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问题:如何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曹操这个人不得了啊。从小就被我们挂在嘴边,经常都在说:“说曹操,曹操到。”曹操这个人真的很牛,“宁可天下人负他,不可他负天下人。”这句话简直就是说到我的心窝子里面去了。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呐!

曹操被人称为“奸雄”,让我很佩服,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像我这样老实巴交的人总是受到那种“奸商”的剥削。所以我佩服曹操,够厉害,几千年前就把咱们现代人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

曹操这个人当了一辈子的丞相,就是没有称帝。我觉得还是有点遗憾,比较一代“奸雄”居然是个老二的角色,有点不符合身份嘛。曹操的一身中有两场命运的转折战役,一场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场是“赤壁之战”,惨败,开启了三国鼎立之势。

历史上说曹操此人生性多疑,我觉得很好。像我们这样老实巴交的人总是在给生性多疑的老板做事。让我咋个说嘛,感觉生性多疑的人都发了财,老实巴交的人都在干活。哎····曹操真牛,几千年前就看的那么透彻了,要是他活着当下,绝对是个商业奇才。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乱世之奸雄”。领导的思想很突出。曹操的历史功绩非常的显著,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外部势力。做到了一统北方的霸业。在经济生产以及安定社会稳定的秩序上采取了多种政策,兴修水利、扩大屯田、重视手工业、实行“租调制”、奖励农桑、安置流亡人口等一系列的政策。让社会稳定、经济慢慢恢复。所以曹操是一个牛人。以上纯属个人思想,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记得关注点赞哟。


历史的笔记本


曹操真的是那么奸诈凶残吗?

早年读三国,最喜诸葛亮,那种神机妙算,非常符合我这个“重文轻武”之人的口味!总认为诸葛亮的本领,来自于读万卷书,似乎因经济因素,他未曾走万里路!再加上宋朝第三个皇帝赵恒的忽悠,什么“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跟真的一样,让人热血沸腾。所以我常常自诩“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对书中的诸葛亮更是顶礼膜拜!

或许经历的事多了,渐渐不再那么盲目书本所言!比如再读三国,我不知不觉背叛了诸葛亮,竟然跑到曹操阵营里来了!这在三国故事里,好像也不丢人!贾诩曾是董卓幕僚,荀彧、郭嘉、许攸初期效力袁绍,后均改投曹操,并且建功立业!大可打着孔子“良禽择木而栖”旗号,反倒显示出极高的情商智商!



喜欢曹操,并不像喜欢诸葛亮那样轻松,历史给曹操留下太多的黑污,真实的曹操不是那么容易看清楚!其实我读书,并非学术研究,而是本着学以致用!许多高大上的道理,对于我这样的小民,好像落实到具体生活工作上,似乎太不容易!真正想从书本上学点“改善生活”的道道,还真的需要拨云见日,费番功夫!

我不信,像曹操那样“志在千里”的英雄人物,三十四岁已当上军分区司令时,还会口不遮言说出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极端思维的话语!不要说在三国群狼时代,就是在今天任一小众圈子,你说句“宁我欠别人钱,不叫别人欠我钱”,估计话没说完,身边一个亲近的人都没了,生意早就没得做了!心直口快,无论政治人物,还是商业人士,都是走不远的!

事实上的曹操,却在做着“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明知刘备贼心不改,但是他还是信任刘备,让他带兵去徐州一去不复返,婉拒谋士杀刘备的建议,以防绝了义士投奔许昌的道路!孙权抓住关羽,两言不合就斩了关羽父子的头颅,令多少看客心痛不已!而曹操抓住关羽,以客相待,好酒好烟好茶供着,最后还送盘缠给关羽投奔敌营,抱着“宁可关羽负我”的神态,望穿秋水地目送关某远去!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愿意冒着“宁可他人负我”的风险,广招天下精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刘备四十岁前都是兼任参谋长,不敢信任谋士,直到穷途末路,才起用诸葛亮;孙权更是狭隘,只用江东人才,不肯放心他乡人才士!

