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死後,他的皇帝弟弟是如何對待嫂子跟侄子的?

用戶64236806067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上邊這段話出自《宋史·太宗紀·贊》,大概就給我們說了太祖死後趙光義的那些不近人情的所作所為——弟弟趙廷美被貶後抑鬱身亡,侄子趙德昭自殺,嫂子宋太后死後不被安葬。但是脫脫沒寫趙匡胤的另外一個兒子趙德芳也是在二十三歲之時英年早逝,並且沒有記載死因。

先來看宋皇后

太祖趙匡胤駕崩之時,宋皇后年僅25歲,隨後便被逐出皇宮長達十二年,她於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在44歲時去世。但是趙光義拒絕給嫂子誠服,不允許大臣參加她的葬禮,她的棺材長期停置在趙匡胤妹妹燕國長公主家,她的牌位沒有被供奉到太廟,她沒與太祖合葬。王禹偁因為替她說了幾句話而被貶。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有兩點原因:第一、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了太祖駕崩當晚發生的故事——宋皇后本來是讓太監王繼恩去找太祖次子趙德芳來即位的,沒想到這太監竟然直接到了晉王府。趙光義入宮之後,宋皇后聽見腳步聲,問了一句“德芳來耶?”趙光義卻說:“嫂子,是我!”這就註定了宋皇后的人生悲劇。第二、歷史上盛傳太祖死於“斧聲燭影”,而宋皇后在太祖死後遭到這種不公平待遇,很有可能就是見證了趙光義弒兄的一幕。

再來看趙廷美

趙廷美是太祖太宗的親生弟弟,也是杜太后所生,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但是趙廷美死後,趙光義卻對外公佈——我弟弟不是我媽生的,是我奶媽生的(廷美母陳國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後出嫁趙氏),這真是讓人沒話說。而趙光義即位之後先是讓趙廷美親王尹京,又開始在趙普的領導下連番轟炸說趙廷美謀反,隨即對他一貶再貶,最終趙廷美死在了房州。不久之後,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因為此事而發瘋。

再來看太祖二子

長子趙德昭,太祖駕崩時他已經26歲了。太平興國北伐之時趙光義因為打敗仗而失聯了一段時間,群龍無首的將士便想把趙德昭擁立為皇帝。趙光義聽說之後已經恨得咬牙了,恰好此時趙德昭又給將士們請賞,趙光義來了一句:“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趙德昭回家之後就自殺了。趙光義此時卻大哭不止:傻孩子,你死得好!好!好慘啊!

次子趙德芳,太祖駕崩時17歲。《宋史》對他的記載非常簡單——趙德昭自殺一年多後,趙德芳“寢疾薨,年二十三”。趙德芳就是《三俠五義》中八賢王的原型,他的六世孫被宋高宗趙構收養為子並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趙昚。


國史通論


中國歷史上,兄終弟及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明朝,嘉靖帝和崇禎帝,都是繼承哥哥的皇位。就是宋朝,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宋太宗繼兄長宋太祖皇位,宋徽宗繼兄長宋哲宗皇位,宋高宗亦是宋欽宗的弟弟,所以,在宋朝,兄終弟及,實在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

然而,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兄長趙匡胤的皇位,卻在朝廷乃至坊間,都掀起了軒然大波,為什麼?因為趙光義繼位有他的特殊性,弟弟繼承兄長之位並無異議,但隨之而來的一些變故,卻讓這個繼承撲朔迷離,比如他對待自己的皇嫂,比如他對待兄長的兒子,都似乎從反面證實了自己繼承皇位的不合情理。按照常理來說,趙光義繼位如果光明正大,那麼他就不會對自己的皇嫂無禮,也不會對自己的皇侄刻薄,但他恰恰都做了。

趙匡胤先後分封過三個皇后,即賀氏、王氏、宋氏。賀氏是趙匡胤結髮妻子,在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追封孝惠皇后;之後,趙匡胤娶王氏為妻,黃袍加身後,封王氏為皇后,但王皇后不久即因病去世,諡號孝明皇后;隨後,趙匡胤再娶宋氏,隨即封為皇后,後人稱她“開寶皇后”。正是這位開寶皇后,據說招了趙光義的忌。

