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考上二本在現在是什麼水平?

我心方清1


我是江蘇1987年應屆高中畢業生,江蘇那時分一本(重點)、二本和大專三個檔次。那年文科二本分數線497分,一本507分。我那年521分,進了南師大新聞專業。因為是考前填志願,後來進了大學一打聽,我的分數當年可上南京大學新聞專業。當時的新聞專業,相當於現在金融、法律、醫學這樣的熱門專業。我所在的學校是江蘇常州三所重點高中以外最好的普高,那年文科班50個人,只有5個上了二本線。我的同桌考了552分,好像全省第八名,進了北大法律系。


czwbywx


八十年代的二本是什麼概念?是不是就是除重點大學外的本科呢?我記得當時從低到高的錄取線是中專、大專、本科、重點本科。

一、八十年代錄取率低。八十年代前期都是在高考前有預考的,根據學生成績淘汰一部分學生,不讓參加高考。有的農村高中僅有三分之一畢業生參加高考,當然城裡重點中學比例高些。看上錄取比例在20%至30%之間,這還包括了中專、大專和本科之和。而高中生只佔適齡人口的10%多點。而本科又只佔高考參考生8%左右,也就是隻佔同齡人口1%不到能上本科。是不是比現在上985高校還難。


、本科和重點本科界限沒那麼嚴。記得90年那年,湖南本科錄取線512分,重點線524分。而湖南省內的湘潭大學是重點本科,但有很多重點線下5分的同學也錄取進了重點大學。今年升一本的湖南商學院,當時叫湖南商業專科學校,那時的杭州電子科技學院才升本科。


、當時的錄取分差沒現在大。中專、大專與本科線兩兩僅有十多分差距。稍不注意就可能差一個等級。記得有一同學平時成績一般,高考開掛531分錄取中國農大,僅高重點線7分。同樣成績的,高考發揮差點就連中專都上不了啦。

、八十年代復讀生特多。在重點中學,應屆生要麼特拔尖,考一流大學,而復讀生往往居中,但考取的人數眾多,幾乎佔了部分學校一半以上。如果是應屆考上本科的,現在考985是肯定的,如果是復讀考上的現在考個211沒問題。


論:凡在80年代能應屆考上一般本科的,現在能考985高校。而通過復讀考上一般本科的,現在考個211大學應該沒問題。


良心老師


我是64年的,70年上學,79年高中畢業,當時小學五年,初高中各二年,因此大多數是15週歲高中畢業(也有少數5週歲小學,14週歲高中畢業,且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嚴格,只要人長的高點,5歲也可上學),我們高中畢業時,全校畢業生參加高考300人左右(包括高中專,省命題),只有5人考上,本人是其中之一,錄取在杭州大學(5門課總分321分,我們省錄取線本科300,專科295,據說北方一些省份本科線不到200分),我們79級屬於新三屆,入學後發現班裡年齡參差不齊,大多數25歲以上,是在66年高中畢業,48年49年出生的佔好多,我們應屆的很少,我們應屆的是他們的小弟妹,現在開同學會,年長的將近70歲,最年輕的應屆高中生考入的也53虛歲。記得79年全國錄取高校新生27萬,你說難不難?


zh185263347


我是1986屆高中畢業生,那時候的高考競爭非常激烈的,能考上中專,臉上都有光,若是名落孫山,連家門都不敢進,一種墜入地獄的感覺,那時候的高考在7月7.8.9,那三天就是學子寒窗苦讀十一年決定命運的三天!真可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感覺!那時候的本科院校不多,分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基本上都是大專和中專學校在招生,本科招生比例3%左右,大專和中專學校招生比例7%,90%的學生只能選擇復讀,招工,參軍,自尋出路,因為能考上大中專院校,畢業後國家包分配的,那時候國家是按計劃經濟運行的!現在的普通大學,用功讀書都可以被錄取,大專和中專學校幾乎沒有人願意報考,連本三院校畢業生找個工作都不容易的,時代變了!高考制度也在不斷的變革!可以這麼說八十年代的中專生相當於現在本科生,記得畢業那年,在霞一中的同學以全縣文科第二名被華中工學院新聞系錄取,那時候的我們興奮了好幾天!可如今,只有考上雙一流大學,實力強的一本大學,才有一點點興奮,國強民富,改革開放四十年啦,人們的價值觀在變化,時代在進步!願現在的大學生,勤奮學習,學好知識,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fjlyn2017