说曹操“好人妻”,其实更为谬误!刘备立刘瑁的妻子吴氏为皇后,没人说事;关羽先爱貂蝉,后爱杜氏,无人非议;孙权纳陆尚妻子徐氏为妃,于世无碍;偏偏曹操纳张济遗孀邹氏、秦宜禄妻子杜氏,却广为世人诟病!要知道邹氏与杜氏当时都是二十多岁的绝代美人,四十岁的曹操如果做到坐怀不乱,大概又有人说他身体不行!难道让曹操只娶少女似乎才符合帝王将相的尺度,就像现在流行的“老少配”,其实那样的曹操,才是小人得志的贼脸!



说曹操为报父仇,几番徐州屠城!未必可信!曹操说白了,属于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士,为了提升名声,可为极尽心血!他爸为了提高他的社会身份,花了一亿元买了个“太尉”官职,就是为介绍曹操时,能言“太尉之子”!曹操为了吸引天下志士追随,更是宁失钱财,不损名声与声誉,甚至可以说做到忍常人不能忍!张绣杀了曹操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再度归降,曹操从大局考虑,仍然不计前嫌!他老爸被杀,报仇可以理解,要说屠城,似乎不符合曹操的思想战略与名声经营!毕竟争霸天下,才是家族最大利益!曹操也正是靠容人与大度,甚至爱民,体恤百姓,才令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死心塌地跟他打天下!在这之前,曹操打仗基本上靠借兵操作,根本无力染指江山,唯独收下这批敢打敢拼的三十万青州黄巾军,一跃而成争夺天下的第一集团行列!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太有道理了!如果尽是按书上所言,把曹操当成奸雄来理解,实在是大误特误!假使有人将曹操的成功理解为奸诈凶残,加以揣摩效仿,那真是一条道走到黑,至死都不明白错在哪里!或许换个角度看待曹操,你会发现,曹操的身上,却是有许多值得寒门学习的“发达秘籍”!学以致用,关键是不要迷信书本,更不要随着作者的思路转,将自己完全交给书本,会失去独立思考德能力。

反正我认为,曹操不黑也不奸!


云子落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19岁,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首都洛阳,少不了“京城四少”之流,各个有背景。作为一个首都公安局北部分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曹局长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

,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以身试法,一顿骚操作,送了人头。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虽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但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曹操被调至顿丘,任顿丘令。京畿重地的分局长调任基层县长,明升暗降。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23岁,曹县长因堂妹夫的妹妹宋皇后不得宠被废而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百无聊赖,回到家乡谯县,成为待业青年,游手好闲。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25岁,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皇家顾问是个好差事,品级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毋须轮流当值,不必充当守卫拿快递。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曹顾问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难以匡正。

中平元年(184年),曹操29岁,黄巾起义爆发,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拿了不少人头。随之迁为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官场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不久,朝廷征兆他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愤青曹操想着“安能折腰事权贵”,托病回归乡里

中平五年(188年),曹操33岁,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掌管近卫禁军。这一职位多由皇帝亲信担任,看来皇帝是把曹操当亲信了。

从19岁被举为孝廉到33岁掌管近卫禁军,曹操都是体制内的国家公务员。

在曹操34岁那年,汉室换了领导班子。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34岁,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搞事情,打算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奈何敌人太狡猾,何将军送了人头。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入京,捡了个大漏子,执掌朝政,废少帝、立献帝。董卓自称太师,比“大师”多一点,专擅朝政,所谓“窃国者候”。

有节操的曹操不愿跟董太师合作,更名换姓,逃出京师洛阳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史称“陈留首义”。

陈留起兵,敢为人先。

逐鹿中原,奋勇向前。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35岁,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武林)盟主,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董卓被联军击败,胁迫献帝迁都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开了先河。

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曹操就不怂,行至荥阳汴水,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差点送了人头,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

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军至此解散。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36岁,本命年穿着红背心在东郡大败黑山军、南匈奴等,代领冀州牧的袁绍上奏章推举他为东郡太守。可以说,这是本命年里一份好的投名状给他带来的体制外的编制生活。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37岁,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青州黄巾军,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军击败。这一年冬天,曹操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38岁,再次击败黑山军、南匈奴并一路追杀袁术。袁术阵营的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以牙还牙,曹操率军攻克徐州十余城。