995年,宋氏去世,作為皇帝,趙光義不但不為皇嫂成服,而且不按當時的禮制治喪,更不要求大臣臨喪。當時,翰林學士王禹偁就上書規勸趙光義為皇嫂治喪,趙光義竟以誹謗罪把他貶官外地。這位嫂子為什麼招了趙光義的忌呢?原來,趙匡胤去世時,宋氏的言行曾經對趙光義不利,他因此記恨至今,死都不原諒。

對於趙匡胤的兒子們,趙光義也進行了肅清。趙匡胤四個兒子,長子和三子早逝;次子趙德昭,按照趙光義繼位時“金匱之盟”的說法,他是在最有資格接趙光義皇位的人,但趙光義對這個侄子一直暗含排斥。有一次,趙德昭跟隨趙光義出兵幽州,某夜軍中驚亂,趙光義突然失蹤,有人提議立趙德昭為皇帝,趙光義得知後大為光火,多次藉此責罵趙德昭。

後來,趙德昭向趙光義提議封賞這次北伐功臣,趙匡義罵他說:“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后,再封賞不遲。”趙德昭受到責罵,十分不安,內心憂懼,不久自殺身亡。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趙德芳,也有資格繼任,也在不久後去世,死因不知。

《宋史》有這樣一句話“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似乎代表了一種對趙光義繼位後作為的看法和態度。


帝國的臉譜


宋太祖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和三兒子趙德林早亡,剩下二兒子趙德昭和四兒子趙德芳。趙德昭的生母是賀皇后,趙德芳的生母是王皇后。

趙德昭,字日新,性格沉穩,喜怒不形於色。趙匡胤非常重視這個兒子,對他寄予厚望。

趙德昭早年做過貴州防禦,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德昭的弟弟趙德芳,開寶九年做過貴州防禦使。

趙匡胤猝死之後,弟弟趙光義即位,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要把哥哥的兒女與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所以依然把趙德昭和趙德芳稱為皇子,女兒們依然都稱為皇女。

宋太宗讓趙德昭做了京兆尹、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封為武功郡王。趙德芳做了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據說宋太宗還曾經交給趙德芳兩枚皇帝的玉印,上面刻有“皇帝信寶”,不知是何用意。

表面看起來,宋太宗對趙德昭和趙德芳很好,但兄弟二人很快就死掉了。

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了趙德昭之死。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率軍北伐,結果在高梁河一戰中慘敗。

趙德昭也參加了北伐。宋軍潰敗之後,形勢十分混亂,沒有人知道宋太宗的下落,以為他死在亂軍之中,於是有人提議擁立趙德昭,結果只是虛驚一場。

宋太宗聽說這件事,很不高興。八月間,有一次趙德昭向宋太宗提起犒賞將士的事,宋太宗大怒,衝著趙德昭吼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賞他們也不晚!”

他的話讓趙德昭感到絕望恐懼,離開皇宮之後,立刻找到一把尖刀刺向自己的咽喉。宋太宗又驚又悔,匆匆趕到趙德昭的身邊,抱住他的屍體大哭,說:“痴兒,何至此邪!”

那以後,宋太宗追封趙德昭為魏王。

兩年之後的太平興國六年三月,趙德芳得病而死,時年二十三歲。宋太宗親自上門弔唁,廢朝五日,追封他為岐王。後來,他的孫子趙從式把當年的兩枚寶印上交給皇帝。

至此,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全部去世。

趙德昭、趙德芳兄弟的地位微妙,最終的結局都不好,從中也可以窺見一點歷史的真相。

對於趙匡胤的皇后,宋太宗做得還可以。

趙匡胤有過三位皇后,其中的賀皇后和王皇后死在趙匡胤前面,最後一位是宋皇后。

《涑水記聞》記載,宋太祖死時,宋皇后立刻派內侍去找趙德芳。結果內侍找來的是晉王趙光義,直接走進寢宮當中。

宋皇后大吃一驚,看清楚當前的形勢之後,轉而對趙光義說:“官家,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

