立賢思想影響也比較大,而以前的皇太極、順治等,也都不是長子繼承。



第二,能力不同。

朱標作為皇太子,仁愛有德,有所作為,其能力在諸子中也是數一數二的,沒有人有能力和朱標爭奪太子之位。

而康熙帝的太子,能力平凡,遠遠不及皇四子、八子、十三十四子等,又荒淫無度,在康熙離京期間更是胡作非為,拉黨結派。這些也為其它能力強於太子的皇子提供了機會。



第三,對待親王的方式不同。

朱元璋把其它兒子分封在了全國各地,這就避免了其它兒子對皇位的直接窺伺。

而清朝的王爺貝勒,有王的封號,卻沒有王的領地,在京城為官,這也為九子奪位提供了客觀條件。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補充,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津城沐雨”哦!


津城沐雨


向敬之

明太祖朱元璋有兒子二十六人,清聖祖玄燁大大小小的兒子三十五人。

朱元璋登基,便立皇長子朱標為皇太子,確定嫡長為儲制度。朱元璋在培養儲君監國理政的同時,完善和強化東宮制度,以勳戚重臣充實儲君的顧問隊伍,突出儲君為制度化的接班人。

儲君既定,其他皇子稍大,就封王就藩。這樣,也為明朝後世,一旦皇帝指定嫡長子或皇長子為接班人,其他皇子只能無條件接受不一樣的天命。

朱標從小接受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即便都是嫡子系列、最早封王就藩的幾個弟弟,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都對兄長朱標極為尊重。這幾個藩王,是朱元璋皇子中實力最強的。他們如此禮遇太子,其他藩王也只能絕對臣服。

民間收藏的朱元璋畫像(彩繪),相貌不俗,典型特徵,三庭比例懸殊,下巴很長,奇人之相。史學考證,與其真實相貌較為接近

康熙諸子不然。康熙雖然早早地確定了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但以皇長子胤褆為首的其他諸子,一般只有皇子身份,需有成績或為父皇喜愛,才有機會晉升為貝子、貝勒、君王、親王不等爵主。這是清朝皇家制度,皇子並非出生便是親王。這,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待遇、身份等級。

此外,清朝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皇子不經皇帝允許,是不能隨意離京的,更無就藩之事,嚴重地影響了皇子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交結大臣,自成集團,明爭暗鬥,傾軋掣肘,意圖徹底改變最初的出身和身份。

胤礽的儲君做久了,也因康熙的放任中日益驕縱,對兄弟們極不友善,導致了儲位雖定、但陰謀不止的奪嫡亂象。

康熙立碑“治隆唐宋”,禮讚朱元璋,稱“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在處理諸子關係上,康熙不及洪武。雖然朱元璋在朱標死後,再立皇太孫,引發朱棣發動靖難一役,篡弒上位,但朱元璋制定的嫡長為繼的皇家制度確實避免了不少宮廷政變。


以禮觀書


很簡單,這個問題牽扯到中國歷史上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繼承製度:“立嫡”與“立賢”。

朱元璋採取的,明顯是“立嫡”。這從他親自編撰的《皇明祖訓》裡就可以看出來。

“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正是秉承這一原則,朱元璋1364年稱吳王,就當即立嫡長子朱標為王世子,1368年稱帝,又當即立朱標為皇太子,從1364年開始到1392年朱標去世,其被當成接班人培養已逾30年。

在此期間,朱元璋在其他兒子成年後就把他們打發出京城,到地方封地,這些親王們分散四方,一年到頭難得回京一次,即使心裡有奪嫡的心思,環境也不會給他們創造奪嫡的條件。

而清朝是漁獵民族起家,繼承製度相對還比較原始,即“立賢”,也就是所謂的有德居之。

從清太宗皇太極開始,到康熙時期,每一任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出身,所以清朝從一開始,皇室成員中就沒有啥“立嫡”的概念,康熙自己都既不嫡又不長呢。

康熙前四子皆早夭,所以不序齒,他立了自己的嫡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是由於康熙超長待機,胤礽自己又性格暴戾,御下不嚴,所以被廢而後立,這樣就讓其他野心勃勃的阿哥們看到了機會,爭相開展奪嫡行動。

事實證明兒子都有本事也是一種煩惱,康熙就深受其擾,最終不得不另闢蹊徑,開創了“秘密立儲”制度。

到了乾隆時期,當時清朝入關已經百餘年,乾隆本人更是深浸中華文化,感慨於清朝之前四帝都並非嫡子即位,所以下定決心要從這裡改變,所以秘密立他的嫡子愛新覺羅.永璉為太子,可惜永璉早夭。

