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国军将领李弥?

烟酒阁大学士


1948年8月,南京国防部以原整编第8军为基础,改编组建第13兵团,下辖第8、9、39军。原第8军长李弥出任司令官。第13兵团成立不久,挥师北上驰援济南王耀武,当先头部达抵达鱼台时,济南已告失守,13兵团随即返折徐州。1949年1月,该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李弥乔装改扮,侥幸逃脱。



李弥是云南盈江县人,早年从戎于滇军第7师,任师长李根云副官。后进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毕业后入隶第3军朱德任团长的教导团,当上了一名中尉排长。南昌起义时,李弥拒不参加起义,离开南昌到南京任总司令部警卫团连长,后来被派至川军22军赖心辉部,累官至副团长。该军后改编为51师,张英任师长。1930年,李弥随张英开赴江西,参与“围剿”,先后升任团长、瑞昌县县长、宁都保安副司令等职。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弥先后任第36军副旅长、旅长、第5师副师长等职。

1940年,李弥升任第8军荣1师少将师长。次年4月,李弥率部开赴宜昌,奇袭宜昌机场,停靠在宜昌机场的20余架日本军机在炮火中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李弥部的抗日英勇事迹被报刊争相报道。

1942年,在第8军军长郑洞国的举荐下,李弥升任第8军副军长兼湖南芷绥师管区司令。在松山战役中,初期由71军反攻松山日军,因守敌工事牢固,进攻屡屡受阻。后由第8军军长何绍周率部进攻,亦未奏效。后期何绍周因伤,改由李弥负责指挥战斗。


李弥调整作战布署,针对敌人工事坚固的特点,采用挖坑道爆破保垒的作战策略。随着松山顶峰轰天巨响,中国守军歼灭松山日军,占领松山顶峰。战后,何绍周出任昆明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李弥因战功升至第8军军长。

内战时期,李弥率第8军进攻山东胶东、鲁中等地,损失折将,屡遭败绩。在南麻战役中,李弥率部在临朐阻击解放军被围,伤亡5000余人。蒋介石特派邓文仪前往山东劳军,授予李弥青天白日勋章。

淮海战役前夕,李弥部第13兵团驻守曹八集地区,以策应黄百韬的第7兵团。3绥靖区张克侠、何基沣部起义后,徐州剿总刘峙急令李弥兵团撤回徐州,只留第8团担任黄百韬兵团撤退的后卫。

黄兵团被困碾庄后,李弥兵团前往解救,被解放军阻击。1949年1月,李弥兵团全军覆没,李弥辗转逃至南京后,去奉化面见蒋介石,奉命重建第13兵团。重建后的第13兵团,兵员不足,装备简陋,实力已今非昔比。后该兵团开赴湖南,改编为预备兵团―第6编练司令部。

为监控云南政府主席卢汉,蒋介石又命李弥部开赴云南,并把余程万的第26军划归李弥调遣。卢汉起义后,李弥等被扣于昆明,蒋介石下令攻打昆明。李弥佯称出城劝降国军,此时卢汉也为了解困,便释放了李弥。



1950年1月,李弥部第8军、第26军主力被歼,残部入缅。9月,李弥入缅,重整旧部,进犯云南边境,被解放军击退。李弥部在缅处境也是非常困顿,军费不足,缺衣少食。为弥补经费,李弥竟干起了种植、贩卖鸦片的勾当。1952年还与缅政府军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但缅方屡次驱逐李弥部的军事行动均告失败。无奈之下,缅外长藻昆卓于1953年3月25日向联合国提案,控诉台方侵缅行为。4月23日,联大决议要求驻缅外国军队撤缅。11月,李弥部约6000余人陆续撤退到台湾。

李弥回到台湾后,已不再受到重用。只担任一些虚里巴脑的闲职,先后任“国大代”、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64年,李弥以陆军中将退出现役。1973年12月,李弥突发心脏病离世,卒后追授陆军二级上将。

李弥,抗战中的民族有功之臣;内战中蒋介石的积极马前卒。


岁月是一条河流


淮海战役是以毛主席为领导,粟裕为前线指挥官打的,粟裕此战中歼灭了国民党部队总计80万人,国民党精锐失去,国民党几十年的物资,武器,还有将军在此战中消耗殆尽,但是有个人逃出来了,他就是李弥将军,作为和黄维,黄百韬同级别的司令,他逃出来后,顺带还有司令部的警卫部队总计7000多人。

本以为蒋介石会让他继续打战的,蒋介石却安排李弥去了云南附近,但是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失败,云南被解放,李弥带领自己的7000人继续向南逃窜,直接到了缅甸,,但是缅甸军队把李弥的残军败将打垮。李弥又逃到金三角附近。

蒋介石去了台湾,对于这些人已经不管不问,,没有军费,没有物资,这7000人怎么生活呢,李弥就开始自谋生路,干起来杀人越货的买卖。李弥抢劫来往的物资还有有钱的人员,从中获利,还有人质,最惨无人道的是开始贩毒了。毛主席知道后,开始和缅甸军队一起合力绞杀这些毒瘤,但是因为一些其他问题,中国军队不能大规模进入,而李弥部队打起了游击战,缅甸军队根本不是这些人的对手。所以经过几次战斗后,基本成僵持阶段,后来蒋介石把这些军队大部分召回台湾,做给国际看,但是私自又留了一部分人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地方的走私买卖毒品已经成为全世界之最,祸害着东南亚地区的人员。我们哪里会想到,一个黄埔将军本来抱着救国的信念最后干了这个买卖,可悲可叹同时也可恨。


