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的水平如何?

新片情报局


心灵之间,若非志趣相投,便是格格不入。女作家蒋方舟,89年出生,7岁写作,9岁出书,著作差不多已经等腰,但至今还是有无数的人,不赞美她的才气而只称颂她的运气,甚至怀疑她的真实水平,觉得她忝窃虚名。

蒋方舟远非我喜欢那种作家,我至今都不舍得花32块钱买下她的文集。但是在80后整整一代文坛当红炸子鸡中,她确实是我更高看一眼的。以局外人旁观情势,她算不上好的作家,但在如今靠虚张声势的浮夸叫卖才能赚取声名的文坛新生市场,和几乎所有都在以次充好比起来,她至少算难得的非赝品。

所以,很多人骂她,觉得她完全靠炒作出名,我觉得不公平。很多谩骂的朋友,并没有认真读过她的作品,或者读了没有体会其妙之曲。读者可在书店随意挑选,作家却无法挑选她的读者,这也许也是写作者的宿命。


所谓作家,是煮字之人,浮家泛宅,呼风唤雨,编舟在文字之海。作家与文字,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要检验一个文字从业者的庐山真面,文笔功夫是最骗不人的行走之具,也是最足以自证的唯一信物。

从这一点看,蒋方舟的很负时誉,固然有撞上了风口的运气成分,但她能脱颖而出,未必不是如坻社会的某种尽实公道。我是约十年前,开始读蒋方舟。没有刻意去找,是陆陆续续在一些期刊上,碰上就看看。那时,我就觉得,整窝80后这批后起之秀,论文笔,她在张悦然春树等可人之上,与郭敬明韩寒这两位同行骈肩,也恰合身份,悄语低言语笑吟呼中,甚至足有文字之力可喧宾夺主。我至今相信我的眼光,相信她在常态的发展下,积以时月,可以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家——尽管她的稚嫩和缺失也是如此明显。对韩寒,对郭敬明,我都缺乏这种判断的勇于自信。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东京一年》是她迄今写的最好的两本书,虽然我不大相信她最大的贡献将止步于此。在我看来,身为一名作家,她最失败的是小说,而优胜则在散文,但当以质实的随笔去救济虚构文体时,又能平凑出独具的亮点来。我觉得她的文字是干净而高级的,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这一点最难得。这种所谓的干净、高级、个性,大体说来,就是行文迟缓,文字清新,态度悠长温和,文章道理很白,逻辑很清楚,但意指含蓄不尽;

趣味上,最可贵在平淡,爱讲家常故事,不用大动作,又充满青春气息的调侃、老练、机灵,睿智,以及圆滑,对于世人浮生的观察有着渗入纸背的犀利。你看她《东京一年》里,诉说一路上的见闻感受,欣喜、失望、风景、书店、旅馆、街道、饮食男女,十足是个清新可人的小说家,书中每一次新的聚首都是一本小小说的肇始,可以成功捕捉生命单调平凡的“每日性”,可趣味横生,骨力饱满。这等文字功夫,这种直觉的自信,这种实在的心意,和随时能以图像想象的能力,是天生的作家之材。

80后、90后的成名作家,整体上读书太少,文字感极差,矫揉造作,思维又浅,完全像是文学世界里的“异教徒”。蒋方舟的文字,也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但不是杂草乱坪,喜乐所现,是作家式的炉火、寂寞与疏离。我当年只看见她三四篇随笔,就觉得她的文字和文章,再努力一下,一路这样写下来,即便不能自成一宗文学精神和文字品味,其才其情也可以写作为终生事业。


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作家的证明文书,是文字;但是掌控一个作家到底能走多远的冥冥力量,一定是她的胸怀与气度。说到底,任何一个作家,她所制造的根本,不是虚空的文章和诗情,而是真实的情感天地。

从这一看蒋方舟,她的真诚、坦率、悲悯、贴近中国社会与底层中国人的那种情怀,是基本由“城市青年”所包揽的整整一代80后作家所缺失的天地良心与文学骨血。我看中蒋方舟的文学前程,除了文字,还在于她同龄人中难得其人的眼界、见识及情怀。她的文章, 有真诚无隐的魅力,她对人,对中国人,特别是底层中国人,那种深厚的关怀不曾停过。她后来算是挤上上流社会了吧,但没有变得漠不关心,始终为他们忧虑、痛心,甚至挺身护卫他们。对底层人民,她是满怀同情;对丑陋世界,她说“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尽管只是雕虫小技反抗。