嚴重反對下面有人誇大八十年代高考的難度。

高考的難度是越來越難的,這個趨勢毋庸置疑。你看現在高中的導數部分,其實就是微積分的入門,以前是大學的時候才會接觸到。

你知道1977年的高考是什麼難度嗎?不誇張地說,一部分小學+一部分初中內容的混合罷了。但是考慮到那個時候學校荒廢多年,平時能讀書看報的人估計都少,所以難度這麼簡單也不足為奇了。

至於八十年代的高考,自然是要難一些的,但是難度也沒有多高,畢竟那個時候經濟發展水平在哪裡擺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關係是很大的。那個時候的高考,難的其實是訓練,考得知識深度不深,但是會比較考基本功,比如一個很複雜的式子化簡這樣的,其實這個是從蘇聯人那裡學過來的。

這種考察方式,沒有足夠的訓練很難考高分,但問題是那個時候物質匱乏,很多地方的學生,沒有好的參考書。學不懂,訓練不夠,自然就考不上大學。

因此,你說80年代高考難不難?難。但是不是內容難,是資源匱乏;現在的高考難不難?難。難在考察的深度,而不是資源匱乏(邊遠山區除外)。

此外,80年代高考另外一個難度就是錄取率。率取率比現在低很多,因此那時候的二本,含金量是很高的,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211到弱檔的985吧。

不過那個時候大學出來都包分配,二本出來就是幹部,你要是肯幹,去鄉下,就是專科生幹兩年當鄉長,五年成為縣長的也不是沒有。

現在就是清華北大,都沒有這個待遇了。

堅持優質原創,向你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我是88年參加全國文科高考,六門課,語文數學各120分,原始總分640分,本人考了548分,高出重點線30多分,考入西北大學。回顧從學之路,可以看出現在二本水平:小學升初中,所在班30人,只有6人考取。初中什高中,所在班40人,兩人考取當地重點高中8人考取普通高中,本人有幸考入重點高中。當時高中有8個班,每班42人,前1、2、3班是重點班,後5個是普通班,高二結束後文理分科,本人已入讀理科重點班,因9月份開運動會,與新任班主任矛盾重重,因新任班主任所任科目在三個理科重點班,普通理科班又不想去,故選到本屆唯一文科重點班就讀。臨近高考前兩月,也就是五一節過後,高考預選,包括復讀生500多人,最後參加高考資格只有300人左右。88年高考,陝西省招生簡報公佈招生計劃:文科本科招生1300多人,理科招生5000多人,總之文理總計招收本科生7000人左右。高考結束,所在重點班上重點線人數僅有9人,普通本科15人,其它大專、中專線人數不詳。那屆文科重點在陝西招生院校只有不到20家,總人數不到300人,西北大學招生250多人,其它重點每所重點招生不超過4人,本人喜好法律,加之西北大學招收人數多,故不加思索選報西北大學。後調劑到其它文科專業。後來回想起來,那時普通本科才是熱門專業,像上海財經、中南財經、中國政法、陝財、西北政法等,無奈重點己被錄取,普通本科再好也無緣進門。以上在陝西的求學經歷,如果說現在的二本是80年代的什麼位置,本人意測,好多高考預選掉的學生都能考上現在的二本,不知是否正確?請指正!順便說一下,本人就是高中教師,僅是從參考比例、招生比例兩個維度預估現在二本的位置。


北迴歸線35662228


天之驕子。這個題目有問題,要知道,那個時候是沒有一本二本一說的,只要上了本科,就叫天之驕子,有評價說,其含金量相當於現在的雙985



1986年,中國高考考試在7月7日,理工類考試共考試七門功課,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生物,合計總分是750分,當時山西的錄取分數是421分。

1986年,山西省高考錄取比例為3.5%,這個數字是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的數量,如果再加上大專,中專,就是在報考指南目錄裡全部的都加上,就是12%,這些是帶著指標的,意思是這個目錄裡錄取的學生,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指標,這個指標是各省計劃委員會批覆的,叫做幹部指標。

這樣就明白了當年所謂的二本對照現在應該是現在211以及各中央部委直接管理的學校,比如當年的廈門大學就是非重點,而現在所謂的二本,當年可能僅僅是一箇中等專業學校。



從就業角度看,由於當年所有學生都自帶幹部指標,所以不存在不能就業的問題,所有的學生在入學之初,就是國家計劃的部分,各單位和部門為了爭取不到這些計劃內指標,只有委託培養,單一單位叫做委培,行業委託培養,叫做定向,這些經過省級計委審核的全部叫做幹部,區別於工人階層。當時沒有公務員階層一說,這些人進入政府部門是直接帶著派遣證去的,按照各省計委當年所報指標,學校進行培養,畢業後直接派遣到所在省市和部門。