历史大家


李弥被冠上逃跑将军的大名,主要是因为在淮海战役之中那场那人瞠目结舌的逃跑。当年杜聿明打算撤退,几十万的军士需要李弥的13兵团打掩护。李弥不愿就这样做了替死鬼,所以李弥下决心要违抗军令,悄悄带着13兵团逃跑。李弥打定主意不想垫底做炮灰,但是又不想就这样和杜聿明闹翻,于是他干错切断了和杜聿明和刘峙的联系,装作联络设备故障的样子拒绝接受命令,一边装聋作哑一边乘机逃脱。在逃跑过程之中,李弥不仅要躲过我军,还要防止撞上同军人马,他们轻装上阵,想要绕到主力军前面去,不至于落在最后当炮灰。



而千算万算,李弥没有想到通讯营长在中途之中会联系杜聿明,通讯营长完全不知道李弥的如意算盘,好意联系主力却坏了李弥的大事。杜聿明知道了13兵团的位置立马了解了李弥的想法,他非常震怒,立刻要求李弥回到总部。

李弥的逃跑大计落了汤,只好派第8军军长前去总部替自己挨骂。而此时此刻,蒋介石又下达了新的命令,让杜聿明停止撤退。这时候就算李弥想跑也跑不掉了。后来李弥也曾为了自救和解放军抗争了一段时间,手下的精锐部队被解放军重击。最后他们被困在了陈官庄一带,因为没有粮食,军心涣散,很多士兵开始向解放军投诚。

李弥见此情况又开始打着逃跑的主意,后来带着自己的亲信,以向杜聿明求救为由,撇下自己的部下逃跑了。李弥逃出来之后一直隐姓埋名,直到1952年,他的逃跑经过才被揭露,原来李弥是被装在运粮的麻袋之中被自己的护卫运送出来的。

李弥独自一人逃出了解放区,蒋介石还觉得他非常忠心,没有向共产党投降。老蒋重新给了他一支军队,依然委以重任。战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李弥依旧跟随着他。而李弥的军队因为老蒋稳住西南区的需要被强行留在了云南。


这些部队士兵在云南过得提心吊胆,为了防止被解放军捉回去一直在逃窜。最后他们来到了缅甸金三角一带,在这里大放异彩。李弥得知自己的部队已经在缅甸稳定下来,也从泰国转到缅甸,想要以缅甸为根据地计划自己的反攻。


从忠心这方面来说,李弥对于蒋介石的信仰是沉重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身陷其中,还拉着一帮同生共死的弟兄们一起流落异国他乡。李弥带领着这帮军士一次次攻回,都以失败告终,他们一边养精蓄锐一边在这片区域种植罂粟,并且开始了贩卖鸦片的营生。 缅甸政府本来对他们就没有什么好感,这下子更加视为眼中钉。但是缅甸政府军力不强,连李弥的残军都打不过。李弥曾经在一次采访之中表示,他攻不下云南,但是想要做缅甸王轻而易举。

缅甸政府被人占了地方又被人羞辱,如何能忍,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之下,他们找到了联合国。联合国给蒋介石施压,让蒋介石召回了李弥和李弥的残军。只不过李弥和老蒋心中还是放不下反攻的幻想,执意要求一部分士兵伪装成缅甸百姓潜伏在金三角继续贩毒的老本行。金三角的黑色产业吸引了很多缅甸人,直到今天,金三角依旧掌控着全球大半的毒品。对于蒋介石来说,李弥是一个难得忠心的将领;对于他的手下来说,因为李弥大梦不醒,造成了许多士兵永远回不了故土。而因他而产生的金三角毒品产业链,也体现出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根本不顾其他人的生存,是个极度自私冷血的人。

欢迎欢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李弥在国军中,算是能力不错的一位将领,能带兵,较有心机,但战争大局观缺乏。

下面看看李弥的简历:

李弥本是滇军出身,后就读黄埔四期,毕业后在滇军朱德团任排长。国共分裂后曾参加剿共。1936年任保安团长,1938年任三十六军九十六师二六八旅旅长,1939年任36军五师副师长,1940年任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师长。

1941年4月1日,日军进攻湖北,李弥以炮兵猛轰宜昌机场,毁日军飞机21架,受到广泛赞扬。 1942年升为第八军副军长,6月率部接替70军主攻松山。

内战爆发后,李弥率第八军参加内战。1946年山东战场,所部被歼灭两个团。1947年5月,第八军改为整编第八师,之后李弥又因为兵力分散,被解放军消灭两个团。11月,整编第八师扩编为整编第八军(兵团级),李弥任军长。1948年7月升任国民党军第13兵团中将兵团司令官。

接着就是淮海战役,13兵团与2兵团一起被围困于陈官庄,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毙命,只有李弥逃脱。此后昆明起义时李弥被扣押,后设法逃离,继续作战。1950年其所部大部分被歼灭后,李弥率残部退往缅甸打游击,1954年再联合国干预下撤回台湾。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李弥个人品质是比较顽强,在云南被扣押后逃脱继续作战,军队被大部歼灭后还要退往缅甸作战。从忠心的角度没话说。