趙光義哭著說:“共保富貴,無憂也。”

一句“共保富貴”,意味著一筆交易的達成。趙光義登基之後,對這位嫂子很恭敬,尊她為“開寶皇后”。

宋皇后一直在皇宮中住到至道元年,那年四月去世,終年四十四歲。


於左


斧聲燭影事件後,趙匡胤突然暴斃,這時候第一個知道趙匡胤死訊的人,是趙匡胤年輕漂亮的宋皇后。宋皇后在趙匡胤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

在得知丈夫死了之後,宋皇后並沒有緊張,她出身於名門,見過很多大事。所以,她深知丈夫死了,事關正大,若是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就會給自己,甚至給趙家帶來滅頂之災。

擺在宋皇后面前的問題是,她要讓誰來當接班人?

因為趙匡胤是突然暴斃的,他死之前根本沒有立太子,這也就說,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長子趙德昭,次子趙德芳,都有可能是皇位的繼承人。此時的趙德昭25歲,趙德芳17歲,兩個人也都成年了。

對於宋皇后來說,他們誰當皇帝都不錯。但是,這時候必須要在兩人之中選擇一個。

宋皇后平時因為和趙德芳關係不錯,她就命令太監王繼恩去通知趙德芳,讓他趕緊來宮裡繼位。

因為皇帝死前沒有確立繼承人,所以,在趙匡胤的兒子之中,誰先得的消息,第一個來到父親的遺體之前,誰就是合法的繼承人。

王繼恩是一個太監,他奉了皇后命令是去叫趙德芳,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去叫趙德芳,而是叫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第一個來到了趙匡胤遺體身邊。

當宋皇后看到趙光義之後,她知道大事不好了,她哭著告訴趙光義,以後趙家全家人的性命,就掌握在趙光義手中了,希望趙光義對他們好一些。

趙光義就這樣登基當了皇帝,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那麼趙光義當皇帝后,對趙匡胤的皇后以及兒子們怎麼樣呢?

這要分兩個階段來說,趙光義剛開始當上皇帝的時候,要安撫趙匡胤後人的情緒,無論是對宋皇后,還是對趙德昭,趙德芳兄弟兩人,都很好。

宋皇后之前的待遇不變,趙德昭和趙德芳也都被封為了王。

可是,好日子沒過幾年,趙光義皇帝的寶座坐穩了,這時候他開始對趙匡胤的兒子下手了。

先說趙德昭,是怎麼死的?

趙光義稱帝之後,要去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戰宋軍大敗,趙光義這個皇帝,更是身陷亂軍之中,生死未卜。

這時候跟隨趙光義出軍的趙德昭,就被將士們推舉為皇帝,畢竟國家不能一日無君呀。

可是,就在他們撤軍的時候,得到了趙光義並沒死的消息。

這下趙德昭的皇帝也當不上了。這件事傳到了趙光義的耳朵裡。

趙光義很生氣,所以,就沒有獎賞這次出征的將士們。

因為那時候打仗之後,無論是戰敗,還是戰勝,都是要犒勞全體將士的。但是,這一次因為出了一件讓趙光義不痛快的事情,所以,他不打算犒勞三軍了。

趙德昭就找到叔叔趙光義,說必須要犒勞軍隊,以便在出徵的時候,將士們才好英勇殺敵。

趙光義告訴趙德昭,現在我是皇帝,我不想犒勞就不犒勞。你若是想要獎賞三軍,等你當了皇帝再說。

趙德昭知道趙光義對自己的不滿,所以回去之後,就自殺了。

趙德昭自殺後,趙光義還裝模作樣的大哭了一場,說自己當時說的都是氣話。為什麼你這麼傻,選擇自殺呢?

