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英文:French aircraft carrier Charles de Gaulle,法文:porte - avions français charles de gaulle,舷號:R91),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和世界上唯一一艘非美國海軍隸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唯一一艘在役航空母艦,亦為法國海軍旗艦。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標誌著法國建立起全歐洲國家中最完整的國防工業研發體系,絕大多數關鍵性武器都實現了自主研發生產 ,在許多方面還足以在美蘇兩強之外獨樹一幟。這是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軍編制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雖然排水量和戰力都不如美艦但法國人獨立自主、頑強不息的軍武精神和國家氣息已經由這艘戰艦昭然宣示。


1、發展沿革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法國海軍便著手規劃一種新型核動力航空母艦,以接替從1963年服役的兩艘克列孟梭級航空母艦(Clemenceau class)受到英國同時期正在規劃、建造無敵級航空母艦(Invincible class)的影響,法國海軍在1975年提出一個名為PA-75的2萬噸級小型核動力航空母艦方案,但此方案一提出便遭到主張發展大甲板傳統起降航空母艦的法國海軍高層人士猛烈批評;經過多次修改後,法國新一代核航空母艦最終還是採用傳統起降設計。在1980年 ,法國海軍正式確立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政策。此種新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近四萬噸,幾乎是法國海軍所能負擔的最大極限,最初預計建造兩艘。

命名爭議

原本計劃名稱為PAN(法語“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縮寫)。

首艦最初打算以法國曆史上著名的大主教黎塞留(Richelieu)命名,經過數次變更後成為戴高樂號(FNS Charles De Gaulle R-91)。戴高樂號的建造計劃由於法國政府的改選而一再延後,直到1986年2月才由法國國防部長簽署了本艦的建造命令。在法國武器裝備、技術部門以及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協助下,法國船舶建造局終於完成了戴高樂號的設計工作,並在1987年11月24日切割戴高樂號的第一塊鋼板 ,1989年4月安放龍骨,在船塢內開始組裝,1994年5月下水。


2、戰鬥力

容量尺寸

受限於法國船廠、船塢設施的尺寸,實際上戴高樂號的水線長度與寬度都與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相仿,主要是靠著增加飛行甲板的外擴來增加可用面積。戴高樂號機庫長138.5米,寬29.4米,高6.1米,面積46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25架固定翼飛機停放、維修,機庫四周設有維修工廠與飛機零件庫。

起飛能力

位於艦身左舷的跑道長195m,與艦身軸心有8.5度的夾角,其上裝有兩具美製C-13蒸汽彈射器,以輪流運作的方式讓艦載機彈射升空; 右舷艦島後方處設有兩具升降機,飛行甲板尾端則有三組降落攔阻索以及一組在緊急時使用的攔截網,以及全自動航空母艦降落系統、光學輔助降落系統和DALAS激光輔助降落系統,能讓以超過275km/hr的速度降落的艦載機在75m內順利停止。 兩具彈射器交互使用時,本級艦的飛行甲板每30秒可讓一架飛機起飛,並在12分鐘內讓20架飛機降落。

防護

戴高樂號的艦體設計十分強調防護能力 ,全艦從飛行甲板至艦底形成一個完整的箱型堡壘式構造,艦島使用凱芙勒裝甲以及軋製鋼來強化抗擊能力 ;為了避免受損時產生連鎖引爆,輪機艙與彈藥庫周圍的艙壁都以裝甲強化,並採用前後分散佈置,與之相鄰的艙房也以裝甲艙壁隔開;全艦由19道縱向艙壁劃分為20個水密艙區,水線以下的艦體採用雙層或多層船殼設計,並銳意強化艦底強度。艦內總共劃分為2200個艙室,由艦底到艦橋頂部共15層甲板。戴高樂號擁有完全符合北約標準的核生化防護能力,艦上絕大部分艙室都採用氣密式結構,使用加壓系統可使艙壓高於外界壓力,避免核爆塵或生化武器入侵。

動力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動力系統方面,為了節省經費,戴高樂號沿用兩具與法國新一代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相同GEC Alsthom PWR Type K-15核反應堆,但卻造成了戴高樂號性能上的重大缺憾──動力不足,總輸出僅76200軸馬力(克萊蒙梭級為126000軸馬力),航速太慢。在海試中,戴高樂號跑出的最大航速僅25節,但法國則堅稱本艦擁有27節極速的實力(克萊蒙梭級極速為32節),無論事實為何,都創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造傳統起降航空母艦的最低速紀錄。