其次,李弥比较能带兵,基本功很扎实。这从他能带着军队在缅甸横行,而且自己奉命回台湾后,还有残部愿意继续在缅甸打仗可以看出。另外,淮海战役中,黄伯韬之所以在碾庄停下来,一个原因就是之前碾庄是李弥第十三兵团的驻地,黄部下的军长看李弥的阵地修得非常结实,觉得这么好的工事不打一仗就放弃太可惜了。实际上,黄伯韬在碾庄确实给华野造成了重大伤亡。这既归于黄伯韬本人的善战,也和李弥的工事修得好有关。

还有,李弥还是比较肯动脑筋的。宜昌之战能果断炮击机场消灭日军飞机(亮剑楚云飞炮击山木总裁的汽车不知道是否受他启发);松山之战,前期71军在拥有空中优势和绝对兵力优势、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就是亡命地集团冲锋,人海战术,结果伤亡惨重。后期李弥接手后,火焰喷射器什么上去,拔钉子的效率高多了,最后用炸药把山顶炸个大洞。相对来说,仗打得比较聪明。

淮海战役李弥全军覆没后的脱逃过程简直可以拍成大片:

全军覆没当晚,李弥先九军三师的营地上,趁着三师去和解放军谈判投诚的时候,李弥带着心腹卫兵换上伤兵的衣服出逃,逃到了卫兵的堂兄(一个地主)家里。但这里是解放区。李弥自称是国民党军医。又通过这个卫兵的表哥(地主,黄埔生),找到这个表哥的表侄(在人民政府工作),伪造身份开了个路条,然后仿造路条格式,刻萝卜章制作了另一份假的路条,这样混出此地,把李弥送到了一个商人朋友那里。

但这里依然还是解放区。于是商人乘着给解放军运送军粮的机会,把李弥装进麻袋伪装成饭桶混过了检查站,逃出解放区,最后从青岛乘船回到南京。

此外,解放战争后期能想到跑云南去,也算脑子活络。

不过李弥还是有个缺点,就是大局观缺失。解放战争前期,他多次因为舍不得地盘,导致兵力分散,损兵折将。淮海战役前期,黄伯韬苦苦求他等一等,等我主力来了一起走,他不听,交待了就自己溜了。回头黄伯韬被围,邱清泉和孙元良又回头解围。黄伯韬就骂,要是李弥多等我一天就没这些事儿了。

总之,在国军将领中,李弥虽不是拔尖,也算是水平不错的一个了。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从名气上来看,李弥还是挺失败的。李弥是黄埔四期的,他的同学有林彪、张灵甫、刘志丹、胡琏、一个个都是如雷贯耳。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李弥这个人在部队被歼灭的情况下跑掉了,另一方面就是李弥后期在缅甸指挥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为了生存下去,开辟了金三角。

纵观国家将领李弥的一生,真是有一种“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感慨。不过李弥生存能力是真的强,每次都能在被人的包围的情况下成功的跑出来。李弥这个人老家是云南的。早期的时候李弥在朱德的教导团做排长,朱德对他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李弥还是不为所动,没有参加南昌起义,跑到南京去了。

李弥毕竟是黄埔毕业的,能力还是有的。1932年的时候,李弥在五十一师做副团长。陈诚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找个理由吞并了五十一师。可是李弥还是不为所动,在全师大部分被缴械的情况下,硬生生的冲出包围,把自己的部队带到了南昌。蒋介石还特意召见了他,问他为什么不听陈诚的缴械命令?李弥回答说:“过去校长在黄埔军校时,只教过学生如何打仗,未曾教过缴械,因此将部队带来交还校长。”

蒋介石听到这样的回答,当然非常高兴。之后,李弥便成了团长。后来李弥还在江西瑞昌做过一段时间的县长。之后,他加入薛岳的部队,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追着红军打。

抗日战争中的李弥表现还是非常出色。1940年,他成了第八军荣誉第一师的师长。他在湖北宜昌作战勇敢,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甚至还摧毁了日军在宜昌的机场油库,烧毁飞机二十一架。这次行动,他受到了国内媒体的一致赞扬。同年,他还和杜聿明、邱清泉一起参加了昆仑山战役。1944年,李弥担负起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务,他在关键时候接替指挥,成功攻克松山。《我的团长我的团》便是讲那个时候的故事。

内战时期,李弥的表现也是为人诟病最多的。在他的兵团被包围,突破以后,解放军命令他们投降,可是李弥还是不愿意投降。他等手底下的军官出去投降的的时候,趁机换上伤员的衣服,从层层包围之中成功了跑了出来。最后蒋介石倒也没杀他,还让他重建第十三兵团。

之后李弥到了云南,云南的卢汉起义以后,李弥被人扣起来了。之后,李弥逃往台湾。他的部队则进入了缅甸等地。谁都没想到,国军在缅甸等地的残兵败将居然又重新壮大起来。他们还多次打败缅甸的政府军。当时有媒体宣传两千孤军打败两万缅军,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更引起蒋介石的重视。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和蒋介石都想利用这支孤军来牵制大陆。所以李弥再一次被派往了缅北,指挥这支孤军。在美国和台湾的援助下,他们一度发展壮大,有六个游击纵队,八个支队和一个特务团。李弥甚至率军一度还攻入云南,占领了当时的多个县城。

