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說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對今天的教育工作有什麼意義?

黃金谷901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這兩條著名論斷均出自孔聖人, 經過兩千年的推敲和錘鍊仍被奉作教育的經典,尤其對今天的中小學教育更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有教無類”可理解為人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善惡”都可以受到教育,也可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可以通過教育來消除。不論從“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角度出發,只要通過適當的教育手段加以引導,都會使本性各不相同的人向高素質的方向同化發展。初入校園的中小學生,其文化素質和品行修養可能會因為家庭背景和生活環境等原因而千差萬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可塑性強。教師如果能夠堅守“有教無類”這一信條,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好學生,並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行為加以正確引導和規範,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的中小學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因材施教”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也日漸突出,隨之誕生的“走班制”教學和“3+3”新高考模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發展方向的機會。然而因高校專業整體的設置較從前未有大的變化,並未很好地適應中小學教育改革,致使新高考模式遭到很多詬病和質疑,但筆者認為這並非意味著“因材施教”就此失去了意義。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說,“因材施教”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才浪費的現象,隨著社會文明開化的程度不斷增高,“人盡其才”應該不是夢。


愛吃檸檬的Judy


古人云:“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不僅僅是對教育崇高的定位,也是側面闡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道理,那麼針對目前新中國教育亂象以及教育資源嚴重不匹配的情況下,這句話又能對國家、民族教育有何借鑑意義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定義。有教無類,意思是指對各類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是針對學習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然而目前社會現狀是:由於經濟收入,貧富差距擴大,資本的作用下使教育資源更多的向“富家子弟”傾斜,造成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從而又間接性擴大下一代人的教育差距。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於不同收入階層的人來說,都希望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好的興趣愛好,但是往往興趣愛好不是絕對天生的,而是後天的培養佔據了大部分概率,試想一個農村的孩子連電腦都沒碰過、鋼琴、舞蹈、音樂都不在娛樂範圍的情況,即使自己多麼的想改變自己,但是社會現實決定這些只是奢侈。因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用在目前社會教育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情況下也是可以解釋的。

3.往後教育工作的意義——九年義務應從量轉成質。以前我國普遍落後,接受教育的比例不高,因此國家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開展了九年義務教育,隨著今天的到來,國民受教育水平穩步提升,達到了理想效果。但是九年義務教育僅僅停留在了九年免費學習的階段,個人認為:國家應做到兩點:一是將九年義務教育改成12年義務教育,雖然會對財政造成壓力,但是會將西部大範圍貧困地區及東部部分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以及大大減輕該地區年輕人今後的就業壓力。也可增加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持。二是擴展教育年限的同時,從以文學考試為核心的方針逐步過渡為考試選拔為基礎,德、智、體、美綜合發展為輔導的綜合培育體系,並且保證德智體美各方面的雄厚師資力量,這樣即使家庭豐裕的學生課後有多餘輔導,但是真正接觸該方面感興趣的學子也會有機會通過努力以這個平臺為基礎來改變自己。


920經典再會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 衛靈公》

《論語·衛靈公》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習相遠”)。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引申,現當今社會,九年義務教育基本已經普及,而且政府鼓勵的私辦學校也遍地開花,這是一件史無前例的大好事。

但,有教無類,還是個痛,很多學校,都分班別類,把學生分成不等的幾個階級,如普通班,進取班,火箭班,奧賽班等等,這無型中造就了學生的階級觀念,這對小孩以後走出社會,一定程度會有人生觀或心理上的誤區。

因好多實例證明,普通班出來的學生,事業或工作都不比之前認為先進班的學生差;然一慣優等生的走出社會假如碰到困難,或多或少也會造成心態不平衡的心理副作用。希望有關部門關切。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先進篇》

在《論語 先進篇》中,孔子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到於當今因材施教的興趣班也不少,也造就了相當多的專業人材。但也有部份學生其實所讀的興趣班都不是自己本身真正的感興趣。而是在爸媽或長輩或老師的設定下被興趣的。

這樣的情況不少見,違背了人之自然發揮特長,而埋沒了多少真正的專業人材。也請家長、長輩、老師們,尊重自然多發掘孩子的特長,尊重孩子的自然愛好而因材施教,而不是把小孩當作你的興趣或觀點去設定。