这一年秋天,曹操的父亲曹嵩计划着投奔儿子,想养老了,也算人之常情嘛。结果,曹嵩偏偏被想搞事情的陶谦派兵杀害,以眼还眼。“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遂进兵徐州,向东南扩展势力。不久,陶谦退守郯县,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39岁,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期间,所过之处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力量也会诚服我,这就是炼狱。

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

忠诚,美妙的谎言。

当时只有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等三城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吕布、曹操双方军队相持濮阳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40岁,整军再战吕布,三战告捷,破定陶、廪丘等,平定兖州。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张邈家人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所杀。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这一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可是,离汉献帝最近的袁绍非是不听呢。

见到汉献帝,曹操如获至宝,袁绍暗自骂曹操傻冒。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41岁,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伊始。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42岁,讨伐张绣,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

有人说,这是一个美女引发的血案。

可惜了典韦。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3岁,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这一年,曹操东征徐州,进攻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

“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吕布没想到,认干爹的次数多了,会遭到鄙视。

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青梅煮酒,惺惺相惜间套路满满。

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北海等地,巩固右翼;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术。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44岁,派刘备去截击袁术,过惯了好日子的袁术北上不得,呕血而死,“只有血水,没有蜜水”。曹操亲自率军屯于官渡,准备迎击袁绍。

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乌巢的熊熊大火让官渡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52岁,决定远征乌桓,一来为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二来为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

远征乌桓,磅礴泥丸。

在灭吕布、袁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天才军师郭嘉在途中病亡,临终前嘱托曹操不要进攻辽东,这样公孙康一定会把袁绍二子的人头送来,果然言中。

可惜了郭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一年,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于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并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也算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53岁,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

这一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一切进展得太顺利,就像开了挂一样。

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曹操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击溃刘备后,曹操乘势想一举鲸吞江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孙权、刘备两家在鲁肃和诸葛亮等人的努力(撮合)下,组成孙刘联盟,孙权命都督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组成联军抵抗曹操。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装上柴草,灌以膏油,给曹操送温暖,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

黄盖的一把火让赤壁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

经此一败,曹操似乎再也没有了对抗孙刘两家、一统天下的本钱,然而他麾下有名号的文臣武将无一阵亡,照样威震北方。

可惜了刘表养了18年的水军。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55岁,下达《求贤令》,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你对我的价值决定我对你的估值。

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给了之前的“举孝廉”和之后的“九品中正制”各一记响亮耳光。

这一年冬,历时近三年,铜雀台落成。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流言止于智者,周瑜你个傻冒。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56岁,开始对关中用兵。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后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57岁,汉献帝准许他“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58岁,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二军相持良久,各无所获。曹操开了著名的嘴炮: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这一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60岁,本命年穿着红裤衩亲率十万大军征汉中张鲁,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61岁,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62岁,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和降的酒杯碰到一起,都是江南梦碎的声音,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试图征服江南。

吴国来降,可有诚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64岁,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

放弃汉中,本命年的红裤衩算是白穿了

这一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水淹樊城,曹仁率军死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65岁,关羽在曹操孙权两军的联合绞杀之下败走麦城,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心机Boy孙权将关羽首级送到许昌,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在洛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66岁,双击666,还军洛阳。正月,病逝在洛阳,谥曰武王。穷其一生,曹操亦未能征服江南,但奠定了征服江南的雄厚根基。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分香卖履,老汉柔情。

这一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一千多年后,枭雄曹操依然有着王者般的荣耀。

别低估了霸道的力量。

曹操,乱世奸雄,一代枭雄


哈哈欠为你违逆


“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能够看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曹操,可是今天你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电视剧《三国》·陈建斌版曹操

  1.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作为历史人物,最好的评价莫过于看他对历史的贡献,对于曹操,同时代人赞誉很多。当曹操和袁绍角逐的时候,曹操的仇人张绣毅然加入曹操的方针,无疑为曹操的政治影响的得分。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无不对曹操做出正确的评价。