不过缅甸方面对这支国民党孤军是欲除之而后快的。在多次进攻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动用了国际力量,美国向台湾施压。最后,李弥的部队只能无奈的撤往台湾。其实,当时李弥的部队并不想撤往台湾的。

台湾当时的局面并不乐观,一旦被攻陷,将退无可退。而他们在缅北,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很难被彻底消灭。加上他们很多又都是云南附近人,离家近,熟悉情况。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李弥,云南盈江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四期生,和林彪元帅是同班同学。说带兵水平,李弥并不算特别出众。但论运气,他应该是国民党将领中最好的一个,不仅能从重中易容逃走,后来还成为“金三角”的实力派,他的不少手下成为大毒枭。



李弥是老蒋的嫡系,是国民党青年军官中较为出色的一员。1941年,他带领炮兵部队猛攻日军占据的宜昌机场,烧毁敌机机21架,名噪一时。后来,他调回云南老家,参加了松山战役,并多次阻止从越南犯境的日军。

解放战争时,他升任13兵团司令官,参加淮海战役,但部队被我军围歼。可他竟然能从我军的重围中只身逃脱。据说是易容后被装进麻袋里逃出去的。


之后,他被任命为云南省主席,率部在缅北的“金三角”地区驻扎。为了解决部队给养问题,他依靠枪杆子在当地搞起了毒品生意,并和当地的反政府武装联合起来多次挫败缅甸政府军。“李弥部队”成了当地最有实力的武装。

1953年,无可奈何的缅甸政府只能向联合国控诉李弥。1954年,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李弥和近7000人撤出了缅北,回到台湾,他本人于1973年去世。


但李弥的一些手下则选择留下,比如“泰北孤军”段希文,还有坤沙的副手张苏泉,则成了当地有名的毒枭,让缅甸政府毫无办法。


石头说历史


“金三角”各路武装集团的祖师爷,深得游击战精髓的国军高级将领,1953年某国政府军出动数万兵力打不过李弥率领的数千残军,无奈之下向联合国提出控诉,甚至请求云南我军过境20公里助剿,也算是军事史上的一段趣事。

1944年抗日战争滇缅反攻时,面对久攻不克的日军松山阵地(《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的南天门),正是第八军副军长李弥想出了挖隧道埋炸药的主意,将松山主峰连同几百名负隅顽抗的日军一起炸上了天,松山即克,整个滇西战场形势为之一变。


李弥,云南人,黄埔四期结业,驻南昌的第三军教导团排长(团长知名不具)出身,拒绝参加起义逃往南京,辗转就任川军张英部副团长,该师1932年被擅长吞并杂牌军的陈诚第18军包围缴械,惟独李弥拒不从命率部冲出包围,蒋介石接报后在庐山当面训斥李弥抗拒收编,李弥答道:“校长只教过我们如何奋勇打仗,没有教过缴枪!”蒋介石不怒反喜,升其为36军中校团长,从此成为嫡系。

1939年昆仑关战役,李弥任第五军荣誉第1师副师长,辅佐师长郑洞国(黄埔一期)奋力攻击,歼日寇第21旅团;战后该师扩编为第八军,李弥接任荣1师师长,1940年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最危急时刻,李弥再随军长郑洞国反攻宜昌实施“围魏救赵”,血战天皇山,攻占宜昌机场,焚毁日机20余架,战果辉煌,可称抗日名将。



抗战结束后,李弥升任第八军军长,调往山东作战,成为胶东地区比较能打的一支国军,逐渐扩编为第十三兵团,李弥任中将司令官,于是开启了两次死里逃生的花样之旅。

第1次,淮海战役后期,在杜聿明统率下,与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一起被华野包围在陈官庄,总攻开始后,各部分散突围,狡猾的李弥不向南逃,而是反方向逃往山东,最后经青岛渡海潜回南京,旋即受命去云南重组第八军。



第2次,云南起义前夜,卢汉以开会为名扣留了中央军第八军李弥和第二十六军余程万,两人一起签了字,结果没有军长的两个军却能联合反攻昆明,两人被释放回去说服部队停战,李弥又一次成功脱逃。

陈赓将军的二野第四兵团抵达昆明后,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李弥第八军残部在解放军追击下逃进缅甸,1954年大部撤回台湾,卒于1973年,追授陆军二级上将。


度度狼gg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十八:云南省主席、陆军二级上将、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

如果你不知道李弥是谁,只要知道缅北金三角的武装叫做“李弥部队”就明白了。

李弥,字炳仁,黄埔四期生,出生于云南盈江县。王牌军第8军军长、第13兵团司令官,中央军嫡系将领,为抗日战争做出杰出贡献。

李弥作战勇猛,治军、练军有方。第8军是其起家部队,公认战斗力不在五大主力之下,时有:“打垮73军、拖垮第8军”的说法。李弥治军有方,将第8军衍生出第9、99等3个军,战力都不俗。

47年第8军扩编为整编第8军,次年升级为第13兵团,属于徐州剿总主力兵团。因蒋介石严令救援黄维兵团,第13兵团被全歼于徐州西北陈官庄,李弥只身化装逃出包围圈。

李弥后任第2编练司令部司令,受命重建第8军。1950年1月李弥在台湾期间,所部8军及余程万第26军被解放军击溃,残部退入缅甸。

9月李弥进入缅北指挥旧部,1953年迫于国际压力李弥率部分官兵退回台湾,并在台湾指挥缅甸残部作战,是缅北局势动荡的始作俑者。1973年李弥病逝台北,死后被追授陆军二级上将。