沒過了幾年,年僅23歲的趙德芳也因病去世。

趙德芳的死,和他的父親趙匡胤如出一轍,也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睡了一覺,就睡死了。

所以,很多人推測,趙德芳也是趙光義害死的。當然了這僅僅都是推測,因為沒有證據。

再說宋皇后,其實她還算不錯。趙光義並沒有殺害她。

但是,宋皇后死了的時候,趙光義說什麼也不承認宋皇后,這個皇后的頭銜,不按照皇后的規格,來給她舉行葬禮。而是像埋葬一般嬪妃一樣,把宋皇后給下葬了。

這就是趙光義對待自己嫂子和侄子們的大致情況。


史學達人


1.趙光義奪權後,他先後逼死了趙匡胤得長子德昭和德芳以及他的親弟弟趙廷美,趙光義為了自己皇位合法,還拿出他老媽杜太后說事,編出了 杜太后讓趙匡胤先傳位趙光義,趙光義在傳位於趙廷美,趙廷美在把皇位傳於太祖長子德昭的鬼話。

2.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年間進行了收復燕雲的戰役,最後慘敗,自己差點命喪幽州城下,把北宋的精銳部隊全部敗光,在他生死未卜期間,忠臣擁立太祖的兒子德昭即位,趙匡義回到開封后便興師問罪,逼得趙德昭回府自殺,他還假惺惺的抱住德昭的屍體大哭“痴兒,何至於此”,

3.不到一年時間,德芳也不明原因死去,這實在讓人生疑,早在南宋期間和遼史中記載趙匡義弒兄奪位,可見這件事百分之九十是真的,依據他後來逼殺他的兩個侄子和親弟弟


人生如夢zhw


大多數人對趙匡胤的印象來自於他發動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來自“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幾乎完全解決宋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使宋朝社會一隻處在比較安定和公平的環境下。按理說,趙匡胤也算是歷史影響極大的一個人物了,但是此人的結局卻並沒能得到善終。

趙光義影視形象

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宋王朝的開國之君趙匡胤被人謀殺於東京開封府皇宮裡的寢殿,這或許是北宋開國以來第一件驚天大案。這件大案從形式上來說,至今未破,可以說是懸了1000年的千秋懸案,但是從事實上來說,早在南宋孝宗時,此案實際上已經破了。當時孝宗朝的禮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學家李燾經過認真考證,把此案的作案人趙光義與他的死黨程德玄、王繼恩兩人在10月19日與20日的活動寫得清清楚楚,全文由宋孝宗親自審閱一遍,因此可以認為已經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認可,有意讓這件大案的真相流傳後世。當時為什麼沒有公開宣佈破案,估計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而趙光義在奪得帝位立即下令控制現場,不許立案,不許調查。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間,更是組織班子,修改史書,製造輿論,吹捧自己,對於一切不利於自己的記載,盡力加以銷燬,因此當時留下來的史料,已經很少。所以對於趙匡胤的死,我們也可以暫且放在一邊,只是他死後,他的幾位夫人也沒落下什麼好,被這位皇帝弟弟整的也挺慘的。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一生共有三位妻子,第一位妻子賀氏是趙匡胤的結髮妻子,為趙匡胤生下趙德昭、趙德芳等子女,算是他的患難妻子,但是在958年趙匡胤稱帝前去世了,後來才被追封為皇后;在959年,趙匡胤迎娶第二任妻子王氏,第二年趙匡胤稱帝,王氏被冊封為皇后,三年後王氏也去世了;最後一任妻子宋氏,是趙匡胤在968年納入宮中後冊封為皇后。只是趙匡胤於976年忽然離奇駕崩,其弟趙光義即位,宋氏也並沒有過上幾年好生活。

出身名門的宋氏本是左衛上將軍、忠武軍節度使宋偓的女兒,母親是後漢太祖劉知遠之女永寧公主。而宋則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外孫,其母為後唐義寧公主。宋家可謂是三朝國戚,史書稱其“近代貴盛,鮮有其比”。開寶元年,宋氏被納入宮中冊封為皇后時只有17歲,比趙匡胤整整小了25歲,甚至比趙匡胤與原配所生的兒子趙德昭還要小1歲。雖是老夫少妻,但夫妻相處融洽。但自從趙匡胤駕崩後,從此,宋氏就再也沒有得到身為一國之母應有的尊重。趙光義命她移居西宮;雍熙四年,又命她移居東宮,總之宋氏是在冷清悽苦中度過了20年。在這期間,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也相繼不明不白地死去。至道元年四月,宋氏病逝,時年44歲。即使是死後,趙光義也對這位嫂子相當的絕情呀!趙光義拒絕給這位皇嫂服喪,並下令禁止群臣臨喪,將梓宮停放在已故的燕國長公主府邸,之後又停放在普濟佛舍,既不允許與趙匡胤合葬,也不允許神位進入太廟。直到幾十年以後,宋神宗在位時,才下旨將宋氏的神位迎入太廟供奉。