  2.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夙愿难遂。

  3.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肯定了他在军事方面的领导才能,诸葛亮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后来也说:“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可见对于曹操,也是格外的佩服。

  4. 唐太宗作为一代雄主,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唐玄宗常自比“阿瞒”。基于此,当时对于曹操大多是正面的,被称为燕许大手笔的张说就曾写道: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家多贵臣,蛾眉曼目录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5. 北宋的王安石也称赞曹操,他在《将次相州》里写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唐朝时大诗人杜甫有一首名为《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诗。诗中说:“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杜甫明确地称曹操为英雄。曹操故乡有曹操庙,一直保存到北宋时期。有一次,宋真宗经过亳州,看见庙貌已旧,就命令重修。左丞相穆修写了一篇《亳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中颂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显盛大之业于来世”,并说这个庙是由于“为乡里人所爱,后思怀其德,共自尊祀之,遂传于今不息”。

  6. 不过到了北宋后期,乃至南宋,对于曹操的评价负面的就多了。当金人入主中国北部以后,女真统治者自以为是“地处涵夏,人传正朔”的正统王朝,把南方的赵宋政权当作僭伪。他们把自己的位置比作曹操在魏,把南宋的地位比作刘备在蜀。金朝统治者根据历史上的传说,年年派人给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扫墓,他们赞成“帝位寇蜀”的正统论。与之相对的南宋统治者,为了对自己有利,则大力宣扬“尊汉抑曹”的正统论。那时的文人,出于对女真统治者恣意蹂躏的反抗,也在文学作品中有意识地扬刘抑曹。南宋初年的爱国诗人王十朋的作品只要涉及三国古迹,思想感情总是站在蜀汉这一方面。当采石抗金胜利后,身为知州的王十朋不仅修建了昭烈(指刘备)庙和武侯(诸葛亮)庙,而且在纪念刘备的文章中说:“我虽有酒,不祀曹魏。”曲折地反映了南方人民抵抗女真践踏的思想感情。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五言诗《书愤》中,则公开把金朝比作曹魏,把南宋比作蜀汉,并表示要“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到了罗贯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汉族人民早就把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比作曹操了。罗贯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也不可能不受到这双重思想的影响,及南宋统治阶级正统论的历史的影响和汉族人民反对少数民族统治者思想的影响。可以说,罗贯中吸取以“尊汉抑朝“的民间平话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双重思想影响的折射。后来到了大清皇帝乾隆那里,却看曹操不顺眼,一锤定音的指曹操为篡盗,此后的200年中,曹操便再也翻不过身了。

  7. 不过近现代,为曹操翻案的文章仍然层出不穷,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写道:“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并把他称为可爱的奸雄。

  8. 最后,还是用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三国》中陈建斌饰演的曹操所说的一句话来做个结尾吧:“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能够看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曹操,可是今天你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曹操,在历史上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他是划时代的人物,他有自己想要坚持的东西,有理想,有信念。他是集政治,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完美封建社会士大夫。他的一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哪个方面他做的几乎是做到了极致。作为,政治家,他从成分不好(宦官之后)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大丞相,封爵魏王,为后面三国鼎立,魏国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到曹操就不得不说他的用人机制—唯才是举,这在当时绝对是历史性改革,正是这样的用人方略,他手下的聚集了大量的当时高精尖的人才,诸如,其帐下五大谋士: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贾诩。(早期的戏志才);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两夏侯(惇哥和渊哥),还有一大批自家兄弟和子侄(曹仁、曹洪、曹真);还有其发家的班底—青州兵。作为,军事家,曹操在当时绝对是首屈一指有名的兵家,比较有名的官渡之战。当时没有任何人有把握打得赢曹操。作为,诗人,曹家三父子引领着时代潮流《建安风骨》,还有很多传世佳作,如,短歌行、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等。还有曹操作为管理者,从气度,魄力,肚量等等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总而言之,曹操其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人杰,他真的很伟大。


洛雁嘟嘟


曹操,自南宋起,他就被钉在了“奸臣”的耻辱柱上,要说他的名声,可谓是遗臭万年。但事实上呢?曹操比窦娥还冤,真的。

一提到曹操,我们会想到什么?“杀人”、“篡汉”、“屠城”……这几乎能够很好地概括人们对他的印象。但他身上,就只有这些吗?

