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為什麼是蜀國最先走向衰落?

知未是也


其一,劉備的用人不當和“膨脹”。劉備從一個落魄的皇族子弟到執掌國之重器的皇帝,可以說他已將近實現了他最初的理想。但是,這個過程的心酸和挫折,已經耗費了劉備的心血,要知道他成為蜀帝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所以,到了他成為皇帝后,他也一度喜歡過著安逸和奢靡的生活,當然,他也懂得節制。

另外,皇帝都有一種通病,那就是任人唯親,喜歡相信自己的人,並且是自我感覺最親的人。從關羽和張飛兩人就可以看出,畢竟這兩人是和他拜過把子的。當關羽失荊州,張飛被殺時,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他只帶其餘一些兵將,卻不調動趙雲過來,要知道當時的趙雲不但離伐吳地點之近,更關鍵是他還是“閒人”。

其二,繼承人年紀小且少。縱觀三國之中,唯有劉備的兒子較少,且年齡更小。要知道人家曹丕曹昂可是跟著曹操征戰宛城和官渡的,儘管曹昂間接死於曹操好色之手。孫權的兒子更是。唯有劉備的兒子最小,而且年紀最大的劉禪還未完全懂得帝王之術 ,其根本帶不起後三國。

其三,國小勢力差。三國之中,蜀國的領土可以說是較小的,儘管背靠益州這一天府之國,但地理位置的缺陷,卻限制著蜀國的發展,更不要說蜀國比其他兩國而言,征戰的次數最大。比如後面的諸葛亮北伐,和姜維的伐魏。

其四,青黃不接。後三國中的蜀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文臣似乎多過武將,而且武將大多沒有成長起來,造成了後蜀國對外征戰中,打來打去的還是前期我們熟知的那些武將的兒子。

其五,局勢的不允。三國是一個微妙的三角關係,當一出便強大時,會壓著另外兩處,更關鍵的是另外兩處沒有永久一心之說。所以,強大的魏國是不會允許另外兩國休養生息的,它要求的是速戰。因此,吳國還好,有著長江天險,但蜀國可是和魏國想接的,因此,蜀國根本沒有過多的機會沉下來慢慢發展!

因此,蜀國的最先滅亡便有因可循了。


韶華傾夢


蜀國走向衰落的原因比較多,但主要有下列原因:

第一,主將驕傲自大。關公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讓性格本來就驕傲自大的關羽更加目空一切,絲毫沒有把東吳和曹魏放在眼裡,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東吳呂蒙偷襲荊州得手,斷了後路,前後受到夾擊,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兵將擒殺。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自己丟了性命,還把荊州戰略要地拱手讓人,讓蜀國從此失去多路北伐的機會,為蜀國滅亡埋下了禍根。

第二,劉備義氣用事。關羽死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苦苦相勸,任性發動對東吳的戰爭,導致蜀國夷陵之戰大敗,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從此國力每況愈下,始終沒有緩過勁來。

第三,連年窮兵黷武。打仗就是消耗國力。蜀國本來在三國之中國力不濟,地處偏僻不毛之地,人煙稀少,經濟落後,交通困難,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導致國力消耗殆盡,最後走上滅亡的道路。

第四,人才青黃不接。蜀國前期文有孔明、法正,武有關張趙馬黃,可謂人才濟濟,但到了後期,卻淪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面對強大魏國,僅憑姜維一人之力苦苦支撐,結果防住了鍾會,沒有防住鄧艾父子,讓鄧艾父子繞過姜維大軍,沿小道直取成都,最給滅了蜀漢。

蜀國走向衰亡,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是轉折點,劉備義氣用事、連年戰爭和人才匱乏是主要原因。





知未是也


三國之中,蜀漢最弱,面積最小,人口最少,軍隊最弱。諸葛亮過世之後,又沒有戰神級別的人物來扭轉乾坤,最先滅亡也在情理之中了。

第一,蜀漢沒有抓住歷史機遇。

蜀漢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恰恰相反,它曾經一度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公元219年,劉備打敗曹操攻佔漢中,稱漢中王。這時劉備集團佔據益州、荊州、漢中大片土地。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馬黃,雄兵十餘萬。此時如果能穩守荊州,進佔涼州。則漢室復興指日可待。

