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究竟是从左往右读,还是从右往左读?

tyuiozxfgyhvjofxc


题主:对联究竟是从左往右读,还是从右往左读?

一副对联,上下联有先有后,怎样去识别呢?可从横批\\联尾\\书写材料的设计以及作者的书写习惯来判定。

1.看横批。

如果横批是从左往右念,则对联也是先左后右,即左联为上联,右联为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念顺口,则对联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2.看上丶下联的联尾。

联尾仄起是上联,联尾平收是下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看七言联的尾字“柳”与“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管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都只能做上联,“一行白骘上青天”则只能做下联。当然,有了横批,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在左侧,下联摆在右侧。


3.书写材料的设计。

旧式的多尊崇右为大,右为上联,左为下联,排版的字也从右往左排列。如今,大家乐于从左往右书写,规则从左往右,左为上联,右为下联,约定俗成。

4.作者的书写习惯。

可以多研究,多探讨该楹联作者的书写习惯,老学究爱写繁体字,几十年如一日,对联习惯从右往左逐字来写,右边是上联,确定从右往左读。追求新潮的,如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从左往右来读就OK了。

综上所述,辨别上下联,怎样读起来,注意横批/联尾仄还是平/书写材料及学者书写习惯,从左往右也好,从右往左也罢,上联优先,下联收尾,根据特定环境而论!头条号 恭请您分享对联中的乐趣,留评交流,感谢关注!


ZHANGRUPlNG


要说对联的读发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着就要先看对联的贴法。至于对联的贴法是上联在左还是在右,着就要先看横幅的开头落尾。如果横幅是左起右落,那贴对联必须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那读法就是从左至右读。如果横幅是右起左落,那对联的贴法就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那读法就要双右到左来读,着是我的看法你认为呢?



农民爱摄影


我个人认为,对联是从古至今人们在春节都贴对联。至于从右到左念,还是从左到右念。我想,中国有句俗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对联是先人文化创造的産物,它就有一定读法规矩。它的格式为竖写,按先人们的读法规矩,应该从右到左念。至于先左后右念,那是个人的思维,不是先人规矩和文化传统规矩。为啥新出版的历史名著还是采用传统竖式版呢?就是它有规矩及传承。


六九乐


简答:1,你是对联的主东,面向外站着念对联(从左往右);

2,你是对联家的客人或者邻居面向大门念对联(从右往左);

3,上面这两种念法是传统的。4,官府对联和政府对联传统的是面向大众,(同1);现代念对联方式是中国大陆文字改革(六十年代)以书报排版念法;至今我国民间仍然是两种念法(写法)。各取所爱,有理无害。




团圆83


对联的读法按照旧的八股文来的讲,理应从右往左读,右为上,左为下,以前的老书,老字帖,请柬书信都是竖式格式。所以临帖请柬也必须从右往左开始,但是,现在有所不同的是,年轻人贴对联不分上下联,信手贴来,还阵阵有词:贴哪边都对,也有从右往左念的,也有从左至右念的。哈哈哈!


老萧111


古代写字读书,皆是从右而左!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实行文字简化,而且排版也做了调整,从左到右。对联未入此列。老读书人写对子从古法!从右而左。现代人写对联从今,从左至右!总之,一付对联的左右,看横额便知,额书左,则左读,额书右,则右读之!





灵虚子道人


古籍书都是竖着编排印刷出版,是从右到左读。对联也是竖着写,理应也是从右到左读。面向对联,先读右边,再读左边。上联(出联)在右,下联(对联)在左。现代的书写习惯是从左到右横着写,也是从左到右读。横批是从左到右写,因此,应该从左到右读。😊🙏❤️


林珂明


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对联的读法和古代文字的读法相同,都是从右往左读的,所以一般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

发展至今,也有许多人不按古代惯例来贴对联了,出现了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从左向右读的情况。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的横批也同步改为从左向右读,可据此判断上下联。

再就是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通则来判断,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是上联,平声的是下联。

如果出现横批从右向左读但上联贴左边,或者横批从左往右读但上联贴右边,说明是不懂胡贴的!


月照江


对联的读法应当遵从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发展史,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古籍书和对联都习惯从右到左的顺序书写和朗读,这一顺序是传统,所以应当从右先读上联,再读左的下联。现代现实生活中贴着的对联中也偶有上联在左从左读的,这种是少数。


807怒江一心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以简练精悍的字句及合辙阴阳顿挫的音韵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既然是传统文化,那最好以传统的方式存在:面向对联,右上左下。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横批也是右向左读。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文版习惯于左向右读,这也未尝不可,但传统的东西如果失去它的精华部份,那就得不偿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