比如,她追忆自己作铁路警察的父亲,怀念已经出家的传奇同学,讲述一个乡亲地方志的故事;比如,她狠批说 “跑马拉松的中产是无声的广场舞”,她隐晦责备说“心灵是一块还不房贷的住所”, 写的无非都是一个中国城市少女所能遭遇过的中国人事,不少还是故作摇曳的道听途说和无病说愁,表面上很甜,软的像水底下的珊瑚,但是一旦与真切的社会空气接触,就会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着不曾历经沧桑的深邃洞见与机敏。她在忠实完整地意图重建我们的时代。

蒋方舟写出了唯有蒋方舟才能有与文字的山盟海誓,与情感的翻云覆雨,与中国现实社会的甘苦与共,欢凄一体,尽管不乏蹩脚与稚嫩。这是一位优秀作家早熟的悲欢,奇情轶事,琐琐凡人,都是因风吹送,低眉悲悯;世路风云,家事国事,从不痛骂和厉声,但是悲愤在屏息凝神中潜藏。可以说,蒋方舟从一开始就不是文学的赤贫户,她有这份天资、能力和胸怀,可以进入角色,走出更远的舞台。


虽然说了那么多吹嘘的好话,但我也从不认为蒋方舟就是铁定被文学缪斯所“保送”之人,可以笃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家。

我只是认为她在80后写作者中卓尔不群,有着作为一名作家所需的最好条件。但是,她现在所写下的所有文字,都还不能说是“好”的文学作品,充其量只可以说是“好”的作家准备,如果没有误入岐途,可以自成一家。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蒋方舟文学之路可能存在歧途,到底指的是哪里?

一句话说,最威胁作家蒋方舟的地方,在于名利场与老男人圈。她成也在此,可能败也因此。虽然我们也知道,书中,她对自己的“芳名远播”,是有着保持高度警惕的,她坦诚,荣誉与诱惑是写作者的坟墓。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这几年的蒋方舟,实际有了在刘索拉、王菲、徐静蕾等名花残败之后,接班京圈文艺班“大飒蜜”的态势,她所环绕的人际生活,心甘情愿给她烘云托月的群体,也是冯仑、潘石屹、窦文涛、梁文道、封新城、马未都、高晓松、陈丹青等等这帮功成名就老男人。蒋方舟后来持续的声名大噪,在媒体界的风光无两,离不开这些人的幕后操刀。

看蒋方舟在《圆桌派》等节目的言论,你大概也可以感觉到,蒋方舟越来越像一个精明的生意人,永远拿捏得宜,恰到好处,左右逢源,炼达的人情世故不像一个只会在纸上含沙射影的惯犯型作家,虽然她其实早已就是商业名刊《新周刊》的副主编,是半个生意人。正如蒋方舟自己的自白,“我属于在最惨厉的优胜劣汰的社会系统中成长的一代。从幼儿园玩抢凳子的游戏开始,我们就深吸一口气铆足了劲,随时准备推开旁边的人,从小到大,我们只知道一件事,社会只分输家赢家”,似乎也在提醒我们她不甘于清贫寂寞的文人才女之位。

开挂的人生,当然是人所共期的,这还真不是什么鸡汤、什么成功法则的毒害,这条路所有人都想走,没什么好非议的。但人生到处都有悖论,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不断收获高级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必然是恰好以脚踏实地来践踏文字花园。对于一些写作的人来说,过于热闹的人生、过度名利场的生活,绝对是有伤害的,会最大化地挤占精神的空间,驱赶那种耿介清高的气息,消解那种痛快为文的清醒,毁坏那种冷眼旁观的独立。这是一个作家最容易失败的地方。

红尘滚滚,人海滔滔中, “忘记”是生命中最负面的动词,若她“忘记归程”,那就是在丧失写作所有的记忆。权且作为一名老读者,我希望蒋方舟不至于在京城软红大街,在老男人们的含情脉脉中,诡异离奇地漂流迷失。关于蒋方舟,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文雅的文学故事。

我期待有一天,在书店,看见印着蒋方舟大名的书籍,如我这般的吝啬鬼读者,也会掏出30元钱,愉快地买下来。也许,那时,才真正在说明,作家蒋方舟,已经被时间所接受。

2018,12,1,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一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我是90后作家蒋开放,名气很小。但是圈子中对蒋方舟,还是有很深的了解的。

我尽量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蒋方舟是1989年生人,算是泛90后作家。而很多媒体冠以“美女作家”,关于长相的美丑,这种事情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个圈子,其实说实话,所谓的“美女作家”真的不多。