可惜沒多久,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損失巨大。但元氣還在。

劉備匆忙稱帝。如果能聯合東吳,共謀曹魏,蜀漢還有機會。然而這個機會,劉備又沒抓住。

他去討伐東吳,全軍覆沒,大敗而回。動搖了蜀漢的根基。

第二,蜀漢沒有軍事天才。

以弱勝強,歷史上是常有的。但是弱勢的一方必須要有軍事天才。

劉邦有韓信,曹操有他自己,劉宋有劉裕,南宋有岳飛,等等。軍事天才,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奇謀百出,妙計無窮。以弱勝強,扭轉乾坤。

很遺憾,蜀漢缺乏真正的軍事天才。所有將領中,戰績最輝煌的竟然是諸葛亮。然而諸葛亮穩重有餘,奇謀不足。所以五次北伐,而所獲甚少。


上將噯福斯


其實不是蜀漢最先走向衰落,而是蜀漢根本就沒有振興過,又何來衰落呢?

很多人受小說影響,覺得蜀漢的實力可能在三國裡是挺強的甚至是最強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蜀漢從來都是三國裡頭最弱的那個國家,從劉備還只是一個軍閥集團開始就是這樣。

蜀漢最強勢的時候,應該就是漢中爭奪戰到襄樊之戰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劉備集團先是在西線攻取漢中,全面佔領了益州;又從東線的荊州直逼襄樊,幾乎要直取傀儡政權首都許昌,把曹操都逼得想要遷都。

但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蜀漢在它最頂峰的時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丟掉了荊州和關羽,並在三年後與吳國的戰爭中再次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從此以後,蜀漢就只能在益州一個地方偏霸一隅。

到這裡,其實就已經很明白了。益州這個地方,雖說易守難攻,而且經濟比較富足,但是終究還是太小。相比於佔據當時還是最主要經濟區的曹魏,以及地大物博、扼守長江天險的孫吳,蜀漢怎麼算都是最小、最弱的那個國家。

看一看蜀漢亡國時的戶口統計數據吧——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就這麼一點點人口和軍力,又怎麼抵擋得住北方魏國的強大呢?



青言論史


相比於曹魏和東吳來說,蜀漢是整個三國中發展最不穩定、起伏落差最大的國家。

赤壁之戰前,曹魏天下十三州獨佔九州,東吳父兄三代人打拼江東多年,盡佔江東六郡之地,而蜀漢的創業者劉備,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張,地不過新野一縣,還是劉表借的。

赤壁之戰後,曹魏仍然佔了荊州北部襄陽郡,東吳佔據荊州江夏郡,劉備首次有了自已的地盤:荊州五郡。



公元219年,蜀漢勢力達到頂峰,佔據益州、漢中、荊州三郡,而同時期的曹魏仍佔據天下九州加荊州一郡,東吳佔據揚州、交州及荊州三郡。

蜀漢在急速擴展的同時,曹魏和東吳仍在穩步發展。

蜀漢的急速擴展帶來了戰略性的失誤,導致了蜀漢致命的衰弱。

首先是劉備在219年稱漢中王是極其失敗的戰略。兩漢四百年江山,封王者廖廖無幾,同時代只有曹操,還被罵作國賊,再往前就是王莽,篡漢者,大逆不道。



劉備是靠什麼起家才走到今天的?靠的是巨大的政治聲譽,靠的興復漢室的政治口號,靠的是仁義寬厚的待人處事,靠的是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公然稱王,與曹操、王莽何異?

有曹操、王莽的野心,卻無曹操、王莽的實力,讓天下心歸漢室的漢臣遺命大失所望,既然你劉備和曹操是一路人,天下英雄為何不投實力更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呢?

第二個戰略錯誤是發動襄樊之戰。漢中大戰,劉備傾舉家之力,力抗曹魏之雞肋,蜀中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卻轉眼不顧實況,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而益州無力援助,忽略東吳戰略野心,導致關羽身死,荊州全失,蜀漢一步衰落到十年前。



第三個戰略錯誤是發動夷陵之戰。荊州已失,關羽已亡,劉備再次舉國東征,這次是面對曾經的盟友,現在的敵人東吳,只可惜天不助蜀,夷陵兵敗,益州疲弊,蜀漢迅速衰落,再也無力對外征戰。

從此以後,哪怕諸葛亮聰明絕倫、鞠躬盡瘁,但早已迴天無力,以諸葛之才智,奮蜀漢之餘威,尚不能攻克曹魏之寸土,蜀漢衰落已成必然。

待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尚能以諸葛亮接班人蔣琬、費禕而勉強苟延殘喘,自費禕死,蜀漢再無政治之清明、為人之唯賢,在衰落的路上越走越遠。

