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費用是研發投入29倍

销售费用是研发投入29倍

曾因電視廣告而被外界熟知的盤龍藥業,在去年成功登陸A股,成為商洛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一年來,這家企業的IPO募投資金承諾尚未兌現,逾8成募資卻投在銀行理財之上。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銷售費用也呈現快速增長狀態,在營收中的佔比大大超過研發投入,尤其是其高額的學術推廣費,讓投資者不解。

銷售費用投入不菲 上半年突破1億元

去年11月,盤龍藥業登陸A股,成為陝西省商洛市首家上市公司。上市數月間,在市場資金對小盤次新醫藥股的追捧過程中,股價連續攀升,市值一度接近70億元。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自2013年變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以來,這幾年盤龍藥業的經營業績比較穩健。2014至2018年三季度結束,營收為2.46億元、2.56億元、3.05億元、3.77億元和3.39億元。淨利潤為3931萬元、4196萬元、3952.77萬元、4371.9萬元和4626.3萬元。

連年增加的還有其銷售費用。在上市前的2016年增至1.2億元后,上市後的2017年年報顯示,盤龍藥業銷售費用同比增長41.74%,達到1.7億元。今年上半年,這項支出又實現42.05%的同比增幅,僅用半年時間就突破1億元。截至三季度末,達1.64億元。

學術推廣耗資巨大

盤龍藥業的錢主要花到哪了?

仔細查詢盤龍藥業財報,華商報記者發現,該公司的市場推廣費非常引人注意。2014至2018年上半年,其市場推廣費支出分別為8361.53萬元、7648.52萬元、1.04億元、1.54億元和9373.55萬元。

每年動輒過億的市場推廣費中,學術推廣是不小開支。盤龍藥業曾在上市前的招股書中披露,2014至2017年上半年,這三年半時間裡,學術推廣費用累計達2.95億元,佔同期市場推廣費的89.7%。上市後的財報雖然未公開學術推廣開支,但多次提到“盤龍七片、金茵利膽膠囊等主要產品的銷售主要採用專業化學術推廣模式。”

據一位熟悉藥企推廣業務的人士介紹:“學術推廣,是製藥企業以學術推廣會議或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向醫生宣傳產品信息及最新理論和臨床療效成果等,並通過醫生向患者宣傳,從而影響需求,實現藥品銷售。學術推廣過程牽扯會議組織、市場代表、嘉賓出場等一系列費用,但也需要藥企有強大的研發和推廣實力。”

“所謂的學術推廣,這裡面的水就比較深了。這費用還不同於廣告宣傳費,廣告宣傳費一般都是公開的,而學術推廣費往往比較隱蔽,屬於灰色地帶。太過深入的就不好說了。”本地一位熟悉中成藥銷售的人士這樣對華商報記者說。

有投資稱,作為上市公司,盤龍藥業應該向投資者公告如此鉅額的學術推廣費到底去了什麼地方?是如何使用的?給公司帶來了多少價值?

與持續增加的推廣費用相比,盤龍藥業的研發經費並不穩定。2014年至2018年三季度結束,研發投入分別為803萬元、773萬元、542萬元、723萬元和567萬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為4.06%、4.16%、2.49%、1.92%和1.68%。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按照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務數據進行對比,盤龍藥業的銷售費用差不多是研發投入的29倍。

IPO募投項目尚未兌現

1.5億元募資卻正在理財

盤龍藥業前身為盤龍製藥,成立於1997年,曾因電視廣告令人印象深刻。公司以中成藥研發、生產、銷售為主業,以骨科風溼類為主要治療領域,並涵蓋肝膽、心腦血管、婦科、抗腫瘤類治療領域。盤龍七片是其明星產品。

近幾年在市場競爭加劇和藥企紛紛加大研發的過程中,盤龍藥業也在謀求新的業績增長點。華商報記者注意到,按照原計劃,公司IPO募資2.17億元將用於研發中心擴建、生產線擴建、營銷網絡擴建及信息系統升級建設和補充營運資金等項目。減除其他與發行權益性證券直接相關的發行費用,募集資金淨額為1.84億元。

然而,已經上市超過一年的盤龍藥業,當初上市募集的資金絕大部分卻並沒有使用到當初公告的使用領域,大部分項目暫未兌現上市募資時的承諾。截至今年上半年結束,補充營運資金完成了100.34%、營銷網絡擴建及信息系統升級建設項目完成了0.27%,生產線擴建和研發中心擴建還都沒有產生投資。盤龍藥業募投項目累計投入金額為1386.29萬元,投入進度7.53%。

上市不到兩個月,2018年1月6日,盤龍藥業就決定,擬使用額度不超過人民幣1.7億元(含)的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適時購買安全性高的短期保本型理財產品。用這筆1.7億元閒置募資,盤龍藥業購買了“中銀保本理財-人民幣按期開放(CNYAQKF)”的理財產品,今年7月9日已經到期,帶來了336.04萬元收益。隨後,盤龍藥業再次用1.5億元購買了該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產品到期日為2019年1月2日。這意味著,相當於募集資金淨額的82%正用於理財。

