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洋政府没有成功剿灭国民党?

沁屿


北洋政府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是内部四分五裂,派系林立,相互之间倾轧兼并,故无法统一思想共同消灭南方的国民党。国民党当时在南方虽然实力不强劲,但是声望高,民望大,故北洋军虽然进攻过国民党,但是最终以失败而终。国民革命军北伐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内部团结一致,战斗力强,且对北洋军阀采取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

北洋政府成立的大背景是南北议和,清帝退位,这里的“南”就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党,“北”就是指袁世凯控制的清朝疆域。因此北洋政府实质是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妥协的产物,国民党虽然占地少,军队少但是合法存在的。北洋军阀都是袁世凯的手下,起源于晚清的天津小站练兵,共有六镇新军,北洋军阀首领大多数出自六镇新军。袁世凯与孙中山议和后,清朝将全部主权过续给中华民国,由于袁世凯实力强大,故成为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后来袁世凯复辟君主制,经历护国战争后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不久死去。北洋政府内部开始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别。

直系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为代表,控制江苏、江西、湖北三省,政治上亲英美两国,代表旧地主阶级,直系主张南北议和,反对武力统一南方。皖系以段祺瑞、徐树铮为代表,控制皖、鲁、沪、浙、闽、陕等省,政治上亲日本帝国,代表官僚资本阶级,皖系主张武力统一全国,坚持要消灭南方的革命党。奉系以张作霖、张学良为代表,控制东北三省,政治上亲日,奉系在直皖之争中保持中立,最后选择支持直系击败了皖系。

因此北洋政府中想消灭国民党的只有皖系,其他派系均以议和为主。皖系一方面出动军队攻击革命军,一方面与直系争夺势力范围。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皖系军阀进攻国民党,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发起护法战争,各地军阀名为护法,实则扩张地盘或者保护地盘,最终护法战争失败。1920年7月月,直系与皖系爆发战争,最终直系在奉系的支持下击败皖系,取得中央政府政权。1922年~1924年直系与奉系爆发战争,第一次直系胜,第二次奉系胜,从此北洋政府归奉系控制。1926年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先后击败了直系、奉系军阀,最终在形式上统一中国。


大秦铁鹰剑士


黄埔军校是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的,苏联出了 很多的教官,为国民党培养了很多将领,苏联最开始还给了2万支步枪和1000挺机枪,都配备了 相当的子弹,国民党这才建立了自己能指挥的真正的军队,不再靠地方军阀了。随后的 北伐,苏联也是出人出力出钱,除了派出军事顾问,甚至派飞行员参战。即使校长反共以后,由于抗日,苏联还是给中国军援,这大部分又落到了校长手里。孙中山儿子孙科称,中国抗战初期,“苏联是给予中国援助的唯一国家”,国民党从苏联拿到的援助。除了可以确认的2亿5千万美元低息贷款外,国民党还获得了大量军事援助,这些数字是从苏联那方面来的,但大部分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确认,来 看看这些数字: 苏联共援华飞机904架(其中中型和重型轰炸318架,歼击机542架,教练机4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轻重机枪9720挺,步枪5万支,子弹1.8亿发,炸弹31600颗,炮弹约200万,以及其它军火物资。


生产各种钻机


北洋政府一直努力想统一国家。 不过,他们遇到了一个和之后的校长一样的问题。 因清末之后,各地小团体纷纷独立,请注意,是独立,而不是归顺南京临时政府,随后才加入到北 京政府。在独立的过程中,各地实力派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利益体系,甚至独立的财政体系。尤其是 清末,华北严重旱灾,清政府向东北输送人口,结果触及到了蒙古人的利益,导致东北吉林黑龙江 一代的蒙古人非常不满,并形成武装团伙若干,几百人的队伍几十个,几千人的队伍也有好几个。 这种地方动乱在各地都非常常见,因为中央政府力量严重不足。 要说国家弱,倒还真不弱,北洋政府正规军20万,而且装备齐全,后勤保障到位,训练水平很高。