李弥初入军旅,即得贵人相助,先任师部副官,又被保送黄埔军校。

李弥1902-1973年,字炳仁,号文卿,出生于云南盈江(腾冲)县。其父为珠宝商人,育有子女八人,李弥排行第六。他小学毕业后,转去腾冲升学,就读于清末举人王承漠的私馆。

1924年,李弥经人介绍在云南驻粤滇军第7师师部当差,任勤务兵。师长李根云提拨他为副官。师长哥哥李根源时任韶关督办公署顾问,李根源见李弥是云南同乡,便将其收为义子。

后李弥被部队保送,自己亦有一定文化,逐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1团5连为入伍生。1926年黄埔军校结业后,分配回第3军教导团 任排长,后任南京总司令部警卫团连长。

李弥后被派任川军营长、团副,因不愿被缴械,突围求见长官,被蒋介石认可。

不久李弥被派往四川任赖心辉部之营特派员、营长及副团长。后来该部参谋长张英将赖赶走,部队改番号为第51师,张英任师长。李弥亦随张英进驻永丰。

1932年陈诚以属于川军的张英部,军纪较差,下令将永丰包围,准备用武力将张英部缴械。李弥不愿就范, 并率部下突围,前往南昌见何应钦。

蒋介石正好在庐山,得到陈诚报告,便召见李弥,责问为何不受命缴械。李弥坦然回答:以前校长在军校时,只教我们奋勇打仗,从未教导我们缴枪,所以,我决意把部队保持原封交给校长。

蒋介石一听言之成理,反而觉得他忠贞勇敢,从此有了很好的印象。就将李弥拨归熊式辉部,并升为第36军第167师第573团团长。

第167师师长赵锡元,与李弥是云南老乡,对其非常欣赏与关照,李弥得以升任副旅长。又得39军军长赏识,保荐为该军第5师旅长、副师长。

抗战时期,李弥担任荣誉第1师师长,在宜昌会战中摧毁日机20余架。后参加缅甸作战,攻克松山,升任王牌第8军军长。

1940年,李弥调升为第8军荣誉第1师师长。次年4月,率部增援宜昌。在天皇山一带与日军激战,攻陷日军宜昌机场油库,摧毁敌机二十多架,战果辉煌,使得第8军受到各方赞誉。

1942年, 经郑洞国保荐,李弥升为第8军副军长、兼任湖南芷(江)绥(宁)师管区司令。后郑洞国调任远征军新1军军长,何绍周接任。第8军在文山整训一段时期,即列入中国远征军序列。

第8军深入龙陵、腾冲,奉命攻打怒江西岸高丽贡山的主峰松山,是惠通桥到龙陵的交通要道。松山群山叠嶂,地势险要。1942年日军占据后,留下一个联队驻守,修建了坚固大量工事。

何绍周指挥第8军激战了两个月不克,后由李弥指挥。李弥集中炮火,在飞虎队航空兵支援下,血战57日,终于攻克松山,全歼守军日56师团一个联队五千多人,使西南运输线滇缅路恢复畅通。

第8军军长何绍周以松山战功晋升昆明警备司令,李弥接任军长,汪波任副军长。攻打松山时,第8军伤亡惨重,空运陆良整补。由于损失官兵太多,李弥将3个师并为2个师。

第82师番号撤消,另调第166师归入第8军建制。于是第8军大加整补后,辖王伯勋荣誉第1师,梁筱斋第103师,王之宇第166师。全军美、国械混编装备,每连配1名美军顾问。

1945年夏,第8军整训完毕。奉命向广西、贵州转进,准备参加反攻桂林,不久日军投降。李弥率军开赴九龙,经海路北上青岛,负责烟台等城市接收。

李弥在山东大肆扩军,在第8军基础上扩出第9、第99军。48年3个军合为第13兵团,李弥升任兵团司令官。

李弥第8军在山东烟台期间,受王耀武节制;后驻守青岛,归傅作义指挥。华野有句:打垮七十三,拖死第八军的口号,粟裕对整8师的评价,认为其战斗力超过黄百韬的整25师。

国军中唯有胡琏与李弥擅长自行扩军,给予空番号,即能在老部队上扩出新军。胡琏在整11师上扩出整3师。李弥在山东时大量扩充警备旅,在第8军基础上扩出第9军、第99军,且战力不俗。

济南战役爆发,李弥第13兵团自青岛海运上海,经蚌埠抵达徐州。准备在杜聿明指挥下,与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孙元良第13兵团北上解济南之围。

李弥第13兵团前锋抵达山东鱼台,结果9月24日济南即告失陷,山东保安司令王耀武被俘。蒋介石下令杜聿明收复济南,但辽沈战役爆发,逐放弃计划,各兵团返回徐州。
徐州剿总总司令长官刘峙。


为配合辽沈战役,粟裕经军委批准发起淮海作战,要歼灭黄百韬兵团。原本负责接应的李弥兵团,突然调防不老河。

收复济南方案放弃后,徐州剿总4个兵团呈散落状。杜聿明北上葫芦岛指挥东北作战前,要求刘峙收拢各兵团(包括要黄维、宋希濂兵团东进)。这20多天里,刘峙无所事事,没有下令部队收拢。