至於劉禪這個後主,已不再重要。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國在夷陵之戰慘敗後,事實上已經成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方。在這之前蜀國的實力一度可以與曹魏一比高下,超過了東吳。但是蜀國卻有很致命的缺陷:

一、發展太快,劉備用幾年時間走過了曹操和孫權各自用了十幾二十年走完的道路,很多矛盾來不及消化。

二、地理上的限制。一方面益州和荊州聯繫不便,另一方面無論出荊州還是出漢中都受山川限制。

三、吳蜀在荊州存在戰略競爭關係。導致吳國趁機奪取了荊州。

只有保住了荊州,蜀國才有擴大實力的機會,否則改變不了最弱小的局面。但由於蜀國擴張太快,輕視對荊州的鞏固,東吳背後捅刀等因素,荊州失去了。荊州一失,蜀國改變不了衰落的趨勢。


羽書遲


1地盤小,東漢13州,蜀國只有一個州。地盤小就造成資源少。

2政策不科學。地盤小要想發展就得打出去。所以諸葛亮北伐沒錯。但經常性北伐就不行了。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機會,失敗後,魏國有了防備,那就只能空耗國力了。本來蜀國國力就弱。

3內部鬥爭。劉備沒來的時候,蜀國就有東洲派和本地派。劉備來了,帶來了荊州派和北方派。他在,四派能基本保持政治平衡。荊州一丟,他一死。資源更少了,荊州派主政,其他派系資源更少。所以益州人不想打仗,因為花的是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給他人做嫁衣。所以鄧艾打過來,益州派勸說投降,就是不想再打了。


不一般的帥63263247


三國曹魏孫吳蜀漢,蜀漢第一個衰敗亡國,在失荊州時便註定了,如果沒有出現大的轉機,一定是被人家統一而不是吞併人家。所以,劉備才急忙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起兵準備搶回半邊荊州,諸葛亮五次北伐,以屯田養戰,也是為了破解困局,希望取得雍涼,獲得士民和馬匹,佔據要地,擁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可惜兩人都失敗了,出路被堵死,困坐在四塞之地,蜀漢政權只能捱時日而已。


曹魏從曹操開始經營,歷二代而成帝業,既佔據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達地帶,擁有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大部份產糧地區,資源豐富,民力物力更是其他二國無法比擬的,疆域範圍在秦嶺、淮河以北中國大部,佔有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兗州、豫州、徐州、司隸、涼州、雍州、淮南和荊州北部,人口約一千萬左右。(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有此雄厚實力做後盾,曹操雖經過赤壁大戰和漢中之戰兩場傷筋動骨的大敗仗,但實力依然不是吳蜀可以輕易撼動的。

後來的曹丕曹睿與世家大族和解,實行九品中正制,曹操勵行改革的唯才是舉被代替,變革精神雖沒有了,但團結世家短時間形成更強的力量。就算到高平陵之變後,曹家江山的主人實際已經易手,在蕭規曹隨下制度下,國家發展走上正確的軌道,執政人雖有所變動,影響不大,變的只是表皮,內裡如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東吳雖經孫堅肇基,實際創始人卻是孫策,再經孫權鞏固,歷經三世,國險民附,諸葛亮也說它可為援而不可圖謀奪取,東吳據有揚州、交州、荊州南部,約現在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的全境,湖北、江蘇、安徽的南部,以及河南的一小部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疆域範圍在淮河以南,巫山以東的中國東南部地區,人口大約三百萬。北有長江天險,經濟上與中原交通無大礙,又有水運之便,長江流域也有產糧區,經濟相對發達,政治上孫權一邊拉攏一邊打壓世家望族,形成較穩固的同盟,但失於地形上由南向北沒有優勢,也缺少馬匹,水戰尚可,陸戰勝算小,也是困守南方,靜待時日而已。

而蜀漢據有當時天下十三州的一州之地,本來還有半個荊州,關羽敗後連半個也丟了,只得坐守號稱天險的益州,人家進來難,你出去也難,疆域範圍在秦嶺以南,巫山以西,青藏以東的中國西南大部地區,人口約一百萬,產糧地僅四川盆地小部份地區,還為了獲取戰略物資,鼓勵民眾種桑養蠶織成蜀錦出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三家劉備起家最遲,統治基礎也最薄弱,加之居在西南偏地,用武力奪得劉璋四川,收取人心時間不夠,一直與當地世家望族糾纏不清,有後人分析諸葛亮多次北伐的一個原因,是轉移國內矛盾,以外戰團結內部。曹操家大業大,多次大敗後都能東山再起,而蜀漢失荊州後,劉備再一敗便一蹶不振,魏吳都認為蜀漢沒有威脅了。待到諸葛亮苦心經營,聚集了幾萬兵馬北伐,仗打得精打細算,不敢行險,為什麼?國力疲弱,兵士死一個就少一個。以這樣的形勢,三家蜀漢首先敗亡滅國,太正常不過了。