北洋的部队要是和当时的日本陆军硬碰硬,还真不一定就落下风。当然空军和海军另说。但是北洋 的一大弊病就是黑社会气质特别浓重,说白了就是帮会性质。一个个都是论资排辈,而且袁世凯死 了之后就更缺少一个能够左右全局的人。 徐世昌虽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属于荀攸或者是郭嘉那种选手,一直是辅助英雄,魔法光环很好,但 是物理防御以及攻击输出特别差,类似于人族大法师吧。可是北洋又是以武装力量为基础的政治集 团。大法师带着步兵冲锋,升级设置的还是光环而不是水怪,这非常不科学。而段祺瑞虽然属于北 洋,可是小站练兵那一段他转学了,跟哥几个又不推心置腹。黎元洪一直是湖广新军体系的军头, 更融合不进来。 后人仔细看发现,实际上北洋的溃败段祺瑞难辞其咎。

他先是挤兑袁世凯,撂挑子拒绝给袁世凯台阶下,后又和直系几个老伙计闹不和。再引入张勋和张 作霖先后染指中央,帮着张作霖霸占东北,后又想倚靠徐树铮控制全局,再又拉拢陕军小角色冯玉 祥,反正他一步错步步错。他为了他自己的权利欲望,打破了北洋系的整体平衡。 这个错误,他的学生蒋校长也犯了。 说白了,一根筋。 他只是一个军人,而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什么叫合格的政治家?于谦!视角开阔,真知灼见,直达核心。这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但是作为 政治家,他身边有那么多智囊的情况下,这个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什么叫优秀的政治家?徐阶!该明白的地方必须明白,该糊涂的地方适当糊涂,把所有问题放到可 以控制的空间里,不激化矛盾,但是坚持原则,大家都乐呵呵,即使绷着脸也不会闹起来,都有后 路可退,都有进步可走。 什么叫顶级的政治家?小平!

大方向确定,后三十年布局,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这就得一百年一 遇了。 北洋,连段祺瑞算在内,再加上北洋那几个货,没一个算是政治家。 而曹锟养肥了吴佩孚,吴佩孚又拉拢了冯玉祥,冯玉祥又招募了石友三。为了抵抗团队内的老大, 二哥三哥开始在外围找兄弟进社团,力图改变话语权。是不是有点像张耀扬进洪兴的那一集古惑仔 啊!越这样,核心团队越来越弱小,外围小兄弟在核心团队的内耗中掌握实权。像石友三、韩复渠 这样的三级基地兵种后来都成了规模了,二级的冯玉祥都弱小了,就更别说一级的曹锟什么的了, 那就是傀儡了。

后来外围小弟们逐渐坐大,大哥们就更没有话语权了,下面的小弟要么认了国民 党,要么就归了阎锡山,要么就又跟着国民军冯老总。张作霖逼走了段祺瑞之后,北洋就彻底失去 了整体的统治能力,然后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独立了。到最后北洋系的第三代哥几个都 还行,除了土匪张宗昌死的惨,孙传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惨,其他的都找到自己的主了。最可怜的就 是南方系和吴佩孚系的。 总之一句话,黑社会模式不是政党政治,不科学!

今天小编就写到这里,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历史深度解秘”,我会继续发表的,你们的关注是我的动力,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想法,欢迎评论,谢谢你。


历史深度解密


从外国军人的角度,来看看革命党北伐军和北洋军阀们的面貌,你就知道为啥了。

二战时代的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威,其实从北洋时代就来过中国,他担任过军事观察员的工作,负责观察过中国多支部队,我们看看他的描述。


北洋奉系军阀头目之一 张宗昌的军队:

约3000人的一支白俄步兵旅,装备有装甲火车,另外还有100名白俄骑兵,他们的军夫是深绿色的,黄色马靴已经没过他们的膝盖,还带着各种武器:从顶端挂着三角旗的长矛,木质枪套里放着长管毛瑟枪,此外还有大刀,这些士兵没有自己的国家,性格残忍暴烈,张宗昌主要靠他们打仗。


另外张宗昌的中国士兵则是:每100人里大约30人配有步枪,一个连队有200到250名士兵,其中20%的人不到4英尺6英寸(1.36米),很多还不满14岁,都很脏,有的还光着脚。北洋军阀的兵是不肯打仗的,他们都怕“红枪会”(农民自己组建的武装组织),红枪会袭击他们能对付的小股士兵,杀起人来毫不留情,留下的伤口会让死者死前受三四个小时的罪。


