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庭國際一年期償債資金缺口逾10億 鄭康豪財富縮水40億屢敗屢戰

皇庭國際一年期償債資金缺口逾10億 鄭康豪財富縮水40億屢敗屢戰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魏度

兩次被要求協助調查的鄭康豪迴歸履職似已擺脫法律風險,但其實際控制的皇庭國際(000056.SZ)財務危機仍未解除。

作為聞名的潮汕商幫之一,鄭康豪入主皇庭國際已經9年,但其仍未將皇庭國際拉出業績不佳的泥潭。

今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31%,而淨利潤卻下降6.08%。

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時,公司面臨著不小的財務壓力。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3.70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8.92億元,而公司貨幣資金只有2.41億元,資金缺口超過10億元。

二級市場上,受重要股東減持、鄭康豪被要求協助調查等多重因素影響,其股價跌幅較大。今年10月以來,30多個交易日內,股價累計跌幅已超過50%,公司150億元市值僅剩下66億元。基於此,鄭康豪的個人財富也縮水了4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目前,鄭康豪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的4.71億股處於質押狀態,股權質押比例為81.33%,約佔公司總股本的40%。此外,市場上曾傳鄭康豪旗下公司借了不少外債。

上週,針對上述問題等,長江商報記者向皇庭國際發去了採訪函,雖然皇庭國際給予了書面回覆,但並未有具體明確答覆。

自救措施成效不佳股價腰斬

11月30日,滬深股市震盪中翻紅,最終滬市上漲了20.75點,深市上漲了84.74點。作為在深市主板掛牌交易的皇庭國際,其股價走勢與大盤背離。

當日,公司股價收報5.66元,跌幅為1.91%,盤中最低為5.50元,考慮送轉股因素,仍為2013年以來的最低點。

皇庭國際的股價大幅下跌始於今年國慶節之後。今年10月8日,其股價最高還達到12.43元,從10月12日開始,股價接連大幅下跌,至當月下旬,收了5個跌停。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皇庭國際實控人、董事長鄭康豪被要求協助調查,自此之後,股價接連下跌。此間,為了維穩股價,公司實施了自救“三部曲”。公司先是向政府求助,與深圳市國資部門進行積極接觸和了解政府馳援本地上市公司相關政策,並提交相關申請資料。接著,皇庭國際分別於10月23日和24日發佈公告稱,公司大股東深圳市皇庭投資鼓勵員工買股並承諾兜底,且自身也擬增持公司股份不少於1億元。

不過,現實效果並不算好。截至目前,雖然有44名員工耗資577萬元進行了增持,且鄭康豪也迴歸公司正常履職,但股價依然在下跌。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上述自救行動中,除了員工增持外,皇庭投資的增持仍未見行動,向國資系統請求馳援也未見有新的進展。

至11月30日,10月份以來,皇庭國際的股價早已腰斬,最大跌幅達55.75%。

隨著股價大幅下跌,公司市值也不斷縮水。今年10月上旬,公司市值接近150億元,短短一個多月已經縮水了約80億元。

根據公司三季報,鄭康豪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皇庭國際5.79億股,約佔公司總股本的49.26%。隨著10月份以來的股價下跌,鄭康豪的個人財富也縮水了接近40億元。

不僅如此,鄭康豪還面臨著平倉風險。截至目前,公司大股東皇庭投資累計質押股份總數為2.42億股,佔皇庭投資所持公司股份總數的95.45%。鄭康豪及其控股公司累計質押股份總數為4.71億股,佔所持皇庭國際股份總數的81.33%,佔公司總股本的40.11%。

鄭康豪入主9年扣非淨利連虧6年

作為鄭康豪重要的資本運作平臺,皇庭國際的經營業績並不算十分理想。

皇庭國際的前身是深國商,曾經是深圳零售業高檔商場的領跑者,於1996年7月8日上市。其上市之後,經營業績一直不好看,1996年至2000年,其實現的淨利潤從接近5000萬元滑落至3000萬元左右,其間的1998年只有237萬元。從2001年開始,淨利潤迅速下滑。2001年至2008年其淨利潤分別為1971萬元、—2571萬元、125萬元、—7369萬元、700萬元、—1148萬元、6787萬元、—2549萬元,基本上是微利一年虧損一年。

經營陷入困境,深國商易主。2009年4月,張晶控股的百利亞太通過受讓股權控制權,當年7月完成過戶。然而,過戶剛滿3個月,張晶就違反12個月內不減持受讓的股權承諾,與鄭康豪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張晶出讓了所持百利亞太51%股權。這一違規行為被監管部門盯上了,無奈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後,2010年,前述股權轉讓事宜再次推進,鄭康豪順利入主。

通過受讓股權曲線完成了借殼,公司更名為皇庭國際,主營業務也變更為地產、物業及金融。

令人意外的是,鄭康豪入主後,皇庭國際的今年業績並無明顯起色。2010年至2015年的6年時間,其營業收入分別為0.18億元、0.19億元、0.81億元、0.35億元、0.99億元、2.68億元,只有2015年突破億元。同期,淨利潤為—1.68億元、—1.30億元、0.18億元、23.21億元、—3.35億元、0.38億元,連續兩年鉅虧後,在2012年的保殼關鍵年勉強扭虧。2013年,通過高達24.43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讓公司的淨利潤暴增126倍。然而,非主營業務貢獻的利潤終究是曇花一現,2014年又陷入鉅虧境地,2015年勉強實現了盈利。

其實,如果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來考核,皇庭國際早已退市。經營業績數據顯示,從2001年至2015年的長達16年間,皇庭國際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一直為虧損。其中,鄭康豪入主的6年,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分別為—8860萬元、—11956萬元、—6916萬元、—12276萬元、—32185萬元、—5513萬元,累計虧損77706萬元,年均虧損過億元。

經營業績不堪,從2016年開始,皇庭國際尋求轉型,尋求橫向整合、縱向拓展商業運營和商業資產管理的運營管理服務戰略,發力金融領域。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業績好轉,淨利潤分別為1.12億元、1.78億元、1.01億元,同比增幅為190.90%、59.42%、3.50%。不過,在今年三季度,淨利潤大幅下滑,拖累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6.08%。

現金流詭異償債壓力大

業績下滑、股價腰斬的皇庭國際還面臨著較大的財務壓力。

皇庭國際的主營業務結構顯示,公司業務主要由金融業務、物業租賃、物業管理三大塊構成,今年上半年,三大板塊分別為公司貢獻了營業收入的40.30%、25.53%、21.05%。其中,物業租賃和物業管理的營業收入合計佔公司營業收入的50%左右。

毫無疑問,物業租賃和物業管理應該能給公司帶來較為穩定的現金流,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也是讓人不解之處。

財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貨幣資金只有2.41億元,較年初的7.41億元減少了5億元。然而,公司的短期借款為3.70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8.92億元,兩項合計為12.62億元。顯然,公司僅有2.41億元貨幣資金無法償還一年內到期的12.62億元債務。

今年前9個月,經營現金流同比增長212%,但也只有2.11億元。由此可見,初略估算,公司短期的資金缺口在10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達到了55.42%,雖然比去年底的59.16%要低一點,但也是近年來的高位。資產負債率較高,公司因此而產生的財務費用不低。數據顯示,2016年,公司的財務費用為1.11億元,而2017年就飆升至2.45億元,翻了一倍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財務費用達到2.07億元,超過去年同期的1.78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