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写好书法必须明白静、兴、恒三字?

旭陽東獒


千家诗中有一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此诗虽然看上去通俗易懂,但哲理却深可探究。

前二句与后二句正好"燥、静"处事的二种不同路子。用在学习书法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静、兴、恒"在此诗中表达得是何等的贴切啊!宁静临帖、读帖乃至创作须全心身的投入,如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终会或多或少体悟到书法艺术在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唯有"兴",即浓厚的对书法艺术浓厚的兴趣,才会孜孜不倦的对书法艺术求索而不避寒暑丶伏案于灯前,书写于月下。

唯有"恒",几十年如一日,"争如炉中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书法艺术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须"厚積薄發",而"恒"、唯有"恒",才能在"上下而求索"的坎坷道路上不断进取。


钱虎生74


“静、兴、恒”三字真言,出自白蕉先生的《书法十讲》:现在愿诸位在学习书法时注意的有3个字:

第一个是“静”字。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

第二个是“兴”字,即要有兴趣。但是一时之兴是靠不住的。

第三个字是“恒”。要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要坚持。

我想,这个静字,首先是要心静。心既静,自不会受外界因素干扰。即使受到干扰,也会及时调整回来。

按照白先生所说,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历史上的书法家大都不是要用字换钱的,自不需要靠书法逐利,因而无功利性,若有,也是内求差别即“我书比之某某如何?”因此可以安之若素,追求自己的审美趣味。而当世的某些所谓书法家,尤其是某些“职业书法家”,是要靠书法过活的,心里想着写一张就能卖多少多少钱,心如何能静?

既然要卖,那就要迎合一下买字人的喜好,又有何做到追求自我?一群追名逐利之徒,如何写出好的东西来?而后学者羡慕不已,遂走上同样的路数,于是“风气大坏”,也就成那样了。

历史上有几个大动荡时代,魏晋算一个;民国时代算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恰恰又是文化爆发的时代。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样的时代,想要求一方宁静,須释放内心,追求本我,潜心自好,自然有个性,有趣味。另一个原因是,内心的逆求:潜意识里挣扎,求得心灵上的极致——越是艰难,越要活出风采——这是外力的反推。

这样的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便催生出了灿烂的书法艺术和其它方面的艺术。

归根结底还是心静,是“静水流深”的静,其下可能波涛汹涌,反应到书法、文辞等,自是意趣盎然,有灵魂,有气质的。。

第二个字“兴”,比较直白,就是要有兴趣,要自己喜欢,没有兴趣,自不会潜心深研,难下苦工,成就有否,自不必说。

延伸一点,“兴”字还可以理解为兴致。喜欢,做的时候有兴致,乐此不疲,不以苦为苦,反以为乐,自然会调动内部外部的所有能量,全力以赴,思维活跃,专注一点,兴致盎然,自然是时半功倍。

第三个字“恒”,也好理解,就是要坚持嘛。

浅尝辄止,见好就收,自难入殿堂,久之兴致索然,只有放弃一途,怎会有成?学书的过程,也是符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生演变规律的,练到无法进步,放弃即前功尽弃,顶过去便如入桃花源“豁然开朗”,发现一片大世界。过程有长有短,次数或多或少,考验的便是恒心,有坚韧不拔之恒心,又有虚静淡然的“静”的心态,一波一波地冲击过去,自是收获满满。

观古书法家之学书历程,无不符合此等规律。

打个比喻,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按照馆阁体答卷,否则,仕途断绝,你是学还是不学?写不到好处怎么办?再写,久之必成。

讲学习书法比之生死存亡之机,有此心,必能坚持,恒心须有此等心气方可。

本文昭明书馆原创,一家之言,读者自有分数。








昭明书馆


无论学习任何事情,首先是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心思学下去。我学习书法是个偶然的机会,大约在我九或者十岁的时候吧,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条几上放了一瓶墨水和一只毛笔。那时没有太多的娱乐玩意,无论见到什么新鲜的玩意出现都是喜出望外的。跑过去问父亲我可能玩玩,父亲说没用了,你玩吧。于是乎就屁颠颠地到处搜集破纸,有模有样地写起大字来。说也奇怪,那时一拿起笔来,就知道怎样握笔,而且姿势非常的到位。我祖母是位大家闺秀,念过私塾,她一见我拿笔写大字,就笑呵呵地过来对我说:“你还真聪明,有点天分,就是这样的,好好坚持练吧。”开始练书法就得到了祖母的赞美和支持,兴趣一下子来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放学回家就练习书法,一度到了痴迷的地步,夜里能练到十点多。

再联系书法的过程中,让我的心宁静,小脑袋就不停地思考,所有的玩啊、调皮捣蛋的事啊全都跑到爪哇国去啦。练字时的心静,让我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问祖母,祖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镇上的书店查书,后来也喜欢了买书、看书,一直成了我前半生的习惯。这样,也连带我的作文水平迅速上升,开始学着写诗词、写小说。这是练习书法养成的“静”。练习书法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入静”,那种静是心灵的静美,如山谷清泉,碧水蓝天,所有的世俗无奈都归于空,只有毫笔在纸上静静行走、墨汁在纸上潺潺流淌。

我的心得是:不是练习书法需要你有恒心,而是练习书法让你有恒心,它完全让我停不下来,就像骑自行车下坡,很难刹住车了,呵呵。练习书法,让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那是自豪的、成就的、满足的,可是上了初中后却不能继续下去了。中学离家远,住校,而且是住那种几十个学生一起的大卧室,实际上是一个大礼堂改造的。学生熙熙攘攘,再没个安静的场所了,拿去的纸笔,等下自习回去的时候就不知去向了,再看墙壁上,全是被涂得黑山黑水,比那孙大圣到此一游的题词还要疯狂。后勤老师调查事件,结果查到了我的头上,对我的处罚是擦去墙上所有的墨迹,不准再带笔墨到宿舍来.......那时的伤、痛、恨可想而知。后来只有在星期天、寒暑假回家的时候才能练习,那是疯狂的弥补。