而,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的吴佩孚,他手下的士兵是这样的:跟其他人一样,吴佩孚的兵往往不到14岁,不过装备不错,有背包,挖战壕的镐头,铁锹,马灯,油纸伞,闹钟和热水瓶。跟在他们后面的是抬着棺材的苦力队,这是为了给士兵保证:不会死了没人埋。穿着灰色制服,都戴着红色袖套表示忠诚,通常这些袖套都是用别针别上去的,这样军队倒戈时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



相对来说,北伐的“南方军”,就强得多了,“都乐呵呵的,多数是不到16岁的孩子,都是些肩头窄窄的小矮个,体重很轻。”但士气高,纪律和信心很强,很乐意服从命令,不抢劫东西,受到民众欢迎,证据就是街上的妇女又出现了。(北洋军队出现的时候妇女会躲起来)。

连级军官都是些18到22岁的学生,很有决心和信心,和军阀部队里那些“废物”大不相同,军阀部队的连级和营长们都没受过教育,所以尽管北洋军的装备要比 南方军好,但真打起来,南方军肯定能够击败那些督军的乌合之众。



以上资料来源《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闭家锁的红枫


清朝灭亡以后,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华民国,可惜的是不久便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袁世凯代行大总统之职,因为袁世凯发家北洋,后人称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掌握了大权以后便对国民党下死手,但最终没有成功,最后更是被国民党“北伐”打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北洋政府没能成功剿灭国民党呢?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北洋政府内部不团结。

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因为是他一手带出了后来那么多的北洋军阀,再加上袁世凯这个人很会管理属下,所以北洋内部的人都听任其领导。可是等袁世凯去世以后,大家都是平辈,没有谁领导谁的说法,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自然就内斗不止,无暇顾及已经逃亡的国民党了。

其二,国民党所在非北洋势力范围。

清亡以后,中国的势力范围差不多是长江以北归北洋,长江以南归革命党,而国民党当时和北洋政府合作失败以后便离开了北方,大部分逃亡国外,留下来的也化整为零进入了国民党根基所在的几个身份,使得北洋政府拿他们也没有办法。

其三,愿意保护国民党的省份。

国民党成立之初便以大义号召天下,虽然北方省份没有几个听的,但南方因为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还是有不少省听从了国民党的号召。革命失败以后,虽然南方大部分都被北洋政府用钱收买了,但还是有一些省份是死忠于革命的,像云南就是这样,而且再加上这些省份也有枪有炮所以北洋政府也不愿意招惹,导致许多国民党人逃往此处,寻求保护的时候北洋政府拿他们也没有办法。



原因大概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几条,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亦或许你们有什么更高深的见解吗?各位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历史十二郎


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之间进行了长达十七年的斗争,最终以国民党取胜告终。而在这十七年中,双方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至二次革命之前;

第二阶段是二次革命至北伐战争之前;

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之后到东北易帜。


第一阶段(1911—1913年)

辛亥革命之后,各地小团体纷纷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十八省是独立,而不是归顺于南京临时政府。虽然部分由同盟会掌控的省坚持拥护孙中山,但是大多数的省,其实更倾向于北洋政府,就连武昌首义的湖北省也是如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各省在独立的过程中,各地的实力派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利益体系,甚至独立的财政体系。而南京临时政府当时没钱,无法笼络这些地方实权派。(现在也一样,中央没有钱,地方就不服。)

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后,这些省逐个的加入到了北京政府,因为北洋政府稍微富一点。但是袁世凯也只是比孙中山富一点而已,所以北洋政府的控制力也不强。比如当时的东北,袁世凯就鞭长莫及。很多蒙古人因为关内移民侵占了他们的利益,在东北搞了很多蒙古人组织的武装团伙。这些武装团伙,几百人的队伍有几十个,几千人的队伍也有好几个。北洋政府无力压制,只得放任不管。

当时,袁世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付同盟会身上。因为同盟会当时改组为国民党,力图在选举上击败北洋系。后来在宋教仁的努力下还真的成功了,结果宋教仁突然遇刺身亡,搅乱了国民党的执政希望。孙中山莫名其妙的掀起二次革命,给了袁世凯一个镇压的理由。