南方鵬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勢力的領導人的更替週期來分析一下原因。

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個人

都見在

曹操的實力最強,赤壁之前,曹操最強,劉備最弱,而經過赤壁大戰後,曹操被削弱,但整體實力不差,劉備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孫權雖然是赤壁的勝利者,但是也有損失,這個時期的三國只有吳蜀聯合,才能有實力抗曹。

曹操卒

曹丕繼位,顯然沒有曹操的號召力強,這時候三國的實力也還是有所變化,東吳孫權年少繼位,通過一系列的人員更替,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實力發展有限。劉備就不一樣了,天生自帶號召力,荊州,西川,漢中,實力已可以和曹魏抗衡,這時候東吳的策略也開始改變,不再是聯蜀抗曹,而是聯魏抗劉,東吳一直是沒有正統地位,所以一直是贏弱的一方,只有同盟才能得以立足,而在劉備失了荊州,後又東征敗於東吳,實力大大受損,劉備也在白帝城逝世。

劉備卒

劉備的死讓劉備的荊州集團地位受挫,而只有西川的劉備集團如果還想坐穩西川之主的位置,就必須要擴張,如果不擴張,西川的當地勢力與劉璋的勢力就不會再容下荊州集團,而這個時候蜀國的實力確是最弱的,吳蜀經過大戰之後實力又都被削弱,這時候也只有聯吳抗曹,當然伐曹吳國也不會派兵,只是不會攻擊蜀國罷了,在實力受損的情況下不休養生息,還要不斷北伐,勢必實力會越來越弱。

所以蜀漢最先走入衰弱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


唐不三不四藏


阿呆認為,這個問題非常好,很值得人們去思考,從中能學習到很多的東西。

阿呆認為,蜀國的衰敗,是從關羽的樊城之戰就註定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蜀國之所以能夠崛起,是因為貫徹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步驟。從不足一萬兵馬,借住新野,到後來擁有荊州、益州、漢中,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勢,實屬不易,又穩步發展。

然而,公元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並稱漢中王。這時候,蜀國的力量達到鼎盛,實力空前。問題就出在這個時候。人在巔峰的時候,很容易頭腦發熱的,容易膨脹的。

關羽膨脹了,劉備也膨脹了。劉備居然批准了關羽發起荊州戰役,去進攻曹軍。

阿呆之所說他們膨脹了,是因為當時根本不具備進攻的實力和基礎。

益州和漢中都是剛剛穩定下來,百廢待興,正需要穩固和發展的時候。況且,南部的蠻夷部落都是威脅。

細心的讀者都會注意到,荊州、樊城到陵夷之戰,都很少看到諸葛亮的出謀劃策。為什麼呢?諸葛亮當時的心啊,是哇涼哇涼的。因為,這違背了《隆中對》的戰略安排,打破了整個發展的節奏和方向,後果真的很嚴重。

後果更嚴重的是:關羽居然在水淹七軍之後,膨脹得目中無人了,居然去搶了友軍孫權的糧食。這一舉動,徹底破壞了孫劉聯盟,破壞了整體戰略的基石。

三足鼎立的關鍵是孫劉聯盟。孫劉聯盟的破滅,是蜀國走向衰敗的開始。

果然,孫權的怒火,就有了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喪命。有了劉備發起的復仇之戰夷陵戰役,有了張飛的喪命。夷陵戰役蜀軍的打敗,使得原本可以發展的蜀國,到了難以為繼的境地。

蜀國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軍民士氣都大受損傷。

諸葛亮不得不改變戰略,原來的北定中原成就霸業的目標,成了泡影。

諸葛亮只能以北伐的策略,來拖延、周旋,以攻為守,不讓魏國主動進攻,維持著蜀漢政權。

但是,維持僅僅是維持,不斷的戰爭是飲鴆止渴,導致蜀國的經濟活力的衰變,實力逐漸下降。諸葛亮的策略是正確的,但也改變不了蜀國衰敗的趨勢。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姜維等貫徹這個政策,使得蜀國有苟延殘喘了29年,實屬不易啊。

所以,阿呆認為:蜀國的衰亡,是因為背棄破壞了戰略步驟,急功近利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