宋神宗影視形象

可是趙光義卻沒想到,在他深得哥哥的信任,但卻對哥哥一脈有繼承可能性的子嗣進行徹底的清理的時候,誰知道他自己竟然絕後,兩個做了金奴慘死一個不能生育,皇位又回到趙匡胤後代手中,只能說天理昭彰,一個都不會放過!


雞史


宋代太祖太宗朝的皇權更替是比較有意思的,在平靜之下實際上暗流湧動。在歷史記載中,趙匡胤的死就是個未解之謎,作為一位前禁軍高級將領,高水平武術家,年齡不大的宋太祖突然崩殂這本身就很奇怪,更留下了千古謎團燭影斧聲。

接下來的場景則更是充滿了陰謀論的味道。根據司馬光的記載,在太祖皇帝駕崩之後,宋皇后派宦官招太祖之子趙德芳入宮,但是王繼恩卻自做主張找到了晉王趙光義。這時,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三人計議之下立刻入宮。宋皇后一臉懵逼,但是她明白晉王到此,皇位離太祖一脈已經不可能了,於是當即向趙光義表示臣服。晉王信誓旦旦的保證要共享富貴。

可晉王即位之後的所作所為,暴露出晉王的心胸絕對不如他的哥哥寬廣。

趙光義先是違背了新君即位應當在次年改變年號的慣例,直接把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之後便下旨讓宋皇后移居西宮,而西宮只是嬪妃住的宮殿,宋皇后已是皇嫂之尊,當有皇太后之禮。

但這一切,宋皇后都無力反抗。

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被封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為齊王。齊王本就是勳貴重戚,而皇族擔任開封府尹則是五代十國以來對儲君的慣例,但是在宋太宗一步步廢除完太祖一系的威脅之後,趙廷美越來越舉止失措。

在正史記載中,趙廷美因為涉嫌謀反而被流放,最終致死。

宋太祖的兩個兒子在一開始也被封賞,趙德昭被封為節度使、郡王,德芳也獲得高位。但在高粱河戰役中,因為宋太宗一度從戰場上消失,軍中出現了擁立趙德昭為帝的聲音。

等到太宗皇帝回到開封城,這事兒就大了,沒過多久,趙德昭和趙德芳也先後死去。太祖一脈的所有近枝皇族也都失去了所謂皇子皇女身份,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權。

這番舉措在朝野引起了大臣們的驚恐和議論,太宗皇帝卻直接將輿論矛頭對準了皇嫂,令宋皇后搬離開封,遷居洛陽宮。宋皇后的親人接連不明原因先後死去,加上宋太宗的冷淡無情,致使她常年抑鬱寡歡,於995年病逝。

更為讓人齒冷的是,作為先朝皇后、皇嫂之尊,宋太宗竟然不為宋皇后穿孝,並且禁止朝臣前來弔孝。這不僅不符合禮制,也不符合人倫,民間尚且有老嫂子比母的說法,而朝臣因為這事勸諫則會被直接貶斥或者是發配。

這樁奇觀也是鬧得開封城滿城風雨,直到了兩年之後,宋皇后才得以下葬,而喪葬的禮節和陵墓的規制也十分簡陋。

總結來看,宋太宗所有的行為邏輯是,對於皇族還是太祖的功臣宿將,先用最好罪無可挑剔的封賞來堵住大家的嘴;同時,自己在太祖朝的經營也已經派上用場。而這些哥哥留下的“遺物”,無論是誰,則會慢慢的一一清除,更不用說當他們表現出對自己的皇權的威脅或者不滿時,他們死的會更快。