黄百韬驻地在徐州东的新安镇(运河东岸),李弥兵团驻守在曹八集,任务是掩护黄百韬兵团撤退。黄百韬为了等临时划归兵团建制新第44军,在新安镇等了2天 ,浪费了撤退良机。

黄百韬忘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5个军10万人马仅通过1座铁路桥撤退,结果被华野赶上,损失惨重。不过第7兵团总算到达曹八集,黄百韬认为危机已过,准备停下来收拢溃散的部队。

刘峙误判解放军目标是攻占徐州,命令李弥第13兵团立即换防不老河。黄百韬闻讯大吃一惊,急忙跳上吉普车赶到李弥兵团司令部。说明兵团还有63、100军还有大量部队没有抵达。

黄百韬请求李弥在曹八集留1天,等他把部队收拢了再一起走。李弥无论如何不同意,命令曹八集的第8军和碾庄第9军不用交接、立即开拔徐州北面不老河阵地。

黄百韬兵团虽然部队没有收拢,但主力25军、64军已经到达碾庄,此时转进一定能保存主力,心存侥幸的黄百韬在碾庄停了下来,花1天时间整理收拢部队。

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左2)。

杜聿明回到徐州后,立即指挥李弥、邱清泉兵团救援黄百韬。无奈粟裕派出8个纵队阻援,黄百韬兵败身亡。

李弥率第13兵团(第8军、第9军)抛下黄百韬走了。粟裕闻讯立即发出命令,各纵队不惜一切占领曹八集,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一天之内将黄百韬兵团合围在碾庄。

第2天刚指挥完葫芦岛撤军的杜聿明抵达徐州,令孙元良兵团守徐州;黄维第12兵团攻击宿县,向徐州靠拢;李弥、邱清泉兵团不惜一切救出黄百韬,刘峙反对该计划但被蒋介石训斥。

李弥第13兵团第一个到达大许家,以第8军1个师首先发动了解放战争规模最大的阵地阻击战:徐东战役。李弥、邱清泉2个兵团在100多辆坦克,以及飞机、大炮的配合下猛烈攻击大许家阵地。

双方血战10余日,2个兵团12个主力师只前进了10公里。黄百韬只听见援军炮声看不到援军身影,绝望饮弹自尽。临死前黄百韬有三不解,其一是:李弥既然现在要救我,当初为何不在曹八集掩护我撤退?

蒋介石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

前来救援的黄维第12兵团被围双堆集,杜聿明到国防部据理力争,要把徐州主力撤往两淮,最终获准撤退。

黄百韬兵团被围时,前来救援的黄维第12兵团自蒙城向宿县攻击前进。由于轻敌冒进,12万人马在双堆集被围。黄维兵团是国军三大主力兵团之一,这下杜聿明手里没了翻本的本钱。

杜聿明判断下个倒霉的是徐州主力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向国防部力争南撤,到两淮一带整顿后再救援黄维兵团。争到26日顾祝同勉强同意撤退。

谁知刘峙把撤退命令透露给经商的侄儿,导致徐州一片混乱中。杜聿明虚晃一枪,没有按照计划往东南撤退。以致粟裕认为杜聿明集团是往徐州东南撤向两淮,命各路纵队追赶了一天。

等粟裕知道杜聿明徐州主力是往西撤军,走的是河南永城时,华野与杜聿明3个兵团拉开了2天路程,无论如何追不上了。使得邱清泉得意洋洋的说,现在是天高任鸟飞啊。

淮海被俘的12兵团司令官黄维。

杜聿明率徐州3个兵团西走永城,李弥兵团断后。李弥不甘第13兵团垫背,计划另找退路,谁知蒋介石下达新命令,李弥不敢违抗。

杜聿明率徐州主力西走永城,命李弥13兵团殿后。李弥知道此战凶多吉少,不想把兵团主力搭进去。28日李弥召集兵团师以上将领会议,计划转进山东薛家湖,脱离杜聿明。李弥下令:

这次行动非比寻常,共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要把我们一口吞下去, 因此我们要迅速脱离和共军的接触,不应受制于徐州主力的牵制和影响。我要求各部在3天内越过共军先头部队,赶到薛家湖,,为了行动快捷,应轻装上阵。

第13兵团离开徐州一路向西,李弥一面催促部队加快速度,另一面叮嘱几个军长注意避开其他兵团,以免被拖累。后被通讯营长通过电话向杜聿明报告了李弥的位置。

杜聿明震怒,要求李弥停止行动,赶到总部接受新任务。李弥派第8军军长周开成前往,原来蒋介石下令杜聿明停止撤退,转向解救被围的黄维第12兵团。李弥不敢违抗,只得停止逃跑。

这时断后的第42师传来告急电,称在萧县被解放军包围了,希望兵团主力救援。李弥于12月4日下午,派出空军、炮和装甲部队接应第24师。但第24师很快被消灭。



杜聿明已跳出粟裕包围圈,但蒋介石一纸手令,命他率徐州主力停止西撤,调头救援黄维兵团。

12月1日杜聿明率领各兵团到达徐州西北50公里的陈官庄。杜聿明深知蒋介石脾气,就怕他临时变卦,早已命令各兵团关闭电台,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

这时蒋介石专机飞临国军上空,扔下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大意你杜老弟不仗义,见死不救,请立即调头去拯救水深火热的黄维兵团,否则我们都是党国罪人云云。

