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词的平仄?

大峰上雨


“平仄”的讲究,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对节奏感的运用。

所谓节奏,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些语音单位有规律的搭配。比如打鼓,轻重长短不同的鼓点经过搭配,就体现出节奏感。

不独汉语诗歌有对于节奏感的追求,其它语言也有。拿大家普遍都了解的英语来说,也有抑扬格(iamb)这种东西,实际就是从“轻重”搭配这个方向上找节奏。


譬如布莱克的名作《老虎》就很典型,我们可以看下头两句: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在读的时候,读成——

重-轻-重-轻-重-轻-重-轻

重-轻-重-轻-重-轻-重-轻


这个东西,就是诗歌的节奏感。


那么汉语有没有这个东西呢?答案是有的。

现在比较被认可的说法,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学者们受到梵文的影响,开始主动琢磨汉语内部的节奏感。

汉语的突破口是在“长短”的搭配。具体的妙用来自于下面的三个原理——


原理1:所谓平声,发音较长;所谓仄声,发音较短。

平仄的搭配,实际是长短的搭配。

原理2:秦汉以后,汉语由单字表意变成了以二字词表意为主,所以后世以“2”作为基本单位。

原理3:偶数字数的句子形式对称,缺乏变化,节奏上美听的一般为奇数字数的句子。


这三个原理搭配起来,形成了两组基本的律句(以五言为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短短/长长/短,长长/短短/长。)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长长/长/短长,短短/短/长长。)


很简单,大概就是这么回子事。


夜小紫


区分平仄是写诗比较简单的入门知识,但古代和现代的平仄有所区别,因此我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之后,对写诗选平水韵还是新韵会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什么是平仄

所谓平仄,其实指的是平、上(读“赏”音)、去、入四声,除了平声,其余统称仄声。每个声调都分有阴阳。

平仄的原理

平仄的由来,其实是根据字的发音决定的

。明代释真空和尚作了一首平仄歌有很好的诠释。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代的韵书正是根据官话发音制订的,通俗一点讲,古人识别平仄就跟说话一样简单。



普通话的平仄

随着南北方语言的融合,入声逐渐消失了,只有少数方言保留下来。现在的汉语已经没有入声,我们如今说的汉语拼音四声跟古代四声是不同的。

现代汉语的平仄是这样区分的:

一声:阴平;

二声:阳平;

三声:上;

四声:去。

简单来说,在普通话中,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

平仄的作用

写诗之所以要分平仄,是为了格律或押韵。举个例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唐·刘长卿

这句诗在古代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用普通话来读,两字都是平声,那就出律了。

平水韵对应的是古代汉语,新韵对应的是现代普通话,于是这就涉及到一个,写诗用古韵还是新韵的问题。



写诗如何选韵

这点其实不用纠结不管选什么韵,其最终目的都是用来读的。前面我也说到,如今有少数方言保留了入声,比如粤语,吴话,潮汕话等,用这类语言去读古诗都是符合格律的,那么用平水韵最为适合。

而现在有些人虽然用平水韵写诗,但是只会用普通话读,这样是领略不到格律之美感的,已经违背了格律的初衷。



简单来说,怎么读的就用什么韵写,没有高低之分。


诗词补习班


所谓平仄即平、升、降、去,声调转换,格律对仗。


我认为写诗词根本就没有必要拘泥于平仄。一首诗只要意境好,语言精练流畅、句子通顺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就算是好诗。意境即发自内心的、表达真情实意的,写出来的东西属于自己的,就算是借



用别人的词句也要恰到好处,不能让人看出痕迹来。


而人们最讨厌那种咬文嚼字、故弄弦虚、词不达意,自认为高深莫测的诗句。其实,你的诗写的好不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水平高的人只在乎你的作品,对你的诗词平仄没有太多的兴趣,没有意境平仄格律再工整都不屑一顾。就如有人不识简谱,甚至连工、尺都不用的人也能拉出好琴。所以说写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是有一定道理的。


談笑看吳鉤


诗词的平仄是声调起伏乃至韵律的具体表现,尤以近体诗的格律表现的更有代表性。举例:

《绝句》杜甫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上诗中的平仄是用《平水韵》进行考校的,因唐宋之声与《平水韵部》较接近。如用新韵《中华新韵》进行对照,此诗读起来也是非常上口。因为平仄声调的起伏,给此诗添加了一种比较舒服的韵味。格律便是由此而来。

那么关于平仄起伏的终极秘密在于何处呢?不妨随我细说一二:

一、声调起伏产生平仄。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只保留了四声:即,“一声平,二声挑,三声拐弯,四声压”,用韵母对照分别是ā、á、ǎ、à。这与《平水韵》是有区别的。但既然当代已经处于“普通话”的语境,我们不妨就用《中华新韵》来解读好了。


在普通话的语境里,一、二声即为“平”,三、四声即为“仄”。所以平仄,就是对声调的起伏规律进行了格式化的区分。

二、平仄产生韵律。

如果一首诗里没有声调的起伏是不可想象的,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初学汉语的老外们,那种腔调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说是有韵律存在的。汉语的发声自古以来都遵循自然法则,讲究抑扬顿挫(或者说阴阳搭配调和),诗如歌,歌即为诗。比如中国诗歌的鼻祖《诗经》中所载的,即是诗也是歌。通过平仄的交替和声调的起伏,不唱也会自然产生韵律。

三、平仄交替产生格律。

带有一定规则限制的诗就是格律诗(近体诗),尤其讲究平仄的运用。有平必有仄,有仄必有平,平仄交替十分分明。这其实是一种比较神奇的平仄交替规则。咱们完全可以从简单的平仄交替中,一探诗词格律的全貌。举例:平—仄—平,结合平仄不孤的规律(句尾不计),便可以演化成“平平仄仄平”,这是五言诗句中的一种平仄格式;也可以演化成“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成了七言诗的一种平仄格式。

格律诗中的平仄,其实就是通过固定的规则限制,人为地形成了一种平仄交替与声调起伏的特定韵律。

如果再结合四句各不重复;二、三句相粘(二句第二字与三句第二字平仄相同);每两句一对仗,这些规则,我们便完全可以从“平—仄—平”或者“仄—平—仄”这一简单至极的两种声调起伏或者平仄交替中找到诗的格律。举例:仄—平—仄。

一句:仄仄平平仄(下句对仗)

二句:平平仄仄平(下句相粘)

三句:平平平仄仄(下句对仗)

四句:仄仄仄平平

以上就是五言律绝的“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格律。由绝句也可以变成律诗,还可以从五律演变成七律。这里面,都是平仄的交替在起作用。《唐诗》、《宋词》、《元曲》皆是如此,只是三者的格律规则有所区别而已。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解读,也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平仄”与“诗词”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如果觉得这个回答能对了解“平仄”带来益处,不妨请阅读过的朋友随手转发或点个赞,毕竟手机打字比较不易。或者,对诗词格律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本人的头条号,我们一起进行有益、有趣的探讨!谢谢!


萨小刀


要了解古诗中的平仄,要先了解古今汉语发音中的四声问题。


  一、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


  现代汉语中的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shàng shēng】(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

  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

  古代的四声是怎么发音的呢?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康熙字典》中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而且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四声的关系: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注: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大特色,如今在一些方言中还有所保留,例如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还保留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


  二、平仄


  平仄【píng zè】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

  “平”指的是平声,现代汉语中,包括阴平、阳平。平声字发音平直。

  “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仄声字发音高低有变化。


笑雪育儿


随着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国人因此狂热的喜欢上了古典诗词。



更有许多人,加入了学习诗词创作的队伍中。其实,只要愿意尝试,你也可以写出符合平仄及押韵的格律诗。当然,至于诗词的意境问题,则非短时间内能提高的,这关乎文化底蕴,还是慢慢的修炼吧。


那说了这么多,什么是诗词的平仄呢?