直到嘉慶皇帝時期,才立自己的嫡長子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道光。


猴格大人


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明王朝是嚴格執行立敵立長的傳統思想,朱標是長子又是敵子,沒人敢搶,甚至連這個想法也沒有,等到朱棣搶他侄兒的皇位時,他的大哥二哥三哥已經去世,他反而成了最年長的敵子(關於朱棣是不是馬皇后生的這裡不討論),所以他敢搶皇位;而清朝最早是立賢的制度,看看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等人沒有一個是長子或敵子,而康熙是第一個按照儒家思想立敵長子為太子的皇帝,還是公開立的太子,所以再造成其它阿哥們不服,要搶皇位!




第二:明朝的制度和清朝不同,明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度,除太子外其它皇子一到十幾歲就得離開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並且封地還有朝廷的官員看著,不能隨便離開封地,想造反也很難,看看朱棣造反時聯合了很多藩王,才勉強成功!而清朝呢,阿哥們一直就在京城,成年後能力出來當差,看看康熙時期:大阿哥帶兵打過仗,三阿哥編書,四阿哥經常辦案,八阿哥管理戶部,十三阿哥練兵和管理刑部,十四阿哥管理兵部,個個都是能人,沒有本事的則圍繞在有本事的周圍,最後導致阿哥們和大臣結黨營私,和太子搶皇位。




第三:朱標很賢能,弟弟們都很佩服他,關係也十分融洽;而太子胤礽行為不當,連康熙的妃子都敢偷情,這可是亂倫的醜事!還有就是能力也不行,還偷偷賣官,最後失去聖心!

所以朱元章的兒子們沒有人和朱標搶皇位,而康熙的兒子們會出現九子奪敵!


我自提筆寫春秋


此例需要從朱元璋與康熙的心性、文化觀念與吏治方面去考慮。

心性。

朱元璋是草根起步,歷盡艱辛,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並未接受過皇家正統儒家仁治教育,能夠一步一步到榮登大寶,心腸不狠,心眼不多,恐怕墳頭草已丈高。

康熙則不同,自小養尊處優,接受過皇家正統的仁治教育,他的眼界更多侷限於宮牆之內,所以不會像朱元璋那樣看透世態炎涼,滿肚子心眼,心腸也不會那麼狠,凡事講究仁治,法治,循循善誘。

所以,二人心性不同,則對於朝廷結黨的處理方式也大相徑庭。朱元璋對威脅皇權的一切黨羽是殺無赦,如胡惟庸與藍玉,加起來誅連將近5萬人。盛權之下,誰敢冒尖?而康熙誅殺大臣最出名不過一些罪不可赦如鰲拜,但其凡事仁義為先,鮮有誅連。

文化觀念。

朱元璋政權乃漢族政權,歷來講究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加上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拱衛,與朱標孝悌禮讓的長兄風範,群臣的擁戴,眾皇子於情於理,根本沒有與朱標奪嫡的可能,主觀上沒有實力,客觀上不存在條件。

我們看滿清的文化觀念來說,嫡長子繼承觀並非一成不變,首先,順治、康熙自己都不是長子出身,女真政權更多講究任人唯賢,能者當道。加上,太子無能被廢,所以,客觀上存在九龍奪嫡的條件。

吏治。

朱元璋在定都後就很少出戰,與北元的戰爭更多是徐達他們去打的,這就為他整治吏治提供了條件。而我們知道,朱元璋整治吏治的手段是比較毒辣的,如其當時依仗的錦衣衛就令無數結黨營私的貪官汙吏聞風喪膽。他把主要的心思放到了吏治上,所以,誰也不想嘗試錦衣衛的枷刀,也就不會有結黨營私的可能。而奪嫡的代名詞可以說就是結黨營私,非一人可為。



但是我們反觀康熙大帝,其一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封疆闊吏上,連年征戰必然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賦稅縮減。如此,朝廷便無俸祿可發,官員之間必定會結黨營私,比如當時著名的“火耗”,“冰敬”,“炭敬”,都是各地官員補貼收入的方式,而這些事情,非一人可為。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古往今來只要官員之間涉及到金錢,必定結黨,必定與權力漩渦核心息息相關。所以,康熙晚年九龍奪嫡實際上是三個利益團體的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的鬥爭,廢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

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這我們分析此類問題不能斷章取義單單從某一方面去分析,而應該從各方面去統衡考慮,因為這是各方面因素疊加在一起的結果。執政者的心性為主管條件,朝政文化觀念為客觀條件,吏治環境為搖籃,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不書公子