為了製造足夠的甲板風力,讓艦載機在無風帶也能順利起飛,現代化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多半擁有30節以上的極速。幸好艦上的美製C-13彈射器性能強勁,足以讓22噸的飛機彈射升空,多少能彌補航速不足的缺憾 。艦上整個核能推進系統佔據了五個艙間,包括左右兩個各容納一具K-15反應器的反應爐艙,以及其後兩個各裝有一套蒸汽渦輪機的機艙,此外還有一個居中的控制艙室緊鄰於兩個反應爐艙間。本級艦每裝填一次核燃料,約能在海上運作七年半

武備

戴高樂號擁有先進的作戰系統以及偵測/電子戰系統,並配置強大的艦載防空武器。作戰系統方面,本級艦使用的是法國湯姆森CSF新型的Senit 8(發展自先前的Senit.6),以八具計算機做為核心,並擁有25具各種機能的顯控臺,處理能量大且整合度高,能同時追蹤2000個目標,並全自動連結所有偵測裝備與武裝進行接戰。

戴高樂號最多能容納40架以上戴高樂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的艦載機的飛機,正常編制包括24架法國陣風戰鬥機M型(必要時可增至30架以上)、4架空中預警機與5到6架的直升機,平均每日最多可出動75架次,這個兵力規模差不多是攻防兼備的航空母艦的最低下限。這樣的艦載機隊陣容雖不若美國航空母艦的壯觀與齊全,但該有的功能大致上都有了。

	陣風戰鬥機,是戴高樂號的主力戰鬥機,也是法國航空科技最新力作。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E-2空中預警機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戴高樂號上的直升機中隊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SAAM是1990年代結合歐洲數國之力合作研發的新銳裝備,戴高樂號總共裝有四組八聯裝Sylver A-43發射模塊(兩組位於右舷前段停機坪外側,另兩組位於左舷飛行甲板中段外側),裝填32枚Aster-15導彈,成為西方國家第一種擁有相控陣雷達與垂直髮射防空導彈的航空母艦。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戴高樂上的Sadral短程防空導彈尚包括兩具六聯裝Sadral短程防空導彈發射器以及8門Giat 20F2 20mm機炮 。Sadral系統衍生自法國“西北風”防空導彈(Mistral),射程4000m,可對付飛行高度3m以上的掠海飛行目標;而Giat 20F2 20mm機炮的最大射程約8km,最大射速720發/分。

由射程較長的SAAM、射程較短的Sadral、電子對抗系統以及四具干擾彈發射器,戴高樂號光憑藉著本身的艦載裝備就能在15km內形成三道反導彈防衛網。


3、服役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2001年11月21日,戴高樂號被派往印度洋參與由美國主導,眾多北約國家參與的“持久自由作戰行動”,12月1日艦隊起航,12月18日,抵達阿拉伯海指定海域,與美國和意大利的航母匯合後,開始實施對阿富汗的作戰行動。

..............

2011年3月19日,以戴高樂號航母為旗艦的473特混艦隊出征利比亞,行動代號“哈馬丹風行動”,空中打擊力量為戴高樂號上的陣風戰鬥機,現代化改進的超級軍旗攻擊等。3月20日出發,3月22日到達指定部署海域。3月23日開始至3月31日,與北約各國海軍聯合行動,進行了轟炸。2011年4月1日開始到8月,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開始採取單獨行動,代號為“統一保護者行動”。8月12日,戴高樂號返回土倫港,結束了利比亞部署任務。


“戴高樂”其人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裡·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11.22—1970.11.09),法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人民尊稱他為“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生於法國北部諾爾省的里爾,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陸軍學校。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於1913年從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建並領導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委員會) 抗擊德國的侵略;在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第一任共和國總統。在他總統任期間,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主張與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中法建交。

2005年,法國國家二臺舉行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電視觀眾評選戴高樂為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世界上唯一一艘不屬於美的核動力航母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 在關係國家存亡的歷史關頭,他站到鬥爭最前列,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法國的解放做出重要貢獻。 戴高樂被譽為法國的“現代救星”,於1970年去世。在法國處於納粹德國佔領期間,戴高樂在英國領導法國的抵抗運動,後來還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在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力主法國發展核武器,對美國的霸權提出挑戰,並投票反對英國進入歐盟,這一系列舉措重新使法國恢復了大國地位,捍衛了法國在全世界的榮譽。

他在戰後一直維護著法國的尊嚴,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不愧為自由法國的旗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