杜聿明心如死灰,走之前就提过,要撤就不能打要打就不能撤,现在走在鸟不拉屎的半路上,要援军没援军,要补给没有补给,自己命都保不住还要去救人。

杜聿明知道改变行军路线的后果,前有中野阻击,后有粟裕数十万追兵。这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可是国军最后的精锐,眼看就要羊入虎口。但他又不敢担负抗命的责任,真是欲哭无泪。
华野副司令员粟裕。

被围陈官庄后,李弥兵团抵抗到1月7日,兵团部被攻破。李弥扔下部队逃跑,因对山东较熟悉,先北上再经青岛南下,重建第8军。

杜聿明不敢抗命,部署邱清泉兵团打头阵,李弥与孙元良兵团保护两翼,向双堆集方向攻击前进。12月2日粟裕的各纵队毫无悬念的追了上来,将杜聿明三个兵团包围在陈官庄。

时逢大雪,缺衣少食的杜聿明三个兵团经过1个多月围困,在华野总攻时崩溃、各部四散逃命。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战死;李弥、孙元良化装逃出包围圈。

1月7日,解放军攻占李弥兵团司令部驻地。危急关头,李弥告诉属下要去与杜聿明商讨对策,匆匆带着几个亲信,想趁乱逃出解放军包围圈。

迷失了方向的李弥跑到了第9军3师阵地上。该部晚正准备晚上和解放军谈判。李弥乘乱换上伤兵衣服,带上贴身护卫汪新安一路出逃。李弥选择的逃跑路线是山东解放区,所以盘查最少。

两人先到汪新安堂兄,砀山县地主汪涛家里。李弥自称是军医,在汪涛家里藏了起来。后来得知地主高大荣是黄埔军校学员,其母亲是汪涛的亲姑母, 李弥便到了高家隐蔽。

高大荣设法为李弥弄到了伪照的证明和路条,将李弥混在麻袋里,混过检查站,逃到了青岛。再由青岛海路南下归队。受任第6编练司令部,收容归队士兵和募兵重建第8军,后驻防云南。


李弥在战场上。

李弥重建第8军后,驻防云南昆明。卢汉起义时曾被扣押,后被放出。第8、26军被击败后,溃军逃入缅甸。

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通知李弥、第26军军长余程万、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军统昆明站站长沈醉等召集开会,会议上卢汉宣布起义,成立西南临时委员会。

卢汉下令扣押李弥、余程万、沈醉等人。第8军、第26军见长官被扣,准备向昆明发动进攻,卢汉将李弥、余程万放回。李弥回军后,将部队撤到滇南开元、蒙自一带,准备另做打算。

1950年1月李弥赴台湾述职,期间第8军、第26军被解放军击溃,余部退入缅北。9月蒋介石派李弥进入缅北重整旧部,并任李弥为云南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

李弥与军官们吃饭(左一)。

1950年,几股残兵退入缅甸,因后来受李弥领导,统称为李弥部队。即现在占据金三角队伍。

李弥第8军残余逃入缅境,残兵主要有两股:第8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率领的700余人和流亡于缅甸车佛南的原远征军第6军93师200余人;第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率领的600余人。

2月下旬,溃军抵达了泰缅边境大其力附近的孟捧地区。后来参加过缅甸远征且留在滇南的老兵也加入其中,这三支部队联合组成了临时指挥部,命名为“复兴部队”,人数在2200人左右。

由于这支队伍后来由李弥领导,被称为“李弥部队”。刚刚退入缅甸的李弥残部,补给完全断绝,部队只能靠变卖物品以购买粮食,不足的就向村民赊借。

到3月底,除台湾汇来5万泰铢外,主要靠当地华侨接济。4月李弥来到泰国并带来个人的储蓄10万美金暂为救急。9月蒋介石派李弥来到缅北,纠集残部,收编各路武装。

1952年,李弥部队和缅甸政府军发生大规模冲突,他们与反政府武装合作一同对抗政府军。李弥部队种植并贩卖鸦片以弥补开支。美国对李弥部队的援助也引起了缅甸政府较大不满。

3月7日缅甸政府告知美方:缅方决定自本年度6月 30日起,停止接受所有来自美方的援助,直至成功驱逐李弥部队为止。3月25日缅甸外长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台方侵略案。

1954年李弥率部离开缅甸回到台湾,段希文不愿意走,选择留下,成为后来的缅北孤军。1964年李弥以陆军中将退役,1973年12月7日,李弥心脏病复发在台北去世,死后追授陆军二级上将。


烟酒阁大学士


读《水浒传》里面有一个奇人,最后真龙入海,成了国王,这个人就是李俊,作为梁山里面兄弟最后的人,在打败方腊后,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主(就是泰国)。

在民国时期也有一个人差点成了李俊这样的人,这个人就是李弥。

在李弥败退到台湾后,李弥的残部则败退到缅甸,后来竟然成了占据一方的“金三角”大毒枭!