首先,咱们从汉字的拼音讲起。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发音有四个声调,即第一、二、三、四声。

套到平仄上来讲,平声包括第一和第二声,即为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则为仄声,其中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是去声。


如此一说,各位看官是否会哑然失笑了。我一直以为平仄是相当高深的问题,原来就这么简单呀。



且慢,当然不止这些了。毕竟几千年前的古人跟咱们现代人的发音还是有区别的。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外,古时候在仄声里,还包括一个入声。


目前,入声字在普通话的演变过程中已基本消失。举个例子,“一”在现代读音中该是第一声吧,但在古人那里,却属于入声字,也就是“仄声”。


除了入声字以外,有些字的读音今音和古音也是有区别的,在现代汉语拼音里被认为是平声的,在古代却也可能是仄声,反之亦然。


简言之,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康熙字典》上有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那说到这里,各位可能要抓狂了,看起来好复杂的样子,那我怎么分辨字的平仄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有专门查平仄的神器,如搜韵网站等。


咱们作格律诗,要按照平水韵表来押韵;填词,则按词林正韵表。


下面有书君献丑以一首习作《七绝.咏梅》来分析下平仄:


群芳落尽始登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雪压风欺兀自开。(仄仄平平仄仄平)

淡雅清新香暗送,(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心一片待春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绝句创作四种格式中的一种。其中的“压”、“一”都属于入声。


最后,简单的介绍下诗创作的格式:

五言绝句基本款就是:


仄仄平平仄(1)句

平平仄仄平(2)句

平平平仄仄(3)句

仄仄仄平平(4)句


这就相当于数学的公式,是必须死记硬背的。


记住了基本款,变化款也就简单多了。它的变化款有三种,即句式排列为:3412,2412,4234句。碰到句子末字为平声的必须押韵。


至于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每句首前加两字,这两字与句首的字相反既可,如平平前面加仄仄两字即可。还有每句的1、3、5字可不必遵守平仄规则。


再扩展到律诗,当然,也包括五律和七律。它的基本款即按12341234排序。变化款也有三种:34123412,42341234,24123412。


如此解释,不知您看懂了没有?


总而言之,一首诗因为有了平仄交替,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相信有书君,诗词创作入门并不难,只要想学,你眼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呢。怎么样,一起玩起来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古代皇帝早已寿终正寝,平水韵在国家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今天,其“钦定”的霸权地位已不复存在。以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为依据,中华新韵将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归类到平声字中,又按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简化了平水韵繁琐的韵部,是当今国家“钦定”的格律诗平仄押韵系统。当平水韵平仄押韵与中华新韵冲突时,中华新韵理应是今人格律诗创作审美声韵系统的首选!

中华新韵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

格律诗按“两两交替”的平仄节奏组合诗句,突出朗诵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所以要讲究平仄规则要求。

诗句中字词按“两两交替”规则组合,要求规避“孤平”(仄平仄)、“孤仄”(平仄平)、“三平尾”(平平平)、“三仄尾”(仄仄仄),因为诗句中这样的字词组合会破坏格律诗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五言绝句仄起首句不入韵正格平仄举例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常说的“一三五(诗句中单数位置的汉字)”可“不论”。上述示例平仄的“中”字,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平仄示例中,上下句偶数位置的汉字要求平仄相反叫做“对”,中间两句平仄相同叫做“粘”。不“粘”不“对”的诗不是格律诗!

初学格律诗,最好首选中华新韵,从五言正格开始。

格律诗平仄押韵是否合规则,须依据诗作者标示的声韵系统来做“尺子”。因为平水韵与中华新韵的平仄押韵标准有冲突。若是古典格律诗,就按平水韵平仄押韵标准来考究。若作者标示为中华新韵就不能按平水韵来考究。“意境”好而又不想受格律限制者,就标为古体诗或其他相适应的体裁,硬着头皮标为“X律”、“X绝”会引起分歧和体裁混乱。因为除了格律体裁外,其他相应体裁也能做出好作品,也能表现和发挥其好意境!

除标示为中华新韵的今人格律诗外,古典诗宜按平水韵平仄押韵标准来衡量。例如杜甫的《绝句》当用平水韵检测审美如下:


诗联创作审美


诗词的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诗词用平仄声调进行搭配起来的格律,在吟诵时,抑扬顿挫很有节凑感,象是在打鼓点一样,咚咚嚓嚓咚咚嚓,彭彭起起起彭彭。


古人念诗词会摇头晃脑,就是平仄在起的作用。如果平仄错乱了我想古人念诗词时这脑袋就摆不起来,或者会把头颈椎扭伤,节凑感全无。所以即然称是诗词,有必要踏点平仄。起码读起顺口一些,不会咚咚咚咚嚓嚓嚓,这样毫无节凑感。

我说这些话有人肯定会反问我,你不是说百花齐放,现代体,梨花体都可以一起绽放吗?怎么又当起了”卫道士“来?朋友,一个对联人,诗人,仅会些梨花体,现代体,而不会平仄,不会押韵,不懂古诗、不懂新韵,能算有文化吗?



