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改20年,素質教育為何還是困難重重?

當前中國教育正面臨多個層面的“兩難困境”

:一面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20年,如今卻陷入“麻煩治理”,另一面是應試教育不斷強化,大有“軍備競賽”之勢;一面是力推教育大眾化,另一面卻是高度功利化的教育觀念和精英化的教育資源分配。

中國推行教育改革多年卻依舊麻煩不斷,其原因就在於教育制度問題本身,在於人們的教育價值觀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面向未來,新的教育價值觀亟待重塑,而教育的良性發展,不僅需要個人和家庭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承擔起公共責任。

本文整理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的發言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年,各個領域紀念改革開放的文章層出不窮。在教育領域,華東師範大學袁振國教授提出了“雙優先”的說法,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的發展經驗概括為“兩個優先”:

國家優先發展教育,教育優先滿足國家發展需要。

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簡單窺探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教育發展及其實施層面的情況。

1993年,《中國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要達到4%,這一目標直到2012年才完成,比原本規劃的2000年整整滯後了12年,說明國家的教育發展依舊處於一個低投入的狀態。

中國教改20年,素質教育為何還是困難重重?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的教育發展歷史,以不同階段的基本教育特徵為標準,1978年至1988年可視為第一個十年,這是恢復整頓和開拓創新的時期,教育改革剛剛從這裡起步。

第二個十年是徘徊迷茫、尋找新道路的過渡時期。第三階段以1998年高等教育大擴招為標誌。此後,90年代末基礎教育的一系列辦學體制改革措施,包括將公辦學校轉為民營學校、高中教育有償收費等,開啟了教育商業化和市場化的路線,而這很大程度上是現在“麻煩治理”局面的源頭。

素質教育的“麻煩治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最核心的是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

二是課外培訓熱;

三是高考制度改革;

最後是素質教育的推進。

這方面儘管在大城市的優秀學校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從全國整體來看仍然乏善可陳,“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

應試還是素質?猶豫和選擇之間

素質教育的概念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到1999年頒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其內涵一直是教育領域爭論的熱點,但素質教育站在應試教育的對立面,這一點是大家的共識。

應試教育被視為“復活”和“強化”版的傳統教育,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小學重點學校制度,這些佔比甚少的重點學校成為了應試教育擇校競爭的主要目標,也造成了現在激烈的學業競爭局面。

應試教育下競爭程度愈加激烈的同時,其危害也越來越大。而此前,防止“片追”(即防止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政策口號被提出,至90年代,“片追”逐漸被定性為應試教育。

1981年,作為教育部顧問的葉聖陶在《中國青年》雜誌發表《我呼籲》一文,呼籲各方面關注中學生在高考重壓下負擔過重的問題,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1982年教育部的通知中,要求“繼續辦好”重點中小學的同時,處理好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關係,“保證重點,兼顧一般”。這一通知作為對學生高考壓力過大問題的回應,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在評估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同時,因學生承受巨大的學業壓力而飽受公眾批評。

中國教改20年,素質教育為何還是困難重重?

以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由OECD組織,針對15歲青少年進行的數學、科學和閱讀三項能力的測試)為例,2012年中國上海作為代表參與測試,當時高居榜首的不僅是學生的學業成就,還有學業負擔。

具體來說,上海學生平均每週作業時間達13.8小時,全球排在首位,而OECD國家的學生每週花費5小時,其他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學生的作業時間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學業成就第一的代價是過長的學習時間。

擇校培訓熱:應試教育的制度根源

楊東平老師認為,應試教育的問題在逐漸惡化,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

其一,隨著教育培訓業的發展,應試教育的“數字化”生存無孔不入;

其二,為應試教育辯護的聲音越來越理直氣壯,很多人將其視為窮人“上升”的唯一途徑。

為何應試教育屢禁不止、愈演愈烈?有人訴諸於文化傳統,認為科舉留下的應試傳統在如今各種“小升初”、“初升高”模式中得到了延續。但這種社會性偏好,或者說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

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背景因素。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解釋,如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中產階級的焦慮等等,這些因素都不是絕對性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教育制度的問題。

1999年,教育部為了貫徹《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要求所有的重點高中必須與初中脫鉤,這一規定催生了“轉制學校”——重點高中自辦的初級中學轉變成民營機制,搖身變為高收費的翻牌學校,用於彌補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教育發展進入了一個教育產業化的軌道。

2005年前後,國務院開始整頓轉制學校,要求各學校明晰性質,非公即民,但這次整頓在很多地方並不徹底,直至今日許多學校的產權也沒能完全界定清楚。

建立一個正常的教育秩序,還需要規範教育方針和教育的基本價值。當今社會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方針雖然深入人心,但現實中並不盡人意:追求全面卻導致平均和平庸的情形屢見不鮮。

中國教改20年,素質教育為何還是困難重重?

教育公平的價值被人人稱頌,但在實際的教育現實中卻讓位於效率優先、升學率優先……在印度,私立學校需劃出25%的入學名額給來自低收入家庭、生活水準低下的學生和殘障學生,這既是教育公平概念的體現,也是法定的教育制度。

中國的教育是高度功利主義的,這與文化傳統中“唯有讀書高”、“讀書做官”的說法密不可分。

中國的教育也是非常精英主義的,這裡的精英主義指向一種價值觀,即整個教育制度、資源的配置以及教育的重心,都偏向少數精英。而且,多年以來教育發展的重心都偏向高等教育,教育資源的配置傾向於城市。

從應試教育突圍:有可能嗎?

如今盛行的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改革,其核心概念是“從應試教育突圍”。

要實現這種突圍,局部的修修改改是遠遠不夠的。有人認為整體的教育範式需要轉型,亦有人提出要“換賽場”,轉移到新的系統中來進行規劃。楊東平老師認為,三個重要因素影響著教育變革: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其次是教育制度即體制與政策,第三是教育技術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這三者的重要性是顛倒過來的。教育技術一直被賦予重要的使命,更有甚者認為只要實現教育信息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能夠發展到未來教育,這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

教育的現代化不僅僅意味著硬件設施的改善,尤其是現在大為流行的互聯網信息技術,也不僅僅是績效水平的提高,所謂入學率、升學率等等。

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指標是教育品質,區別於常被提及的教育質量。用教育品質來取代教育質量,就是要避免把教育質量狹義理解為考試分數和升學率。教育品質包括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發展、近視率等等,在此基礎上配合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學生的充分發展。

中國教改20年,素質教育為何還是困難重重?

樹立新的教育價值觀,首先要超越單純高考制度改革的視角,要實現高中教育均衡發展、高中教育的多樣化,改變現階段升學競爭的單軌道模式,實現學生的多元發展。

其次要超越單純的財政視角,一方面改善教育投入的結構,從過度重視“物”轉移到主要重視“人”,另一方面需要供給側改革,鼓勵多樣化辦學如社會辦學、家長辦學、在家上學等等,構建一種新教育生態。最後是超越單純課改的視角,從課程改革走向學校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