那么袁世凯之前为什么不镇压呢?因为最早的民国政府是由北洋系、国民党、各地实权派共同组建的。如果袁世凯敢动国民党,必然会让各地实权派联想到唇亡齿寒的道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各地联合反对中央,对袁世凯的统治很不利。所以袁世凯要忍,要等国民党一方先犯错,给他一个合理镇压国民党的理由。结果孙中山没有沉住气,差点断送了国民党。

(北洋军太和殿大阅兵)

第二阶段(1913—1926年)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被定为乱党,孙中山等人被通缉,当时几乎没有人同情国民党。因此逃到日本后的孙中山,有点病急乱投医了。他先是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然后又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必须绝对服从他的领导,无论资格多老,都需要重新立誓约,还要按指印。这样一来,国民党就不是一个欧美性质的政党了,更像是一个黑社会组织。因此黄兴等人拒绝加入,搞得国民党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袁世凯方面,他在镇压国民党后,其实也没有好哪去。虽然国民党没有了,但是地方实权派仍然阴奉阳违,搞的他很头疼;然后是北洋系内部,以北洋三杰为代表的人,各个都跟他顶着干。搞的最后袁世凯昏头了,居然想出了称帝这个昏招。

虽说袁世凯称帝并不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也有利用称帝实现国家统一的梦想。但是就称帝这件事的本身来说,这是给了反对他的人,一个政治正确的借口!

首先是南方军阀反对他,接着是以冯国璋为代表的北洋系也反对他,最后连曹锟和吴佩孚也不敢再力挺袁世凯。堂堂的洪宪皇帝,最后因为称帝而落得一个人心尽失的下场。

以现在马后炮的观点来看,北洋政府唯一存在剿灭国民党的机会,就是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失去了所有根基,基本上已经玩完。如果老袁不称帝,国民党的日子会很难过。

袁世凯死后,国民党并没有翻身。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很强,仅正规军就有二十多万,而且装备齐全,训练水平和后勤都是一流水平。这种战斗力,别说是国民党,就算是地方军阀也不敢相抗衡。但是北洋军也有问题,就是有很严重的黑社会气质,说白了就是帮会性质。导致内部的派系林立,讲究论资排辈。以前袁世凯还在时,还能稍微压制派系,让北洋军有一个总指挥。但是袁世凯死了之后,也就没有人再能约束北洋军了。

比如说护法战争时,段祺瑞坚持要求灭了南方的派系,但是冯国璋不愿意。他俩都是北洋系的大佬,下面的小弟到底听谁的?如果当时按照段祺瑞的意思办了,把南方军阀灭掉。可能国民党又会流落到海外,毕竟当时国民党是依附于南方军阀的。只不过冯国璋为了抵制段祺瑞,暗中给曹锟和吴佩孚指示,让他们不要给皖系出力。导致最后荡平南方军阀的计划被搁置,错过了最佳时机。段祺瑞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选择先跟冯国璋开战,利用各种手段挤垮冯国璋。双方这一战,就是后来直系和皖系内斗的开端


冯国璋被段祺瑞搞下台之后,段推举当年小站练兵的元老徐世昌继任大总统。徐世昌虽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属于参谋型的人才,对北洋政府这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武装力量玩不转,最后黯然下台,没什么政绩。徐世昌的下台,可以看成是国民党和北洋政府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北洋政府名义上还是一个政府,在各方面都碾压国民党;在此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分裂,不再是一个统一政府,优势不再像之前那么大了。

比如北洋政府当时就打了三次大内战,若干小内战,打的皖系退出了历史舞台,直系和奉系两败俱伤,连吴佩孚都流浪了几个月,如同丧家犬一般。而国民党则在护法战争之后,慢慢跟南方军阀划清了界限。后来通过苏联人的支持,掌握了自己的军事武装,一举打败了广东军阀陈炯明,独占了广东。后来广西的当家人变成了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两广随之合并,组成了广州国民政府。

由此来看,国民党和北洋政府的实力差距在缩小。北洋已经不是那个北洋了,国民党也不是那个国民党了。然而北洋政府却不以为意,继续内讧,完全不把国民党当回事。



第三阶段(1926—1928年)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宣布北伐。北伐军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吴佩孚和孙传芳打崩溃了。之所以会有如此令人发指的战绩,一方面是国民党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搞暗杀的炮党;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奉系和直系根本就没拿国民党当回事,以为北伐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还拿老眼光看人。