公认的有:严歌苓、郭敬明旗下签约作家——七堇年。

90后女作家群体中有:孟祥宁、张露之、苏笑嫣等。(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看一本书就将就书本身的内涵、人文、情怀这些东西,非要扯上写作者的容貌,就是个人的事情了。

蒋方舟的写作环境,非常不错。母亲是一个女作家,所以蒋方舟骨子里成长的文艺青年。

1997年暑假,开始写《打开天窗》。

1999年~2000年,创作小说《正在发育》。

2001年6月,《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并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8月起,在《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

我们看到她从小开始创作,这是一种写作的天赋。

至于很多人喷,说她母亲代笔。一如韩寒父亲代笔韩寒一样。

我个人觉得,不应该这样诋毁一个作家。写作从来是孤独的,请给孤独的人,多一些支持不好么。郭敬明开始写作没有人代笔,但他是抄袭。

蒋方舟可以开专栏,可以做周刊主编,从这些可以看出。光凭炒作,她没有真才实学能走到这一步么。包括到后来进入清华。

蒋方舟的文笔,在当代可以算得上中等。

确实比她有才华、文笔好的人更多,只是没有她的流量和曝光度。

蒋方舟如今在综艺节目曝光最多的便是《圆桌派》。

而她在里面的表现,褒贬不一。

很多人诟病她的丑人多作怪,弹幕飞起来,都是骂她的话。因为很多观众都被演员的演技给骗了,节目哪有那么多真情流露,很多都是演出来的。一个人设,呈现到底。

喜欢蒋方舟的,又喜欢她的真实。最起码她能很自然的说出自己的一些喜恶,不会像很多装清纯的女明星一样。装自己有多圣母婊。

说实话,而不想其他节目一样的演一个清纯的女性。就被诟病,实在是不应该。

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什么都不缺,最缺的是真实——蒋开放。

这是我说的话,说的是我的心里话。

《圆桌派》中蒋方舟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她其实还是骨子里的少女心。

希望她能走的更远,也希望中国青年一代的作家群体,能走的更远。毕竟我们在想写不能写的年代,写作本身就是限制性的。所以多一些支持和谅解。

谢谢大家的阅读,我是90后作家蒋开放,坚持原创。希望您的关注和支持,私信必回。


蒋开放


《打开天窗》,1999年7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正在发育》,2001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在发育》(繁体版本),2001年11月,台湾高富国际文化公司

《青春前期》,2002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都往我这儿看》,2002年10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邪童正史》,2004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

《骑彩虹者》,2006年7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一女生》,2007年7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谣言的特点》,2009年1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t2013年10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上述的成果出版时间来看,几乎每隔两年就有一本文学方面的或散文方面的著作问世。当然,因为文学方面的书大多数都是短小精悍的,所以,对于爱好文学写作的人来说写出来并非难事。

从蒋方舟出道比较早,且有人去炒作和媒体关注的事情来看,她本人或她的家庭背景可能并不简单。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可能需要一些“天才”的宣传,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可能真的需要有“少年天才”。所以,与其说蒋方舟有文学的偏好和才能,还不如说她赶上了一个需要天才炒作的时代。过了多年,当初炒作“少年天才”班的时代热到现在已经凉了很久了。有的当时被炒作的天才现在还健在,有的已经被“阵亡”了。

不管怎么样,蒋方舟无疑是个时代幸运儿或宠儿。她赶上了一个适合她成名的时代,也走上了一个让她到现在成为成功人士的位置。如果说她没有一些才华或文学天赋,我是不相信的,但如果说她的文学天赋就绝对是一流的或超一流的,我怎么都不会相信的。因为文学的巨匠,或真正无愧于其文学成果的人,首先必须是饱经风霜和甘于寂寞的人。因为她很少“饱经风霜”,她也似乎不能“甘于寂寞”,所以,她无法成为莫言那样的人物。


天地人是小阿弥陀佛


这个月的米兔(仿佛已经被大众遗忘,还有这个月的疫苗还都没有解决),最早引爆很重要就是蒋方舟发的帖子。可以看到她的勇敢,也是年轻作家乃至当代作家里少有的还会或者还敢在公共事件面前发声的作家了。

蒋方舟也是那批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写作上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韩寒郭敬明是八零后天才作家最有代表的两人,现在两人基本都投身于电影浪潮中,写作上少有新作品出来。郭敬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还是《悲伤逆流成河》,但韩寒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走上了老路,已经开始了油腻之路。