一、制度不同。

明朝是中國古代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之一。也就是說,嫡長子、嫡長孫的皇太子、皇太孫名分已定(甚至藩王都要豫立世子、世孫),如無意外(明朝除了明成祖屬於非正常即位,其皇位基本都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甚至明世宗小宗入繼大宗都嚴格遵循了立長的選擇),皇位必須在嫡長子家族產生,其他皇子完全沒有繼位的可能性。所以,終有明一朝,除了明成祖,再也沒有出現過皇位的非正常傳承。即便後來明神宗有意廢長立幼,廢明光宗而改立福王朱常洵為皇太子也因為阻力太大而最終告吹。所以,朱標的地位一經確定,除非朱元璋自己想改變,否則很難為外力所撼動。可恰恰朱元璋又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堅定支持者和捍衛者,終其一生,根本沒有兒子敢挑戰朱標(包括其子朱允炆)的皇儲地位,甚至連打小報告都不敢。

清朝作為遊牧民族入主華夏,其早期並沒有形成明確的皇位傳承製度,雖然也有那麼一點點嫡庶之分,但是並不十分嚴格。也就是說,清聖祖、包括清聖祖之前的一段時期,理論上任何皇子都有即位的機會和可能性。清聖祖雖然遵從嫡長子繼承製原則冊立了皇太子,但是後來又兩次廢儲。在皇太子被廢之後,清聖祖已經沒有所謂的嫡子,而清朝初年的嫡長子繼承製也並沒有明朝實行得那麼徹底,所以,清聖祖的庶子們一下子幾乎都擁有了皇位的繼承資格,一個個躍躍欲試,自然造成了後來“九子奪嫡”的局面。此後,鑑於歷史教訓,清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頗為特殊的“秘密立儲”制度,但那是後話了。



二、藩王管理方式不同。

明朝的藩王屬於實封,即藩王都有明確封地。達到一定的年齡之後,藩王必須前往封地就藩。沒有皇帝的許可不準私自留京或者私自進京,更不許藩王之間私下相互來往。明成祖之後,明朝的藩王甚至連出王城都要向地方官員和朝廷報備。除了明朝初年守土戍邊的藩王還有些實權,明朝永樂之後的藩王幾乎與錦衣玉食的囚徒無異。所以,藩王們即便想要爭儲奪嫡也幾乎沒有在老爹面前表現的機會。當初,明成祖如果不是被侄子朱允炆的粗暴撤藩逼得走投無路,也未必會鋌而走險,出現明朝歷史上這唯一的例外。

清朝和明朝不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甚至入八分公全都養在京師,未經允許不得隨意離京,這等於是將藩王養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便於監視、管理。但是,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許多麻煩。清朝這些被皇帝養在京師的王爺們其中一部分是被賦予了權力的,尤其是清朝初年。手中有了權力之後,必然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勢力。而且,這些王爺們終日圍在皇帝老爹身邊,自然也多出了許多自我表現以及影響和改變老爺子想法的機會。所以清朝這些養在皇帝眼皮底下的王爺們雖然失去了舉兵造反的可能,但是卻又為其參與奪嫡提供了便利條件。拿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來說,如果這些皇子手中沒有一定的權力,而且遠離權力核心,像明朝的藩王一樣成為錦衣囚徒,又怎麼可能出現如此局面?



三、傳統不同。

明朝的皇帝雖然一直在不斷集權,但是士大夫階層的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尤其面對大是大非問題,明朝的士大夫階層經常會為了所謂的道統跟皇帝據理力爭,有時候甚至逼得皇帝不得不作出讓步,例如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而明朝皇帝出於維護統治穩定性的需要,並沒有徹底打擊士大夫階層的這一舉動,後來也只不過是利用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之間形成權力平衡而已。所以,明朝如果有人想推翻嫡長子繼承製,難度非常大。況且,朱元璋是權欲及強之人,就更容不得他人指手畫腳、破壞自己親自制定的遊戲規則,即便親兒子也不行!