比如吴佩孚的军队当时就还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北伐军打到湖南时,吴佩孚都不在乎,因为他人定冯玉祥才是大敌;张作霖和孙传芳也持同样的看法,他俩认为吴佩孚应该能搞定北伐军,冯玉祥才是心腹大患。另外他俩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所以他们就没有派兵支援吴佩孚,对战争采取观望态度。就是这么说的轻敌,才导致北伐军会如此轻松的击败他们。

再之后,冯玉祥和阎锡山加入国民党,使得国民党和北洋政府的实力发生了根本性倒转。

比如二次北伐时,国民党的兵力就高达七八十万之多,奉系不过五十万而已,被一顿爆锤。张作霖被迫出关,遭至炸死。北洋政府也随张作霖的死,被彻底扫进了垃圾桶。



北洋政府失败的原因

第一、党建

孙中山,宋教仁的党建改组工作,是把原本松散的同盟会,往有严格规章制度的近代政党上带。而

北洋政府,说好听点叫政府,难听点叫节度使联盟,再难听点叫帮会

那么党建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就跟袁世凯当皇帝的目的是一样的!最早的同盟会是西方式的政党,党员想当就当,组织严密性一般。比如阎锡山就是同盟会元老,但是为了生存,没少干过助纣为虐的事。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基本不会发生了。因为国民党变成了苏俄式政党,一切党员以孙中山为精神领袖。他不是皇帝,但相当于皇帝。反观北洋系,仍然是过时的老结构,各种土匪恶霸都能混进去,从内向外腐化了全北洋。这就导致北洋如果失败,就如同一栋大厦瞬间坍塌一样,而国民党如老树盘根,怎么吹都不倒。

袁世凯如果能多活几年,看到并了解苏俄式的政党后,估计他就不会称帝了……



第二、内讧

北洋系和国民党的内讧是反的,早期是国民党有内讧,北洋系相对比较团结;后来袁世凯病死,北洋系开始内讧,国民党因为党建的原因开始团结一致。而北洋系不团结,跟段祺瑞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北洋的溃败,段祺瑞个人难辞其咎。

他首先是挤兑袁世凯,关键时刻撂挑子,拒绝给袁世凯台阶下。后又和直系几个老伙计闹不和,引入张勋和张作霖先,帮着张作霖霸占东北。总之就是一步错,步步错,打破了北洋系的整体平衡。这一点也说明,北洋政府没有真正的政治家。在大政方略方面不如国民党……


Mer86


说实话,北洋政府当时最强势的时候,很明显就是袁世凯当政的时候,这个时候整个北洋军内部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一点儿杂声的 ,此时此刻,整个北洋军内部全部是听袁世凯的命令而袁世凯可以直接命令北洋军去做任何事情。

但是事实上就连袁世凯当政的时候都不敢去打国民党的主意,为什么?

首先,袁世凯这个人是一个强人,虽然他在慈禧的面前表现得就像一个奴才一样,但是这个人曾经年少气盛过,别忘记啦,当初他出兵朝鲜的时候,朝鲜的王后都对他另眼相待,这个人老奸巨猾,对于各方的势力,他都可以笑呵呵的接受,但是最起码的一点,他从来都不受制于人,他训练北洋军原先慈禧是让他拱卫京师的,但是情况很明显,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他的部队在山东放羊呢,袁世凯是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任何一个军阀任何一个帝国都不可能左右他的意志,对于欧美列强还有日本而言,你对于袁世凯这个人是感到又恨又怕,恨的是,我给了他这么多资金给了他这么多地为它竟然不帮我的忙。怕的是袁世凯此时的北洋军可以说是军容齐整,而且战斗力强悍,跟日本人硬碰硬的话,谁胜谁负,这一点还真不好说,就如同他对日本人说的那样,当初伊藤博文在的时候都不敢对我大声说话,你他妈算老几。

由于这个人的强硬,使得很难控制他,因此其他的欧美列强方面。都是希望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我可以支持北洋政府,同时我也可以支持国民党,只要中国方面有求于我,他就会给我开通市场或者给我提供大量的工业资源,因此,对于欧美列强而言绝对不希望中国一个人一家独大,这就造成了中国将失去了对于他们请求的意愿,那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切不就成了别人的嫁衣了吗?所以国民党,必须要存在,而且要存在的轰轰烈烈,并且要跟北方的政府对立而行,这就形成了南中国河北中国这样的话两边只要保持着小的争端对立的话,那么我就可以在中间当一个调停人,或者是我出卖军火的军火生意可以做得更加的好。

