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为什么要捡烟屁股?

雪孩子49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越战争中,解放军战士防御猫耳洞,经常一住就是几个月。

猫耳洞温度可以达到40度,缺水又潮湿,狭窄低矮,还有越军不断偷袭。

所以,战士什么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香烟。没有香烟,苦日子根本熬不下来。

但有时候军工送不上香烟,断掉了,就只能去找烟屁股。

因为烟屁股多少还有一些没抽光的烟丝,可以抽几口。

当年也是如此。

那个时代的香烟没有过滤嘴,最后尾部一般是不抽的,直接丢掉。这些尾巴都有烟丝,就有一些流浪儿专门去捡,然后卖给相关的人。

这些人把香烟尾巴拆开,取出烟丝,晒干后再搞成香烟。

这种香烟档次自然不高,主要给社会底层重体力劳动者购买,价格低廉,仅仅为有牌子香烟的三四分之一,也有一定销路。

1938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手工卷烟仍占中国卷烟消费量总量的约10%。

当时香烟价格比较高,所以捡烟屁股虽然是微利,但收入还是很稳定的。多的每天平均可得三四百文钱,少的也有一二十文,至少可以吃顿早饭。

而且当时上海比较发达,有钱人和中产多,满街都是丢的烟屁股,一天可以捡到不少。

根据1937年的统计,仅在上海一地就有千人以上的捡烟头大军。

不过,这种烟卷显然是不卫生的,很容易使得抽烟者感染口腔疾病。

所以建国以后,这种行业就自然消失了。


萨沙


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活跃着一大批捡烟头大军。三毛也是张乐平先生笔下这些人的一个缩影。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捡烟头呢?1933年就有一篇时论分析的十分中肯到位:

“年来国事多故,地方不靖,驯致农村经济,日呈衰落,失业既日多一日,谋生亦愈趋愈难。苟有微利可霑,孰不赴之若渴。况土烟之原料,既便于取给,所需资本,又微乎其微,甚或区区数金,亦可勉强经营,而其销路,方日形活跃,更无虑有停滞之虞。””

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最近国事多难,地方治安不得力,以致于经济衰落,物价上涨、失业增多。一旦有一个微利行业被发现,人们便蜂拥而至。烟头随地可拾,将烟丝取出晾晒后再手工制成烟卷售卖,关键是成本低廉,而且销路也好。

据1932年有关资料统计,在安徽等地仅需要三五元本钱就可开工生产手工卷烟,除去成本(烟料廿一二元,纸圈九元等),仍能获利润五六元。每日制造四千至五千枝卷烟,便可日得工资五六角。

这个行业如此能够挣到钱,而且满大街都可捡到烟屁股。根据中国通卡尔·克劳(Carl Crow)先生日记记录:在1930年代的上海,“那些目光敏锐的人们时刻注意着人行道,一旦有人随手将吸完的烟头扔弃于地上,他们便迅速用装在手杖一端的叉子捡起烟蒂,并把它们放入一个空铁罐中。回到家后,把烟丝从卷烟纸中剔出,然后再手工把烟丝卷成香烟。

单单就纯收入而言,这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香烟生意。这种生意既没有原料开支,也没有广告费用,生产者收到的每一分钱就是纯利润。”

那些用捡来的“香烟屁股”制成的卷烟,被称为“弯腰牌”或“磕头牌”香烟,制造它们的人也被戏称为“磕头实业家”,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里这种牌子的香烟遍布街头。看来三毛也当了一回“磕头实业家”,靠着拾烟头来谋生求个活路。


三毛,虽然他仅仅是张乐平先生笔下刻画的一个形象,但是他却代表了旧时代那些身世凄凉、备受欺辱的劳苦大众们,虽然在书中仅仅是寥寥几笔,就让人忍唆不止的漫画人物,但是在它背后却深藏着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把辛酸血泪!



恒实说


可以告诉你,三毛是个曰本人,至少不是穷人的弃子。


吾桐叶实


穷的,她没什么钱的


菩提树下1979


在加工,当时的香烟没过滤嘴。一支烟抽完能剩下不少的烟丝。就有人专门收这些烟头来加工成香烟卖。收有的自然就有捡的


我是你家隔壁小王


当三毛看见别人捡烟头换钱花,这个时候聪明的三毛,想起了捡烟头可以换饭吃。


西北小丽


三毛捡烟头是小说中作家的构想,现实中我的确是见过有很多人在捡烟头,垃圾,原来是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迎接检查团的到来,但检查团一走捡烟头的人马上不见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晚晚发梦


因为他整支的烟捡不着,所以只能捡烟屁股。


三叶草94156406


三毛。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底层人民的照应。


潘达i


因为没钱买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