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江南》为什么能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小侯子的小桃子


《咏鹅》简单易懂,适合小孩子诵读,也不错。《汉乐府·江南》呢?除了简洁明快,营造了清新愉悦的江南美景之外,《汉乐府·江南》有两大突出优势:

一是这首诗的重点在鱼和戏上,鱼是什么样的鱼?鱼又是怎么在荷花、荷叶、水中自由的穿梭,游动的?这是一幅动态图啊!引导得当,可以很好的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想象力是非常宝贵的思维品质,中华古诗词对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就在于此。

二是这是一首可以唱的诗!乐谱在此!因为不能插入音频,所以不能上传,请见谅!古诗之美莫过于此!我就是让学生唱的这首诗,还用布置背诵作业吗?孩子们能不喜欢学习古诗吗?



唐刀走天下


我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背过这首《汉乐府·江南》,我当时还给她录了视频,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是用这一首作第一首,而不是用《咏鹅》呢?

我觉得也许可以从诗本身找到答案。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大量重复,朗朗上口。

2.东西南北,生活中用得上的这四个方位词贯穿其中。

3.意向非常鲜明,孩子们通过朗诵后四句,能够非常清楚的感受到鱼在莲叶间穿梭的欢快自由。

不过,这只是我看到问题之后所做的分析,也可能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有其他的考虑吧?


小公主变形计


关于小学课本用【汉乐府,江南】来作为小学课本第一首诗词启蒙,我来浅析几点【江南】这首诗的优势所在:


【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二】生字简单,易写易学!

如【东】【南】【西】【北】!

如【田】【鱼】【江】【叶】!

如【可】【何】【采】【间】!

除了【莲】和【戏】字笔画复杂以外,其它字都很简单,都是常用字!短短一首诗,可学会十几个字,我想【咏鹅】在这方面是略输一畴的!

【三】格调清新,内容丰富。

诗歌的前三句为阅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江南生活图卷。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变化,来描述鱼戏莲丛四处游动的情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莲塘的自然风光,采莲工作的有趣,游鱼的活泼等等都在脑中栩栩如生的展现开来!另外乐府诗的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的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能联想到上述的情景。

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虽没写人,可人声欲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活气息,近而领略到采莲人心中的欢快。让孩子在欢快的氛围下学习文化,这也是它被小学课本釆纳优势之一!


仅叙个人浅见,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指点!🙏🙏🙏🙏🙏🙏🌹🌹🌷🌷🌸🌸🌺🌺🌻🌻🌻


一叶知阳春


《乐府诗》首首经典,且说这首《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副江南夏天的美丽画卷!有活泼的鱼儿,有田田的莲叶!有游东游西,游南游北的生动画面,特别适合孩子们读!且老师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识。

我家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回家都能背给我听。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没感觉有多特别,反而感觉太简洁口语化!听她摇头晃脑读出来,便喜欢上了这首,并且也思考过与你一样的问题。为什么这首会入教材?

我总结以下几点: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满画面感

4.让孩子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印象。

并不是说《咏鹅》不好,只是全方面综合考虑,采莲更适合入教材给孩子学。











诗词文学社


第一首是咏鹅,不过不是正式课文,是第一单元小结里面,稍稍带过,不是重点讲解。

而江南是作为正式课文,一篇需要讲几个课时的。





Alva-Helen


汉乐府《江南》的诗句非常简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平白如话,再明白不过了。

但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这首诗并没有作为小学生的蒙学古诗读本。古代没有,现在也长时间没有进入教材。进入一年级教材,还是这几年的事情。我们许多年纪大一点的人读到这首诗,还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

(古人采莲图)

那么,这么好的一首诗,之前为什么长时间没有作为孩子的蒙学古诗读本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高频率进入孩子蒙学读本的那些古诗。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

说实在话,这些诗,和《江南》比起来,似乎要复杂得多。我们就拿骆宾王的《咏鹅》和《汉乐府·江南》对比分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说《咏鹅》更复杂一些。

其一,意象繁复。《江南》只写了鱼一个意象,对鱼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描写。而《咏鹅》里写了鹅的各个细部:曲项、白毛、红掌等等。

其二,情态繁复。《江南》所写的情态,就只有一个:鱼戏莲叶。《咏鹅》里的情态则非常多,有鹅高歌,有鹅浮水,有鹅潜水等等,是一副立体的画。

其三,环境繁复。《江南》只有“莲叶何田田”一句。《咏鹅》既有绿水,还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复。《江南》就是表现鱼儿欢乐的场景。而《咏鹅》表现的则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表现的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咏鹅图)

既然《江南》更简洁,更容易让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说,蒙学教材、一年级起始教材,自然应该先选《江南》,再选《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呀,为什么反而不选《江南》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江南》这首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复杂,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诗。

甚至可以说,连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当年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是没有搞得很明白的。

为什么说这首诗非常复杂呢?