曹操,白手起家,自青年时期起就能够对乱世中的疾苦人民深表同情,胸怀着“统一天下”的大志。他表面杀人如麻,也的确是,但他内心却是爱民如子。我们从他的诗词当中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诗,全都是表达对天下苍生的无比同情与抒发自己远大的志向的。比如“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存百余一,念之人断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这些绝不是他虚伪地敷衍,而是他的真心话。

他的精神品质实在太多,我要是全细说的话估计大家都睡着了。那么,就让我用一下几句话概括吧。

那就是:胸怀大志,海纳百川;心系百姓,爱民如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历经苦难,百折不挠;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勤俭节约,毫不奢华;乐观向上,自强不息。

不觉中,他具备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一切优点,不是吗?

曹操自陈留起兵到洛阳去世,奋战三十余年,先后消灭了袁术、袁绍、刘表、张绣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部中国。虽因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未能实现,但他却凭他的努力,对于结束汉末以来长期混战的割据局面,对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历史的进步,仍起了积极作用。


大唐江湖小歌女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公元155年,他出生于一个有权势的宦官官僚家庭。祖父曹腾,桓帝时的中常侍,父亲曹嵩,曾任太尉。曹操二十岁出来作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等官职。他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建立自己的武装;在因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已的力量。以后,经过长期征战,基本统一了北方。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后,各地割据称雄,称霸一方,造成了大分裂的局面。当时的大大小小独立王国,不下数十之多。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冀州的袁绍、淮南的袁术、徐州的陶谦和吕布、刘璋、荆州的刘表、凉州的马腾和韩遂、幽州的公孙瓒、江东的孙坚孙策,以及后来的刘备等人。军阀混战造成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的悲慘景象。

曹操在所有割据势力之中,实力强大。加上他把汉献帝迎往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居于优势地位。曹操本人,又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当时最有条件完成统一。所以,自公元 200年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先后消灭了北疗割据的群雄,结東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剩下的也只有偏居江东的孙权和僻处四川的刘备。曹操在晚年总结自已一生事业时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个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曹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封建武装的。年轻时,他曾以骑都尉的身份,随皇甫嵩、朱?镇压黄巾起义,因功迁升,作了济南国相。公元192年,曹操在寿张打败青州黄巾军,乘势迫降,得丁壮三十余万,男女共百余万口,收编其中精锐,号为“青州军”。曹操正是依靠这支武装,扩充了实力,转战于中原, 终于发展成足以统一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

曹操集团的强大,与他重视发展生产,能较好地解决生产问题有关。当时军阀战乱不止,又加连年灾荒,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不仅农民不能从事生产,饥饿逃亡,生活极端困苦就连军阀筹办军粮也无法解决。在这种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如何,几乎成了成败关键。曹操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于是,他吸取秦皇汉武的成功经验,当作“定国”的战略性措施,并采纳枣祇的具体建议,于公元196年正式实行屯田。他利用收降的青州黄巾军近百万劳动力,和所“得贼资业”,并招诱各地流亡,在许下屯田垦种。当年,获得了好收成,得谷米百万斛。这在当时,已是很可观的成绩了。随后,他便在“州郡例置田官”到各地推行屯田制度。结果,“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皆满。”不但军粮问题得到解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而且社会经济也逐步得到恢复。这就为他绕一北方,准备了物质基础。

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源自于豪强地主的强大。曹操比较注意抑制豪强,他任洛阳北部尉时造了几十根五色棒挂在官府大门两旁,安门惩办恃势犯的人,甚至还打死过当权宦官蹇硕的叔父,得到了“不避豪强”的名声。任济南相时,他一举罢免了手下八个包庇豪强的县令。曹操这些做法,效果有限。而且由于“违忤诸常侍”,得罪了宦官集团,又“为强豪所忿”,很可能要招致家祸,曹操只好告病还乡了。之后,在扫除各地军阀的同时,曹操进一步打击地方豪强。例如,他消灭河北袁绍后,便发布“抑兼并令”,实行“重豪强兼并之法”。这些措施,对于巩囿和发展曹操控制下的一统局面,起了很大作用。曹操虽然打击过一大批政治上敌对的豪族,但从现实需要考虑,又依靠和保护了自己周围的批豪族,如曹洪、李典、许褚等。当然,即使曹洪等人,曹操对他们毕竟也还是有一定的约束。曹操听说有个杨沛,敢于惩罚权贵手下横行不法的宾客,特意升调他当邺令。吓得曹洪、刘勋等一批有名的豪强,连忙“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不能不有所收敛。曹操掌权时期,地方豪强受到一定抑制,中央政权得到加强。