其实按新韵规定,普通话拼音的一、二声为平声,而三、四声为仄声,只要拼音过关,还是很好学的,我希望大家都学起来,争做一个全面发展的联人诗人。


老蛇正宗


诗词的平仄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有了音韵学以后,慢慢才开始有的。

汉魏以前,给汉字注音,通常是拿一个常用字给另一个生字注音,人们还不懂得声母和韵母的关系,就连押韵这么简单的事,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就不会有平仄的问题了。

到了东晋后期,淝水之战后,南朝汉人政权渡过了危险期,北朝互相攻伐,北魏好不容易统一了中原,眼看南朝危如累卵,却又发生了六镇起义,北魏分裂,让南朝又能安稳地发展文化了。当时南朝风行骈体文,就是每两句不仅押韵,而且还要对仗。皇帝的圣旨是骈体文,大臣的奏折是骈体文,就连县一级的官府捉拿罪犯的告示都是骈体文。如形容一个罪犯的相貌:一双贼眉眼,两颗大暴牙。整个一片绮丽之风。这时,音韵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白了声母韵母的关系,也知道了平仄对于文章的抑扬顿挫的作用。既然作文都要讲韵,讲对仗,难道作诗还要象过去那样随意吗?所以,就把骈体文中对仗引进了诗歌之中,并增加了平仄的使用,律诗也就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唐代律诗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加强,成了一种成熟的诗歌艺术形式。

唐代的仕人们,经常出入勾栏酒肆,酒热耳酣之际,看到歌女们唱歌,免不了也要参与一把,帮歌女填词作曲,原来的歌词和曲是紧密相联的,但有了广大文人的参与,这个歌词慢慢脱离了歌曲,成了与律诗并列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并在宋代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与唐诗比肩的宋词。

我们如果提‘’诗词‘’,那么这个诗词的诗就一定是格律诗。词这种艺术形式,相对比律诗来说,比较自由,句式有长有短,也俗称长短句。有固定的词牌,只讲平仄,不求对仗(少部分词有个别处要求对仗),因此比律诗更加生动活泼。词为何能流传千年而不衰?重要的原因是朗朗上口,有长有短更便于情感表达。如果你又想要填词,又不想守平仄规矩,那你画出的虎就一定是只猫。

再讲一下格律诗。唐代人把以前不讲平仄对仗的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诗;把产生于唐朝近代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我们不要把近体诗和我们现在近代诗现代诗弄混了。

这就是诗词之所以要讲格律和平仄的基本由来。我们普通爱好者,知道一点这方面知识就可以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当然你的造诣很高了,也可以试写一试。但千万不要认为格律诗词是老古董,爱好者是食古不化。你不喜欢你不玩就是,还有那么多艺术形式任你选择。


云卷飞山


平仄,又作“平侧”,是汉字中特有的声调讲究。再诗词创作当中,有平仄之说,是在六朝以后。在此之前的《诗经》、《楚辞》,以及汉、魏、晋时期的诗词创作,并没有所谓的平仄。

六朝以后,人们发现并总结了汉字的四声理论,如沈约、王融、谢眺、谢庄等人,于是就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当中,这才出现了“平仄”说。

到了唐代,讲平仄的近体诗形成与定型之后,受此影响,古体诗也有了平仄之说。并且还影响了后来的词、曲。

所谓的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平声自成一类,上去入归为仄类,平与仄是对立的两类声调。在格律诗中,用字是讲究平仄声交替变化的,一句之中,往往是两平两仄相间递用。

古四声与今四声不尽相同,今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四声中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原读入声的字,分别归入到其他三声之中,即“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也因为这样,有些古诗词,用现在的普通话读起来,会觉得平仄不对。

那么,现代人创作古诗词,既可以按照传统韵书来创作,如《平水韵》,也可以按照新韵来创作,即《中华新韵》或《诗韵新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