清朝的中央集權幾乎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加之遊牧民族的奴隸制傳統殘留。清朝的皇帝是主子,幾乎是說一不二;臣下是奴才,只有俯首聽命的義務,至於後來的漢臣集團就更沒有什麼話語權了。也就是說,到底由誰來接班,只是皇帝的一句話而已,其他人無權干涉。如此一來,皇帝的兒子們自然都拼了命來忽悠和討好老爹,以期能夠接班,所謂“奪嫡”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個人素養不同。

這個是就個案而言。朱標和胤礽同樣是當了幾十年的皇太子,但結局卻完全不同。朱標當了二十多年皇太子,最後死在任上,由他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胤礽當了三十多年太子,卻最終被廢,皇位花落別家。這裡面個人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

朱標善始善終,一生都在乃父朱元璋的教導下盡心盡力學習和歷練,以期做一個合格的太子、合格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天懈怠。而且,除了缺少一點點乃父朱元璋的兇狠和霸氣,朱標作為皇太子基本還是合格的,這一點連他挑剔的老爹朱元璋也都是認可了的。

胤礽前後卻顯得有些矛盾。據史料記載,胤礽早期也是頗為兢兢業業想做一個好太子、好皇帝的,而且其能力和資質並不差,也多次受到老爹清聖祖的誇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架不住一群各懷鬼胎的兄弟們搗蛋、使壞,胤礽在乃父心中的形象越來越差。而且,隨著進入而立乃至近不惑之年,可能由於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胤礽自己也逐漸開始放縱、鬆懈和倦怠了,最後更是說出了那句有名的“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這句話傳到老爹耳朵裡還得了?這等於就是明著咒老爹怎麼不早點死!所以,他最終的命運可想而知。而且,面對兄弟們不斷地打小報告,老爹對自己越來越不信任,出於自保,胤礽也的確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就更不招老爹待見了,被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務正業歪醫生


直接說原因:

第一,皇位繼承製度不一樣。

(胤礽劇照)

清朝一開始就沒有明確的皇位繼承製度。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前,建州女真的汗位繼承製度,和蒙古人是一樣的,都是採取召開忽裡臺大會選舉的辦法。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皇太極建立清朝,由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猝死的,皇位(汗位)繼承是在他們死之後,各方勢力爭鬥妥協的結果。後來順治皇帝之所以把皇位傳給康熙,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康熙得過天花沒死,出於讓繼承皇位的人能夠活得長一點這種考慮,康熙撿到了一個皇位。總之,在康熙之前,愛新覺羅家是沒有確定的皇位繼承製度的。

明朝不一樣,明朝是漢人的政權。漢人的政權,自古以來實行的就是嫡長子制。這個是非常明確的。而朱標既是朱元璋的嫡子又是他的長子,他毫無疑問應該繼承皇位,沒有任何懷疑。

(朱標劇照)

第二,太子的能力不一樣。

康熙的太子胤礽在能力方面是比較差的,而且他的行為不端,對身邊的人比較殘暴。康熙讓他理政的時候,他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因此,他的那些做法讓別人不服。最不服他的人就是皇長子胤禔。胤禔長得一表人才,能力又比胤礽強,因此,他不服胤礽當皇太子,隨時都想找出胤礽的不是,讓康熙把他廢了,自己上位。

朱標的情況則不同。 朱標的能力非常強,甚至在仁厚寬善方面,超過了他爹朱元璋。朱元璋在外打仗,讓朱標監政期間,各種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條,讓大臣們很服氣。朱標在兄弟中也很有威信,老二老三荒唐亂政,他把他們通知到京城來規勸教育,他們對他都心服口服。就算是老四朱棣,對朱標也是非常服氣的。如果朱標活著,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第三,對皇子的教育方式不一樣。

(康熙劇照)

康熙對皇子們的教育採用一視同仁的方式。都會給他們延請教師,教他們學習文化知識,增強騎射能力。都會在適當的時候放一些政務給他們做,鍛鍊他們處理政務的能力(可惜康熙沒有注意因材施教,當皇子們的趣味太過單一地集中在政治上,這也是造成“九子奪嫡”的一個原因)。康熙在出巡的時候,都會讓他們隨同。甚至會根據他們不同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比如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他安排皇十四子胤禵帶軍隊打仗。很多人覺得康熙這是想把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的表現,其實很可能並不是這樣,而僅僅是因為他覺得皇十四子胤禵的帶兵能力很強而已。

朱元璋對皇子的教育則不一樣。他對太子朱標的教育明顯超過了其他所有的皇子,整個朝廷的文臣及有學問的人,他都安排給朱標當老師。而其他皇子從未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第四,皇子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

(朱元璋劇照)

清朝是沒有藩王的,只有親王。皇子們都是在京城長大,一直呆在京城裡面。所以他們有時候顯得無所事事,就要互相爭鬥。

而明朝是有藩王的,藩王們都會去藩國。這和漢朝唐朝的制度是一樣的。藩王們既然去了藩國,就不會呆在京城裡,而且在藩地有事可幹,不會天天糾結皇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