僅代表個人意見,為了祖國的大計,為了小孩的快樂人生,歡迎大家討論。


粵港澳國學文化


"有教無類"是孔子所言,意為對所有人都給予教育,並且認為所有人都可教好,不分貴賤高低。所以孔子的學生有貴族:如南容、孟孫;有貧者:如顏回、原憲。這在當時只有貴族大夫的子女才可入國學的時代,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我們現在有些老師喜歡聽話好學的學生,不喜歡調皮活潑的學生,第一個原因是欠缺師者之大愛,第二個原因是欠缺知人識人的慧眼。所以師者應具大愛,且具慧眼。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孔子知人識人,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稟賦、性格特點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論語》中有121問,孔子對不同學生問同樣的問題,答案完全不同。《禮記*學記》中言:"君子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意為老師知道學生的性情有美有惡、有好有壞,然後能因材施教、多方誘導。因材施教的方法對當下流水線式應試教育更具積極意義,人本就不同,教育方法本應各異,這就要求為師者必須有高智商,還必須有高情商,能夠引導不同稟賦、不同性格的學生,所謂教人盡其材。

所以《禮記*學記》將老師和君子劃等號,並言:"能博喻(多方誘導、因材施教),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官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君王)。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所以好老師是要基本具備君王的良好德行和君王的識人用人能力。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主席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講:"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今後教育的主線"。我國的教育改革正在進行,到2025年,中華經典誦讀將基本覆蓋大中小幼所有課堂,並且所有老師都得接受傳統文化學習培訓。

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文化教育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基礎!





左洪燁


有教無類意思是無論什麼類型的都可以教育,不論什麼對象作為師者都可以教出好學生,也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也就是說人在教育前都是平等的!受教育之後都有所改變,也告誡教育者不要提前把學生分類,每個學生在老師面前都是平等的,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的好壞,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在老師面前都能夠發揮正常!對現在的教育工作有著深刻的影響,告訴教師必須在實施教學前把學生分類,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會知識!如果學生不分類別,盲目去教學生,結果是事倍功半,勞而無獲,得不償失的!所以隨著高科技融入教學中,很多老師教法都難以不知如何去適合學生而是讓學生適合他的古板教學法!所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很適合現代教育教學方法!




深圳快報


因材施教難於開展,原因也是因為教育的導向性過於急功近利,沉不下心,大班額化導致!每任領導都想著在短短几年任期內搞出名堂,結果是這呀那呀的模式大搞特搞!沒有結合實際沉下心落實理念,運氣好的有些成績的就升遷了,運氣差的靠關係吧!教育的根本是教師的幸福感和學生的幸福感!教師的幸福感才是真正願意潛心搞好教育的源泉!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就是這個意思!


納米緣份


“有教無類”和“因才施教”是中國人的祖先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總結出來的最為寶貴的經驗!是告誡從事教育事業工作者的警言。也是忠告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條件。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才能稱為師者。哪兩個條件?一是“有教無類”:意思就是在你所教授的弟子中,不可劃等分類。二是“因才施教”:這一條是針對老師的,學生有什麼天賦,愛好數學還是文學?身體協調性如何?情感怎樣?等等老師必須看懂,否則你教出來的弟子就永遠不如你,假如,人類社會的教育這樣持續的話,恐怕就退化了!從這個道理上看,“有教無類,因才施教”永遠是教育體系的根本法則!


用戶2352353803044


這種思想對於今天的教育也是影響甚大的。有教無類,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接受教育不分人群,不分高低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強烈的反駁了對於現在那些覺得女生就不應該讀那麼多書的思想。因材施教,體現的是一種教育的方法,作為教育的傳播者,最重要的是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別人,讓別人吸收,那麼因材施教正是體現了這一點,根據學生的特點針對性的教學,有利於知識的傳播。


麥田青年課


1.學生雖然在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差異。成績有好有差,但是教師不能帶有色眼鏡,要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找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2.對於學生的差異,要冷靜地接受。教育工作不是生產線上生產產品,規格要統一。人是有差異的,這一點教師要有心理準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要制定不同的要求。雖然教同樣的知識,但是有的學生要提高要求,有的學生要降低要求。在作業的佈置上,也可以體現。


薄荷糖165873351


1.有教無類是因為當時的知識是掌握在少數的統治階層的,很多人被區別對待無法獲得知識,孔子是反對這種不平等對待。現在的義務教育就是就已經實現有教無類了。

2.而因材施教就是現在大學之後的專業教育了,學士、碩士、博士因材施教啦!

現在的教育已經是很好啦!已經實現古人的思想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