第一,作者想写的东西,在诗中一句也没出现。

作者想写什么?想写采莲人。但是全诗没有一句话是写采莲人的。都是在写莲叶和鱼,连渔船这些东西都没有。也就是说,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间,有巨大的距离。这个距离,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读者来填补。这个读者最好还要有曾经采过莲的经历。由此看来,让小孩子来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鱼戏莲叶东)

第二,诗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对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现代主义的思维。

什么形式感呢?就是最后的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就只换了一个字,其它都是一样的。从我们一般的思维来理解,这显得有些重复啰嗦。但实际上,这既是作为音乐的需要,同时也是作为诗歌“形式感”的表现。作为形式感的诗歌,在古典派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只有在现代派中才会出现。这一点,显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这首诗具有“禅意”。

“禅意”是古诗经常追求的一种东西。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诗句都是具有“禅意”的。而“禅意”的获得,是需要顿悟的,讲是讲不清楚。既然讲不清楚,把它作为孩子的蒙学教材,显然就有些吃力不讨好。

不过,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这首《江南》放进一年级的教材里,大约也是现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丰富了些。同时,就算不理解,让他们先记住,在将来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儿子刚好一年级,明明《咏鹅》是第一首呀


蜗牛1561803


简单、阐述方位、易理解、易诵读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简单

全诗共6句,其中4句是相似的,相对《咏鹅》更加简单


2、阐述方位

诗中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名词,方便小朋友了解和掌握方位,对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咏鹅》则主要讲述鹅的基本形态和一系列颜色词语,如:红、白、青、绿灯,这些表述颜色的词语,大分小朋友在幼儿时期基本已经掌握。


3、易理解

这首诗及其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可以用挂图来展示荷塘美景,田田的叶子,相对于《咏鹅》“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更加容易理解。


4、易诵读

全诗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及其方便诵读,不容易产生歧义,对小朋友的语感锻炼极有好处


湖南怀化信访


《咏鹅》《静夜思》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早已成为启蒙益智的儿歌般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了,现在绝大多数的学龄前儿童,即使有些没经历幼儿园期学习过渡的,也会背诵几首古诗和简单的计数算术,年轻的父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会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极力尽早地对自己孩子进行各种益智兴趣类的学习培育。有一次我去理发,踫到一位年轻妈妈带她儿子也在那排队等待,小朋友长得很漂亮可爱,说是幼儿园大班了。等候中年轻的妈妈不失时机地出了好几个字谜让她儿子猜,小朋友都对答如流。后来她妈又出一谜“三人出来晒太阳”,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也是“春”,小孩支支吾吾半天没答出来,就问他妈妈答案,他妈解释说三人出来晒太阳就是一个春字,因为太阳是日,三个人加个日就是一个“春”字嘛,孩子却不假思索脱口反驳说:“太阳那么高长在天上,三个人明明是在太阳下面晒太阳的呀,妈妈,春是三个人在太阳上面的,三人怎么到太阳上面去了呢?”年轻的妈妈支吾了,我也不知道答案。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往日高中课本中,通篇全背,至今尚能背出大半。

其中就有"江南曲",就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真是令人神往,忍不住又想起"宛在水中央"的莲花样的采莲少女来了。

忽地又记起:

忆梅下西 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头髻。

西洲在何处,

隻江挢头渡″

这样的曲子。

咦,这给美的,盈盈一水间的小姑娘,实在美得沒法说。

至于这《江南》,单这题目就让人神往而美感骤升,神思飞扬了: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叠韵,排比让美丽象荷叶一样在碧波荡漾中铺排开来,无边无际,水光接天。

而鹅呢?应该是向下游游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