但是,袁世凯也有自己的考量,被杨军虽然号称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但是事实上满打满算整个北洋军一共正规军20万人。当时整个中国有多少人,4万万人,北洋军能打硬仗,能打胜仗,但是害怕自己的军队被消耗的太大,袁世凯特别清楚,北洋军就是自己的一切,军队的权利才是最高的权利,只要军队在手。他在中国就横着走,对袁世凯而言,中国还有其他的事例,比如说刚刚倒台的满清政府,比如说各个地区的军阀势力,比如说湘军,淮军等一系列遗留下的老牌军队的实力,尤其是在武汉的军队,他们可以直接领取到当时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汉阳造步枪,有武器,你就能够继续发展的军队,如果此时此刻袁世凯不顾一切跟国民党拼个两败俱伤,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到底最后便宜了谁,清政府虽然已经倒台了,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能搞不准,到时候清政府再来一个政府跟他秋后算账呢。因此,军队打仗,不用了,只要跟在我身边,继续跟着我一起作威作福,享受就行啦,因此,在尝试性地拿下了武汉跟南京之后,袁世凯对于南中国选择放手,其他的地方,你们闹腾去,我只要保证我的税负能够维持我军队的开销,其余的事情我管不着,说了我还有一个梦想,我要当皇帝。

结果皇帝当了100多天,人家全起来叛变了,这个时候袁世凯傻眼了,和生生被自己给耗死了,袁世凯一死,整个北洋军内部就开始闹腾,谁都知道北洋军这个老大有多么诱人的利益,但谁都知道,北洋军老大这个位置有多不好当,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像袁世凯那样拥有大的才能,能够同管整个北洋军政府,两边一看不顺眼,立刻就打成一片,如果看得顺眼,立刻就是拜把子兄弟,这种你来我往,反反复复,经常搞得自己治下就很不安宁。

而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袁世凯在的时候还能正压得住这些矛盾,袁世凯一旦死了这些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就在那不断的闹腾,使得北洋政府在当时中国底层民众看来简直就是一群流氓,一群山大王,你比方说最著名的张勋复辟,这种事情有脑子的人都不会去做,但确实有人这么做了,而且还就是你北洋军的人,在接下来事情就是《凡尔赛合约》,袁世凯如果在说不定月强还不敢让他签字么一款条约,甚至连这款条约拿出来的勇气都没有。但袁世凯死了。条约一拿出来段祺瑞政府屁颠儿就过去签了,这个时候,北洋政府又打上了,卖国求荣的标签,你凭什么去服众?

而且这个时候南方的整个政治形势,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伟人谁?孙中山。

对于我们而言,辛亥革命这四个字只是历史书上面的一个考点,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辛亥革命对于整个中国的意义来说太大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膝盖,生下来不是用来跪的,而是用来工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实存在的,民主共和,原来我们都不知道,但是经过孙中山这种宣传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我们并不是别人的奴隶,我们跟所有人种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有追求财富的权利。

孙中山在中国南方,呕心沥血,终于将整个南方,打造出了对于资本主义的向往,对于未来新生活可以投入奉献一切的那种人民愿望。

此时此刻,在北洋政府直接管辖的中国北方,形势还算比较好,但是在南方的话,人们并不愿意跪你北洋政府那些领导人,清政府的皇帝都已经被打倒了,你们又算什么东西,我们要的是钱,要的是资金,我们要去创业,我们要去发展我们自己的实体工业,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所以我说,孙中山这个人值得中国任何一个党派去敬佩,去给他应有的尊重,如果没有他老人家呕心沥血,在中国披荆斩棘开创革命道路,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将会如何这一点完全无法想象,最近我听说台湾的某位仁兄把孙中山的雕塑给打倒之后还打算利用法不责众这个调理来帮自己洗脱罪名,妄想!