在用人方面,曹操比较重视才能,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他多次下令求贤,强调只要有真才实学,应该“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而要一律推荐上来,量才录用。贯彻了这个主张,使曹操得到不少出众的人才。在曹操主持之下,“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大量涌现,受到重用。他于公元206年,上书献帝表扬乐进、于禁、张辽,三人皆成名将。乐进、于禁都出身低微,原是下级军吏,张辽原为吕布部下,是一名降将,但都因立有战功,曹操能大胆信任、提拔。他们后来也都成了有名的大将。这就无怪曹操手下,谋士众多,猛将如云,人才济济,阵容整齐强大了。曹操雄踞中原,得力于这些人才,实不为小。

曹操确实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曹操迎奉汉献帝,是作为实现统一的工具看待的。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但他始终保存这个傀儡皇帝,对稳定北方政局,准备统一,很有好处。公元219年,孙权来书劝曹操称帝,这是企图让曹操激怒天下,破坏他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部署。曹操一眼看穿了他的阴谋,笑笑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对于统一大业,一直有坚定的信心,他的《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他这种抱负的写照。

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军事家。他博览群籍,尤其喜爱钻研兵书,注意总结古人的战争经验。他仔细研究过《孙子兵法》,结合实战体验,亲自作过注释,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他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反对刻板地运用兵法,主张充分掌握敌情,临机应变,以求克敌制胜。二十多年中,曹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亲自领导过攻杀吕布、官渡之战、三征乌桓、赤壁鏖兵等著名战役,也留下不少“马踏青苗”,“望梅止渴”等治军轶事。他在官渡之战中,正确分析了敢我形势,临战又能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曹操重视学术文化,这是他的重要长处。沦落匈奴十多年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就是经他出力赎回来的。曹操本人也多才多艺,他长于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转战南北,而“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清新,气势雄浑,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拘東。《碣石篇》、《蒿里行》等,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风质朴言之有物。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是文学评论家,曹檀是才气横溢的诗人。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健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苦茶庵


曹操这个人物很了不起,也很值得分析。首先,在他起兵前,有几个小故事可以证明这个人的聪明和能力。一个是他用非常规手段“惩罚”爱告他状的叔叔。曹操年轻时基本上是一个好飞鹰走狗的纨绔子弟形象,叔叔对他恨铁不成钢,经常在曹操的父亲曹嵩面前告状,对此,曹操很不满。有一次,叔叔在路上看到曹操嘴歪眼斜,一副痛苦的表情,曹操告诉叔叔自己中风了。叔叔马上回去告诉哥哥曹嵩。曹嵩把曹操找回来,却看到一个好好的曹操。曹操不满的说叔叔诋毁他。从这以后,曹嵩再也不信弟弟的话了,曹操更加肆无忌惮地玩。

还有一个是曹操当洛阳尉廨的时候,很生猛地发明了一种五色棒挂在衙门口,“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曹操执法很严格,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规定,一律棒杀。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违反禁令,曹操用五色棒把他打死。这让洛阳的权贵又惊又怕,没多久给他来个了明升暗降,让他去顿丘当县令。

其次,在跟谁合作上,曹操很挑剔。董卓把持了朝政后,向曹操伸出橄榄枝,要和他合作,但曹操看不起他,逃离京师,回家隐居去了。他不是隐居,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第三,在看人上,曹操看的比较准。比如看袁绍和刘备。董卓死了之后,袁绍可也算得上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了,但曹操却预见了袁绍的失败,因为袁绍表面上好像善用人才,实际上气量狭小。结果证明了曹操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说对袁绍的认识来源于两个人小时候的交情,那么,对于刘备的认识,则体现了曹操的识人。他预见了刘备的不平凡,尽管刘备当时一无所有。他很想杀了刘备,但又怕坏了自己招贤纳士善用人才的名声。