有財經評論人士指出,在自身或外界原因導致資金閒置的情況下,上市公司通過理財增加收入、提高資金利用率,本來也算是生財有道。但是從企業正常發展來看,IPO募集到的絕大部分資金沒有使用到主業當中,而是用於購買理財產品,不符合企業上市的目的。將首次IPO募資投入主業發展,才是企業責任和上市目的。盲目利用募資投資理財,不但影響公司穩定和主業發展,也可能影響到投資者利益。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半年度報告中,盤龍藥業表示,總體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投資進度低於使用計劃進度。其中,生產線擴建設址地可能與西渝高鐵線路相沖突,不能立即動工;研發中心擴建正開展前期準備工作,預計下半年開始實施;營銷網絡擴建及信息系統升級建設前期市場調研已完成,預計下半年開始建設。

藥企研發差距最大逾3000倍

陝西上市藥企研發強度不足3%

近期,醫藥、生物、基因類公司備受關注。關於醫藥類公司的研發費用也成為熱點。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在國內發展迅猛,醫藥生物作為高科技公司的代表,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業內一般認為研發費用佔比越高的公司,其未來發展前景越大。那麼,國內上市藥企的研發投入狀況如何呢?

有的藥企一年研發花數億

有的不足百萬元

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在國內經濟增長中呈現蓬勃發展勢頭,滬深兩市A股上市企業也與日俱增。華商報記者查詢Wind資訊發現,截至2018年11月27日,A股共有生物醫藥上市公司292家,覆蓋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生物製品、醫療服務、醫療器械、醫藥商業和中藥七大領域,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量的8.2%。

研發投入高低,是藥企實力的直接體現。上述292家生物醫藥類企業中,有285家公司披露了2017年度研發費用數據,合計為329.55億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家企業研發支出為1.16億元。其中,有86家公司去年研發支出高於1億元,約佔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30%。

本地投行人士哈立新介紹,一般來說,良好的業績和企業決策是進行研發投入的前提條件,而且創新藥的研發時間和成本也都更高。

各生物醫藥企業研發費用差距巨大。恆瑞醫藥去年的研發費用達17.59億元,復星醫藥、邁瑞醫療均超過10億元;科倫藥業、麗珠集團等也都在數億元規模。與之相對應的是,天目藥業、大理藥業等研發費用較少的企業,去年該項支出僅數百萬元,鷺燕醫藥和國發股份則不足100萬元。研發投入金額最多的企業與最少的企業,差距超過了3000倍。

部分基因產業鏈公司研發強度與外企也有差距

研發投入強度,是指研發投入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是一家制藥企業對研發重視程度的直觀體現。上述285家披露研發費用數據的生物醫藥企業中,有61%的公司研發投入強度低於5%,僅有5家公司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0%。另有機構測算,我國醫藥製藥行業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在1.7%左右,而歐美髮達國家平均在10%-20%。

近期關於基因科學的關注度迅速提升,但不可否認,基因組計劃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前沿學科,近年來國內企業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那麼,這些企業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又如何呢?

華大基因和貝瑞基因目前是A股兩大基因檢測龍頭,中源協和、艾德生物、科華生物、達安基因等也屬於基因產業鏈企業。華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華大基因和貝瑞基因去年的研發費用分別達1.74億元和4026.38萬元;中源協和、艾德生物、科華生物、達安基因的研發費用分別為6711.31萬元、5082.81萬元、6853.09萬元和1.65億元。

從研發強度上看,這些基因產業鏈公司要高於生物醫藥企業的平均水平,但與國外藥企相比仍有差距。其中,研發強度較高的達安基因、艾德生物超過10%,其餘華大基因、貝瑞基因、中源協和及科華生物則在3%-8%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基因組技術公司Illu-mina,在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5.46億美元,其研發投入佔比達到19.84%。

陝西上市生物藥企去年研發費用合計1.79億元

華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具備更雄厚資金實力和更多上市公司的中東部地區,生物醫藥類上市企業的研發金額也更高。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這四個地區的上市生物藥企,去年研發費用總額都超過30億元。北京、山東、天津、四川和湖北等地的上市生物藥企,去年研發投入也在10億元以上。

Wind數據顯示,陝西4家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金花股份、康惠製藥、盤龍藥業和延安必康,去年合計研發費用為1.79億元,總額上與國內頭部藥企存在較大差距。這4家企業去年的營業總收入為68.69億元,研發費用佔營收收入比重約2.6%。

延安必康在這4家企業中研發費用最多,為1.41億元;金花股份、康惠製藥和盤龍藥業分別為1704.74萬元、1411.2萬元和722.87萬元。從研發強度看,康惠製藥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最多,為3.84%;延安必康、金花股份和盤龍藥業分別為2.63%、2.25%和1.92%。

“研發費用高低取決於企業戰略,也與產品領域、研發週期和人員構成有關。”西安交大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仝鐵漢表示,雖然不同企業的經營策略存在差異,研發費用的投入也各不相同。但從提高公司競爭力、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和強化產品定價權等角度來看,陝西上市藥企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適時增加研發強度。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企業將研發費用一次計入財務費用,將有利於公司財務更趨穩健,但如果金額過大,又會影響企業當年盈利。所以,研發費用的多少也與行業走勢、會計核算需要密切相關。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內對新藥利好政策的不斷推進,未來藥企競爭將更加激烈。而藥企之間在研發費用方面的投入,也將是競爭中的一個重量級“武器”。 本組稿件由華商報記者 查京京 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