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座:身殘志堅,趕著牛兒奔小康

一個40出頭,皮膚黝黑,在山間來來回回奔走著, 是牛兒的良師益友,每當他的出現,牛兒從四面八方聚到身邊, 這擦擦、那舔舔,親如一家。這就是德江縣國座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彭國座。

彭國座,男,高山鎮鐵貢壩社區人。一直以來,彭國座和妻子何小蓮在浙江打工送小孩上學,一家5口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本是很幸福一家人。追溯到2012年的一場意外,彭國座在工廠操作機具時,偶然被機具軋斷了右手,導致右手終身殘疾,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彭國座及家人陷入絕望。何小蓮得知後,如晴天霹靂,整個天忽然間塌了,一家人接下來怎麼辦。3個月過去了,經過一番苦難磨練後,彭國座基本可以自立生活了,並獲得了20多萬元傷殘補助。彭國座心想,僅憑這點補助很快就會花光,餘下生活又怎麼辦?彭國座和妻子反覆思量,最後想到回老家養牛,一是手不方便,二是喂牛不需要多大技術,從小就是放牛長大,手上活、老本行,夫妻倆豁然開朗,“一舉兩得”的好事,一個字“幹”。

2012年6月,彭國座打起揹包回到家鄉開始自己的放牛娃的生活,開始買了6頭牛,放養在家鄉附近的山坡上,彭國座十分認真,每天牛兒的一舉一動都觀察得仔細,倍加珍惜這份活兒,起早摸黑都在為這群牛兒服務。小孩在鎮裡上學讀書,何小蓮也十分支持丈夫的決定,忙裡忙外,彭國座好像找到了生活新的開端。一晃,8個月時間過去了,彭國座的牛可以上市銷售了,當年市場價格走俏,他放養的“跑山牛”賣出了3000元每頭的好價錢,賺到了第一桶金。這讓彭國座找到了生活希望。

2013年7月,彭國座開始了擴大養殖規模,投入了全部積累資金20萬元後,還貸款10萬元,修建了600平方米牛圈,購買了40頭牛。規模養殖和散養完全不同,牛的各種疾病防治,飼料的用量等,讓彭國座有些“犯愁”。他親自到鎮裡和縣畜牧局等多方尋求幫助,以及到省內各地規模的養殖場取金,同時自學相關養殖圖書,養殖技術逐步成熟。慢慢掌握養牛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頭牛一天的食量、生活規律、疾病防治等。半年下來,費盡心思,牛兒長得壯壯的,眼看就可以獲利,受市場影響,牛價直線下跌,不說賺錢了,保本都難。

成牛每天的飼料和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如果不賣掉,虧得更多,別無他法。彭國座只好把成牛全部低價賣掉,原本沒有抗風險能力的彭國座信心受挫,作為一殘疾人何去何從,一向勤勞的彭國座夫婦,在市、縣殘聯和當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下幫助下,解決了3萬元資金,再從親人處找借一部分,雪中送炭,讓他的養殖場度過了難關。

彭國座沒有被困難嚇倒,越挫越勇。摸索出了釀酒喂牛,酒糟喂牛長得快和壯,減少肉牛養殖週期,牛糞買花卉種植場做有機肥,很快讓他的養殖走上了正軌。現平均存欄量150頭,年純利潤在20萬元。彭國座信心十足,這輩子就和打交道,做朋友,“定了”。

“跑山牛”內質好,銷路不愁,但是見效慢,成本高。多方考察後,彭國座確定實行圈養,出欄高、投入成本低。今年,彭國座在方家社區投入了20萬元修建2500個平方標準化的示範養殖場即將投用,投入60萬元用於購買牛頭。

6年來,彭國座講述養殖經歷“捏把汗”,不簡單,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人生理想。2017年,村裡把他納精準扶貧戶,他主動入棄了,彭國座主動讓給更多需要幫助人。

不光自己不用國家操心,彭國座的合作社還解決了4個人就業,對殘疾人就業優先。

長期在國座養殖場打工的譚家山王春花,每月收入1800元,家庭照顧了,十分高興。同在國座養殖場負責餵養飼料的中和村民譚文南插話,年齡大了在家門口能就業可好了,生活不愁。

“我一定要樹立身殘志不殘的精神,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彭國座暗暗下定決心。

他創辦的德江縣國座專業養殖合作社先後於2017年3月被德江縣殘聯授予德江縣殘疾人就業創業示範點;2017年11月被銅仁殘聯授予銅仁市殘疾人創業就業示範點。

彭國座的感言:作為一名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遵紀守法,正常人能做到的我們殘疾人一定要努力做到,我堅信,在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當上天給關了一扇門時,同時也給人開啟了一扇窗,小康生活會如期實現。(李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