云南人李弥是黄埔四期的学员,毕业后一直在国民革命军序列参加战斗,但是李弥实在是不走运,黄埔四期的学员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滇军出身的李弥始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信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才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从保安团调回正规军。

到1940年才成为师长,在1941年增援宜昌的战役中,集中日军宜昌机场的油库,烧毁敌机二十一架,从而获得一致好评。

抗战胜利后,李弥前期一直在云南活动,配合杜聿明准备逼迫龙云下台,在全面内战后,李弥的第八军在山东等地活动,结果被打够呛,结果在南麻战役中又被打够呛。

在淮海战役中部队被全歼,但是李弥挺会给自己开导的:"个人命运不好,我不相信国家命运也不好。G军有什么了不起,美国开一个军来就解决问题。"后来部队被围,李弥竟然换上负伤士兵的衣服,乘混乱之机逃走了。

蒋介石念其忠心耿耿,又恢复了他的建制,还让他当第八军军长,其实蒋介石认为李弥是云南人,还是希望他在云南能够有所作为,蒋介石曾秘密叮嘱李弥:"云南政局不稳,卢汉不可靠。西南是反攻的最后根据地。云南地位很重要,要保住通往缅甸的路线。你到云南任职后,把第八军带回昆明,时机成熟就改组卢汉政府,给你当省主席。"

结果,后来卢汉投诚,李弥的部队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逃到缅甸,这些残部虽然对内战争很菜,但是对付缅甸政府还是搓搓有余,忍无可忍的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提出诉讼,这才迫使一部分军队回国。

但是,李弥为了个人的影响力,依然不让主力军回台湾,希望他们在缅甸继续从事战斗,这些残部后来在金三角站住了脚跟,就这样,金三角有了一支没有国籍,没有补给,没有退路,为了生存,他们开始种植鸦片,后来就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毒品生产加工基地!

直到1992年李弥的残部才向泰国政府交出全部作战武器。这支金三角神话的国民党残军正式解体。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些港台片一些老大需要到金山角买毒品,那些种植鸦片的军人,其实就是李弥的残部。


史论纵横


关于李弥的故事,我们了解最多的是他在淮海战役和云南及金三角一带的经历,已经不少朋友回答过这方面的问题了,在此姑且不赘。

李弥在徐州

夜读台湾知名教授齐邦媛的《巨流河》,发现齐邦媛还与李弥将军有段交集。1930年代末期,正值抗战的紧要关头,齐邦媛随父母迁到重庆。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辽宁铁岭人,是国民党内有名的党务工作者,抗战期间一直负责东北地区党务及抗日宣传。齐邦媛插班到重庆名校南开中学念初中,在学校里结识了李弥的女儿李心娥。

李心娥也是插班到南开的,来学校的那天,老师带她到教室,向同学们介绍说:“这是新生李心娥。”李心娥一看就是标准的南方人,又矮又瘦,非常羞涩。老师安排她与齐邦媛挨着,她不熟悉环境,齐邦媛便告诉她应该干什么,她不爱说话,只是微笑着。

齐邦媛身体不好,重庆的冬天又是湿冷,北方人很难适应,所以她在早操时经常晕倒。有一次又要晕倒的时候,李心娥伸出手拉住齐邦媛,在她手腕和额头上捏了几下,竟然神奇地好了。回教室后,李心娥又拿出几粒药丸给她服下,齐邦媛一整天都感觉很好。

李心娥的妈妈早年去世,她常年随父亲东奔西跑,兵营就是她的家。周末同学们都回家去了,她触景伤情,独自在寝室哭泣。齐邦媛恰好路过,看倒她孤单的身影,于是恳切地拉着她一起回家。齐邦媛家常年接待来自东北家乡的流亡学生,齐邦媛母亲受不了孩子没有家、吃不饱饭,于是让李心娥每周都到家里来,生活上和齐邦媛一个待遇。

1939年春天以后,日本人加紧了对重庆的轰炸,住在城里的人们每天都提心吊胆。6月以后,国民政府号召放暑假的学生和老弱妇孺尽量到郊外疏散,以减少伤亡。李心娥对齐邦媛的母亲说,她的父亲邀请齐邦媛一家去他驻防的黄角垭一带暂避一下,等开学以后再回来。

齐邦媛父亲齐世英不知道李心娥的父亲是谁,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第36军的师长李弥将军。当时李弥所在的第36军调防重庆不久,负责陪都及三峡防务。

齐邦媛(右1)和母亲、妹妹合影

母亲、齐邦媛和两个妹妹随李心娥过江来到黄角垭,来到一个群山环绕的军营。一身戎装的李弥早早站在营门等候,这是齐邦媛第一次见到李弥,她在《巨流河》中这样写道:“我真想不到瘦弱的她有这么漂亮威武的爸爸。”李弥妻子早逝,抗战期间他独身带着女儿奔波抗日,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位好军人。

今日黄角垭

在李弥的兵营里,齐邦媛学会了骑马。李心娥常年随父亲住在兵营,马术娴熟,齐邦媛在文章中说:“马背上的李心娥,自信、沉稳,和在学校判若两人。”齐邦媛骑的是李弥的战马,每天早上,两人都在树丛的路上骑马,凉爽的风吹透了她们的头发。

后来,李心娥随父亲换防离开了重庆。临行前,她将一个玉镯交给齐邦媛母亲,说这是妈妈留给她的,请代为收藏。多年以后,齐世英一家去了台湾,而李弥也从缅甸丛林里辗转回到台湾。齐世英得知消息,约李弥见面,请他将这个玉镯交还李心娥。

李弥十分意外,此时李心娥已经结婚,在国外居住。李弥与齐世英谈起当年蜀中抗战往事,不胜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