先不管野史怎麼說和後人的猜測,趙光義的所作所為即使官修宋史也不免有所批評,《宋史 太宗本紀》稱: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歷史風雲錄


在北宋建立的過程中,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齊心協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在趙匡胤指揮四處征戰的過程中,趙光義經常坐鎮大後方,為前方提供錢糧。

在這個過程中,趙光義收買了不少大臣,慢慢控制了朝局。

趙匡胤為了扭轉這個局面,曾經想利用遷都洛陽,另立一箇中央政府。但遭到了以趙光義為首的眾多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最終沒有成功。在這時,趙匡胤已發現趙光義已尾大不掉。

公元976年,趙匡胤招趙光義,進宮議事。當天晚上趙匡胤暴病身亡,宋皇后急招兒子趙德芳入宮繼位。卻沒有料到趙光義搶先一步來到宮中,奪取了皇帝的寶座。當然也有人說,前一天晚上趙光義,用斧頭劈死了趙匡胤,這就是歷史上斧聲燭影的故事。

趙匡胤生前有四個兒子,但活到成年的只有燕王趙德昭和秦王趙德芳。

有人說,鑑於五代十國亂世中,權臣奪位的情況太多,因此宋朝推行了兄終弟及,也就是說皇帝哥哥死了,由弟弟來繼承皇位,以維持趙氏江山。

但這種說法明顯是站不住腳的,就算趙匡胤的兒子們坐不穩江山。那麼為什麼不是趙光義像周公一樣來輔政呢,這樣既符合政治倫理,又能彰顯兄弟大義。

趙光義能夠搶先一步入宮奪取皇位,說明他在宮裡宮外,已成功地完成了人事佈局,為奪取皇位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和鋪墊。

上文閣主也曾經說過,趙光義早已控制了朝局,登上皇位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從以上可以看出趙光義得位不正,因此對於自己親哥哥的兩個兒子,都是十分提防。

我們在楊家將等系列演義小說中經常看到八賢王趙德芳的故事,他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正氣凜然,剛正不阿。實際上他在歷史上死的比較早。公元981年春,年僅23歲的趙德芳病死在開封。趙光義親自為侄子辦理喪事,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在喪禮上,他致詞說,趙德芳的一生,是偉大的一聲,光榮的一生,是為人民奮鬥的一生。在他短短的23個春秋裡,夜以繼日的辛勤工作。大宋子民永遠懷念他,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公元979年,趙匡胤在北伐幽燕時,遭遇慘敗,生死不明。朝中大臣有人建議立趙德昭為皇帝,他自己沒有答應。趙光義回到開封后,知道了這件事非常生氣,動了殺機。趙德昭建議為了提振士氣,應該獎勵軍士。趙光義大發雷霆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獎賞也不遲。趙德昭回到自己的府邸後,就以自殺表明自己的心跡和清白。趙光義再次擔任的治喪委員會主任。在喪禮上他致詞說,趙德昭同志的犧牲,是大宋最大的損失,全國各族人民,要沉痛懷念,他偉大而光榮的一生。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把大宋建設得更加美好。堅持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繼承烈士的遺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趙光義對他的嫂子還是比較好的,對這個女人她也是不敢下手的。當時宋皇后看到趙光義進宮的時候,就明白大勢已去。於是她說,我們母子的性命,從今以後都依靠兄弟了。趙光義馬上裝逼表態道:共保富貴,無憂也。有我一碗飯吃就有你們吃的。最後宋皇后也得以善終。


新知傳習閣


“斧聲燭影”的故事讓很多人相信趙匡胤是被弟弟趙光義幹掉的,他的老婆兒子也難逃毒手,但這種說法屬於主觀臆測加造謠汙衊,雖說我也不喜歡趙光義。

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和三子早夭,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都是元配賀氏所生。趙匡胤死時,趙德昭25歲,趙德芳17歲,當時的皇后則是隻有24歲,年輕貌美的宋皇后。