曹操也确实善用人才,张绣几次反复地反他、归顺他,他还能很愉快地接受,还跟他做了儿女亲家。刘雄鸣几次反复后,曹操高兴地叫他“老贼”,还说终于又得到他了。就连他最认为不可能反水的魏种,在反了他又归顺后,也是既往不咎。这种对人才的态度,估计很少有人能做到。

第四,曹操在用人之际很大度,表现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官渡之战后,曹操得到了很多他手下将领和袁绍的书信来往,对这些信件,曹操一把火全烧了,根本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他的观点是,我自己都有危机感,身边的人没有安全感也很正常。

第五,对自己不能用的人,曹操绝不手软。比如华佗。华佗在给曹操看过病后,以妻子生病为由要求回家。后来,曹操派人去华佗家探望,如果华佗说的是实情,就给赏赐;如果华佗说假话,就杀了他。华佗就这样被曹操杀了,因为他不能被曹操利用。相反,如果被刘备和孙权抢了去,还会有危险。

总之,曹操是一个很复杂也很了不起的人物,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点都不为过。


读史坊


有一首歌词是这么说的"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时代动荡,天下三分,各为其主。而曹操曹孟德也正是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



如何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我认为应该从其惜才识才得眼光来分析,因为众所周知,曹操曹孟德,为人阴险狡诈,却又极其聪明。我个人比较欣赏曹操,从其对关羽的态度来看。



曹操虽阴险,却也有统帅风范。而且记得读过一个故事,曹操说军队所过之处不得伤害庄稼,违令者斩,而曹操自己的马受惊了,结果曹操割了自己的头发戴罪


橙子味的是爱情啊


这个问题太大了,全面回答的话肯定是一篇宏篇巨著。简单点说吧,曹操虽然称不上是完人,但不失为是个伟人。

评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只能以历史的观点,这是与我们看待小说人物的重大区别,三国时期,汉祚已尽,群雄并起。自董卓乱汉起,汉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我们评论曹操,就难免要与其同时期的刘备孙权相较,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孙刘的简单割据相比,曹操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吏治,皇权,等多方面,而且,曹操制定的政策在很多方面是有革命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在政治上,曹操改良了中国千年一贯的贵族政权,开创了士族政权的先河,对内启用酷吏,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对外唯才是举,广纳贤才。致曹魏能在短时间内尽集天下贤者,广纳义勇之士,虽然这些在三国演义中被归于其“胁天子以令诸候”,但略晓历史的人不难得出结论,曹操推行的政策与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才是决定性的。否则真正的胁天子以令诸候的何进与董卓怎么就没有多少人才追随呢?曹魏之所以文臣武将,能者云集,是其政策使然。而且,曹操的核心班底,是在他奉迎天子前就基本确定了的,并非迎奉天子后才八方来投。甚至正好相反,他奉迎天子后前来投奔的都是些孔融弥衡之类的文化流氓,非但没有啥用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有负作用。因此,曹操的人格魅力与推行的政策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与是否胁天子没有多大关系。

顺便说一句,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越到国家危亡之秋,文人的破坏力也越大,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宋史,那个时期虽然有范仲淹王安石之类的民族脊梁,更多的却是卖国求荣,祸国殃民的败类。没有他们,宋朝何致于此,中国何致于此,每读宋史,不胜感慨。

具体政策方面,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包括军屯),租调制,吸引了大批人口回流,一方面发展了经济,解决了粮食供应,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兵源,增强了魏国的实力。这些政策有力地吸引了天下人口,大批人口向北方汇集。与孙刘只知道抢人相比不啻云泥之判。当然,刘备的抢人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描述成仁慈不舍了,孙权的抢人就干脆不说了。当然,突厥匈奴的抢人自然也不会说,否则很容易类比到英明仁义的刘备,影响其光辉形象。