漩涡鸣人yy



因为在获得苏联援助以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从来不是北洋政府真正的敌人。


从袁世凯开始,北洋政府真正的敌人一直在北洋政府内部。


对于袁世凯来说,他真正的对手不是孙中山、宋教仁,而是段祺瑞和冯国璋。


袁世凯曾经对段祺瑞怒吼“不要老是给我推荐跨东洋刀的人”,他也深知自己做总统,冯国璋会是自己得力手下,他做皇帝,冯国璋会是第一个反对他的人。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近乎于胡闹,孙中山只是在政治领域以自己失败达到了让袁世凯一同失败的目的,但是袁世凯的失败不等于北洋政府的失败。


段祺瑞执政北洋政府后一心想着“武力统一”,而他所谓的“武力统一”无非是想把曹锟、吴佩孚这些直系军阀赶的远远地,别在他段总理眼前晃荡。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与其说是武力反对北洋政府,不如说是西南军阀借着孙中山这块招牌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的主张;而段祺瑞其实也很感谢孙中山搞的“护法运动”,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把讨厌的直系军阀赶过长江去。


事实证明段祺瑞的看法是正确的,他最危险的敌人确实是该死的直系军阀,而非南方那群“守户之犬”,至于孙中山先生,此时的孙先生和国民党已经快沦落到梁启超进步党的地步了,类似于真田幸村家族在日本幕府的地位。(幕府将军曾经说真田家是很好的剑穗,对于胜利者来说一个很好的装饰品。)


取代了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的直系军阀很明显是把冯玉祥和奉系张作霖当做了最危险的敌人,尽管吴佩孚一再声称自己要继承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志愿,但是公正来说,吴佩孚从来没有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孙中山先生与国民党这边。


吴佩孚


因为在广东搜刮太厉害,广东本土军人陈炯明赶走了孙中山和他的国民党;你看,北洋政府还没发力,孙先生和国民党就成丧家之犬了。


而取代了直系的张作霖,他的主要敌人是冯玉祥和自己内部的郭松龄,孙中山先生和国民党,暂时还排不上号。再说此时,孙先生已经获得苏联援助,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回到问题本身,正是因为北洋历届政府(派系)从来没有把孙中山先生和国民党当做真正的对手,所以才没能“剿灭”国民党;真正被忌惮的,比如吴佩孚,你看他走到哪儿都让人紧张,张作霖宁愿让北伐军得利也要在河南武力收编吴佩孚的军队,为什么?就是因为吴佩孚是真正太厉害了,这种心腹大患绝对不能允许他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克罗采和春天


国民党最早成立于1912年8月,由宋教仁以同盟会为中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等其他几个政党改组而成。孙中山被选举为理事长,不过由于当时孙中山事务繁忙,且醉心于铁路建设,所以就推举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而在1912年的时候,国民党实际上是一个合法政党,所以不存在北洋政府剿灭国民党的问题。

宋教仁在1912年8月改组同盟会建立国民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参加1913年的国会选举并从中获胜,以求得能够建立以宋教仁为总理的责任内阁,根据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大胜,在国会中取得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席次,宋教仁满心以为可以建立责任内阁了,所以在1913年3月22日准备北上组阁,但是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此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但是很快就因为势单力孤而失败。

此后,国民党的地位就每况愈下,孙中山等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就流亡日本了,但是北京的国会里面还有大量的国民党议员没有走。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以国民党议员参与叛乱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隔日派人包围国会,收缴了国民党籍议员的证书。没有几天,袁世凯又下令取消各省国民党议员的资格。

虽然合法的国民党被瓦解了,但是国民党的核心仍然保留着,在东京,原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分别建立了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等人回到国内,不过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南北双方又闹掰了,孙中山等人在南方成立了护法军政府,不过当时的革命党组织已经非常涣散。护法失败后,孙中山成立了新的中国国民党,并在此后一直到1926年北伐都盘踞在南方,并且逐步掌握了自己的武装,从1925年开始还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国民政府,所以北洋政府不可能围剿国民党。


青年史学家


之所以北洋政府没能消灭国民党,主要是北洋自己的原因。

消灭国民党最好的机会,是袁世凯当政的时候。

其实中华民国的历史虽然很长,但是真正做到一个中央政府能管全国的,也就是1914~1916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除了这两年以外,其他的所有国民政府都管不了全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就任了大总统。可是他虽然当上了大总统,全国各地的地方军阀却几乎都是阳奉阴违,不公开挑战,但是也不听话。上税征兵那就更不可能,袁世凯拿他们没啥办法。

但是后来他们为啥听话了呢?