现在人到中年,心愈静,更加舍不得书法练习了,至于写得如何,就当自娱自乐吧,呵呵。


小瘦爸爸的那些事


首先要得法,然后是兴趣,再就是坚持,最后一定有好成果




温馨的蓝天


唐大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一千多年前已论述过! 神怡务闲(精神愉快,事务悠闲),一合也;感惠徇知(感人恩惠,酬达知己),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这不是临池习书的静与兴吗? 与之相违背的有:心遽体留(心情躁动),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闲,五乖也。 时逾二纪(二十多年),有乖入木之术(形容书法没有达到很高造诣),无间临池之志(二十多年都没间断临习书法)。——这不是恒吗? 临习先贤笔墨痕迹,更须静心读碑读帖,充实一点国学素养,滋养心灵。避免闹出笑话。如毕福剑先生的“九球天后”,不评论书法水平怎样,四个字就写错两个,九字没简繁之分,玖字前人是用来记账的。后字皇后就是这个后,代表位阶或者说官位,後字是代表方位,前后左右。有的写些不知如何欣赏的口语“真不容易”等等。 不止书法界,当今社会环境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不正是缺少这静、兴、恒这三字吗?




兰水书艺院



师范小王子


静、兴、恒

仨字丰富了学书法的诀窍,做事,心平气和,宁静致远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大智慧。浮躁与冷静,是一对相互排斥的孪生兄弟。

艺人若冷静,心态释然,若浮躁则心境变乱,释然而生妙品,心境燥热生霉物。

学书法追求雅致,崇明理,只有淡泊而谧静,趋名利则浮华生焉。大凡浮躁者一种是个性而成,一种是基于出名而为。

兴乃盎然也,是为心动,因趣而兴致勃勃,所以兴趣俩字永远拥抱。

做事情,都是因了喜之好之乐之,成功者必有的规律。具备痴迷,也是兴趣的引导啊。

恒,持之以恒,不辍,不停的意思,坚持不懈,心境远大,目标明确,敢于挑战自己。

凡事预则立,认准的事情,永不回头。

因此成功者,天赋以外,必须具有仨字的特征。

故,学书法也不例外,要静、兴、恒。

谢谢





狂喜淡墨a


此为写书法之三要!我比较赞同!首先说“静”字之诀;夫静者,写字之必然之情,心如不静,焉得习得好字?世上万事,必得静而做之!才能一丝不苟,全心全意。习字亦当如果,初学者必从楷书帖。看法帖一笔一画如何结构,自已亦必按帖习之!要用心,心无杂念,才能临摹如帖!第二,“兴“!兴者,趣也!如果一个人对一事物有兴趣,而如研究之,必有独出他人之境。古人说,久习之道,可以前知。必能成才!第三“恒“!恒者,久远也!持之以恒,数十载如一日,必然出类拨翠,书写成章,明大家文征明先生八十余书《赤壁赋》气贯长虹耳!








灵虚子道人


有道理



铁林书院


老实讲,刚看到悟空发来的这个问题,我有点见傻,不知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要怎么写好这几个字呢,等看了前面几位老师的回答才知道,原来这三字是出自已故书法大家白蕉先生之口。

理解了这三个字的意思,还要写出来,也算是书面考试了。

当学生是好事,可以多学东西,也说明以后的路会走得长久。

先高兴一下。

说正题。白蕉先生的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艺术创作者必须要具备的三个基本素养。只不过在我看来,这三个字的顺序要调整一下,即——兴、静、恒。

之所以作这样的调整,也是出于本人的经验。

我以前在国营照相馆工作,那时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些专职搞照相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和技术水平,还不如那些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为何如此?后来我想,应该是这样 ,即,我们这些职工的来历不是毕业分配来的就是社会招工来的 ,本质上讲都不是出于对摄影的爱好,而是为了找工作混饭碗,而那些爱好者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就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努力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不管什么艺术,学艺者首先对自己所学的这门艺术要有浓厚的兴趣,要出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欢和热爱,才能进入门去。

书法也不例外。

有了兴趣就能学好书法吗?也能,也不能。

这话说得不是矛盾吗?不矛盾。对书法有兴趣可以学好书法,但未必就能学成高水平的书法,要想进入高层面的书法境界里,光有兴趣也不行,还要能静下心来,并能持之以恒的走下去。

这样说有的像流水账,寡淡无味的,那我就把最淡的一段减去,就是最后那个字——恒。那个字的意思谁都懂,就是说出花来,也难有新鲜感。如此,就只剩下一个静字了。

说到静字,人们的理解一般都是安静,静心。诚然,书写的环境不安静,书写人的心静不下来,是很难创作出好作品的。我现在说的不是这个,这都是外在的和一般化的,我所理解的静,应该是书者的静心反应在书法作品里所形成的静气——沉稳清和的,不急不燥的,雅逸安闲的,远离俗相的一种大家气象。这样的静气是修养的体现,是品格的反映,是抽象审美的具像化,是厚积薄发的自然流泄,这种静气,在书法大家的作品里随处可见,比如林散之老先生的字 ,即便是狂放的草书 也能让我们体味到源自书者内心禅意一般的静气,使人观之如若闹市见禅院,心静,气静。


作业完成了,及不及格就不是我的事了。只是感觉老是答题不仅累,还费时间,有点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