总之,曹操的政治经济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经济,恢复了民生,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吏治上说,曹操能识人,善用人,能御人。唯才是举,打破了贵族传统,广揽天下英才,使得曹魏能者如云,人才济济。另一方面,重用以满宠为代表的一批酷吏,抑制了文人为官所特有的贪财好色之风,惩戒了腐败,清明了官场

继续说。先说说曹操其人吧,《三国演义》里说了不少,但大部分是为主题服务的,因这本书的主旨是扬刘抑曹,所以难免有失公正客观。

幼时很顽皮,桀骜不驯,耍了他叔叔又耍袁绍(曹操与袁绍是发小,关系不错),故事不多,多有记述,有兴趪的自已查。

曹操其实很爱读书,尤其醉心于兵法。史书记载:太祖少时“博览髃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显然,这为他将来驰骋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且,曹操的武功不弱,曹操遇险时,“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

曹操为官,公正清廉,刚正不阿。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光和末“”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在京为官期间,也能恪尽职守,忠义敢言。“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但是,身逢乱世,人微言轻,无力救国,“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再有,曹操胸有韬略,无论是在诸候伐董卓时还是对时局的判断,都能显示出其超越凡人的能力。史载:董卓很欣赏曹操的才干,“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当时曹操看到“

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韂.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初,“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至于拒绝的理由,史书也有记载:“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髃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鷪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觽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可见曹操精通历史,并善借鉴。

”一直到“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曹操便认清了天下大势,“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

至于曹操的克勤节俭,历史上无出其右。作为后来的魏王,禁止家人锦衣玉裘,甚至曹植的妾就是因为一件华服而被赐死(当然,主因另在,此不深究)。王安石诗云:“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此外,曹操重情重义,虽然摆脱不了历史局限,但仍然是个中翘楚。他因曹昂之事休了丁夫人之后,一直盼着她能回心转意,甚至亲自去丁家接她,虽然终归徒劳,但一直念着原配,以致终生未立王后。

至于后来曹操领衔的建安文学及传颂至今的“龟虽寿”“短歌行”等传世名作,这里就不用多说了。

这就是曹操,文韬武略,胸怀天下,刚直不阿,勇敢敏锐,重情重义,志向远大,这样的一个人,没理由不获得成功。

当然,曹操也有毛病,这里就不说了,留给那些人吧,你懂的。

接下来说一说他的军事才能

先看他发动的几次战役:灭袁绍,灭袁谭,灭吕布,灭乌桓,收渤海,平韩遂,收张鲁,灭刘表。。。多数是以少胜多,战战能堪称经典。当然,也有败绩,赤壁之战部队水土不服,大面积暴发瘟疫,士卒十去其七,只能罢兵。于禁突遇洪水,全军尽没。汉中放弃鸡肋,痛失妙才。这些败绩,被罗贯中改编后流传至今,当然,人们能记住的是巧借东风,火烧赤壁,败走华容,水淹七军等等子虚乌有的东西,真像已经没人关注了,可能也不重要了。

描写曹操军事才能的书籍较多,有兴趣的自己查史料吧,这里就不多说了。

陈寿评价曹操:“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

再说说曹操的肚量。张绣两次反叛,而且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和亡兄唯一的侄子曹安民,再加上曹操的忠诚卫士典韦。如此在常人看来十恶不赦的大恶之人,曹操竟然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而且每次因功而赏,均高于他人,以至张绣成为曹营封赏最厚者,食二千户。高出其它将领近一倍。

作为对照,可以看一下刘备。在入蜀作战中,蜀中大将张任将庞统射杀,兵败被俘后有人劝刘备招降,但以刘备的气量最终还是杀了张任。可以设想,如果严颜不是张飞抓住的,估计也活不成。

哦,多说一句,不懂为什么罗贯中要把张飞写成一个莾夫。其实张飞是蜀汉少有的儒将,家学渊源深厚,文彩斐然,与织席贩履的刘备和横行乡里的关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当然,罗贯中是编故事,可以理解,要不比关羽小二岁的刘备就当不了大哥,自然就编不出桃园三结义了。

太长了,先告一段落,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