因为国民党自愿充当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1914年宋教仁遇刺,关于凶手是谁,大家众说纷纭,直到今天也没有个结果。但是大部分人的态度还是很明确的——通过法律程序,让法庭查个水落石出。实际上当时的法院也相当负责,上海法院还传召了国务总理赵秉钧。

只有一个人,坚持认为是袁世凯杀的宋教仁,还要跟袁世凯开练。

没错,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坚持要发动国民党的全部力量,武装讨袁,进行“二次革命”。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不仅老百姓不想打仗,连国民党党内都意见不统一,与孙中山平起平坐的大佬黄兴干脆远走日本不辞而别,但孙中山一意孤行,坚持要武装讨袁。

结果讨袁的旗号仓促打起来以后,孙中山才发现国民党的武装力量实在是少的可怜。宋教仁组建的国民党是一个议会政党而非武装革命党,二次革命发起后,除了江西南京上海打了几仗以外国民党这边几乎毫无动静,反倒是北洋军大兵压境,得到了全国各省的支持,很快击败了国民党,孙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

二次革命失败后,随着北洋军进入南方各省,袁世凯的政府威势也就达到了顶点,袁世凯宣布国民党非法,通缉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人,国民党当时已经变成了一个逃亡海外的非法组织。可以说,这个时候如果袁世凯想要彻底消除国民党的影响的话,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我们知道老袁没那么做。

为啥呢??

因为他随即就有了新的敌人——日本。除了日本以外,他还要对付北洋内部的反对派和全国的地方军阀,两年以后(1916)老袁称帝。称帝之后的老袁,很快众叛亲离,凄惨而死。

这是北洋第一次错失灭掉国民党的机会。

(1916年全国形势,此时的北洋势力如日中天)

老袁一死,北洋政府——就更不拿国民党当回事了。

为什么呢?

因为北洋军内讧啊!

袁世凯虽然后来众叛亲离,可是他毕竟是北洋军的祖宗,他活着的时候,北洋政府还是一个统一的集体,他一死,热闹就来喽。

先是第一代老北洋们内斗:黎元洪(黎元洪不是北洋)斗段祺瑞,引来了张勋复辟,段祺瑞打跑张勋逼走黎元洪,然后是冯国璋斗段祺瑞。

冯国璋斗段祺瑞引来了直皖大战,冯玉祥张作霖也来掺和了一脚。冯国璋被段祺瑞打败,接着段祺瑞又被张作霖等人打败,新北洋上台——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冯玉祥开始搞事,全国一片大乱斗。

整个中原打成了一锅粥的时候,在两广稍稍发展的国民党,怎么会引起北洋军的注意呢?

更何况的是,袁世凯时期,整个北洋是团结的。如果段祺瑞冯国璋不分裂的话,北洋军也还是团结的,可是从冯、段闹掰开始,北洋军就是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了,谁听谁的话?大家打来打去,没有统一的命令,谁去干打国民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等到1926年国民党北伐的时候,北洋军阀们还是没有当回事。

因为他们觉得国民党兵微将寡,从来没体现过什么像样的战斗力(事实如此),还是执着于内斗。典型的比如吴佩孚,国民党都踹他屁股了他还在一门心思的打冯玉祥。

果然,就让国民党一锅端了。冯玉祥阎锡山转投国民党以后,张作霖被迫退回东北,国民党正式统一了大半个江山。

其实在1926年北伐时,国民党和北洋军的军事力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袁世凯时期的北洋军,是真正的军队,至少有纪律,能打仗,所以那时候的北洋军在国内战场百战百胜。袁世凯一死,北洋军质量就开始直线下降,各个军阀为了扩充势力,各自招降纳叛,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往队伍里招。土匪、帮会、小军阀这些有奶便是娘的家伙,纷纷成为了“北洋军”,部队训练也不抓了,粮饷供给也不稳定,所以战斗力直线下降,军队信仰的是“当兵吃饷”,吃一天算一天。

而当年的国民党军,还算是有理想的军队,他们唱着“打倒列强,除军阀”(《两只老虎》的调子),精神面貌与纪律都比北洋军高出好几个等级。

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现代武器的清军,北伐时期的国民党军=准现代军队,1931年后的国民党军=北洋军,只有红军才是现代化军队,所以部队的装备人数并不能决定战斗力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