當年二本的畢業證書的含金量很高,一張畢業證書,相當於現在房產證,公務員錄取通知書,工程師證等的,全部一張畢業證證明自己。這樣說吧,那個時候的普通本科生,對於現在來說,應該值五百萬吧。


慕容曉春


我是1982年考上的成都科技大學(現在合併到川大),我們學校在當時的四川省規模已經算大的了,一個年級也只有1100人左右。我們初中高中都是兩年,小學5年。小學升初中升學率大約50%,初中升中專高中大約45%。我們學校82年畢業大約300人,高考預選上有74人,高考當年考上大學,大專13人。就那樣,我們的任課老師回來都基本上調,到教委,縣委當副局長,副縣長,地區,最差的都到地區重點高中去了。因為我們一個班考上了三個重點大學,4個普通大學。

那時只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層次只有本專科。實話,那個時候中專成績現在的一本不在話下。那個時候的重本無一例外都是985,相反,現在的985不一定是那個時候的重點。


夜色21989743


我是1987年在河北省參加的高考,那個時候沒有一本和二本的說法。分類方法是:重點大學、普通本科、大專和中專四類。

那時候大專生也算大學生,大學錄取率非常低,大約不到10%,大學生顯得非常金貴,那是大學生有個說法叫“天之驕子”。

大學畢業後國家包分配工作,上大學就是鯉魚跳龍門,可保後半生衣食無憂。

我當時的高考分數沒有達到重點線,但過了普通本科線,報了個提前批的軍校被錄取了。

我查詢了一下,1987年全國大學生(含大專)錄取人數大概在60萬左右,而現在211以上大學的錄取數都超過了60萬。

也就是說,80年代的普通本科相當於現在的211以上大學,80年代的重點大學相當於現在的985,80年代的大專生相當於現在的普通一本,80年代的中專生相當於現在的二本。

一本和二本是大學擴召後的新說法,現在大學擴召的規模太大了,大學錄取率90%以上,比當年的不到10%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二三本合併,二本更加不值錢的,省控線也就300來分,現在的學生只要不傻不呆,不挑學校檔次,都能上個二本,比80年代考中專容易多了。


奧卡姆剃刀


本人是90年考上的大學,大致可以回答一下。

我是從山西考出來的,我高考那年,山西的分數線只有專科線和本科線,本科線上沒有再細分,只有各學校不同。高我一屆的有個女生,只比本科線高十分就上了北師大。而我們這屆的第一名以能上北大的分上的北師大。所以沒準。

因為那時候是提前報志願,6月份就填寫高考志願。大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平時成績和各個學校往年的錄取分作參考來報名。所以,偶然性因素還是挺大的。

上大學後,發現有的省本科以上還分了一層重點線。每個省不完全一樣。那時候廣東省的計分方式跟其他省都不一樣,我們都是絕對分,就是考多少是多少,廣東是相對分。反正廣東來的都比我們高一百多分,都是狀元級別的。嚇一跳。後來才搞明白。

我高考那年,我記得山西招收一萬八千學生。總考生是十幾萬。總算下來,包括專科,理科好象是六個上一個,文科是9個上一個。

我們那時候初中升高中比例不高,大約是十比一這樣子。我初中三個班,每個班50個學生,上高中的大約有20多人。但是我們是成績很好的學校。一般的農村,一個村每年有一個兩個高中生就算不錯。PS,那時候村裡有個大學生,全村放幾天電影唱戲都有。挺當個事兒。

那時候還有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初中畢業,農村孩子們最熱衷上中專。最高分都上了中專了,反而略微低點的才上高中。

這是因為那時候是包分配的,上了中專就等於有了幹部身份。而上高中,考不上大學反而是大概率事件。最後還是要回農村種地。

那時候上大學的佔同齡的百分之一。反正按照比例來說,考大學還是挺難的。從這個角度,那時候考上個大學,跟現在考上個985差不多。

不過實話實說,依照我自己的個人體會而言,那時候主要是教學質量不行。我自己有兒子了,從我的角度看,他們上學比我們辛苦多了。我們那時候中學,玩的時間還是很多的。

而且,上了大學以後,因為包分配,很多人一下就鬆弛下來。所以,大學的教育質量,也不見得多高。

另外給個參考,我上的學校,90年9個系總共招收650本科生,四屆學生一共有2000多。據說現在在校生有好幾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