趙匡胤駕崩當晚,宋皇后是最早得到消息的人,她命令宦官首領王繼恩去宣趙德芳進宮,這個舉動十分奇怪。

這個時候召皇子進宮必定是繼承皇位。如果趙匡胤有遺囑,肯定不會跨過趙德昭,傳位給趙德芳。如果趙匡胤沒有遺囑,按照傳嫡傳長的規則,也應該召趙德昭進宮繼承皇位才對。


宋皇后和趙德芳關係比較親密,不排除她想借此機會讓趙德芳捷足先登的可能,但王繼恩是個政治老手,他出宮之後直接跑到晉王府叫來了趙光義。宋皇后一看,立刻明白了一切,只好口稱“官家”,承認了趙光義的皇帝身份。

對這一切,趙光義心知肚明,當然不會對這個試圖阻撓自己繼位的嫂子有任何好感,換作我也會如此。

995年,宋皇后去世,趙光義卻不為皇嫂成服,也不讓群臣臨喪,完全不符合皇后應享有的禮儀,就連她的梓宮(棺材)都沒能與趙匡胤合葬,神牌也沒能祔太祖廟。


趙光義對宋皇后的薄情寡義固然可恨,但這恰恰證明宋皇后曾想要趙德芳繼位一事屬實,他對宋皇后的冷淡也就可以理解了。事實上,換作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可能對這樣一個皇嫂有任何好感,不把她幹掉就已經不錯了。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統軍北伐幽州失利,一度與軍隊失聯,軍中曾有人謀議立隨行的趙德昭為帝,趙光義得知此事後很不高興,而趙德昭又很不合時宜地跑到宋太宗面前給北伐的將士們請賞。趙光義正在氣頭上,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


沒想到趙德昭心理素質差了點,以為皇帝是要向他問罪,竟然跑回家就自殺了。趙光義聽聞此事又驚又悔,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著說:“你這個傻孩子,何必要這樣呢?”下詔追贈趙德昭為中書令,追封為魏王。

兩年後的太平興國六年(981年),23歲的趙德芳病逝,趙光義下詔追贈中書令、岐王。由於他英年早逝,很多人揣測又是趙光義害死的,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證據,純屬臆斷。


從各種史料來看,趙光義對待宋皇后刻薄不假,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宋皇后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是趙光義害死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宋朝太祖開國,太宗即位,兄死弟繼猶如商朝的繼承方式,但是自秦以後大多是父死子繼,所以合法性上一直受到質疑,說到他對自己的嫂子侄子雖然不好,但是也沒有太壞,畢竟沒有趕盡殺絕斬草除根,先簡單說一說趙匡胤死後,妻子兒子下場,太祖的結髮妻子死於他之前,他死時的皇后也就20多歲小女子,太宗隨便賜給她一個封號就打入冷宮,悽苦度過20年,44歲死後太宗沒有讓他和哥哥合葬,神位不進太廟。


對於侄子肯定是不待見的,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如果畢竟自己合法繼承,作為有皇位繼承權的侄子就算不說心裡也會有懷疑,第二不合法,那就更了不得了,斬草除根嘛!所以太祖的長子德昭無論做啥都是錯,公元976年攻打幽州,自己失蹤,德昭代他行了一些小事,不但對有功勞的侄子沒封賞,還說:你當老大時候,愛怎麼賞怎麼賞。趙德昭也是憋屈,媽的不就是想搞我麼,老子也有好幾個兒子了,大不了不活,自刎而死。

過了5年,唯一活著的弟弟趙德芳因病而死。估計兔死狐悲,哥哥死後自己也是提心吊膽的過日子。當然,宋太宗對這兩個侄子的後代還算不錯,因此才有了南宋的100多年,自己的子孫還皇位給哥哥的子孫了,也算是因果循環吧。

題外話,宋太宗對自己死後繼承皇位正統的弟弟趙光美的子孫可就沒有這麼好了(趙普幫著弄的“金匱之盟”,即他們的母親定的,趙匡胤死趙匡義繼位,再死,弟弟趙光美繼位,再死,才傳回趙德昭),直接把弟弟一家削爵遠遷,後代永不錄用為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