蒋方舟赶上了八零后的尾巴,她比韩少郭少要好的是,她还有创作的可能,并且还没有完全被商业逻辑裹携,她还有时间做真正的文学创作。

但蒋方舟还需要继续在写作上努力,她去年出版了一本游记性的作品,今年她好像有长篇小说要出版,她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入创作上,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三十到四十岁是个关键时间段,创作的高度的基础就在这个时期。《圆桌派》这种文化节目也可以参加,杂文也可以写,但更重要的文学,蒋方舟应该去探索可能的高度。

你觉得蒋方舟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她的写作会达到谁那样的高度?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听说过蒋方舟,就像我听说过韩寒郭敬明一样。这几位是当年的“网红”,时下也没凉透,依旧半真半假,或多或少,在所谓的文艺圈起伏着,摇曳多姿,明灭不定。

或许是我从小就因为智商太高,养成了瞧不起人的毛病。以上的几人,我一个都看不过眼,总觉得这几位娱乐属性过高,不像个文人。拿得出手的,依旧是多年前的成名作,和老一代的贾平凹陈忠实相比,真的是云泥之别。或许有此一比,都是抬举了他们。

闲时看过几期《圆桌派》,特讨厌里面的蒋方舟---可悲或者可喜的是,这是我对蒋方舟的唯一且直观的印象:稚嫩,做作,很有点幼稚版余秋雨的感觉。

因为她的成长经历,她已经与社会底层无关,又限于年龄和阅历,高层圈子的那一套,她又知之甚少,进而这小女子就不上不下的活着。在平头百姓眼里,这是个精致的女人,于丹二世。在大佬眼内,估计是另有一番,大抵是觉得这小娃有可塑性,可以扶持一下。

所以,蒋方舟也就能写点小资类型的写作素材,恰恰与韩寒郭敬明的目前定位仿佛。似乎励志,似乎要做个理性的公知,但可惜,他们都缺乏公知应有的悲悯与勇气,真的谈起时事来,只能含含糊糊的说天气不错哈哈哈。人都需要生存空间,当下就是如此,非要苛责这几位,似乎也不公平。

说到此处,又觉得气闷难当。就说到此处,勿怪,就当作是一个四十岁的男人,白天送外卖送多了,乱发些神经好了。不说了,又来订单了。哈哈😄


钱淮28


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作家,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少年。

我倒撅的蒋方舟对自己的评价很准确,对自己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实属不易。


妇产科小超人


看了圆桌派,发现蒋方舟确实蛮有水平,和一群老男人谈笑风生,见解独到,言之有物,口才颇佳!

她写的随笔也很有味道,才女是一定的,而且还很勇敢,还特别喜欢谈自己的风流史,自己的N个男友,可惜不是才貌双全。

做她的男友一定是痛苦的,作为一个小说家,她找男友往往不是为了爱情和婚姻,她多半是在找创作体验和创作灵感。


杨非鱼


1.最近看过她的东京一年,日记记述性的文章,读完感受就是其深度远远不够,文字底蕴不够厚重,总感觉只是在罗列一下曾经读过的文学书籍的观点,拾人牙慧,她自我文学观点认知尚不清晰,总是隐约感觉到她想用在重口味的,大胆的观点来写作。

2.频繁的参加电视综艺节目,不知是想刷存在感,提高自我知名度,还是在做宣传。总的下来让人感觉越来越像个网红作家了!

3.作家写作的源泉一是行千里路阅万人的经历写作,二是读万卷书看前人智慧,思考得来的源泉。若要是提意见的话我感觉蒋方舟该多去社会游历,毕竟看的到与亲身感受的不一样,总待在那个圈子里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个假钢铁侠


我买过蒋方舟所有出版过的图书,也经常在一些电视或者网络节目中看过她,对她作如下评价:

从小就是作家,长大了还是作家,但不是大作家;

读过很多书,也写过很多书,自己写的书中能像她读过的那些书一样流传下去的不多;

有才气,但才华不足支撑,所以才气被过度消费;

有人气,有知名度,但作为作家,出现在娱乐版面的几率明显过多。


纸屑轻舞


个人觉得同龄人里可能算语文还不错的,但不知道应该把她归类到哪一类。作家不像作家,学者不像学者,文人也不像文人,思想者也不像思想者,艺人也不像艺人,说是明星名人吧又觉得分量不够……总的来说,我觉得她应该算是早期的小鲜肉。知道她的人多,可你也说不出她的代表作或者有影响力的作品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